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修河志  下
修河志  下

修河志 下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九江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坏境保护委员会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210047575
  • 页数:11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流域的四县铜钹、修水、武宁、永修为对象,对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是国内第一部以一条河流为对象的志书。
《修河志 下》目录

第四篇 开发建设 502

第十七章 水电工程 502

第一节 水电建设 502

一、试点阶段 503

二、发展阶段 503

三、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阶段 504

第二节 大、中型水电站 505

一、柘林水电厂 505

二、东津水电站 509

三、抱子石水电站 511

第三节 小型水电站 512

一、大塅水电站 512

二、金鸡桥水电站 513

三、郭家滩水电站 514

四、茶子岗水电站 515

五、盘溪电站 515

六、大寺里水电站 516

七、其他水电站 517

第十八章 水利工程 536

第一节 蓄水工程 536

一、基本情况 536

二、重点水库 538

三、小型水库 542

四、水塘 547

第二节 农田水利 548

一、提水工具 548

二、机电排灌 550

三、引水工程 552

四、农田灌区 557

第三节 人饮工程 562

一、铜鼓县 562

二、修水县 562

三、武宁县 563

四、永修县 564

第四节 堤防建设 566

一、概述 566

二、重点圩堤 568

三、河堤 573

第十九章 水库移民 576

第一节 移民人数 576

一、“两江”移民人数 576

二、兴建柘林、东津、大塅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 576

三、三峡移民 577

第二节 移民安置 577

第三节 移民后期扶持 580

第二十章 桥梁津渡 583

第一节 桥梁 583

一、古桥 583

二、浮桥 587

三、公路桥 589

四、铁路桥 621

第二节 津渡 622

一、概况 622

二、部分渡口简介 623

第二十一章 水陆运输 630

第一节 综述 630

第二节 水运 631

一、航道 631

二、货物运输 633

三、旅客运输 636

四、运量 637

五、码头 638

第三节 公路 640

一、高速公路 641

二、国道 642

三、省道 644

四、县级公路 646

五、乡村公路 649

第四节 铁路 650

第二十二章 沿河城市和集镇建设与变迁 652

第一节 修河流域县城建设与变迁 652

一、永宁镇 652

二、义宁镇 655

三、新宁镇 661

四、涂埠镇 666

第二节 修河流域主要乡镇建设与变迁 671

一、排埠镇 671

二、温泉镇 672

三、棋坪镇 673

四、三都镇 674

五、大塅镇 675

六、渣津镇 676

七、太阳升镇 678

八、山口镇 679

九、古市镇 680

一○、杭口镇 681

一一、港口镇 682

一二、马坳镇 683

一三、白岭镇 684

一四、黄沙镇 684

一五、船滩镇 685

一六、澧溪镇 686

一七、鲁溪镇 687

一八、罗坪镇 687

一九、石门楼镇 688

二○、杨洲乡集镇 689

二一、柘林镇 689

二二、白槎镇 690

二三、虬津镇 691

二四、艾城镇 692

二五、吴城镇 692

第三节 修河流域重点村镇建设与变迁 696

一、石桥集镇 696

二、古桥集镇 697

三、花山林场集镇 697

四、凤山新村 697

五、三都新村 698

六、司前村镇 698

七、洞下村镇 699

八、汤桥村镇 699

九、双井村集镇 700

一○、长水新村 700

一一、梅颜新村 702

一二、凤凰岭新村 702

一三、易家河新村 703

一四、溪源新村 704

一五、新桥新村 705

一六、南岸新村 706

一七、黄婆井新村 707

一八、住房建设与变迁 708

第五篇 生态环境 712

第二十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 712

第一节 森林分布 713

一、九岭山林区 713

二、幕阜山林区 714

三、柘林湖护库护岸林区 714

四、修河平原经济防护林区 715

五、大沩山林区 716

第二节 林种结构 716

一、用材林 717

二、经济林 718

三、防护林 721

四、薪炭林 723

五、特用林 723

第三节 活立木蓄积 725

第四节 森林覆盖率及变化情况 727

第二十四章 植被 729

第一节 植被特征 729

一、木本植物种类 729

二、地理成分 729

三、起源古老、单型、少型科属和孑遗植物种 729

第二节 植被的地理分布 730

第三节 主要的植被类型 731

一、针叶林 731

二、常绿阔叶林 732

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734

四、落叶阔叶林 736

五、竹林 737

六、山顶矮林 739

七、灌丛和灌草丛 739

第二十五章 土壤 742

第一节 土壤类型 742

一、水稻土 742

二、潮土 745

三、红壤 746

四、黄壤 746

五、黄棕壤 747

六、草甸土 748

七、紫色土 749

八、石灰土 749

第二节 土壤分布 750

一、河谷平原土壤分布 750

二、丘陵土壤分布 750

三、山地土壤分布 751

四、土壤的微域分布 751

第二十六章 土地 753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特点 753

一、土地资源总量 753

二、土地资源特点 754

第二节 土地利用 755

一、土地利用方式 755

二、土地利用构成 755

第三节 土地开发整理 761

第二十七章 耕地生态系统 764

第一节 耕地面积动态变化 764

一、历史上有记载的耕地数量 764

二、小流域耕地分布状况 765

三、耕地面积动态变化 767

第二节 耕地开发利用现状 773

一、耕地开发利用的历史简况 773

二、耕地开发利用方式 775

第三节 土壤肥力状况 777

一、土壤肥力特征 777

二、土壤养分含量 779

第二十八章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783

第一节 水土流失 783

第二节 水土保持 789

一、防治措施 791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 793

三、城镇水土保持 795

四、工矿交通水土保持 795

五、矿山开采水土保持 796

六、水土保持预防及监督 797

第二十九章 矿产开发 799

第一节 开发现状 799

一、铜鼓县 799

二、修水县 800

三、武宁县 801

四、永修县 802

第二节 矿产开发主要生态问题 806

第三十章 水环境状况 808

第一节 水质监测 808

一、监测布点 808

二、监测项目、频次 811

三、监测质量控制 811

四、水质监测结果 811

第二节 水质评价 822

一、评价方法 822

二、评价结果 824

第三十一章 大气环境状况 831

第一节 空气质量监测 831

一、监测范围及点位布设 831

二、监测项目、频率与方法 832

三、监测结果 833

第二节 空气质量评价 839

一、评价参数 839

二、评价方法 839

三、评价结果 839

第三十二章 工业环境保护 841

第一节 工业发展历程 841

一、发展历史 841

二、产业类型 843

三、工业园区 845

四、重点工业企业 849

第二节 工业废水排放 868

一、废水排放总量 868

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868

三、氨氮排放量 869

四、废水治理 869

第三节 工业废气排放 871

一、工业废气排放量 871

二、二氧化硫排放量 872

三、废气治理现状 872

四、废气治理重点工程 873

第四节 工业固体废物 874

一、产生量 874

二、综合利用量 874

三、处理处置量 874

四、排放量及方式 875

五、江西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 875

第三十三章 人居生活环境 876

第一节 医疗卫生 876

一、发展概况 876

二、医疗卫生机构 877

三、医疗废水 883

四、医疗废弃物 889

第二节 人居生活 892

一、生活污水、能源消费及生活垃圾 892

二、生活污水处理状况 893

三、生活垃圾处理 896

第三十四章 农业生态环境 900

第一节 农业垦殖、综合开发 900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及处理状况 905

一、畜禽饲养 905

二、水产养殖 907

三、种植业 911

第三十五章 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914

第一节 生态环境指标状况 915

一、环境质量指数 915

二、生物丰度指数 915

三、植被覆盖指数 916

四、水网密度指数 916

五、土地退化指数 917

第二节 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918

一、评价标准 918

二、评价等级 918

三、总体评价 918

第六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922

第三十六章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922

第一节 法律法规体系 922

一、体系框架 922

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923

三、江西省环境保护规章 923

四、地方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924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系 925

一、组织结构 925

二、机构职能 926

三、运行方式 929

第三节 环境监管体系 929

一、规划标准 929

二、评价考核 930

三、总量许可 931

四、环境监测 932

五、环境监察 933

第四节 信息服务体系 936

一、网络信息平台 937

二、环境数据库 938

三、专家库 939

四、服务网络建设 939

第五节 公众参与体系 940

第六节 市场运作体系 940

第七节 生态补偿体系 942

第三十七章 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943

第一节 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 943

一、水资源保护 943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 950

第二节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 951

一、土地资源总体规划 952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952

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的保障措施 966

第三节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968

一、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 968

二、加强森林保护 975

三、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981

第四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982

一、积极调整开发方向 982

二、合理规划开发布局 983

三、严格划分开采区域 984

四、整顿规范开发秩序 984

五、调整优化生产结构 985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985

一、总体规划 985

二、开发保护 986

三、加强监管 988

第六节 水产品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988

第三十八章 生态工程建设 991

第一节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991

一、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 991

二、世行贷款造林工程建设 992

三、“5311”果业工程建设 993

四、“三竹”工程建设 994

五、国债长防林工程建设 995

六、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996

七、薪炭林工程建设 998

八、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 999

九、血防林工程建设 1001

一○、“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1002

一一、油茶产业工程建设 1002

一二、南皋山生态封育区建设 1003

第二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与建设 1005

第三节 生态移民工程建设 1007

第四节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1011

一、循环经济 1011

二、清洁生产 1014

第五节 生态工业园 1014

第六节 血防工程建设 1015

一、灭螺 1016

二、以机代牛 1017

三、封洲禁牧 1017

四、改水改厕建沼气池 1018

五、综合防治 1018

六、农业防治 1019

第三十九章 生态县与保护区建设 1020

第一节 生态县 1020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 1024

一、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24

二、云居山江西省级自然保护区 1025

三、天柱峰自然保护区(铜鼓县级) 1025

四、修河源五梅山自然保护区(修水县级) 1025

五、武宁县伊山自然保护区 1026

六、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鼓站 1026

七、荷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永修县级) 1026

八、花山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1027

第三节 生态功能保护区 1029

第四节 水源保护区 1033

一、铜鼓县水源保护区 1033

二、修水县水源保护区 1034

三、武宁县水源保护区 1035

四、永修县水源保护区 1035

第五节 风景名胜区 1036

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 1036

二、南崖—清水崖风景名胜区 1038

第六节 地质公园 1038

一、江西柘林湖省级地质公园 1038

二、江西铜鼓省级地质公园 1041

第七节 森林公园 1041

一、江西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 1041

二、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 1042

三、南方红豆杉省级森林公园 1042

四、柘林湖国家森林公园 1043

第八节 湿地公园 1043

附录一、大事记 1047

二、修河流域古树名录 1085

三、修河流域水库概况一览 1134

四、主要参考资料 1151

五、《修河志》编纂记事 1152

编后记 11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