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金融市场动态开放中的利率-汇率联动  以中国为例的研究
金融市场动态开放中的利率-汇率联动  以中国为例的研究

金融市场动态开放中的利率-汇率联动 以中国为例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宏利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53432X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系统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动态开放和利率汇率机制的内涵,并结合中国金融的现实,从探讨金融的利率汇率入手,进一步阐述适合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模式、利率市场化模式和汇率改革模式。
《金融市场动态开放中的利率-汇率联动 以中国为例的研究》目录

目录 1

第1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定位 1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的必要性 1

1.2 有关利率-汇率联动的理论回顾与评析 2

1.2.1 国际收支论 2

1.2.2 购买力平价理论 3

1.2.3 利率平价理论 4

1.2.4 蒙代尔—费莱明模型 5

1.2.5 多恩布施模型 7

图表索引 8

图1.2.1 超调模型中的汇率、价格和利率的时间轨迹 8

1.2.6 汇率的货币分析 8

1.2.7 理论评析 9

1.3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0

1.4 本文的研究定位与理论创新 12

1.4.1 本文的研究定位 12

1.4.2 本文的理论创新 12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

1.5.1 本文的逻辑结构 14

图1.5.1 本文的逻辑结构图 15

1.5.2 本文的框架结构 15

1.6 本文的前提假设 17

第2章 利率-汇率联动机理 18

2.1 利率-汇率联动机理:一般分析 18

2.1.1 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三个分析角度 18

图2.1.2 利率对汇率扰动的资本项目途径 19

图2.1.1 利率对汇率扰动的经常项目途径 19

图2.1.3 利率对汇率扰动的资产转换途径 20

表2.1.1 不同原因的利率变化对汇率影响的结果总览表 21

2.1.2 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四个分析角度 22

图2.1.5 贬值一步到位情况下汇率对利率的影响示意图 24

图2.1.4 连续贬值下汇率对利率的影响示意图 24

2.1.3 利率-汇率联动的一般分析 24

图2.1.6 利率-汇率联动机理总览图 25

2.2 利率-汇率联动机理:以利率平价为基础的分析 26

2.2.1 利率平价机制:一个自平衡机制 26

2.2.2 利率-汇率联动:中国的实证检验 27

图2.2.1 利率平价自平衡流程图 27

表2.2.1 中美两国利率与汇率变动分析结果 28

图2.2.2 1980—2001年中美两国利率及汇率变动情况 28

2.2.3 引入制度摩擦系数K的利率平价模型 29

表2.2.2 1994—2002年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误差与遗漏”项目 30

图2.2.3 中国的套利对称无反应区间扩大示意图 31

2.2.4 风险的积聚与放大:基于利率平价的分析 32

2.3 利率-汇率联动机理: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基础的分析 35

2.3.1 利率市场化且资本完全流动下传统的M—F模型 35

2.3.2 利率市场化但资本不完全流动下扩展的M—F模型 38

2.3.3 危机状态下扩展的M—F模型 41

2.4.2 多重目标分析 43

2.4.1 单一目标分析 43

2.4 利率-汇率联动机理:以央行政策目标为基础的分析 43

2.4.3 非货币目标因素 44

2.5.1 中国:冲销干预下的利率-汇率联动 45

2.5 利率-汇率联动机理:国别实证研究 45

图2.5.1 1994年以后中国的利率-汇率联动机理 47

2.5.2 泰国:盯住汇率下的利率-汇率联动 47

表2.5.1 2003年4月4日人民币远期升水点 47

图2.5.3 1991—1996年泰国汇率、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 48

图2.5.2 1991—1996年泰国利率与主要经济指标 48

图2.5.4 1997年第1季度—1998年3月泰国汇率与贴现率 49

2.5.3 香港:联系汇率下的利率-汇率联动 50

图2.5.5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与港元远期汇率 51

图2.5.6 1997年10月港元同业隔夜拆息率与港元远期汇率 51

2.5.4 日本:负风险溢价下的利率-汇率联动 52

表2.5.2 日本的净海外资产总量 54

2.6 小结 55

2.6.1 构造一个模型:引入制度摩擦系数的利率平价模型 55

2.6.2 提出一个观点:利率-汇率联动的风险积聚与放大 55

2.6.3 提出一个分析角度:资产转换 55

2.6.4 国别研究:联动机理虽同,却无统一模式 56

2.6.5 借鉴一个分析基础:不同制度下扩展的M—F模型 56

2.6.6 央行的政策目标对联动机理的影响分析 56

3.1 金融市场开放:一般分析 57

3.1.1 金融市场开放范畴的界定 57

第3章 动态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理论假说 57

表3.1.1 金融市场开放阶段与资本账户可兑换阶段对应关系表 58

图3.1.1 A、B两国资本流动的基本利益 59

3.1.2 开放的风险权衡与收益分析 59

3.1.3 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的历史纵览 65

表3.1.2 20世纪70—80年代部分拉美和亚洲国家及地区金融自由化的范围和速度 66

图3.1.2 20世纪80—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管制和资本自由化趋势 68

3.2 开放与管制不对称——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现实特征 69

3.2.1 不对称: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与资本管制的现实特征 69

图3.2.1 国际收支各项目余额与同期GDP的比例 71

图3.2.3 资本流动项目各类与同期GDP的比例 72

图3.2.2 我国资本流动指数:1982—1999年 72

3.2.2 不对称的烦恼:资本外逃与利率平价模型的异变 72

图3.2.4 我国资本外逃的走势 73

图3.2.5 套利的非对称无反应区间示意图 74

3.2.3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 75

表3.2.1 我国与香港、日本和美国的利率关系的静态估计:1979—1999年 76

图3.2.6 我国国内利率与海外市场利率的联系:静态的 78

和动态的估计 78

图3.2.7 各国股市的β系数 79

表3.2.2 深市、沪市与海外股市之间波动性的关联 79

3.3 动态开放:虚幻的假说还是现实的选择 80

3.3.1 动态开放:一个理论假说,一个现实选择 80

3.3.2 动态开放的内涵之一:开放的速度——渐进型 81

3.3.3 动态开放的内涵之二:开放的原则——对内的开放不能慢于对外的开放 83

3.3.4 动态开放的内涵之三:开放的顺序安排 84

3.3.5 动态开放的内涵之四:开放的调控——弹性制 85

3.4.1 泰国:制度缺陷塑造危机根源 87

3.4 案例研究:一些国家(或地区)金融开放的经验 87

表3.4.1 台湾地区QFII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三次变革 88

3.4.2 台湾:QFII制度护航证券市场开放 88

表3.4.2 外国专业投资机构投资台湾股市的概况 89

3.4.3 韩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顺序失当 90

3.4.4 智利:有限的外汇管制模式 92

表3.5.1 金融市场动态开放的阶段划分 94

3.5 动态开放(开放度)对利率-汇率联动的影响 94

3.5.1 金融市场动态开放(开放度)的阶段划分 94

3.5.2 高开放度市场:利率-汇率联动程度较高 94

3.5.3 中、低开放度市场:利率-汇率联动不明确、不稳定 95

图3.5.1 高开放度金融市场间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示意图 95

3.6 小结 96

3.6.1 提出一个理论假说:动态开放 96

3.6.4 完成一项分析:动态开放的阶段(开放度)不同,对利率-汇率联动的影响不同 97

3.6.3 国别案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4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经验 97

3.6.2 提出一个观点:开放(资本管制)不对称导致利率平价模型异变 97

3.6.5 进行利弊实证:是非尚无定论,关键兴利除弊 97

第4章 动态开放中的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汇率联动 98

4.1.1 有关术语的界定 98

4.1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一般分析 98

4.1.2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从利率决定理论的角度分析 100

图4.1.1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102

图4.1.2 可贷资金利率决定理论 103

4.1.3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成本收益分析 104

4.2 案例研究:利率市场化的国别分析 108

4.2.1 美国:Q条例的设立与取消 108

4.2.2 日本:成功与缺陷并存的利率市场化 109

4.2.3 韩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序紊乱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短期化 111

4.2.4 智利:悲壮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12

4.2.5 几点借鉴 113

4.3 动态开放中的人民币利率改革:约束条件与路径选择优势 114

4.3.1 利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断点 114

图4.3.2 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格朗杰因果关系图 116

图4.3.1 典型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 116

4.3.2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 117

4.3.3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优势 119

图4.3.3 1979—2002年我国实际利率变化情况 121

表4.3.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22

4.4 利率改革新思路:与金融市场动态开放一致的利率动态市场化 123

4.4.1 利率动态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金融约束理论 123

4.4.2 利率动态市场化的路径选择:马塞耶松模型与渐进性 127

4.4.3 利率动态市场化的战略安排:管理浮动到自由浮动 129

4.4.4 利率动态市场化的调控模式:从美国模式到加拿大模式 131

4.5 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利率-汇率联动的影响 132

4.5.1 基本模型:构建与设定 133

4.5.2 情况之一:利率管制 134

图4.5.3 利率管制下利率-汇率联动对外来扰动的反应机制 134

图4.5.2 利率与汇率关系图之二 134

图4.5.1 利率与汇率关系图之一 134

4.6 小结 135

图4.5.4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汇率联动对外来扰动的反应机制 135

4.5.3 情况之二:利率市场化 135

4.6.1 提出一个新思路:实行与金融市场动态开放相一致的利率动态市场化 136

4.6.2 构建模型,创造性地分析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利率-汇率联动的影响 136

4.6.3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和路径选择优势做出准确判断 136

4.6.4 梳理出利率管制和利率自由化各自的理论基础,对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作出成本收益分析 136

4.6.5 精心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为中国的利率改革提供经验基础 136

5.1.1 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纵览 137

5.1 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理论 137

第5章 动态开放中的汇率制度选择与利率-汇率联动 137

表5.1.1 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及演进 138

5.1.2 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 138

5.1.3 经济结构与经济冲击决定论 140

表5.1.2 部分国家危机前后官方报告的汇率安排比较 140

5.1.4 政策搭配论 141

5.1.5 成本—收益决定论 142

5.1.6 政策偏好及博弈行为决定论 145

5.1.7 产权安排制衡论 146

5.2.1 固定汇率制选择的缺陷 147

5.2 两极汇率与中间汇率:制度选择的约束 147

5.2.2 浮动汇率制选择的约束 148

5.2.3 中间汇率制度选择:各取所需 150

5.3.1 智利:盯住、蠕动到浮动——循序渐进的成功 152

改革 152

5.3 案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 152

5.3.2 波兰:汇率制度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 153

5.3.3 香港:联系汇率制——固定汇率制的典范 154

图5.3.1 香港货币局制度运作及外汇市场关系简图 155

5.3.4 新加坡: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57

表5.3.1 新加坡发展银行新元汇率模型货币篮子中的19种货币 159

5.4 金融市场动态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160

5.4.1 虚假的管理浮动汇率制:盯住美元 160

5.4.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方式:主动型 163

图5.4.1 按照浮动程度递进排列的中间汇率制度 165

5.4.3 汇率目标区与管理浮动:孰优孰劣 165

5.4.4 从管理为主走向浮动为主: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166

5.5 不同汇率制度选择对利率-汇率联动的影响 168

5.5.1 固定汇率制下的利率-汇率联动 168

5.5.2 浮动汇率制下的利率-汇率联动 170

5.6 小结 171

5.6.1 提出第一个观点 171

5.6.2 提出第二个观点 171

5.6.3 提出第三个观点 171

5.6.4 梳理基本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171

5.6.5 给出两极汇率和中间汇率选择的制度约束 172

5.6.7 不同汇率制度选择对利率-汇率联动的影响 172

5.6.6 案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汇率选择 172

第6章 动态开放、风险(货币)冲击与央行监管 173

6.1.1 风险冲击的类型 173

6.1 动态开放与风险冲击 173

表6.1.1 风险(货币)冲击的实现途径 175

6.1.2 风险(货币)冲击的实现途径 175

6.1.3 中国风险冲击评估:风险严重、尚未失控 176

图6.1.2 四大银行与国外银行资产收益率比较(2000年) 177

图6.1.1 1999—2001年度四大银行收入来源示意图 177

6.1.4 动态开放:以可控性降低风险冲击的可能性 180

图6.1.3 1990—2001年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 181

表6.2.1 部分危机国家危机前利率与国际利率水平比较 182

6.2.1 风险冲击与利率-汇率政策 182

6.2 风险冲击与央行监管 182

6.2.2 风险冲击的危害 183

表6.2.2 部分危机国家(地区)所承受的金融危机损害后果 184

6.2.3 风险冲击与央行监管 185

6.3.1 金融制度建设之一:金融自由化模式的优选 186

6.3.2 金融制度建设之二:完善金融市场 186

6.3 风险冲击的保障机制:金融制度建设 186

图6.3.1 中国15年期国债(010004)收益率曲线图(2001年6月—2002年4月) 187

图6.3.2 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曲线图(2001年5月—2002年5月) 187

图6.3.3 2001年部分国家(地区)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比较 189

6.3.3 金融制度建设之三:存款保险制度 190

6.4.1 建立风险冲击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92

6.4 风险冲击的预警机制:风险先行指标体系建设 192

6.4.2 先行指标体系的确立与实证分析 193

表6.4.1 四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收支、汇率情况和国内情况变动比较表 194

表6.4.2 风险冲击预警机制先行指标体系及赋值权重 195

表6.4.3 部分危机国家危机前风险冲击先行指标体系的取值比较 195

6.4.3 中国的风险冲击值:预警指标体系的预测 196

表6.4.4 中国风险冲击先行指标体系的取值与风险度量(t=2002年) 197

6.5 风险冲击的调节机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197

6.5.1 风险冲击的自动调节:利率-汇率联动的缓冲机制 197

6.5.2 风险冲击的政策调节:干预方式与政策工具 198

图6.5.1 利率对汇率影响的利率拉弗曲线 199

6.5.3 风险冲击调节的最终手段:与市场相连接的资本控制 201

图6.5.2 智利的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例(1988—1997年) 202

6.6.4 风险冲击调节机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204

6.6.3 风险冲击预警机制:先行指标体系 204

6.6.2 风险冲击保障机制:金融制度建设 204

6.6.1 本章最大的一项创新:提出风险冲击控制系统 204

6.6 小结 204

6.6.5 提出一个观点:以动态开放的可控性降低风险冲击的可能性 205

6.6.6 提出风险冲击的实现途径和风险冲击的危害性 205

结束语:结论与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206

1.结论 206

2.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208

主要参考文献 209

附录:2003年博士毕业以来发表的部分专业论文 224

表1 1999—2003年6月中国票据市场交易状况 224

图1 2003年1—6月各大银行票据贴现和转贴现累计余额图 226

表2 8家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和盈利数据 226

表3 各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新品种 227

图1 ALM组合管理实施方略逻辑结构 252

表1 2005年4月计量的分产品RAROC变动表 254

表2 主动负债管理的利率筛选(协议存款) 255

表3 主动负债管理的规模筛选(储蓄) 255

图1 262

表1 商业银行收益损失分类表 263

表2 本外币活期/定期存款增长趋势比较 264

跋 2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