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论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论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申延平编著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14480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吸收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哲学的角度,把分析研究中国农民在农村结构变迁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作为其中心线索,着力探讨中国农民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逐渐摆脱对农村共同体和国家的依附性而获得独立的过程和方式,探讨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转型或现代化建构的过程和途径。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论》目录

导 论 1

一、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1

二、本书的思路 7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 10

第一节 国外农村社会转型模式概述 11

一、英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 11

二、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 13

三、德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 15

四、美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 18

五、日本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 20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 24

一、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25

二、市场取向的改革与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 30

三、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哲学视角:农民的自主地位与主体意识 36

第二章 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分析 38

第一节 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特征 39

一、中国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40

二、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55

一、中国传统社会乡里制度和乡村基层组织 64

第二节 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64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组织的结构和特征 73

第三节 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特征 76

一、理想性文化与实用性文化的合一 78

二、中国封建社会农村文化的构成 80

第四节 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社会的总体特征 88

第三章 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转型 93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为自主主体 95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95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98

三、制度创新的可能方案 101

第二节 乡镇企业——农民成为自强主体 104

一、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105

二、乡镇企业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08

第三节 非农化——走出城乡二元结构 111

一、城乡差别和二元社会结构 111

二、非农化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趋势 117

第四章 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转型 123

第一节 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组织 124

一、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胶合 124

二、合作化时期的农村政治权力格局 132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政治权力结构 137

第二节 村民自治及国家和农村社会关系的重构 141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政治改革 141

二、村民自治的实践意义 145

第三节 重构中国农村政治权力的基本逻辑与方向 152

一、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 152

二、中国农村政治转型的基本方向 157

第五章 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转型 162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 162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163

二、“天人合一”与农村传统文化 168

三、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特点 175

第二节 中国农村文化危机与新文化观念的生成 179

一、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文化危机与新的文化观念生成 179

二、计划经济与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重塑 182

三、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特点 185

第三节 市场化与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187

一、市场化过程中创造性转化中国农村文化的可能性 187

二、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农村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般过程 190

三、中国农村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般特征及发展趋势 195

结束语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民主体意识的确立 200

一、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发展的一般逻辑 201

二、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的结构特征 205

三、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民主体意识的确立 209

参考文献 215

一、中文文献部分 215

二、英文文献部分 225

附录一 合作制——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27

一、广泛推行合作制,大力发展合作组织,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227

二、合作制的概念和原则 229

三、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合作组织的有效途径 232

四、合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4

五、加快合作经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235

附录二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239

一、“西化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39

二、“西化派”产生的历史根源 241

三、“西化派”的历史贡献 244

四、“西化派”的缺陷和发展趋势 246

后 记 24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