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仪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2382168
  • 页数:10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中药药理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病证的病理模型和一些中医治则的实验方法;各种具体的药理实验方法和疾病模型的制作方法;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介绍。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目录

1.1.1 在体实验 3

1.1.2 体外实验 3

Ⅰ 总论 3

Ⅰ 1 概论 3

1.1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的一般介绍 3

1.2.1 工作假设的形成 4

1.2 实验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4

1.2.2 实验指标 5

1.2.3 预初试验 6

1.2.4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7

1.2.5 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11

1.3.1 动物因素 12

1.3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12

1.3.3 药物因素 15

1.3.2 环境因素 15

2.1.1 从临床现象找规律 17

2.1 中药理论研究 17

Ⅰ 2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7

2.1.3 吸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探索新机制 19

2.1.2 从中药功效归类群体的共性中找规律 19

2.1.4 建立中医“证”的病理模型 20

2.2.1 从单味药中开发新药 21

2.2 中药新药研究 21

2.2.3 从复方中发展新药 22

2.2.2 从民间草药开发新药 22

3.1.3 评价 24

3.1.2 用途 24

Ⅰ 3 中药复方药理实验方法 24

3.1 整方实验 24

3.1.1 方法原则 24

3.2.1 计量资料 25

3.2 药物配伍后合并效应的估算方法 25

3.2.2 计数资料 27

3.3.1 药剂学阶段配伍效应的观察方法 28

3.3 各阶段配伍效应的实验方法 28

3.3.2 药动学阶段配伍效应的观察方法 29

3.4.1 正交设计析因分析法 30

3.4 组方分析实验方法 30

3.4.2 按中医理论的拆方分析法 32

4.1.1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设计 34

4.1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34

Ⅰ 4 中药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34

4.1.3 药效学试验的动物模型 36

4.1.2 药效学试验的方法 36

4.1.4 药效学试验对受试药物的要求 37

4.1.5 药效学试验的剂量 38

方法 39

4.1.6 药效学试验的给药途径和 39

4.1.7 药效学研究的对照 40

4.1.8 实验结果的处理 41

4.2.1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42

4.2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概论 42

4.2.2 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的质量保证——GLP 44

4.2.3 关于实验动物及有关规定 46

4.3.3 给药剂量及途径 48

4.3.2 试验动物 48

4.3 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48

4.3.1 研究内容及目的 48

4.3.4 必须观察指标 49

5.1 确定供血清动物 50

Ⅰ 5 中药的血清药理实验方法 50

5.3.1 采血时间 51

5.3 采血时间与方法 51

5.2 给药剂量和次数 51

5.2.1 给药剂量 51

5.2.2 给药次数 51

5.5 关于血清的添加量和方法 52

5.4 关于血清灭活 52

5.3.2 采血方法 52

5.8 举例 53

5.7.2 关于如何设置不同剂量组 53

5.6 含药血清的保存 53

5.7 实验设计注意 53

5.7.1 空白血清本身的活性 53

6.1.1 中药的吸收 62

6.1 中药的体内过程 62

Ⅰ 6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62

6.1.3 生物转化(代谢) 63

6.1.2 分布 63

6.1.4 排泄 64

6.2.1 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概念 65

6.2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房室模型 65

6.2.2 药代动力学基本模型理论 67

6.3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71

6.4 有效成分不明确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72

6.4.1 药理效应法 73

6.4.2 毒理效应法 78

6.4.3 微生物法及其他生物测定法 81

6.4.4 中药血清药理学法 83

7.1.2 数据类型 84

7.1.1 认识统计学 84

Ⅰ 7 中药药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84

7.1 概论 84

7.1.3 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方法 85

7.1.4 统计推断 86

7.1.5 统计方法与统计软件 87

7.1.6 药物研究中的统计学管理规范 88

7.2.1 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 89

7.2 定量数据组间均数比较的统计分析 89

7.2.2 多组均数间的比较 91

7.2.3 有协变量影响的均数间的比较 94

7.3.2 两组率的比较 96

7.3.1 描述性统计 96

7.3 定性数据组间比较的统计分析 96

7.3.3 R×C表的统计分析 99

7.4 非参数统计分析 100

参数统计 101

7.4.1 定量数据组间比较的非 101

7.4.2 等级数据的非参数统计 107

7.5.1 直线回归与相关 111

7.5 相关与回归分析 111

7.5.2 Logistic回归分析 115

8.2 浸膏剂的制备 119

8.1.2 操作要点 119

Ⅰ 8 实验用药制备方法 119

8.1 水煎剂的制备 119

8.1.1 制法 119

8.3 酊剂的制备 120

8.2.2 制备方法 120

8.2.1 浸提方法 120

8.4.1 提取精制方法 121

8.4 注射剂的制备 121

8.4.2 助溶、增溶方法 122

8.6 乳剂的制备 123

8.5 混悬剂的制备 123

8.4.3 配注射液方法 123

8.4.4 注意事项 123

8.7.1 制法 124

8.7 软膏剂的制备 124

8.6.1 制法 124

8.6.2 操作要点 124

8.7.2 常用促透剂 125

9.1.1 酸水提取法 126

9.1 总生物碱的提取 126

Ⅰ 9 中药各类成分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126

9.1.3 有机溶剂提取法 127

9.1.2 醇类溶剂提取法 127

9.2.3 聚酰胺吸附法 128

9.2.2 碱溶解酸沉淀法 128

9.2 总黄酮类的提取 128

9.2.1 溶剂法 128

9.3.3 水蒸气蒸馏法 129

9.3.2 碱溶液提取法 129

9.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129

9.3.1 溶剂提取法 129

9.6 总皂苷的提取 130

9.5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提取 130

9.4 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 130

9.8.1 水提酸沉法 131

9.8 有机酸类的提取 131

9.7 挥发油的提取 131

9.7.1 水蒸气蒸馏法 131

9.7.2 溶剂法 131

9.7.3 压榨法 131

9.10 鞣质类的提取 132

9.9 多糖类的提取 132

9.8.2 有机溶剂提取法 132

9.8.3 铅盐、钙盐沉淀法 132

9.8.4 离子交换法 132

9.11.3 pH分级沉淀法 133

9.11.2 无机盐分级沉淀法 133

9.11 蛋白质类化合物的提取 133

9.11.1 有机溶剂分级沉淀法 133

1.1.1 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造型法 137

1.1 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的血瘀证模型 137

Ⅱ 中医病证与治法的动物病理模型 137

Ⅱ 1 血瘀证动物病理模型建立方法 137

1.1.3 凝血酶-氨基己酸造型法 139

1.1.2 高脂血瘀造型法 139

1.1.4 放射损伤型血瘀造型法 140

1.1.6 衰老血瘀造型法 141

1.1.5 肠粘连型血瘀造型法 141

1.2.2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局部滴注造型法 142

1.2.1 实验性心肌缺血造型法 142

1.2 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血瘀 142

模型 142

1.2.3 血栓性造型法 143

1.3.1 肝气郁结和寒凝型血瘀证模型 144

1.3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建立的血瘀证模型 144

1.3.2 (阳虚)寒凝血瘀证模型 146

1.3.4 气虚血瘀证模型 147

1.3.3 气虚型血瘀证模型 147

1.3.5 “离经之血”型血瘀证模型 148

1.3.6 热毒血瘀证模型 149

2.1.1 甲亢型阴虚模型建立法 151

2.1 阴虚证模型 151

Ⅱ 2 虚证动物病理模型建立方法 151

2.1.2 糖皮质激素型阴虚模型建立法 154

2.2.1 肾上腺皮质激素型阳虚模型建立法 155

2.2 阳虚证模型 155

2.2.2 羟基脲型阳虚模型建立法 157

2.2.3 甲减型阳虚模型建立法 158

房劳型肾虚模型建立法 159

2.3 肾虚证模型 159

2.4 脾虚证模型 160

2.4.2 番泻叶型脾虚造型法 161

2.4.1 大黄型脾虚造型法 161

2.4.3 利舍平型脾虚造型法 162

2.4.5 四氯化碳致肝郁型脾虚造型法 163

2.4.4 饮食失节型脾虚证模型 163

2.5.1 失血性血虚造型法 164

2.5 血虚证模型 164

2.5.2 溶血性血虚造型法 165

2.6.1 过用温热药、寒凉药造模法 166

2.6 虚寒证与虚热证模型 166

2.6.2 脱水加致热造虚热模型法 168

3.1.2 人工发热模型造型方法 170

3.1.1 动物的选择和致热原 170

Ⅱ 3 热毒证动物病理模型 170

3.1 发热病理模型(解热试验) 170

3.2.1 体外法 172

3.2 内毒素中毒病理模型 172

3.2.2 体内法 174

3.2.3 内毒素拮抗试验 175

3.3.1 阳证疮疡病理模型造型法 177

3.3 热毒性疾病病理模型 177

3.3.2 急腹症型热证病理模型造型法 178

4.1.2 肝阳上亢证 180

4.1.1 肝阴虚证 180

Ⅱ 4 其他诸证动物病理模型建立方法 180

4.1 肝病类 180

4.1.3 肝郁证 182

4.1.5 阴黄证和阳黄证 184

4.1.4 肝郁脾虚证 184

4.2 心气虚证 186

4.3 脾不统血证 187

4.4.1 肺热证 188

4.4 肺病证候 188

4.4.3 寒饮蕴肺证 189

4.4.2 热喘证 189

热证 190

4.5 溃疡性胃实寒证与胃实 190

4.6.1 湿阻证 191

4.6 湿证 191

4.6.2 湿热证 192

4.7 (小儿)食积证 193

4.8 风寒表证 194

4.9 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 196

4.10 骨痹证 197

4.11 胸痹气虚痰浊证 198

4.12 (小儿)体虚易感 199

4.13 卫气虚证 200

4.14 少阴病阳虚水停证 201

4.15 血虚寒凝证 202

5.1.1 病理模型 205

5.1 下法研究的实验方法 205

Ⅱ 5 下、汗、吐诸治法的实验方法 205

5.1.2 对肠道运动的影响试验 208

毛果芸香碱发汗实验法 210

5.2 汗法研究的实验方法 210

5.3.1 催吐法(呕吐病理模型) 211

5.3 吐法和镇吐的实验方法 211

5.3.2 镇吐作用实验 212

1.1.1 药物对动物自主活动影响的实验 217

1.1 镇静、安定作用的实验方法 217

Ⅲ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和动物病理模型 217

Ⅲ 1 神经系统药理实验方法 217

1.1.2 药物对动物协调运动影响的实验 221

1.1.3 药物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 222

1.1.4 药物对“失望”和“不动”行为影响的实验 223

1.1.5 与中枢抑制药的协同作用实验 224

1.1.6 抗惊厥作用试验 226

1.2.1 动物行为、活动观察法 227

1.2 中枢兴奋作用的实验方法 227

1.2.2 拮抗中枢抑制药和协同中枢兴奋药作用实验法 230

1.2.3 主要作用部位分析法 232

1.2.5 大鼠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测定法 233

1.2.4 大脑皮层电活动影响的实验法——埋入电极法 233

1.3 抗惊厥抗癫?作用的实验方法 234

1.3.1 常用实验方法 235

1.3.2 抗惊厥抗癫?作用实验方法评价 240

1.4.1 常用镇痛实验方法 241

1.4 镇痛作用的实验方法 241

1.4.2 镇痛药类型分析试验 247

1.4.3 药物依赖性试验 249

1.5.1 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基础与智能损伤的相关机制 252

1.5 益智作用实验方法 252

1.5.2 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 254

1.5.3 常用筛选方法 256

1.5.4 益智药作用机制研究——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测定方法 263

1.6 骨骼肌松弛作用的实验方法 279

1.6.1 整体实验 280

1.6.2 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实验 284

1.6.3 肌松作用分析试验 287

1.6.4 人体试验 289

1.7 老年期痴呆药效学研究病理 290

模型和方法 290

1.7.1 常用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 290

1.7.2 老年性痴呆模型建立方法 291

1.8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297

1.8.1 缺血性中风 297

1.8.2 急性脑出血模型 299

1.9.1 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302

1.9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302

1.9.2 犬椎动脉流量测定法 303

1.9.3 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模型 304

1.9.4 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305

2.1 抗心肌缺血实验方法 307

2.1.1 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实验 307

Ⅲ 2 心血管药理实验方法 307

2.1.2 小鼠耐缺氧实验 311

2.1.3 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测定 312

2.1.4 抗药物性心肌缺血实验 313

2.1.5 在体冠脉流量测定 316

2.1.6 实验性心肌梗死 320

2.2 器官的血流量测定实验方法 333

2.2.1 脑血流量测定方法 333

2.2.2 肝血流量测定方法 337

2.2.3 大鼠子宫内膜及肌层血流量测定方法 338

2.2.4 大鼠胃黏膜局部血流量的测定方法 338

2.2.5 家兔肠血流量的测定方法 339

2.2.6 大鼠胰腺血流量的测定方法 340

2.2.7 后肢流量测定方法 341

2.2.8 总外周血管流量的测定方法 342

2.3 降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 343

2.3.1 血压测定法 343

2.3.2 实验性高血压模型 345

2.3.3 抗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实验法 347

2.3.4 心脏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 352

2.4 微循环实验方法 360

2.4.1 微循环活体观察指标 360

2.4.2 微循环实验主要设备和装置 363

2.4.3 活体微循环观察方法 366

2.4.4 微循环活体观察注意事项 383

2.4.5 荧光微血管造影技术 383

2.5 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方法 386

2.5.1 过速型心律失常模型 386

2.5.2 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 396

2.5.3 传导阻滞型心律失常模型 398

2.5.4 抗心律失常中药对心肌基本特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398

2.5.5 抗心律失常中药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实验方法 405

2.6 强心作用的实验方法 409

2.6.1 在体心脏实验法 409

2.6.2 离体心脏实验法 410

2.6.3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实验 416

2.6.4 心肌细胞酶实验法 416

2.6.5 对心衰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试验 419

2.7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效学病理模型和实验方法 422

2.7.1 药效学研究常用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 422

2.7.2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423

3.1 镇咳作用的实验方法 428

3.1.1 化学刺激引咳法 428

Ⅲ 3 呼吸系统药理实验方法 428

3.1.2 机械刺激引咳法 430

3.1.3 电刺激引咳法 431

3.2 祛痰作用的实验方法 433

3.2.1 酚红祛痰试验法 433

3.2.3 大鼠毛细管排痰量法 435

3.2.4 气管导管集痰法 435

3.2.5 气管袋法 438

3.2.6 豚鼠气道黏液黏多糖的测定——咔唑比色法 439

3.2.7 气管纤毛黏液流运动速度测定法 439

3.3 平喘作用的实验方法 442

3.3.1 离体实验法 443

3.3.2 整体实验法 446

3.4 慢性支气管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449

3.4.1 二氧化硫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 449

3.4.2 烟熏慢性支气管炎模型 450

4.1 消化、吸收功能试验 453

4.1.1 消化液收集方法 453

Ⅲ 4 消化系统药理实验方法 453

4.1.2 消化功能测定方法 454

4.1.3 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460

4.2 胃肠道运动实验方法 463

4.2.1 离体胃肠道平滑肌实验方法 463

4.2.2 在体胃肠道运动实验方法 466

4.3 利胆作用实验方法 472

4.3.1 胆汁分泌与排出的研究方法 472

4.3.2 胆道感染实验模型 481

4.3.3 胆结石实验模型 484

4.4 溃疡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493

4.4.1 Shay幽门结扎型溃疡 493

4.4.2 应激性溃疡 494

4.4.3 损伤型溃疡 496

4.4.4 药物诱发型溃疡 497

4.4.5 药物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研究 500

4.5 胃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02

4.5.1 急性胃炎 502

4.5.2 慢性胃炎 503

4.5.3 慢性萎缩性胃炎 505

4.6.1 对正常动物胃运动的影响试验 510

4.6.2 对胃动力障碍的药效学病理模型的影响试验 510

4.6 胃动力障碍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10

4.7 抗肝损伤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 514

4.7.1 急慢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 514

4.7.2 急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515

4.7.3 肝损伤的细胞模型 522

4.8.1 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动物模型 525

4.8 抗肝纤维化、肝硬化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25

4.8.2 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模型的建立方法 526

4.8.3 肝纤维化的细胞模型建立方法 530

4.9.1 急性胰腺炎模型(化学刺激法) 535

4.9 急性胰腺炎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 535

4.9.2 急性胰腺炎模型(造襻法) 536

4.9.3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ANP)(牛磺胆酸+胰蛋白酶法) 537

4.9.4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模型 538

4.9.5 过量L-精氨酸致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 539

4.10.1 泄泻病理模型 540

4.10 泄泻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 540

4.10.3 其他试验 541

4.10.2 对肠道运动的影响试验 541

5.1.1 代谢笼实验法 543

5.1 利尿作用的实验方法 543

Ⅲ 5 泌尿生殖系统药理实验方法 543

5.1.2 输尿管和膀胱集尿法 546

5.1.3 尿液中的钠、钾和氯离子的含量测定 548

5.1.4 利尿药的效价强度测定 550

5.1.5 截流分析实验法 552

5.2 慢性肾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53

5.2.1 兔(或大鼠)Masugi肾小球肾炎模型 554

5.2.2 大鼠Heymann肾小球肾炎模型 555

5.2.3 兔C-BSA异种血清免疫复合物型肾炎模型 556

5.2.4 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 557

5.3.1 大鼠血红蛋白尿ARF模型 558

5.3 急性肾功能衰竭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58

5.3.2 犬去甲肾上腺素ARF模型 560

5.3.4 汞剂引起的动物ARF模型 561

5.3.3 犬夹闭肾动脉引起的ARF模型 561

5.4 慢性肾功能衰竭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62

5.3.5 庆大霉素引起的ARF模型 562

5.4.1 大鼠腺嘌呤CRF模型 563

5.4.2 大鼠5/6肾切除的CRF模型 566

5.4.3 大鼠经液氮冷冻肾脏引起的CRF模型 567

5.4.4 小鼠电凝摘除肾脏CRF模型 568

5.5 尿路感染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 569

5.6 泌尿系统结石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71

5.6.1 乙二醇性肾结石模型 572

5.6.2 异物性膀胱结石模型 573

5.7.1 雌性性腺和性激素样作用 574

5.7 性腺和性激素样作用实验方法 574

5.7.2 雄性性腺和性激素样作用 577

5.7.3 血液生化测定方法 580

5.8.1 去势大鼠模型 584

5.8 性功能障碍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84

5.8.3 肾阳虚证性功能障碍模型 585

5.8.2 房劳过度致肾虚阳痿证模型 585

5.8.5 果蝇性活力试验模型 586

5.8.4 重复悬吊应激造成小鼠性行为缺损模型 586

5.9.1 激素法(丙酸睾丸素)模型 587

5.9 前列腺增生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87

5.9.2 老龄自发性犬前列腺增生模型 589

5.9.3 小鼠尿生殖窦植入法模型 590

5.10 前列腺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591

5.10.2 消痔灵致前列腺炎模型 592

5.10.1 角叉菜胶性前列腺炎模型 592

5.10.3 大鼠细菌性前列腺炎病理模型 593

6.1.1 肾上腺称重和肾上腺皮质形态学检查法 595

6.1 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实验方法 595

Ⅲ 6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药理实验方法 595

6.1.3 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抑制试验 596

6.1.2 大鼠胸腺退化试验 596

6.1.5 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597

6.1.4 潴钠实验 597

6.1.6 血浆皮质醇测定 598

6.1.7 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600

6.1.9 肾上腺组织cAMP测定 601

6.1.8 血浆皮质酮测定 601

6.2 抗糖尿病作用的实验方法 602

6.2.1 中药抗糖尿病作用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603

6.2.2 抗糖尿病药物观察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608

6.2.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动物模型 615

6.3.1 正常动物的初筛试验 618

6.3 调脂作用的实验方法 618

6.3.2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619

6.3.3 药物对脂质代谢影响 623

6.4 肥胖症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 634

6.4.2 肥胖症动物模型 635

6.4.1 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观察指标 635

6.5.1 鸡痛风病理模型 641

6.5 痛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641

6.5.2 鹑高尿酸血症模型 643

6.5.3 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一) 644

6.5.4 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二) 645

6.5.5 尿酸钠(MSU)诱导大鼠足跖肿胀模型 646

6.5.6 尿酸钠(MSU)诱导大鼠或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 647

6.5.7 大鼠痛风性肾病模型 650

7.1 血液流变学实验方法 652

Ⅲ 7 血液药理实验方法 652

7.1.1 血液宏观流变学实验方法——血液黏度测定法 653

7.1.2 血液微观流变学实验方法 656

7.2.1 血常规检查法 671

7.2 对造血功能作用的实验方法 671

7.2.2 血细胞再生功能试验法 674

7.2.3 药物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作用实验法 676

7.3.1 凝血和出血时间测定法 684

7.3 止血和抗凝血作用的实验方法 684

7.3.2 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法 688

7.3.3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测定法 691

7.3.4 出血病理模型 694

7.4.3 缺铁性贫血模型 696

7.4.2 溶血性贫血模型 696

7.4 贫血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696

7.4.1 失血性贫血模型 696

7.4.4 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 699

7.4.5 肾性贫血模型 700

7.4.6 贫血(血虚)的细胞模型 701

7.5 白细胞减少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703

7.6.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兔模型 706

7.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706

7.6.2 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 708

7.7 抗血栓形成药效学研究方法 709

7.7.1 血栓病的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 710

7.7.2 药物抗血栓机制研究 716

8.1.1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方法 721

8.1 免疫功能的药理实验方法 721

Ⅲ 8 免疫药理实验方法 721

8.1.2 影响体液免疫功能的实验方法 724

8.1.3 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方法 727

8.1.4 免疫功能实验方法(体外法) 735

8.2.1 离体实验法 744

8.2 抗过敏作用的实验方法 744

8.2.2 整体实验法 746

8.3 类风湿关节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749

8.3.1 弗氏完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750

8.3.2 胶原诱发的关节炎模型 751

9.1.1 抗菌实验方法 753

9.1 抗菌、抗病毒试验方法 753

Ⅲ 9 抗感染和抗炎药理实验方法 753

9.1.2 抗病毒实验方法 760

9.2 抗炎作用实验方法 764

9.2.1 引起肿胀的炎症模型 765

9.2.2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 768

9.2.3 肉芽肿模型 769

9.2.4 免疫性炎症模型 771

9.2.5 白细胞游走实验 772

9.2.6 抗炎与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的实验 773

9.2.7 对主要炎症介质影响的实验 774

9.2.8 抗Ⅳ型变态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动物模型 775

10.1.1 移植性肿瘤整体动物实验法 777

10.1 抗肿瘤作用的实验方法 777

Ⅲ 10 肿瘤药理实验方法 777

10.1.2 肿瘤增殖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781

10.1.3 诱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作用观察 784

10.1.4 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方法 786

10.1.5 药物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方法 789

10.2.1 人粒细胞白血病裸鼠异种移植模型 791

10.2 白血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791

10.2.2 L615白血病小鼠模型 792

10.2.3 L7212白血病小鼠模型 793

10.2.4 小鼠Friend红白血病模型 794

11.1.1 离体大鼠子宫实验法 797

11.1 子宫解痉实验方法 797

Ⅲ 11 中药治疗妇科病药理实验方法 797

11.1.3 家兔在体子宫实验法 798

11.1.2 离体人子宫肌实验法 798

11.1.4 家兔子宫瘘管实验法 799

11.1.5 子宫肌电活动实验法 800

11.2 避孕和助孕作用的实验方法 801

11.2.1 筛选女用避孕或助孕药的实验方法 802

11.2.2 筛选男用避孕药或助孕药的实验方法 809

11.2.3 药物对性激素的影响 813

11.2.4 有关生育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 817

11.3 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18

11.3.1 动物实验性流产模型 819

11.3.2 动物离体子宫模型 820

11.3.3 动物在体子宫模型 821

11.4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22

11.4.2 家兔被动吸烟模型 823

11.4.1 大鼠被动吸烟模型 823

11.4.3 大鼠烟酒模型 824

11.4.4 大鼠放线菌素D模型 825

11.4.7 结扎子宫动脉模型 826

11.4.6 维生素B1缺乏+抗硫胺素模型 826

11.4.5 大鼠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模型 826

11.5 月经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27

11.4.8 其他动物模型 827

11.5.1 催产素或PG致大鼠痛经模型 828

11.5.2 催产素或PG诱发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 829

11.5.3 垂体后叶素或PG诱发家兔在体子宫收缩模型 830

11.5.4 去势动物雌激素水平模型 831

11.5.6 PG致动物子宫韧带微循环障碍模型 832

11.5.5 吗啡致下丘脑抑制模型 832

11.6 子宫内膜异位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33

11.7.1 自然衰老模型 836

11.7 更年期综合征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36

11.7.2 破坏大鼠性腺模型(去势动物模型) 839

12.1.2 软组织挫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841

12.1.1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841

Ⅲ 12 中药治疗骨伤科病药理实验方法 841

12.1 软组织挫伤(损伤)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41

12.2.1 创伤性出血模型 843

12.2 外伤性出血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43

12.2.2 局部止血药组织吸收试验 845

12.3.1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846

12.3 骨折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46

12.3.2 外伤性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848

12.4.2 常用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850

12.4.1 常用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850

12.4 骨关节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50

12.5.1 钳夹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 859

12.5 外周神经损伤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59

12.5.3 异物压迫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 861

12.5.2 切断吻合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 861

12.6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62

12.6.2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863

12.6.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动物模型 863

12.7.1 腰神经根压迫模型 864

12.7 腰椎间盘突出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64

12.7.2 腰神经根炎症模型 869

12.7.3 其他腰椎间盘突出症实验动物模型 870

13.1.1 大鼠抗卵蛋白血清模型 874

13.1 过敏性皮肤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74

Ⅲ 13 中药治疗皮肤病药理实验方法 874

13.1.2 化学物质致小鼠耳郭迟发性超敏反应模型 875

13.2.1 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模型 876

13.2 银屑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76

13.2.2 鼠尾鳞片模型 877

13.3.1 化学物质致兔耳角化模型 878

13.3 痤疮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78

13.3.2 金黄地鼠腹部皮脂腺斑模型 880

13.4 皮肤感染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81

13.5.1 局部瘙痒模型 884

13.5 瘙痒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84

13.5.2 全身瘙痒模型 885

14.1.1 实验性青光眼动物模型 886

14.1 青光眼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86

Ⅲ 14 中药治疗眼科疾病药理实验方法 886

14.1.2 原发性青光眼动物模型 889

14.2.1 D-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 891

14.2 白内障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91

14.2.2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性白内障动物模型 892

14.2.3 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动物模型 894

14.3 视网膜病变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895

14.3.1 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896

动物模型(STZ) 897

14.3.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897

14.3.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四氧嘧啶模型) 898

14.3.5 增殖(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899

14.3.4 视网膜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 899

14.4.1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 901

14.4 角膜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01

14.4.2 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 902

14.4.3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动物模型 903

14.5.1 结膜炎模型 904

14.5 其他眼科疾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 904

14.5.2 玻璃体出血模型 905

14.5.3 葡萄膜炎模型 906

15.1.1 常用模型和观察指标 909

15.1 晕动病和梅尼埃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09

Ⅲ 15 中药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药理实验方法 909

15.1.2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910

15.2.1 耳毒性抗生素致聋的动物模型 915

15.2 感音性耳聋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15

15.2.2 噪声性耳聋的动物模型 917

15.3 耳鸣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19

15.3.1 水杨酸大鼠耳鸣的经典检测方法 920

15.3.2 用条件性逃避反应建立简易的大鼠耳鸣检测方法 922

15.4 变应性鼻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23

15.4.2 卵清蛋白(OV)法 924

15.4.1 甲苯-2,4-二异氰酸酯法 924

15.4.3 卵清蛋白(OV)法肾阳虚型 925

15.4.4 豚草花粉法 926

SO2慢性刺激造模法 927

15.5 慢性鼻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27

15.6.1 急性咽炎动物模型 929

15.6 咽喉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29

15.6.2 慢性咽炎动物模型 930

15.7 口腔黏膜溃疡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 931

15.7.1 口腔溃疡损伤继发感染和细菌性口炎模型 932

15.7.2 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病理模型 935

16.1.1 观察机体一般状况的实验方法 937

16.1 一般状况和抗应激能力实验方法 937

Ⅲ 16 保健、延缓衰老药理实验方法 937

16.1.2 抗应激实验方法 939

16.2.1 果蝇寿命试验 945

16.2 寿命试验方法 945

16.2.2 小鼠寿命试验 948

16.2.3 家蚕寿命试验 949

16.2.4 胚胎成纤维培养细胞寿命试验 951

16.3.1 环核苷酸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953

16.3 细胞调控β受体-cAMP系统和M受体-cGMP系统实验方法 953

16.3.2 β-cAMP系统和M-cGMP系统的反应性的实验方法 957

16.3.3 β肾上腺素受体和M胆碱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测定法 959

16.3.4 β肾上腺素受体和M胆碱受体亚型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测定法 963

16.4.1 自由基学说 966

16.4 抗自由基和物质代谢实验方法 966

16.4.2 过氧化脂质的测定方法 967

16.4.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969

16.4.5 自由基直接测定法 972

16.4.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测定方法 972

16.4.6 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测定方法 975

16.4.7 Na+,K+-ATP酶活性测定方法 977

16.4.8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方法 979

16.4.10 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的放射性同位素前体物质掺入测定方法 986

16.4.9 小鼠尾腱和尾皮热收缩测定法 986

16.4.11 器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Lowry)法 990

16.5.1 半乳糖衰老模型 992

16.5 中药延缓衰老药效学病理模型和方法 992

16.5.3 臭氧衰老模型 994

16.5.2 大鼠自然衰老模型 994

16.5.4 衰老的细胞模型 995

1.1.2 给药途径 1001

1.1.1 动物选择 1001

Ⅳ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 1001

Ⅳ 1 急性毒性试验 1001

1.1 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 1001

1.1.5 实验观察 1002

1.1.4 环境条件 1002

1.1.3 受试物 1002

1.2.1 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方法 1003

1.2 毒性剂量的几种常用测定方法 1003

1.2.2 最大耐受量(MTD)和最大给药量试验 1005

1.3 急性毒性试验中应注意出现的症状和对中毒动物的检查 1006

1.4 结果处理和分析 1007

2.1.1 实验动物 1008

2.1 试验设计 1008

Ⅳ 2 长期毒性试验 1008

2.1.2 受试物 1009

2.1.4 给药途径和方法 1010

2.1.3 剂量组的设置 1010

2.1.5 给药周期 1011

2.2.1 检查的项目 1012

2.2 实验观察 1012

2.1.6 饲养条件 1012

2.3.1 动物的一般状况和症状的观察 1014

2.3 毒性的分析和评价 1014

2.2.2 检查观察的频度 1014

2.2.3 可逆性观察 1014

2.3.2 理化检查 1015

2.3.3 病理学检查 1016

3.1.1 皮肤用药的急性毒性试验 1018

3.1 皮肤用药的毒性试验 1018

Ⅳ 3 皮肤和黏膜给药的毒性试验 1018

3.1.2 皮肤用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1019

3.1.3 皮肤刺激试验 1020

3.1.4 皮肤过敏试验 1021

3.2.1 急性毒性试验 1023

3.2 直肠、阴道给药的毒性试验 1023

3.2.2 长期毒性试验 1024

3.2.3 直肠、阴道、口腔黏膜给药的刺激性试验 1025

3.3 眼刺激性试验 1026

Ⅳ 4 特殊毒性试验 1029

4.1 致突变试验 1029

4.1.1 基因突变试验(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1029

4.1.2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033

4.1.3 啮齿动物骨髓微核试验(BMT) 1036

4.1.4 其他致突变试验 1037

4.2 生殖毒性试验 1040

4.2.1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1041

4.2.2 致畸胎试验 1042

4.2.3 围产期毒性试验 1044

4.3.2 预试验 1045

4.3 致癌试验 1045

4.3.1 中药致癌试验的有关问题 1045

4.3.3 致癌试验(正式试验) 1046

5.1 热原检查 1048

5.1.1 家兔发热试验法 1048

Ⅳ 5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试验 1048

5.1.2 鲎试验法 1050

5.2 降压物质检查 1051

5.3 升压物质检查 1052

5.4 局部刺激性试验 1052

5.5.1 体外溶血性试验法 1055

5.5.2 改进的体外溶血性试验法(分光光度法) 1055

5.5 溶血试验 1055

5.6 过敏试验 1056

5.5.4 体内溶血试验法(红细胞计数法) 1056

5.7 安全性限度检查 1056

5.5.3 体外红细胞计数法 1056

Ⅴ 附录 1061

附录1 常用生理溶液的成分和配制 1061

附录2 常用非挥发性麻醉药的剂量 1062

附录3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 1063

附录4 药物的量和浓度 1064

附录5 t值表 1065

附录6 x2值表 1066

附录7 关键词索引 1067

附录8 按中药功效选择实验方法参考索引 108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