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IBM UNIX & Linux AIX 5L系统管理技术
IBM UNIX & Linux AIX 5L系统管理技术

IBM UNIX & Linux AIX 5L系统管理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宁斌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5389203
  • 页数:11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AIX 5L Version 5.1 和5.2操作系统为基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介绍了AIX系统的历史和特点,AIX的安装,启动和关闭AIX系统,系统管理工具SMIT,对象数据库管理器(ODM),用户和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页面空间,系统备份和恢复,进程管理,自动执行作业,系统资源控制(SRC),CDE及图形界面管理,软件安装与维护,TCP/IP网络管理,网络文件系统(NFS),IBM Linux管理,系统性能调优,故障诊断与处理和动态逻辑分区(DLPAR)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新颖,编排合理,通俗易懂,注重实践和应用,实用性很强,命令解释详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突出重点,每章之后有小结并配有习题。
上一篇:焙烤食品工艺学下一篇:穿衣魔女
《IBM UNIX & Linux AIX 5L系统管理技术》目录

第1章 AIX操作系统概述 1

1.1.1 UNIX诞生之初 2

1.1 UNIX和AIX的历史 2

1.1.2 UNIX的发展 4

1.1.3 BSD UNIX 5

1.1.4 UNIX System V 6

1.1.5 其他UNIX版本 7

1.1.6 UNIX的标准化组织 8

1.1.7 AIX的历史 9

1.1.9 AIX 5L和Monterey计划 11

1.1.8 AIX的各发行版的发布时间 11

1.2.1 1965年的IBM ACS 12

1.2 IBM RISC处理器和pSeries服务器 12

1.2.3 1985年的America 13

1.2.2 1974年的801 13

1.2.5 1990年的POWER 14

1.2.4 1986年的RT PC 14

1.2.8 1993年的SP、PowerPC 601和POWER2 15

1.2.7 1992年的RSC 15

1.2.6 1991年的PowerPC 15

1.2.11 1996年的POWER2超级芯(POWER2 SuperChip) 17

1.2.10 1995年的PowerPC 604 17

1.2.9 1994年的SP2 17

1.2.12 1997年的RS64和AIX Version 4.3 18

1.2.14 1999年的RS64 Ⅲ 19

1.2.13 1998年的RS64 Ⅱ和POWER3 19

1.2.15 2000年的POWER3-Ⅱ、RS64 IV和AIX 5L Version 5.0 20

1.2.16 2001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1 21

1.2.18 2003年的POWER5和AIX 5L Version 5.3 22

1.2.17 2002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2 22

1.3.1 AIX Version 3的主要特点 23

1.3 AIX主要版本的特点 23

1.3.2 AIX Version 4的主要特点 24

1.3.3 AIX 5L中的改进 25

1.3.4 AIX 5L中的新功能 27

1.4.1 64位的计算 29

1.4 AIX的体系结构 29

1.4.2 AIX内核的特点 30

1.4.4 AIX 5L内核子系统 32

1.4.3 AIX的运行模式 32

1.4.5 多任务和多线程的支持 35

1.4.6 多用户的支持 36

1.5小结 37

习题1 38

2.1.1 oslevel命令 40

2.1 AIX操作系统的版本 40

第2章 安装AIX操作系统 40

2.1.3 临时性纠正软件(PTF) 42

2.1.2 AIX版本号的格式 42

2.2.1 基于PowerPC的AIX 5L总体安装流程 43

2.2 安装AIX的要求 43

2.2.3 确定能从PowerPC上的CD-ROM引导AIX 5L安装 44

2.2.2 安装各版本AIX的磁盘空间要求 44

2.3.1 准备引导机器 45

2.3 安装AIX基本操作系统(BOS) 45

2.3.3 更改安装设置 47

2.3.2 选择安装控制台和语言 47

2.3.4 全新覆盖安装 49

2.3.5 保留安装 50

2.3.7 改变目的磁盘 52

2.3.6 迁移安装 52

2.3.8 改变基本语言环境 53

2.3.9 高级安装选项 54

2.3.10 开始进行安装 57

2.4 配置操作系统 58

2.4.1 使用“配置助手”配置系统 59

2.4.2 使用“安装助手”配置系统 60

2.5.2 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步骤 62

2.5.1 准备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 62

2.5 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 62

2.5.3 在Itanium机器上激活许可(License)指定的处理器 63

习题2 64

2.6 小结 64

3.1 系统引导概述 67

第3章 启动和关闭AIX系统 67

3.1.1 一般的引导过程 68

3.1.2 硬件检测过程(BIST和POST) 69

3.1.3 系统的引导模式 71

3.1.4 PCI系统的引导选项 72

3.2 启动维护模式 73

3.2.2 启动独立诊断模式 74

3.2.1 启动MCA机器的维护模式 74

3.2.3 启动在线诊断模式 76

3.3.1 ROS内核初始化阶段 77

3.3 多用户模式的启动过程 77

3.3.2 基本设备配置阶段 78

3.3.3 rc.boot第2个引导阶段 79

3.3.4 rc.boot第3个引导阶段 80

3.4 RAM文件系统 82

3.3.5 uptime命令 82

3.5.2 init命令格式 83

3.5.1 系统的运行级别 83

3.5 系统初始化进程init 83

3.5.3 改变系统的运行级别 84

3.5.4 让init进程重读/etc/inittab文件 85

3.6.1 中/etc/inittab文件的格式 86

3.6 /etc/inittab文件 86

3.6.3 编辑/etc/inittab文件 89

3.6.2 记录在/etc/inittab文件中的顺序 89

3.7 系统管理维护(SMS) 91

3.7.2 设置从远程引导系统的参数 92

3.7.1 显示浏览错误日志 92

3.7.5 多引导选择 94

3.7.4 选择系统控制台 94

3.7.3 SCSI工具 94

3.8.1 bootlist命令 97

3.8 处理启动过程中的问题 97

3.7.6 选择语言 97

3.8.2 如何进入不能启动系统的rootvg 100

3.8.3 alog命令 102

3.9 停止操作系统运行 106

3.9.1 安全关闭系统 107

3.9.2 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系统运行 111

3.9.3 重新启动操作系统 112

3.9.4 关闭系统到单用户模式 115

3.9.5 关闭系统时记录日志 116

3.10 小结 117

习题3 118

4.1 SMIT用户界面 120

第4章 系统管理工具SMIT 120

4.1.1 功能分类 121

4.1.2 字符方式下用户界面的构成 122

4.1.3 图形方式下用户界面的构成 126

4.2.2 Smit中的快捷键 129

4.2.1 对话屏幕中的符号 129

4.2 SMIT中的快捷键和符号含义 129

4.3.1 smit.script和smit.log文件 132

4.3 SMIT命令 132

4.3.2 SMIT的快捷路径(FastPath) 134

4.3.3 SMIT的命令行参数 135

习题4 138

4.4 小结 138

5.1.1 ODM的构成 140

5.1 ODM概述 140

第5章对象数据库管理器(ODM) 140

5.1.2 ODM负责的数据 142

5.1.3 ODM数据库文件 143

5.1.4 对象类 144

5.2.1 软件重要产品数据库 145

5.2 系统定义对象类的结构 145

5.2.2 预定义设备 147

5.2.3 预定义属性 149

5.2.4 用户定义设备 150

5.2.6 其他设备对象类 151

5.2.5 用户定义属性 151

5.2.7 AIX 5L中增加的新对象类 152

5.3 ODM命令 153

5.3.1 odmget命令 154

5.3.2 odmdelete命令 155

5.3.5 odmshow命令 156

5.3.4 odmchange命令 156

5.3.3 odmadd命令 156

5.3.7 odmcreate命令 157

5.3.6 odmdrop命令 157

5.4.1 用ODMchange命令修改属性值 159

5.4 通过管理ODM来修改属性值 159

5.5 向ODM中添加一个新设备 160

5.4.2 通过删除、添加对象修改属性值 160

习题5 161

5.6 小结 161

第6章 用户和安全的管理 163

6.1.1 登录系统 164

6.1 用户和组 164

6.1.3 用户(User) 166

6.1.2 /etc/motd文件 166

6.1.4 组(Group) 167

6.1.6 用户的分类 168

6.1.5 组的分类 168

6.2.1 /etc/passwd文件 169

6.2 用户管理相关的文件 169

6.2.2 /etc/security/passwd文件 171

6.2.3 /etc/security/user文件 173

6.2.4 /etc/group文件 178

6.2.6 /usr/lib/security/mkuser.default文件 180

6.2.5 /etc/security/group文件 180

6.2.7 /etc/security/login.cfg文件 181

6.2.8 /etc/security/environ文件 183

6.2.9 /etc/security/limits文件 184

6.2.10 /etc/security/lastlog文件 185

6.3 管理用户账号 186

6.3.1 创建新用户 187

6.3.2 显示和修改用户的属性 189

6.3.3 改变用户的登录Shell 193

6.3.4 修改用户的安全属性 195

6.3.5 删除用户 196

6.3.6 给用户账号加锁/解锁 197

6.3.7 重置某用户失败登录次数 198

6.4.1 创建组 199

6.4 组的管理 199

6.3.8 阻止用户登录系统 199

6.4.2 显示组的属性 200

6.4.3 修改组的属性 201

6.4.4 删除组 202

6.5.1 用passwd命令修改用户密码 203

6.5 用户密码管理 203

6.5.2 用pwdadm命令管理用户密码 205

6.5.3 用SMIT修改用户密码 206

6.5.5 显示和修改用户密码属性 207

6.5.4 密码修改注意事项 207

6.5.7 如何去掉root用户密码 208

6.5.6 密码选择的原则 208

6.6 用户的工作环境 209

6.6.2 定制用户环境 210

6.6.1 用户登录过程 210

6.6.3 /etc/profile文件 212

6.6.4 /etc/environment文件 213

6.6.6 设置命令提示符 214

6.6.5 $HOME/.profile文件 214

6.6.7 显示环境变量的内容 215

6.7.1 安全管理的原则 217

6.7 安全管理 217

6.7.2 系统的日志文件 218

6.7.3 who命令 221

6.7.4 登录AIX 5L系统时禁止显示用户名 224

6.8 小结 226

习题6 227

7.1.1 设备的层次关系 229

7.1 设备的基本概念 229

第7章 设备管理 229

7.1.2 逻辑设备文件 230

7.1.3 设备的状态 233

7.1.5 设备的位置编号(Location Code) 235

7.1.4 RS/6000和pSeries服务器的机器类型 235

7.1.6 AIX 5L不再支持的硬件设备 237

7.2.1 使用lsdev命令显示设备列表 239

7.2 显示硬件设备及其属性 239

7.2.2 使用lsattr命令显示设备的属性 244

7.2.3 用lscfg命令显示配置 249

7.2.4 使用SMIT工具显示设备 254

7.2.5 显示系统配置信息 257

7.3 配置新设备 259

7.3.1 配置管理器——cfgmgr命令 260

7.3.2 用mkdev命令配置设备 263

7.3.3 一般设备的安装 265

7.3.5 配置ISA设备 266

7.3.4 配置可热插拔的PCI设备 266

7.3.6 添加一个终端设备 270

7.4.1 使用chdev命令修改设备属性 274

7.4 修改设备属性及删除一个设备 274

7.4.2 使用rmdev命令删除设备 275

7.4.3 使用SMIT工具修改设备属性及删除设备 276

7.5.1 MPIO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279

7.5 多路径I/O(MPIO) 279

7.5.2 MPIO的概念 280

7.5.4 用lspath命令显示路径的信息 282

7.5.3 检测一个具有MPIO能力的设备 282

7.5.5 用mkpath命令定义一条新路径 284

7.5.7 用rmpath命令反配置或反定义路径 285

7.5.6 用chpath命令修改路径的状态和属性 285

7.5.8 管理MPIO设备 286

7.6 小结 287

习题7 288

第8章 存储管理 290

8.1.1 基本概念 291

8.1 存储管理的概述 291

8.1.2 存储结构 292

8.1.3 逻辑卷管理器 293

8.1.4 LVM的配置数据 295

8.1.5 磁盘Quorum 296

8.1.6 磁盘镜像(Mirroring) 298

8.2.1 物理卷区域的分布 299

8.2 物理卷 299

8.1.7 逻辑存储管理的限制 299

8.2.2 向系统中添加一块硬盘 300

8.2.3 修改物理卷的属性 303

8.2.4 显示物理卷的信息 306

8.2.6 迁移物理卷上的内容 312

8.2.5 删除物理卷 312

8.3.1 创建卷组 315

8.3 卷组 315

8.3.2 显示卷组的信息 318

8.3.3 修改卷组的属性 321

8.3.4 设置卷组的(hot spare热备份)特性 324

8.3.5 向一卷组中添加物理卷 325

8.3.6 从卷组中删除一个物理卷 326

8.3.7 激活/停用一个卷组 327

8.3.8 导入、导出一个卷组 330

8.3.9 重新分配卷组中的物理分区 333

8.3.10 用syncvg命令同步卷组 334

8.3.12 用recreatevg命令重新创建卷组 335

8.3.11 用redefinevg命令在ODM中重新定义卷组 335

8.3.13 用mirrorvg命令镜像一个卷组 336

8.3.14 镜像卷组的快照(Snapshot) 339

8.4 逻辑卷 340

8.4.2 逻辑卷控制块(LVCB) 341

8.4.1 计算逻辑卷的大小 341

8.4.3 影响逻辑卷性能的策略 342

8.4.4 条带化技术 345

8.4.5 镜像写一致性 348

8.4.6 显示逻辑卷的信息 349

8.4.7 创建一个逻辑卷 354

8.4.8 删除一个逻辑卷 357

8.4.9 修改逻辑卷的属性 358

8.4.10 改变逻辑卷的大小 361

8.4.11 用cplv命令复制一个逻辑卷 363

8.4.12 添加一个逻辑卷的拷贝 366

8.3.13 分离逻辑卷的拷贝 368

8.4.14 同步或重建LVM信息 369

8.5 小结 370

习题8 371

第9章 文件系统 375

9.1.1 文件系统概念 376

9.1 文件系统概述 376

9.1.3 AIX 5L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 377

9.1.2 UNIX系统采用文件系统结构的原因 377

9.2 rootvg中的文件系统 378

9.2.2 root文件系统的内容 379

9.2.1 根文件系统的结构 379

9.2.3 /usr文件系统 381

9.2.5 /proc文件系统 382

9.2.4 /var文件系统 382

9.3.1 逻辑块(Logical block) 387

9.3 日志型文件系统(JFS)的结构 387

9.3.2 超级块(Superblock) 388

9.3.3 文件系统的碎片(Fragment) 391

9.3.4 每一个i节点拥有的字节数(nbpi) 393

9.3.6 分配组(Allocation Group) 394

9.3.5 分配位图(Allocation Bitmap) 394

9.3.7 JFS的限制 396

9.3.8 压缩的日志型文件系统 397

9.3.9 JFS日志(Log) 398

9.4 索引节点(Index Node) 399

9.4.1 索引节点(i节点)的结构 400

9.4.2 磁盘i节点和内核i节点 402

9.4.3 磁盘地址的格式 403

9.4.4 JFS的.indirect(间接地址块)问题 404

9.4.6 单次间接寻址(Single Indirect Addressing) 405

9.4.5 直接寻址(Direct Addressing) 405

9.4.7 二次间接寻址(Double Indirect Addressing) 406

9.4.8 允许巨型文件的文件系统寻址 407

9.5.1 JFS2与JFS的区别 408

9.5 增强的日志型文件系统(JFS2) 408

9.5.2 JFS2与JFS的兼容性 410

9.5.3 在支持64位内核的rootvg中使用JFS2 411

9.5.4 JFS2日志(Log) 412

9.6 创建文件系统 413

9.5.5 JFS和JFS2类型的文件系统大小 413

9.6.1 用crfs命令添加新文件系统 414

9.6.2 用mkfs命令在已存在的设备上建立文件系统 417

9.6.3 用SMIT直接添加JFS类型的文件系统 418

9.6.4 用SMIT直接添加JFS2类型的文件系统 420

9.6.5 在已存在的逻辑卷上创建文件系统 421

9.6.6 创建RAM disk文件系统 422

9.7.1 /etc/filesystems文件 424

9.7 监视文件系统 424

9.7.2 /etc/vfs文件 427

9.7.3 用lsfs命令显示文件系统的信息 428

9.7.5 用df命令检查文件系统空间的使用情况 431

9.7.4 显示系统中已安装的文件系统 431

9.7.6 用du命令显示文件的大小 434

9.8 安装/卸载文件系统 436

9.8.1 安装文件系统 437

9.8.2 自动装载文件系统 439

9.8.3 卸载文件系统 440

9.9.1 用SMIT工具删除文件系统 441

9.9 删除一个文件系统 441

9.10 改变一个文件系统的大小 443

9.9.2 用rmfs命令删除文件系统 443

9.10.1 用chfs命令增加文件系统的空间 444

9.10.2 用SMIT菜单增加文件系统空间 445

9.11.1 用fsck命令维护检查文件系统 446

9.11 维护文件系统 446

9.10.3 减小文件系统的空间 446

9.11.2 初始化JFS(JFS2)日志设备 449

9.11.3 文件系统空间维护 450

9.11.4 整理文件系统中的残片 451

9.12.1 恢复超级块错误 453

9.12 解决文件系统中的故障 453

9.12.2 无法卸载文件系统 455

9.12.4 修复rootvg中的主要文件系统和日志 456

9.12.3 无法删除文件系统 456

9.13.1 创建、修改和删除CDRFS 457

9.13 使用CDRFS和UDFS 457

9.13.2 cdromd进程 458

9.13.4 用于自动安装的命令 459

9.13.3 /etc/cdromd.conf文件 459

9.14 小结 461

9.13.5 ISO格式CD-ROM的大写映射 461

习题9 463

10.1 页面空间概述 466

第10章 页面空间 466

10.1.1 虚拟内存管理器(VMM) 467

10.1.3 页面空间的分配策略 469

10.1.2 使用页面空间的原因 469

10.1.4 页面空间的大小 471

10.1.5 页面空间的位置 472

10.2 显示页面空间的属性 473

10.3.1 用SMIT创建一个页面空间 475

10.3 添加一个页面空间 475

10.3.2 用mkps命令添加一个页面空间 476

10.3.3 用mklv命令添加一个页面空间 477

10.4 激活/关闭一个页面空间 478

10.4.1 激活(Active)页面空间 479

10.4.2 关闭(Deactive)页面空间 480

10.5.1 用chps命令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 481

10.5 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 481

10.5.2 用SMIT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 482

10.5.3 /etc/swapspaces文件 483

10.6.1 增加页面空间的大小 485

10.6 管理页面空间的大小 485

10.6.2 减小页面空间的大小 486

10.6.3 在AIX 5L之前的系统中减少hd6的大小 488

10.7 删除页面空间 491

10.8 小结 493

习题10 494

11.1 备份和恢复概述 496

第11章 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496

11.1.2 选择备份介质 497

11.1.1 备份类型 497

11.1.3 备份/恢复的流程 500

11.2.2 cpio命令 502

11.2.1 tar命令 502

11.2 简单的备份/恢复工具 502

11.2.3 dd命令 506

11.2.5 pax命令 510

11.2.4 flcopy命令 510

11.3.1 使用tctl命令控制磁带驱动器 511

11.3 使用磁带设备 511

11.3.2 使用mt命令控制磁带驱动器 514

11.3.4 确定磁带的块大小 515

11.3.3 使用tcopy命令复制磁带 515

11.4.1 系统备份概述 516

11.4 系统备份(备份rootvg) 516

11.4.2 mksysb磁带的数据分布 517

11.4.3 准备系统备份工作 518

11.4.4 用mksysb命令备份root卷组 519

11.4.5 用mkszfile命令保存系统的状态 521

11.4.7 用SMIT工具做一个系统备份磁带 522

11.4.6 在系统备份中不包含某些文件系统 522

11.4.9 用mkcd命令在CD/DVD上做备份 524

11.4.8 在CD/DVD上创建mksysb备份 524

11.4.10 用SMIT工具在CD/DVD创建rootvg的备份 528

11.4.11 创建一个通用备份CD/DVD 531

11.4.12 检验一个系统备份 533

11.4.13 备份裸逻辑卷 534

11.5.1 bosinst.data文件的格式 535

11.5 bosinst.data文件 535

11.5.2 control_flow节 536

11.5.3 target_disk_data节 538

11.5.6 dump节 540

11.5.5 large_dumplv节 540

11.5.4 locale节 540

11.6.1 image.data文件的格式 541

11.6 image.data文件 541

11.6 5 vg_data节 544

11.6.4 ils_data节 544

11.6.2 image_data节 544

11.6.3 logical_volume_policy节 544

11.6.7 lv_data节 545

11.6.6 source_disk_data节 545

11.7 恢复(安装)系统备份(恢复rootvg) 547

11.6.10 post_restvg节 547

11.6.8 fs_data节 547

11.6.9 post_install_data节 547

11.7.1 在源系统上恢复(安装)系统备份 548

11.7.2 克隆一个系统 551

11.7.3 从系统备份中恢复单个文件 552

11.8.1 用SMIT工具备份/恢复用户卷组 553

11.8 备份/恢复用户卷组 553

11.8.2 用savevg命令备份一个用户卷组 556

11.8.3 用restvg命令恢复一个用户卷组 557

11.9 用backup命令备份文件或文件系统 558

11.9.1 按文件名备份文件 559

11.9.2 按i节点备份文件系统 560

11.10.1 restore命令的使用格式 562

11.10 用restore命令恢复文件 562

11.10.2 restore命令的应用实例 565

11.11 小结 567

习题11 568

12.1 进程概述 572

第12章 进程管理 572

12.1.1 什么是进程 573

12.1.2 进程的调度状态 575

12.1.3 进程的特征 576

12.1.4 什么是线程 577

12.1.5 父进程和子进程 578

12.1.6 系统的进程体系 579

12.2 监视进程 580

12.2.1 ps命令的参数含义 581

12.2.2 显示当前终端上的进程 583

12.2.3 显示进程的详细状态 584

12.2.4 显示指定终端上或指定用户的进程 587

12.2.6 僵尸进程 589

12.2.5 前台进程和后台进程 589

12.2.7 显示核心进程 590

12.2.8 Daemon进程 592

12.2.9 显示线程 593

12.3.1 创建进程 595

12.3 进程控制 595

12.3.2 调整进程的优先级 598

12.3.3 杀死进程 601

12.4.1 AIX 5.2对/proc文件系统的增强 604

12.4 使用AIX 5.2中的/proc文件系统 604

12.4.2 proc系列命令(pTools) 605

12.5 AIX 5L中的core文件 608

12.5.2 记录core dump的错误日志 609

12.5.1 core文件的命名 609

12.5.3 使用snapcore命令收集core文件 611

12.6 小结 612

12.5.4 使用check_core命令 612

习题12 613

13.1.1 控制前后台作业 615

13.1 作业控制 615

第13章 自动执行作业 615

13.1.2 使用nohug命令 616

13.2.1 at命令格式 617

13.2 at命令 617

13.2.2 在at命令中指定时间 618

13.2.3 显示和删除at作业 620

13.2.4 控制用户使用at命令 621

13.3 batch命令 622

13.4.1 cron进程 623

13.4 周期性地自动执行命令 623

13.4.2 crontab文件 624

13.4.3 添加和修改cron作业 628

13.4.5 控制用户使用cron作业 629

13.4.4 关于/usr/adm/cron目录下的文件 629

13.4.6 cron日志 630

13.5 小结 632

13.4.7 管理cron的事件类型 632

习题13 633

14.1 资源控制器的组成系统 635

第14章 系统资源控制器 635

14.2 启动SRC 636

14.3 管理子系统 637

14.3.1 lssrc命令 638

14.3.2 startsrc命令 642

14.3.3 stopsrc命令 645

14.3.4 refresh命令 647

14.3.5 traceson命令和tracesoff命令 649

习题14 651

14.4 小结 651

第15章 CDE及图形界面管理 653

15.1.1 登录CDE桌面 654

15.1 使用CDE桌面 654

15.1.2 CDE的前台面板 658

15.1.3 工作区管理器 663

15.1.4 退出CDE桌面 665

15.2.1 仿真终端 666

15.2 CDE桌面工具 666

15.2.2 文本编辑器dtpad 671

15.2.3 文件管理器 674

15.2.4 样式管理器 678

15.2.5 帮助管理器 680

15.3.1 设置中文环境 681

15.3 中文CDE环境 681

15.4.1 启动和停止AIX的CDE 683

15.4 维护和管理CDE环境 683

15.3.2 在AIX中输入中文 683

15.4.2 CDE环境的文件集 685

15.4.3 CDE相关的重要文件 687

15.4.4 管理多个图形显示适配器及其分辨率 688

15.4.5 定制CDE登录画面 690

15.4.6 dtprofile文件 691

15.5 小结 692

习题15 693

16.1 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 696

第16章 软件安装与维护 696

16.1.1 软件产品的构成 697

16.1.2 软件产品的命名格式 698

16.1.3 软件的安装状态 699

16.1.4 软件的root,usr和share部分 700

16.1.5 软件修订包(FIX) 701

16.1.6 SMIT菜单的功能分类 704

16.2.1 用installp命令安装和更新软件 706

16.2 安装和更新软件 706

16.2.2 用SMIT工具安装软件 710

16.2.3 安装软件束(Bundle) 715

16.3 显示软件列表 716

16.3.1 显示软件产品信息的命令—lslpp 717

16.3.2 显示已经安装的软件 721

16.3.3 显示暂时应用而未确认提交的软件 724

16.3.4 显示软件安装历史 725

16.3.5 列示安装介质上的软件 726

16.3.6 查找某个文件或命令所对应的文件集 728

16.4.1 确认提交软件(Commit) 730

16.4 调整软件在系统中的状态 730

16.4.2 拒绝暂时应用的软件(Reject) 731

16.4.3 从系统中删除软件(Remove) 732

16.5.1 检查当前系统中软件的维护级别 733

16.5 升级已安装的软件 733

16.5.2 下载软件修订包 736

16.5.3 更新已安装的软件到最新的版本 739

16.5.4 用修订包更新软件 741

16.6.1 清除一个失败的安装 743

16.6 软件维护和实用工具 743

16.6.2 在硬盘上创建安装映像 744

16.6.3 修改软件安装映像的文件名 745

16.7.1 lppchk命令 746

16.7 校验软件 746

16.7.2 检查并更新文件大小信息 748

16.8 在Itanium平台上AIX 5L不支持的文件集 749

16.7.3 检验软件安装及其必需的部分 749

16.9 小结 750

习题16 751

第17章 TCP/IP网络管理 753

17.1.1 TCP/IP与UNIX系统的历史 754

17.1 TCP/IP协议概述 754

17.1.2 TCP/IP的体系结构 755

17.1.3 Internet地址 756

17.1.4 主机名 760

17.1.5 地址解析协议ARP 763

17.1.6 客户/服务器模型及端口 766

17.1.7 TCP/IP数据流程 770

17.2.1 AIX系统支持的网络接口 771

17.2 配置TCP/IP网络 771

17.2.2 配置TCP/IP网络的过程 772

17.2.3 配置网络适配器 773

17.2.4 配置网络接口 776

17.2.5 最小化配置网络(Minimum Configuration) 777

17.2.6 修改网络适配器属性 779

17.2.7 删除网络适配器 781

17.2.9 ping命令 782

17.2.8 更多的TCP/IP配置(Further Configuration) 782

17.3.1 显示每个协议的活动Socket或路由表信息 785

17.3 用netstat命令显示网络状态 785

17.3.2 显示网络数据结构的内容 789

17.3.3 显示全部通信子系统信息包的数量 794

17.3.4 显示网络缓冲区的统计信息 795

17.3.5 显示数据连接提供者接口的统计信息 796

17.3.6 清除相关的统计信息 797

17.4.1 ifconfig命令的用法 798

17.4 ifconfig命令 798

17.4.2 显示网络接口的状态信息 799

17.4.3 激活或关闭一个网络接口 800

17.4.4 给一个网络接口添加一个附加的IP地址 802

17.4.6 从网络接口列表中删除一个接口 803

17.4.5 删除一个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 803

17.4.7 修改网络接口的MTU大小 804

17.5.1 TCP/IP网络启动的过程 805

17.5 启动和关闭TCP/IP网络 805

17.5.2 TCP/IP守候进程 806

17.5.4 启动TCP/IP守候进程 812

17.5.3 停止TCP/IP守候进程 812

17.6.1 启动和重新启动inetd守候进程 813

17.6 Internet服务管理进程inetd 813

17.6.2 inetd管理的子服务器 814

17.6.3 /etc/inetd.conf文件 816

17.6.4 停止inetd守候进程 819

17.7.1 /etc/resolv.conf文件 820

17.7 主机名解析 820

17.7.2 有关/etc/resolv.conf文件的问题 821

17.8 网络路由 822

17.7.3 nslookup命令 822

17.8.1 添加网络路由 823

17.9.1 telnet命令 825

17.9 向远程主机登录 825

17.8.2 IP转发 825

17.9.2 rlogin命令 828

17.9.3 伪终端(Pseudo Terminal) 831

17.10.1 使用ftp命令传输文件 832

17.10 Internet上的文件传输 832

17.10.2 自动登录执行ftp子命令 837

17.10.3 拒绝使用FTP的用户 840

17.10.4 匿名FTP访问 841

17.10.5 FTP日志 842

17.10.6 TFTP命令 843

17.11 远程命令的执行 844

17.12 信任主机和信任用户 845

17.12.1 信任主机文件/etc/hosts.equiv 846

17.12.2 信任用户文件$HOME/.rhosts 848

17.12.3 信任验证机制的工作过程 850

17.12.4 远程执行Shell命令(rsh) 851

17.12.5 远程文件复制命令rcp 855

17.12.6 网络安全 857

17.13 小结 858

习题17 860

18.1.1 分布式文件系统 863

18.1 网络文件系统概述 863

第18章 网络文件系统(NFS) 863

18.1.2 NFS基本概念 864

18.1.3 NFS网络协议 865

18.1.4 远程过程调用(RPC) 866

18.1.6 无状态(Stateless) 868

18.1.5 外部数据表示(XDR) 868

18.2.1 NFS服务器和客户机上的守候进程 869

18.2 NFS守候进程 869

18.2.2 portmap守候进程 870

18.2.3 rpc.mountd守候进程 872

18.2.4 biod和nfsd守候进程 873

18.2.5 lockd和statd守候进程 876

18.2.6 启动和关闭NFS服务 878

18.3.1 用SMIT工具导出一个NFS目录 880

18.3 配置NFS服务器 880

18.3.2 编辑/etc/exports文件来导出一个NFS目录 882

18.3.3 执行exportfs命令 883

18.3.4 /etc/rmtab文件 885

18.4.1 预定义安装一个NFS目录 886

18.4 在客户机上安装NFS目录 886

18.3.5 取消导出的目录 886

18.4.3 卸载一个已安装的NFS目录 889

18.4.2 用mount命令直接安装一个NFS目录 889

18.5 在客户机上自动安装NFS目录 890

18.5.1 使用间接映射 891

18.5.2 使用直接映射 893

18.5.3 使用Auto.master映射 894

18.6.1 确定NFS问题的检查列表 895

18.6 NFS问题诊断 895

18.6.2 检查网络连接 897

18.6.3 NFS错误信息 899

18.7 小结 901

习题18 902

第19章 IBM Linux管理 906

19.1.1 Linux操作系统的概述 907

19.1 AIX和Linux的关系 907

19.1.2 IBM发展Linux的战略 908

19.1.3 在pSeries上AIX和Linux的一体化 909

19.1.4 pSeries和RS/6000对Linux的支持情况 911

19.2 Linux应用程序的AIX工具箱 912

19.2.1 Toolbox的概述 913

19.2.2 Toolbox的目录结构 915

19.2.3 Toolbox的RPM格式 916

19.2.5 安装Toolbox的系统要求 918

19.2.4 Toolbox的构成 918

19.3.1 安装方法 919

19.3 安装RPM格式的软件包 919

19.3.2 安装rpm.rte软件包 920

19.3.3 在命令行使用rpm命令 921

19.3.4 使用GnomeRPM 926

19.3.5 使用KPackage 927

19.3.6 用geninstall命令安装软件包 928

19.4.1 概述 931

19.4 在pSeries和RS/6000上运行Linux 931

19.4.2 在桌边型的pSeries上安装Linux 934

19.4.3 在无图形适配器的机器上安装Linux 937

19.4.4 在pSeries(p690-Regatta)的LPAR中安装Linux 942

19.4.5 引导配置和内核重编译 944

19.5 小结 947

习题19 948

20.1 系统性能概述 949

第20章 系统性能调优 949

20.2 使用topas命令监视系统 951

20.2.1 topas命令的用法 952

20.2.2 topas监视画面 955

20.3.1 sar命令的使用参数 959

20.3 使用sar命令监视系统性能 959

20.3.2 自动采集系统数据 960

20.3.3 分析CPU的活动 963

20.3.4 统计文件的读/写操作 964

20.3.5 统计系统调用 965

20.3.6 统计块设备活动 966

20.3.7 统计队列活动 967

20.3.9 统计系统表的使用情况 968

20.3.8 统计页面调度的活动 968

20.3.10 统计TTY设备的活动情况 969

20.3.11 统计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970

20.3.13 统计消息和信号量的活动 971

20.3.12 统计内核进程的活动 971

20.4 使用vmstat命令监控CPU和内存 972

20.3.14 统计系统交换活动 972

20.4.1 vmstat命令的运用 973

20.4.2 页面调度活动的分析 974

20.4.4 内存统计数据的分析 975

20.4.3 CPU统计数据的分析 975

20.4.5 页面调度事件的统计 976

20.5 使用iostat命令监控I/O 978

20.5.1 磁盘I/O历史数据 979

20.5.2 TTY和CPU的使用报告 980

20.5.3 磁盘I/O的统计报告 981

20.6.1 vmtune命令的用法 982

20.6 调整系统性能 982

20.6.2 虚拟内存页面调整 984

20.6.3 调整顺序访问文件的性能 985

20.6.4 调整异步磁盘I/O 987

20.6.5 调整VMM后台写性能 989

20.6.6 磁盘I/O Pacing 990

20.7.1 网络数据流程 992

20.7 网络性能分析 992

20.7.2 调整适配器的传送队列和接收队列 994

20.7.3 可调整的系统参数 996

20.7.4 用traceroute跟踪路由 997

20.7.5 用netstat监视网络性能 998

20.7.6 使用netpmon命令 1001

20.7.7 用no命令调整网络参数 1003

20.8 小结 1004

习题20 1005

第21章 故障诊断与处理 1008

21.1.1 预防错误或故障的发生 1009

21.1 故障诊断概述 1009

21.1.2 确定错误或故障的过程 1010

21.2.1 错误日志概述 1011

21.2 错误日志 1011

21.2.2 错误日志子系统的处理流程 1013

21.2.3 错误日志文件处理 1014

21.2.4 错误日志进程errdemon 1015

21.2.5 errpt命令的使用格式 1018

21.2.6 显示错误日志的摘要 1021

21.2.7 显示错误日志的详细内容 1022

21.2.8 以ASCII方式显示原始的错误日志 1025

21.2.9 显示错误日志的例子 1027

21.2.10 用errclear命令清除错误日志记录 1031

21.3 执行诊断程序 1033

21.3.1 诊断技巧 1033

21.3.2 理解错误日志 1034

21.3.3 设备的物理位置编号 1034

21.3.4 诊断硬件设备的方法 1035

21.3.5 在并发模式下诊断硬件设备 1036

21.4 syslogd进程 1038

21.4.1 syslogd命令的用法 1039

21.4.2 syslogd的配置文件 1039

21.5 系统dump 1042

21.5.1 系统dump概述 1042

21.5.2 在系统引导时保存一个系统dump 1043

21.5.3 配置和管理dump设备 1044

21.5.4 用dumpcheck命令检查dump设备 1049

21.5.5 由系统发起dump 1050

21.5.6 由用户发起dump 1052

21.5.7 检测系统挂起 1053

21.5.8 检验一个系统dump 1055

21.5.9 收集dump及相关的信息 1056

21.6 小结 1059

习题21 1060

第22章 动态逻辑分区(LPAR) 1063

22.1 逻辑分区(LPAR)的概述 1064

22.1.1 逻辑分区的概念 1064

22.1.2 为什么要对服务器进行分区 1065

22.1.3 几种分区的实现 1066

22.1.4 支持分区能力的pSeries服务器型号 1068

22.1.5 IBM pSeries的HMC 1069

22.1.6 分区的隔离和安全问题 1071

22.1.7 分区配置文件和系统配置文件 1072

22.1.8 关于内存的四个术语 1073

22.1.9 三种可分配的资源 1076

22.1.10 动态逻辑分区的实现 1078

22.2 支持分区功能的系统组件 1080

22.2.1 硬件组件 1080

22.2.2 固件(Firmware) 1082

22.2.3 操作系统 1085

22.3.1 考虑DLPAR操作的时间因素 1090

22.3.2 一个DLPAR操作的流程 1090

22.3 AIX DLPAR框架结构 1090

22.3.3 动态配置CPU和内存的流程 1094

22.3.4 动态地添加和删除一个I/O插槽 1095

22.3.5 DLPAR-safe和DLPAR-aware应用程序 1097

22.3.6 把DLPAR操作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1098

22.3.7 基于脚本的DLPAR事件处理 1100

22.4 DLPAR脚本的子命令 1104

22.4.1 scriptinfo子命令 1105

22.4.2 register子命令 1106

22.4.3 usage子命令 1107

22.4.4 checkrelease子命令 1107

22.4.5 prerelease子命令 1108

22.4.6 postrelease子命令 1109

22.4.7 undoprerelease子命令 1109

22.4.8 checkacquire子命令 1110

22.4.9 preacquire子命令 1110

22.4.10 postacquire子命令 1111

22.4.11 undopreacquire子命令 1111

22.5 管理DLPAR脚本 1112

22.5.1 列示已注册的DLPAR脚本 1112

22.5.2 注册一个DLPAR脚本 1113

22.5.3 卸载一个已注册的DLPAR脚本 1114

22.5.4 修改脚本的安装路径 1115

22.5.5 drmgr命令行参数 1115

22.5.6 DLPAR脚本的输出实例 1116

22.6 硬件管理控制台(HMC) 1121

22.6.1 登录和退出HMC系统 1122

22.6.2 HMC图形用户界面 1123

22.6.3 HMC上的用户管理 1125

22.7 连接HMC的方式 1128

22.7.1 连接和断开被管理的服务器 1128

22.7.2 串行连接的选择 1129

22.7.3 远程连接的选择 1131

22.7.4 虚拟终端窗口 1133

22.8 对支持分区功能的pSeries服务器的基本操作 1136

22.8.1 服务器的管理 1136

22.8.2 查看被管理服务器的属性 1137

22.8.3 给被管理服务器加电 1140

22.8.4 关闭被管理服务器的电源 1141

22.8.5 用HMC操作具有分区功能的pSeries服务器 1142

22.8.6 创建和删除逻辑分区 1143

22.8.7 管理分区配置文件 1150

22.8.8 激活逻辑分区 1151

22.8.9 复位一个分区中的操作系统 1153

22.8.10 创建系统配置文件 1154

22.9 动态逻辑分区的操作 1155

22.9.1 动态地给一个分区添加资源 1156

22.9.2 在分区之间动态地搬移资源 1160

22.9.3 动态地从一个分区中删除资源 1164

22.10 相似逻辑分区(ALPAR) 1168

22.10.1 创建相似逻辑分区 1169

22.10.2 管理相似逻辑分区中的资源 1172

22.10.3 删除所有的相似逻辑分区 1173

22.11 小结 1174

习题22 1175

附录A 专有名词对照表 1177

附录B RS/6000及pSeries服务器的操作控制面板 1189

附录C RS/6000及pSeries服务器的机房环境要求 1190

附录D 答案 119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