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炎秋,鲁胜平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2539810
  • 页数:1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EKC理论分析了污染物排放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以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趋势,并最终通过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模型,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价。该分析框架为全面认识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上一篇:环境生态学下一篇:系统安全工程
《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一、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研究进展 3

二、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8

三、武陵山片区研究进展 11

四、研究评述及未来发展趋势 12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一、研究内容 13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三、研究方法 14

四、技术路线 14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16

第一节 相关基本概念 16

一、耦合协调 16

二、生态环境 16

三、生态服务价值 16

第二节 主要基础理论 17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17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0

三、系统耦合协调理论 20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关系 21

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基本理论 22

三、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 22

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23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25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发展现状 25

一、武陵山片区概况 25

二、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特征 26

三、武陵山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27

第二节 恩施州发展概况 30

一、恩施州自然地理背景 30

二、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 32

三、恩施州生态环境特征 33

第三节 研究说明及数据来源 37

一、研究说明 37

二、数据来源 38

第四章 基于EKC理论的区域环境污染格局及协调发展 40

第一节 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40

一、EKC基本原理及方法 40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41

第二节 恩施州主要污染物的EKC面板检验 42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43

三、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 43

四、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6

第三节 恩施州环境污染的演化规律及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51

一、不同污染物的EKC特征检验结果 51

二、不同污染物的EKC拟合结果讨论 53

三、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5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5

第五章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分析 56

第一节 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 56

一、Landsat影像数据的预处理 56

二、影像数据的波段组合分析 57

第二节 土地分类与转移矩阵计算 61

一、影像分类方法 61

二、土地利用类型的确定 61

三、分类处理过程 61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析 62

一、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62

二、土地利用强度变化 65

第四节 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66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6

二、恩施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67

三、恩施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70

四、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73

第五节 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75

第六节 本章小结 77

第六章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协调发展评价 78

第一节 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78

一、评价指标选取 78

二、指标权重确定 80

三、指标得分计算 83

四、区域差异比较 83

五、耦合协调度模型 84

第二节 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测度及县域差异 84

一、恩施州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及演化 84

二、恩施州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及演化 85

三、恩施州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 87

第三节 恩施州生态环境质量测度及县域差异 90

一、恩施州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及演化 90

二、恩施州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及演化 90

三、恩施州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差异 92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测度及县域差异 94

一、恩施州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变化 94

二、协调度变化分析 98

三、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 103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04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06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106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108

第三节 研究展望 108

一、不足之处 108

二、展望 108

主要参考文献 1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