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焦玲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1655954
  • 页数:4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的专题进行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分别从中国基本国情和背景展开研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性必然,展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本书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新的现实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思考与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目录

专题一 中国必须走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1

第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不可移易的历程 1

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斗争 2

(一)近代中国国体变化 2

(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前民主革命斗争 6

(三)中国辛亥革命及其后的旧民主主义斗争 12

二、中国必须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6

(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畸形状况 16

(二)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复杂且尖锐 17

(三)时代特征与世界主题 20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成功的非党因素 21

(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荡涤作用 21

(二)中国民众凄苦的生存状况 25

(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示范及影响 28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主体条件 30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0

(一)产生的条件 30

(二)党的纲领与奋斗目标 36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首先实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化 38

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 39

(一)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取得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9

(二)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断成熟完善 4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51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5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形态的社会 52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53

第三部分 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6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 60

(一)中国近代革命必然包涵革命两个阶段的整个革命过程 60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61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历与总结 64

(一)巩固政权的斗争 64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条件 66

第四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 69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与完成 69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71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1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4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并举 93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95

四、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反思 99

(一)改造思想变化的原因 99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绩与教训 102

五、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活动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影响 106

(一)二者方向目标一致,都是为建立或者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工作 106

(二)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106

(三)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对改造既有继承又有对当年失误和不足的改正和弥补,更有自身的发展和创新 107

专题二 中国改革开放破除社会主义前进的迷雾 109

第一部分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陷入误区 110

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搬袭 110

(一)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苏联模式 110

(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初步反思 114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偏离初始目的 119

(一)对社会主义的偏差性认识 119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 120

(三)“文革”的悲剧 122

三、事与愿违,中国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 123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发展状态 123

(二)外部的巨大冲击和震撼 125

第二部分 困境中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 127

一、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 127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 131

(一)社会主义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131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3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38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与发展 13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14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必然性 14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150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15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5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的区别 155

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58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 159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161

(三)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163

(四)与改革相伴相生的对外开放 164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 165

一、改革是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 165

(一)中国改革的条件与方式 16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民众的共同富裕,努力实现藏富于民 16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71

(四)新时期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 173

(五)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175

二、对外开放使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大潮 197

(一)对外开放是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198

(二)对外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拓展 200

(三)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困境 203

(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7

专题三 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11

第一部分 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实现 212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概况 212

(一)政党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212

(二)政党的功能和任务 215

(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发展历程 218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219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219

(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221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229

(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确立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229

(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240

(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43

第二部分 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面临的挑战 24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党带来极其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247

(一)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 247

(二)新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 248

二、新形势下党员队伍构成变化带来的影响 251

(一)党员构成变化 251

(二)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变化的影响 252

三、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带来的考验 253

(一)苏东共产党亡党亡国的教训 254

(二)当前党执政面临的国内外考验 255

第三部分 党在不同时期巩固执政地位的党建目标 258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 258

(一)把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 259

(二)把党建与党的路线紧密结合 262

(三)把“两个先锋队”相统一 262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263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 265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党建目标的认识过程 265

(二)党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 266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 267

(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建目标的认识深化 267

(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党建目标 271

四、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 272

(一)创立科学发展观,丰富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273

(二)深化对党执政能力问题的认识,系统地提出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274

(三)深化对党先进性问题的认识,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 275

(四)深化党对学习问题的认识,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 276

(五)深化对党作风问题的认识,系统地提出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思想 278

五、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当前党建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要求 279

第四部分 党巩固执政地位要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281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和加强党的建设 28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28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的意义和要求 282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内容 284

(一)思想建设 284

(二)组织建设 288

(三)党风建设 293

(四)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299

(五)加强制度建设,探寻退党机制 302

(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305

(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08

(八)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311

专题四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科学理性地发展 316

第一部分 中国必须选择科学发展观做指导 317

一、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可忽视的问题 318

(一)经济总量虽较大,但瓶颈制约严重 318

(二)民主政治继续推行,但力度不够 321

(三)文化建设弱化,核心价值体系缺位 321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22

(五)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322

二、世界对发展问题的反思 323

(一)发达国家探讨与认识 323

(二)拉美现象的反馈作用 327

(三)“东亚模式”的参照意义 330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探索 33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再思考 334

(一)首先明确对发展的评价——发展的成果是毋庸置疑 334

(二)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 337

(三)有异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 339

四、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可能性 341

(一)主体认识上的转变 341

(二)实践行动上的逐步推行 342

(三)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 343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解析 344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44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47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347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50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57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61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362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62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363

(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64

第三部分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64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65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 365

(二)践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369

(三)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374

(四)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77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减小区域差异 383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85

(一)党的领导 386

(二)人民当家做主 387

(三)依法治国 398

(四)推动政治发展的途径 400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的发展 401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01

(二)文化建设的内核 404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的发展 414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414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415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417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9

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人自身的发展 421

(一)人的自我发展影响重大 421

(二)人要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实现人类自身个体的和谐 422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24

参考文献 4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