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克难,杨博文,李学林等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20072260
  • 页数:6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高等院校教材之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发生、发展规律,为求反映当代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我国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
上一篇:加入团队打天下下一篇:管理学原理
《社会学概论》目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定义与特点 1

一、社会学的定义 1

第一章 绪论 1

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6

第二节 社会 8

一、社会的含义 9

二、社会系统 15

三、社会结构 24

一、文化概述 27

第三节 文化 27

二、文化的基本概念 34

三、文化冲突 40

第四节 社会学的理论观点 42

第五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和体系 46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46

二、社会学学科的体系 49

三、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50

第六节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52

本章学习指导 54

第二章 需要与利益 65

第一节 需要 65

一、需要的定义与特性 65

二、需要的类型 69

三、需要的作用 71

第二节 需要的理论 72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72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77

三、需要理论的应用——我国国有企业职工的需要研究 85

第三节 利益 88

一、利益关系与利益的含义 88

二、利益结构 89

三、利益原则 93

四、权力与利益 95

五、利益是社会运动的原动力 98

本章学习指导 102

一、社会交往的含义 109

第三章 社会交往 109

第一节 社会交往概述 109

二、社会交往的要素与条件 110

三、社会交往的分类 112

四、社会交往的理论 115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 119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119

二、社会关系的含义及类型 121

三、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123

一、地位、角色与等级 124

第三节 地位与角色 124

二、角色的种类 127

三、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130

四、角色扮演 132

第四节 社会交往的方式 134

一、合作性的社会交往 134

二、对立性的社会交往 136

一、集体行为的含义 138

第五节 集体行为 138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139

三、集体行为的具体形式与表现 139

本章学习指导 141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153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 153

一、社会化的含义 153

二、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154

三、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156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 157

一、社会化的内容 157

二、社会化的过程 159

第三节 个性与社会行为 163

一、人的个性的含义 163

二、个性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64

本章学习指导 165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173

第五章 社会群体 173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173

二、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174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分类 175

一、内群体与外群体 176

二、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176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77

四、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178

五、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179

六、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 180

第三节 社会群体的内聚力 183

一、群体内聚力的含义 183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84

第四节 初级社会群体 186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 186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88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89

四、家庭 190

五、家庭的社会功能 194

六、当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97

本章学习指导 203

第六章 社会组织 212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212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 212

二、社会组织的形成 214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 21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218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 218

二、组织目标体系 219

三、组织目标的作用 220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221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221

二、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 223

三、职务、权力和地位 225

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226

第四节 组织管理 226

二、行为组织管理理论 229

三、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231

四、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 235

本章学习指导 242

第七章 社区 254

第一节 社区概述 254

一、社区的含义与要素 254

二、社区的分类 255

第二节 农村社区 257

一、农村社区的产生与演变 257

二、农村社区的分类与社区体系 259

第三节 城市社区 262

一、城市社区的产生与演变 262

二、城市的地位与功能 264

第四节 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 265

一、城市化是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 265

二、城市化的原因与结果 267

三、中国的城市化 269

第五节 城乡关系 273

一、城乡之间的对立 273

二、城乡差别 275

三、城乡融合 277

四、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279

本章学习指导 282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293

第一节 社会分层 293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 293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294

三、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295

第二节 社会阶级 298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含义 298

二、社会学家们关于阶级的不同看法 299

三、社会的阶级结构 300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 302

第三节 社会阶层 302

二、社会阶层的类型 303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 304

本章学习指导 308

第九章 社会制度 315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特征及构成要素 316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316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 318

三、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319

四、社会制度的特征 322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与社会管理 324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法 324

二、社会制度的正功能 327

三、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功能失调 329

第三节 制度化与社会管理 330

一、什么是制度化 330

二、制度化过程中的两种消极现象 332

三、制度化与社会管理 333

本章学习指导 334

第十章 社会控制 343

第一节 社会控制及其人格机制 343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343

二、社会控制与人格机制 345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手段 352

一、社会的经济控制 352

二、社会的行政控制 354

三、社会的舆论控制 355

四、社会的法律控制 358

第三节 越轨行为 360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360

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364

三、犯罪行为及其治理 368

本章学习指导 371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385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386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386

二、社会问题的特性 391

三、社会问题的分类 393

第二节 人口问题 396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396

二、当代我国的人口问题 397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402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 405

一、就业与失业 405

二、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10

第四节 贫穷问题 413

一、贫穷的定义及类型 413

二、世界贫穷问题及对贫穷的解释 416

三、我国的贫穷问题及反贫穷实践 419

第五节 对待社会问题的宏观策略和治理社会问题的微观对策 423

一、对待社会问题的宏观策略 423

二、治理社会问题的微观对策 425

本章学习指导 427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40

第一节 社会保障 440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440

二、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功能 445

三、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448

第二节 社会工作 451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种类 451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功能 453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455

四、国外社区发展的含义与模式 462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67

一、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历史 467

二、新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实践 468

三、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474

本章学习指导 478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含义 490

一、社会变迁的定义 490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490

二、社会人口结构的变迁 491

三、社会结构的变迁 492

四、社会心理的变迁 494

五、社会文化的变迁 495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形式 497

一、社会变迁的规模 497

二、社会变迁的方向 497

三、社会变迁的方式 500

四、社会变迁的过程 501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原因 503

一、社会变迁的客观与主观原因 504

二、社会变迁的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 506

第四节 社会流动 507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507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508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509

本章学习指导 511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520

一、社会现代化的定义 520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 520

二、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521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特点 525

一、社会关系方面的特点 525

二、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 525

三、社会行为方面的特点 527

一、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 528

第三节 关于现代化的各种理论 528

二、迪尔凯姆的现代化理论 529

三、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 530

四、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 535

五、W.穆尔的现代化理论 537

六、富永健一的后发展理论 538

本章学习指导 539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含义与特点 550

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550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550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552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557

第二节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561

一、调查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确定 561

二、提出与建立研究假设 563

三、概念和课题的操作化 564

四、确定调查方式、方法 567

五、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 569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571

一、访谈法 571

二、问卷法 574

三、观察法 577

四、文献法 582

第四节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84

一、调查资料整理 584

二、调查资料分析 586

三、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588

本章学习指导 592

第十六章 社会学简史 594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史概述 594

第二节 初创时期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597

一、初创时期的社会学 597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599

一、功能主义 609

第三节 “二战”以后的美国社会学 609

二、冲突理论 613

三、社会交换理论 615

四、互动理论 619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史概略 622

一、社会学的理论建设 623

二、社会学的应用和调查 624

三、新中国的社会学 626

本章学习指导 6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