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盛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40175266
- 页数:462 页
第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概论 2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2
目录 2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3
一、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3
二、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 3
三、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4
四、本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5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6
二、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 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6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7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7
一、社会心理发展 8
二、社会认知 8
三、社会互动 9
四、社会影响 10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1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11
二、产生阶段 12
三、迅速发展阶段 13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15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15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16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19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20
一、强化理论溯源 20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21
三、社会学习理论 21
四、社会交换理论 23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24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24
二、认知失调理论 25
三、社会同一性理论 26
四、自我类化理论 28
第三节 角色理论 29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 29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31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34
第四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35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35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 36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38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 40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 43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43
一、现象揭示研究 44
二、关系解释研究 44
三、因果联系证实研究 4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45
一、观察法 46
二、档案法 47
三、调查法 47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49
五、实验室实验 50
一、变量 51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51
二、操作 52
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52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53
一、客观性原则 54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54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54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55
五、伦理性原则 55
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发展 58
第四章 社会化 58
一、社会化的概念 59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59
二、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 60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 61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62
一、社会角色引导 62
二、社会比较机制 63
三、社会学习机制 64
四、亚社会认同 65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65
一、家庭的特殊作用 65
二、同辈 67
三、学校 68
四、媒体 69
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 70
一、语言与认知能力 70
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 71
三、成就与工作导向 72
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 72
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结构 72
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 73
三、角色获得 74
四、角色改变 75
五、再社会化 75
一、什么是态度 77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77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77
二、态度的特点 80
三、态度的维度 81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82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83
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83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84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85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88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88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91
三、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94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96
一、瑟斯通量表 96
二、李凯特量表 97
三、语义差异量表 97
四、投射测验 98
五、态度的实证测定 99
第三部分 认知社会心理学 102
第六章 社会知觉 102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03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103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103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104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104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05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106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108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110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10
二、晕轮效应 112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113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114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115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116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116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117
三、自我表现策略 118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 119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121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121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122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123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126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127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127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128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128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128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 130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130
二、社会偏见 131
三、减少偏见的方法 132
第三节 性别与性别角色 133
一、性别刻板印象 133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134
三、性别歧视 136
第四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137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137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 138
三、归因理论 139
第五节 归因偏差 143
一、基本归因偏差 143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144
三、自我服务偏差 145
第八章 自我概念 148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149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14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150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152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153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154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157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157
二、自我知觉理论 158
三、自我确认 158
四、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159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160
第三节 自尊 160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162
三、自尊的测量 162
第四节 自我效能 164
一、控制点理论 164
二、习得无助与自我决定 165
三、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66
第九章 价值取向 169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169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169
二、价值观理论 171
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174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176
一、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的特点 179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179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 184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 185
一、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 186
二、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 188
三、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 188
四、企业家关于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 189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 192
一、沟通的定义 192
第十章 沟通 192
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 192
二、沟通的意义 193
三、沟通的条件 195
第二节 沟通的结构 196
一、沟通结构的要素 196
二、沟通的背景 198
第三节 沟通的种类 199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 199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200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200
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201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201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01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 203
一、身体语言的特点 203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 205
三、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 210
四、副语言沟通 214
第五节 沟通的改善方法 214
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 214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216
四、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217
三、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的技术 217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221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222
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 222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224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225
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227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230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230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233
三、相似规则 237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238
第三节 爱情 238
四、互补规则 238
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 239
二、爱情与喜欢 243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44
四、爱情与性 244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246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247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247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 248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250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50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251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253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255
一、真诚原则 255
二、交互原则 255
三、功利原则 257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258
五、情境控制原则 262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变化 263
一、人际关系的破裂 263
二、人际敏感性训练 265
三、角色扮演 266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268
一、社会测量法 268
二、参照测量法 269
三、人际关系测验 270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276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根源 277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277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278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280
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 280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282
三、受助者的感觉 285
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286
一、受助者特点 286
二、助人者特征 287
三、情境因素 290
第四节 社会作用力理论 292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292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293
第五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295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295
二、示范作用 296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296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298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298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300
第一节 侵犯行为及其原因 300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300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303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310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310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311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314
一、家庭暴力 318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318
二、校园欺负 320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321
一、社会公平的建立 322
二、宣泄 323
三、移情能力培养 324
四、成熟个性的培养 324
第五部分 社会影响 328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28
第一节 从众现象及其作用 328
一、从众的概念 328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329
三、从众的类型 330
四、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331
第二节 从众的动机与条件 332
一、从众的动机 332
二、从众的条件 334
第三节 依从 339
一、依从及其社会心理原因 339
二、依从诱导策略 340
三、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343
第四节 服从 344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344
二、服从的原因 346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347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 350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350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351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351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352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354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354
二、平衡理论 355
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356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357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358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358
二、态度主体特性 359
三、劝导说服力 361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365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367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367
二、预先警告 368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369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370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 371
三、参照群体引导 371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371
四、过度理由效应 372
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 373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376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377
一、群体的概念 377
二、群体的形成 379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381
一、社会助长 382
二、社会惰化 386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388
一、群体决策理论 389
二、群体极化 390
三、群体思维 391
四、冒险转移 393
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 396
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 397
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 397
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398
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 400
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 401
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 401
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402
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 403
四、群体间竞争 405
第三节 冲突及其原因 406
一、什么是冲突 406
二、冲突的作用 407
三、引发冲突的因素 408
第四节 冲突的平息 411
一、接触 411
二、共同目标 411
三、谈判 412
四、第三方的介入 414
关键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417
英文人名中英文对照索引 427
参考文献 436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高等数学试题与详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