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
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

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家军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121913X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主观信用风险新概念的引入,分析并证明了其在信用风险中的存在性;并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了综合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一种基于博弈理论的风险决策改进方法,探索了信用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
《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目录

目录 1

第0章 绪论 1

第1章 信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9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9

1.1.1 问题提出 9

1.1.2 研究背景 10

1.2 信用风险控制及其理论基础 12

1.2.1 信用风险控制的现实问题 12

1.2.2 信用本质及其理论解要 14

1.2.3 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理解 17

1.2.4 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21

1.3 信用风险控制的理论层次、前沿及重点 22

1.3.1 信用风险研究的层次及重点 22

1.3.2 信用风险控制及其技术研究的前沿进展 24

1.3.3 国内的风险控制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28

1.3.4 信用风险控制的研究缺陷及后续研究重点 30

1.3.5 本书拟研究的重点及探索的问题 31

2.1 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及损失 33

2.1.1 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 33

第2章 非对称信息下信用风险理论假定及复杂性分析 33

2.1.2 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 34

2.2 非对称信息状态是信用风险的一般起源假说 35

2.2.1 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提出 35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6

2.2.3 金融领域主要存在的三种信息不对称 36

2.2.4 信息不对称的划分及风险暴露 37

2.3 委托与代理关系中信息非对称问题的存在 39

2.3.1 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的事实存在 39

2.3.2 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 40

2.4 关于上述一般起源假说的几点关注 42

2.4.1 几点关注 42

2.4.2 无法回避的假设悖论 43

2.5 银行信用风险理论假定及理解 43

2.5.1 银行信用风险的几种认识观 43

2.5.2 对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解 44

2.5.3 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及突出特征 44

2.6 信用风险系统的复杂性及度量 45

2.6.1 系统复杂性研究 45

2.6.2 信用风险系统控制的客观复杂性 49

2.6.3 信用风险系统控制的主观复杂性 50

2.6.4 系统复杂性的度量 51

2.6.5 系统复杂性研究的启迪 54

2.6.6 系统性信用风险与非系统性信用风险的假定 55

2.7 信用风险系统及其不确定性问题 57

2.7.1 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互动及影响 57

2.7.2 信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58

2.8 小结 58

3.1 专家制度——古典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及模型认识 61

3.1.1 专家制度的认识 61

第3章 信用风险量化分析模型及方法解要 61

3.1.2 对专家制度方法的评判 62

3.2 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的解要 64

3.2.1 Z评分模型的确立 65

3.2.2 ZETA信用风险模型的确立 68

3.2.3 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存在的缺陷 70

3.3 KMV模型识别 71

3.3.1 KMV模型识别 71

3.3.2 KMV模型的发展与存在的缺陷 77

3.4 VaR方法:Credit Metrics(J.P.Morgan)模型解要 78

3.4.2 Credit Metrics(J.P.Morgan)Model及特点 79

3.4.1 VaR方法认识 79

3.4.3 信用度量制模型存在的技术缺陷 84

3.5 小结 85

第4章 信用风险分析模型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89

4.1 KMV模型与Credit Metrics模型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89

4.2 Credit Risk+模型与Credit.Metrics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91

4.2.1 Credit Risk+模型解要 91

4.2.2 Credit Risk+模型的理论落脚点及其离散化处理 95

4.2.3 Credit Risk+模型与Credit Metrics模型的比较 105

4.3.1 模型特征的比较 108

4.3.2 模型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108

4.3 四大分析模型的综合观察与分析 108

4.2.4 信用组合观点模型认识 108

4.3.3 各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112

4.3.4 几点看法 115

4.4 小结 115

第5章 主观信用风险控制及博弈假定 119

5.1 主观信用风险控制博弈问题的提出 119

5.1.1 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假定 119

5.1.2 博弈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120

5.2.1 博弈论范畴及其理解 121

5.2 博弈论范畴的重点及思考 121

5.2.2 博弈重点及思考 124

5.3 主观信用风险假设及理论的提出 126

5.3.1 主观信用风险存在假设及其选择 126

5.3.2 客观信用风险存在的假设前提 127

5.3.3 信用风险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障碍 128

5.4 主观信用风险博弈及纳什均衡问题 129

5.4.1 主观信用风险博弈区分 129

5.4.2 信用风险决策的纳什均衡问题 131

5.5 小结 136

第6章 主观信用风险控制建模及分析 138

6.1 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假定及分析 138

6.2 银企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40

6.2.1 银企博弈要素及其分析 140

6.2.2 模型建立及分析 143

6.3 银企重复博弈 146

6.3.1 银企有限次重复博弈分析 147

6.3.2 银企重复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148

6.3.3 银企无限次重复博弈及其分析 148

6.3.4 银企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分析 150

6.4 银企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及分析 154

6.3.5 重复博弈结论 154

6.5 小结 157

第7章 主观信用风险决策的合作冲突博弈 160

7.1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基础 160

7.1.1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比较 160

7.1.2 合作博弈的非合作基础 162

7.1.3 合作均衡的存在基础——焦点效应 163

7.1.4 非合作博弈——企业借贷模型 164

7.2.1 合作创新博弈假设 166

7.2 银企的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166

7.2.2 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171

7.2.3 合作伙伴的选择 173

7.2.4 关于“针锋相对”战略的有效性 174

7.3 银企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174

7.3.1 银企讨价还价的理论问题 174

7.3.2 银企理性及非合作博弈 178

7.3.3 仿真说明 181

7.4 银企的“双赢”博弈分析 183

7.4.1 合作与冲突博弈比较 183

7.4.2 银企博弈模型 185

7.4.3 合作冲突博弈算法 188

7.4.4 战略极端集及关键战略数值解 190

7.4.5 模拟分析与比较 191

7.5 小结 194

第8章 银企博弈关系及建模分析 197

8.1 博弈关系建模 197

8.1.1 参与人博弈选择 197

8.1.2 模型建立及分析 198

8.2 模型最优解分析 204

8.2.1 不同阶段选取不同最优策略的思考 204

8.2.2 不同阶段的策略选择及分析 205

8.3 银企新型互动关系建模 208

8.3.1 “互益”与“互损”的启发 208

8.3.2 关系模型的建立 208

8.4 模型分析 209

8.5 小结 214

第9章 主观信用风险控制的链接及机制设计 217

9.1 内部链接机制设计的提出 217

9.1.1 链接机制及模型描述 218

9.1.2 建立链接机制的模型要求 221

9.2.1 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222

9.2 链接系统激励机制设计 222

9.2.2 激励机制设计的步骤 223

9.3 主观信用风险控制的机制设计及选择 224

9.3.1 银行选择机制及其约束 225

9.3.2 机制设计的一般描述 226

9.3.3 机制分析与设计 227

9.3.4 一种最优机制推导 228

9.3.5 机制设计及选择 231

9.4 信用风险控制的制度取向 231

9.4.1 制度取向 232

9.4.2 信用建设制度安排 233

9.4.3 信用风险控制的外部监管建议 236

9.5 小结 237

第10章 结论 239

10.1 本书主要工作与结论 239

10.2 本书的研究局限 247

10.3 信用风险控制的后续研究方向 248

附录 主要符号 250

参考文献 255

后记 26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