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医急性热病学  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
中医急性热病学  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

中医急性热病学 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清源编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11030469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中医急性热病学 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目录

弁言 1

上编 急性热病学发展史 2

前言 2

第一章 《内经》之前对急性热病的认识 3

〔附〕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素问》的著作年代 5

第二章 《内经》辨治急性热病的纲领——六经分证 11

第一节 六经的生理 11

第二节 急性热病的病因病机 12

第三节 急性热病的传变规律及临床证候 13

第四节 急性热病的分类 15

第五节 急性热病的治疗、护理、预后、病程 15

第三章 研究急性热病的第一部专著——《伤寒论》 17

第一节 《伤寒论》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17

第二节 六经病证治 19

第三节 《伤寒论》六经分证的实质 27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急性热病学 29

第一节 王叔和首创伏气学说 29

第二节 巢元方阐发证候病机 30

第三节 孙思邈注重预防护理 32

第四节 王焘荟萃治热诸方 34

第五章 刘完素的病机学说 37

第一节 《素问》病机学说的义蕴 37

第二节 六气为病与外感急性热病的关系 38

第三节 六气为病的治疗 43

第六章 吴有性的杂气学说 46

第一节 杂气学说的伟大贡献 46

第二节 杂气致病的特点 48

第三节 疫气为病的病机特征 49

第四节 温疫治法 52

第五节 温疫的调护 54

第六节 辨伤寒与时疫之不同 54

第七节 寻求特效药思想的萌芽 55

〔附〕论疫诸家之成就 55

第七章 叶、薛、吴之辨证体系 58

第一节 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规律 58

第二节 薛生白善辨湿热证治 62

第三节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68 68

第八章 伤寒与温病之论争 92

第一节 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92

第二节 吴坤安与《伤寒指掌》 94

第三节 陆子贤与《六因条辨》 95

第四节 王孟英与《温热经纬》 97

第五节 陆九芝的温热观 99

第六节 雷少逸与《时病论》 102

第七节 柳宝诒与《温热逢源》 107

第八节 何廉臣与《重订广温热论》 110

第九节 张锡纯的温热观 114

第十节 时逸人与《中国时令病学》 116

第九章 建国后急性热病学发展简况 121

第十章 关于急性热病学发展史的分期与展望 123

中编 急性热病的六经辨治 131

前言 131

上篇 总论 133

第一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源流 133

第二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性质 136

第一节 伤寒与温病同属急性热病 136

第二节 破伤寒与温病的界限 137

第三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辨证 140

第一节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140

第二节 六经辨证与温病学辨证的异同 146

第三节 急性热病采用六经辨证的理由 149

第四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六经辨证的证型 150

第一节 太阳与太阳病证型 150

第二节 阳明与阳明病证型 152

第三节 少阳与少阳病证型 153

第四节 太阴与太阴病证型 154

第五节 少阴与少阴病证型 155

第六节 厥阴与厥阴病证型 157

第五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传变 160

第六章 关于伏气学说 165

第七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治法 168

第一节 解表法 168

第二节 清气法 168

第三节 和解法 169

第四节 化湿法 169

第五节 通下法 169

第六节 清营法 170

第七节 凉血法 170

第八节 开窍法 170

第九节 熄风法 170

第十节 滋阴法 171

第十一节 助阳法 171

第十二节 固脱法 171

下篇 各论 174

第一章 太阳病证型 174

第一节 太阳中风 174

第二节 太阳伤寒 176

第三节 太阳风湿 178

第四节 太阳风温 179

第五节 太阳暑温 180

第六节 太阳湿温 182

第七节 太阳秋燥 183

第二章 阳明病证型 186

第一节 阳明热盛 186

第二节 阳明腑实 188

第三节 阳明发黄 191

第四节 阳明结胸 191

第五节 阳明下利 195

第六节 阳明湿温 196

第七节 阳明暑温 198

第三章 少阳病证型 200

第一节 少阳郁热 200

第二节 三焦湿热 203

第三节 热入血室 205

第四章 太阴病证型 208

第一节 太阴下利 208

第二节 霍乱吐利 209

第三节 太阴发黄 210

第五章 少阴病证型 212

第一类:少阴热化证 212

第一节 营血热盛 212

第二节 热入血分 213

第三节 阴虚心烦 214

第四节 阴虚咽痛 215

第五节 阴虚停水 216

第六节 邪留阴分 217

第七节 真阴欲竭 218

第八节 虚风内动 220

第二类:少阴寒化证 221

第一节 阳虚下利 221

第二节 阳虚停水 222

第三节 阳虚下血 223

第四节 阳虚寒盛 224

第五节 阳虚外感 225

第六章 厥阴病证型 227

第一类:厥阴热厥 227

第一节 热入心包 227

第二节 热盛动风 229

第三节 厥热下利 230

第四节 厥热斑疹 232

第二类:厥阴寒厥 234

第一节 真阳欲脱 234

第二节 阴盛格阳 235

第三节 阴盛戴阳 237

第三类:厥阴蚘厥 238

下编 急性热病的辨病施治 241

前言 241

上篇 急性热病的急证处理 245

第一章 高热 245

第二章 神昏 248

第三章 腹痛 250

第四章 抽搐 254

第五章 吐泻 256

第六章 厥逆 258

第七章 虚脱 260

第八章 实闭 262

下篇 急性热病的辨病施治 266

第一章 呼吸道传染病 266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附:普通感冒) 266

第二节 麻疹 268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271

第四节 白喉 272

第五节 百日咳 276

第六节 猩红热 278

第七节 肺炎 280

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83

第二章 消化道传染病 287

第一节 脊髓灰白质炎 287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290

第三节 伤寒 296

第四节 霍乱与副霍乱 300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 304

第六节 阿米巴痢疾 308

第七节 急性胃肠炎 311

第三章 创伤性传染病 316

第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316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病 321

第三节 布氏杆菌病 328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331

第五节 疟疾 336

第六节 败血症 341

附录:其唯学斋临证经验方 345

主要参考书目 3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