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城市空间  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
城市空间  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

城市空间 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泳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4103884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在全球化的今天,千百年相对稳定的城市形态遭受着巨变,中国许多历史性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本书选择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案例进行系统理论研究,整理其历史脉络,探寻其演化机制,剖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从而引导和调控人们去进行正确的城市维护整治和更新建设,以保持古城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久活力。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导言部分阐明本书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第一章从保护理论出发,提出运用城市形态学方法对名城演化进行个案研究;第二章对古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分阶段论述,揭示其选址思想、营建模式、生长机制以及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要素特征;第三章对近现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分阶段论述;揭示其规划模式、生长机制以及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要素特征;第四章对当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思考和展望,论述其规划模式、生长机制以及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要素特征,剖析症结,探讨对策。结语对苏州古城结构形态的演化在总体上进行归纳,并针对今后的更新建设提出具体建设和方法,希望从苏州古城存在的意义和历史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孕育新时代的人间天堂。本书适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历史保护、城
《城市空间 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本书的选题背景 1

二、概念界定 2

三、研究框架 3

第一章 历史城镇保护历程的认知 5

第一节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 5

一、从“复原”(Restoration)到“保护”(Conservation)——近代欧洲文物保护思想的转变 5

二、从《威尼斯宪章》到《华盛顿宪章》——现代国际文物保护原则的完善 6

一、文物建筑——一个引进的观念 10

第二节 中国历史环境保护之路 10

二、历史名城的探索 11

三、转向历史地段 12

第三节 名城的现实困境 14

一、当前名城保护的主要症结 14

二、保护理论的改进 15

三、“价值”的辨析 16

第四节 名城保护与城市形态 19

一、名城的形态研究 19

二、研究的机制 19

三、研究的价值取向 21

五、苏州概况 22

四、研究的内容 22

第二章 古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25

第一节 古代苏州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25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514—前221) 25

二、秦汉六朝时期(前221—581) 27

三、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29

四、宋元时期(960—1368) 30

五、明清(晚清前)时期(1368—1840) 31

第二节 古代苏州空间形态的阶段分析 35

一、初创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35

二、休整阶段(秦汉六朝时期) 37

三、定型阶段(隋唐五代时期) 38

四、成熟阶段(宋元时期) 40

五、鼎盛阶段(明清时期) 44

第三节 古代苏州空间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51

一、选址思想 51

二、营建模式 52

三、演化轨迹 55

四、结构互动 57

第四节 古代苏州空间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64

一、架 64

二、核 68

三、轴 70

四、群 72

五、界面 79

第三章 近现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86

第一节 近现代苏州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86

一、晚清时期(1840—1911) 86

二、民国时期(1912—1949) 88

三、建国前期(1949—1978) 89

第二节 近现代苏州空间形态的阶段分析 92

一、晚清时期 92

二、民国时期 98

三、建国前期 101

第三节 近现代苏州空间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105

一、规划模式 105

二、演化轨迹 110

三、结构互动 116

第四节 近现代苏州空间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122

一、架 122

二、核 128

三、轴 131

四、群 133

五、界面 136

一、政治概述 141

第四章 当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及其思考 141

第一节 当代苏州社会结构的总体分析 141

二、经济概述 143

三、社会概述 146

第二节 当代苏州空间形态的阶段分析 149

一、调整阶段(1979—1985) 149

二、探索阶段(1986—1990) 151

三、更新阶段(1991—2000) 154

四、重构阶段(2001年至今) 160

第三节 当代苏州空间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167

一、规划模式 167

二、演化轨迹 174

三、结构互动 180

第四节 当代苏州空间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192

一、架 192

二、核 201

三、轴 209

四、群 213

五、界面 220

结语 228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