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宁强县志
宁强县志

宁强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文富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1311923
  • 页数:70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鸡公山下一篇:探索之星的故事
《宁强县志》目录
标签:县志 主编

概述 1

大事记(前337—1992) 6

第一节 县境外设治 56

第一章 位置与辖域沿革 56

卷一 行政建置志 56

第二节 县境内设治 57

第二节 区乡镇联保保甲建置 62

第一节 里牌团建置 62

第二章 行政区划 62

第三节 人民政权建置 64

第二节 城关区 69

第一节 城关镇 69

第三章 现行区、乡、镇简况 69

第三节 大安区 71

第四节 代家坝区 73

第五节 阳平关区 74

第六节 广坪区 77

第七节 铁锁关区 78

第八节 巴山区 80

第一节 地貌类型 82

第一章 地貌 82

卷二 自然地理志 82

第二节 谷坝高山 84

第一节 地层 85

第二章 地质 85

第二节 构造 87

第二节 气温 88

第一节 气候类型及分布 88

第三章 气候 88

第三节 降水 89

第一节 地表水 90

第四章 水文 90

第二节 地下水 91

第一节 水稻土类 92

第五章 土壤 92

第二节 黄棕壤类 93

第一节 植被分布 94

第六章 植被 94

第三节 其他土类 94

第二节 植被类型及种类 95

第七章 野生动物 96

第一节 金属矿藏 97

第八章 矿藏资源 97

第二节 非金属矿藏 99

第一节 水灾 101

第一章 灾害记实 101

卷三 自然灾害志 101

第二节 旱灾 104

第三节 冰雹 霜冻 大风 105

第四节 地震 106

第五节 其它灾害 107

第二节 气候 108

第一节 地形 108

第二章 成灾因素 108

第一节 测报 预防 109

第三章 抗灾救灾 109

第三节 其他 109

第二节 救灾 110

第一节 总量变动 112

第一章 人口变动 112

卷四 人口·土地管理志 112

第三节 迁移变动 113

第二节 自然变动 113

第一节 分布 116

第二章 人口状况 116

第二节 人口结构 117

第三节 户口调查 119

第二节 家庭状况 123

第一节 婚姻状况 123

第三章 婚姻家庭 123

第四章 计划生育 124

第一节 机构和措施 125

第三节 政策与规定 126

第二节 人口规划与实施效果 126

第五章 人口与耕地 12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129

第六章 土地管理 129

第二节 措施 13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32

第一章 机构 132

卷五 农牧志 132

第二节 业务机构 133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 134

第二章 生产关系 13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35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35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6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36

第一节 耕地 137

第三章 种植业 137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38

第四节 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 140

第三节 油料作物 140

第五节 耕作制度与技术 141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42

第一节 草场资源 144

第四章 畜牧 养殖业 144

第二节 畜牧业结构 145

第三节 畜禽品种 146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147

第一节 蚕茧 148

第五章 蚕 茶 果生产 148

第五节 水产养殖及其他 148

第二节 茶叶 149

第一节 传统农具 150

第六章 农具 150

第三节 水果 150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51

第一节 概况 152

第七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 152

第三节 教训 153

第二节 “整组”和“路线教育” 15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55

第一章 机构 155

卷六 林业志 155

第二节 管理机构 156

第四节 经营机构 157

第三节 林业治安检查机构 157

第一节 森林资源调查 158

第二章 林业资源 158

第二节 林产品类结构 159

第三节 森林资源分布 161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62

第三章 林业生产 162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63

第一节 林政林权 164

第四章 林业管护 164

第二节 护林防火 165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66

第一节 投资 167

第五章 林业经济 167

第二节 林产经营 168

第三节 竹木购销 16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71

第一章 机构 171

卷七 水利志 171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72

第二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73

第一节 水系分布 173

第二章 江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73

第三章 防汛及引水工程 174

第二节 引水工程 175

第一节 江河堤防建设 175

第一节 水库 179

第四章 蓄水工程 179

第二节 陂塘 180

第一节 传统提水工具 182

第五章 提水工程及人畜饮水 182

第三节 水轮泵 水锤泵及喷灌 183

第二节 抽水站和机井 183

第四节 人畜饮水 184

第二节 小水电建设 187

第一节 水力机械 187

第六章 水力开发与水电建设 187

第三节 二郎坝引嘉入汉工程及卧龙台电站 189

第一节 水土流失 191

第七章 水土保持 191

第二节 水土治理 192

第一章 化学工业 193

卷八 工业志 193

第一节 火柴 194

第四节 焊剂 195

第三节 塑料 195

第二节 油漆 195

第一节 食品 196

第二章 食品 饮料业 196

第二节 饮料 197

第一节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8

第三章 造纸 印刷 198

第一节 金属冶炼 199

第四章 冶炼 机械与小五金 199

第二节 印刷业 199

第二节 机械与小五金 200

第一节 建筑材料业 201

第五章 建材 采矿 201

第二节 采矿业 202

第二节 供电 204

第一节 发电 204

第六章 电力工业 204

第二节 缝纫 206

第一节 纺织 206

第七章 纺织 缝纫 制革 206

第二节 陶瓷生产 207

第一节 竹木藤棕草编织 207

第三节 制革 207

第八章 手工制作业 207

第五节 工艺品制作 208

第四节 煤制品生产 208

第三节 衡器制作 208

第二节 体制 211

第一节 机构 211

第九章 工业管理 211

第三节 经营 212

第一节 古道 213

第一章 道路 213

卷九 交通·邮电志 213

第二节 小路 214

第三节 公路 215

第四节 铁路 216

第二章 桥津 217

第二节 砖石拱桥 218

第一节 木桥与索桥 218

第四节 津渡 219

第三节 钢筋混凝土桥 219

第一节 人畜运输 220

第三章 运输 220

第二节 机械运输 221

第三节 运输组织 222

第一节 机构 224

第四章 交通管理 224

第二节 公路管理 225

第三节 运输管理 226

第四节 交通监理 227

第一节 邮电机构 229

第五章 邮电 229

第二节 邮路和电路 230

第四节 邮电资费 232

第三节 邮电业务 232

第一章 私营商业 235

卷十 商业志 235

第一节 合作商业 237

第二章 集体商业 237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及私合营商业 238

第一节 机构 239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 239

第三节 扶持农村多种经营 241

第二节 管理体制与供销业务 241

第一节 机构 245

第四章 国营商业 245

第二节 商品采购 247

第三节 商品销售 249

第四节 饮食服务业 253

第五节 经营设施 255

第六节 商业体改 256

第一节 机构 259

第五章 粮油购销 259

第二节 粮食收购 260

第三节 油脂油料收购 261

第四节 粮油销售 262

第五节 粮油储运 266

第一节 机构 272

第一章 财政 272

卷十一 财税金融志 272

第二节 财政体制 273

第三节 财政收入 274

第四节 财政支出 276

第二节 税务体制 283

第一节 机构 283

第二章 税务 283

第三节 税种 税额 284

第四节 税务管理 287

第一节 机构 291

第三章 金融与保险 291

第二节 货币 293

第四节 信贷 294

第三节 储蓄 294

第六节 有价证券 296

第五节 保险事业 296

第一节 机构 300

第一章 建设管理 300

卷十二 城乡建设志 300

第二节 城区规划与测绘 301

第三节 工程管理 302

第一节 城区变迁 303

第二章 县城 303

第四节 房屋普查 303

第二节 街巷分布 304

第三节 市政建设 306

第四节 房产 307

第一节 乡村建设 308

第三章 村镇 308

第二节 集镇建设 309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11

第四章 建筑工程 311

第二节 建筑技术 312

第三节 建筑成就 313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14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14

第二节 公害治理 315

卷十三 经济管理志 317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 318

第一节 机构 318

第一章 经济计划管理 318

第三节 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319

第二节 专业统计 320

第一节 综合统计 320

第二章 统计 320

第三节 人民生活调查 321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322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322

第二节 集市与市场管理 323

第三节 工商登记 商标管理及其它 324

第一节 市场物价 328

第四章 物价管理 328

第二节 粮油价格 329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 332

第一节 审计 336

第五章 审计计量与物资管理 336

第二节 计量 337

第三节 物资管理 339

第一节 临时参议会 341

第一章 代议机构 341

卷十四 政权志 341

第一节 工农兵代表会议 342

第二章 权力机关 342

第二节 参议会 342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343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43

第一节 卫、州及民国县级行政机构 346

第三章 行政机构 346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351

第一节 机构 355

第四章 审判 355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355

第二节 刑事审判 35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357

第四节 复查纠正冤假错案 358

第二节 检察工作 359

第一节 机构 359

第五章 检察 359

第一节 机构 360

第六章 劳动人事 360

第二节 劳动管理 361

第三节 人事管理 362

第四节 工资管理 363

第五节 编制 365

第二节 优抚和安置 368

第一节 机构 368

第七章 民政 368

第三节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370

第一节 机构与制度 371

第八章 信访 371

第二节 信访实绩 372

第一节 机构 373

第一章 司法行政 373

卷十五 司法行政·公安志 373

第三节 人民调解 374

第二节 法制宣传 374

第一节 机构 375

第二章 公安 375

第四节 公证业务 375

第五节 律师事务 375

第二节 镇反 376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378

第四节 社会治安管理(附宁强火灾实录) 379

第六节 平反冤假错案 385

第五节 内部保卫 385

第一节 组织 38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87

卷十六 政党·政协·群团志 387

第三节 代表大会 389

第二节 党员 389

第四节 县委领导的中心工作 391

第六节 纪律检查与行政监察 393

第五节 思想建设 393

第七节 统战工作 395

第一节 地方组织 40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400

第二节 特务活动 401

第三节 三青团与童子军 403

第一节 机构 404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强县委员会 404

第二节 历次委员会议 405

第三节 主要工作 406

第一节 工会 408

第四章 群众团体 408

第二节 农民组织 409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410

第四节 妇女组织 412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413

第一节 关隘 洞穴 415

第一章 军事要地 415

卷十七 军事志 415

第二节 军事设施 416

第一节 机构 417

第二章 军事机构与驻军 417

第二节 驻军 419

第一节 兵役 420

第三章 兵役与地方武装 420

第二节 地方团队 422

第四节 民兵 423

第三节 人民地方武装 423

第一节 战事 424

第四章 重大战事和人民抗暴 424

第二节 抗暴 431

第二节 匪患 432

第一节 兵祸 432

第五章 兵祸匪患和剿匪 432

第三节 剿匪 4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5

第一章 科技机构 435

卷十八 科学技术志 435

第二节 研究机构 436

第三节 科普机构 437

第二节 职称评定 438

第一节 科技人员普查 438

第二章 科技队伍 438

第三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439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 442

第三章 科技成果 442

第二节 工业科技成果 445

第三节 其他科技成果 446

第二节 地震测报 448

第一节 气象测报 448

第四章 科技服务 448

第三节 科学普及 44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50

第一章 机构 450

卷十九 教育志 450

第二节 局直属事业单位 451

第二节 科举初等教育 452

第一节 学前教育 452

第二章 学前及初等教育 452

第三节 新制初等教育 454

第一节 普通中学 456

第三章 中等教育 456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 458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59

第四章 成人教育 459

第二节 职工教育 460

第一节 结构与任用 461

第五章 教师 461

第三节 函授 自学考试和电大 461

第二节 培训 462

第三节 待遇 463

第一节 教育经费 464

第六章 经费与设备 464

第二节 教学设备 465

第三节 勤工俭学 466

第一节 机构 469

第一章 体育机构与设施 469

卷二十 体育·卫生志 469

第一节 学校体育 470

第二章 体育活动 470

第二节 设施 470

第二节 社会体育 471

第一节 本县运动会 472

第三章 体育竞赛 472

第二节 出席汉中地区运动会 475

第一节 县级卫生机构 478

第四章 卫生机构 478

第三节 出席全国及国际竞赛 478

第二节 基层暨其他卫生机构 480

第一节 卫生防疫 481

第五章 防疫保健 481

第二节 妇幼保健 484

第一节 医术种类 485

第六章 医疗 485

第二节 医术培训 486

第一节 药材资源 487

第七章 药材 487

第三节 医术水平与公费医疗 487

第二节 药材生产与炮制 489

第三节 药材经营与药政管理 490

第一节 文化馆与文化站 492

第一章 群众文化 492

卷二十一 文化·文物志 492

第二节 图书与地方报刊 493

第一节 民间歌舞 495

第二章 民间艺术 495

第二节 大山的韵律 496

第三节 民间音乐 500

第一节 文学创作 505

第三章 文艺创作 505

第二节 音乐创作 506

第四节 美术与摄影 508

第三节 书法与篆刻 508

第一节 剧种与剧团(含戏班) 509

第四章 戏剧 电影 509

第二节 改编与创作剧目 510

第三节 电影 511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512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512

第二节 有线广播 513

第三节 电视 514

第六章 档案 515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515

第二节 馆藏档案及利用 516

第七章 地方志 517

第一节 明代方志 517

第二节 清代方志 517

第三节 民国方志 518

第四节 新《宁强县志》编纂 519

第八章 文物 520

第一节 古遗址 521

第三节 馆藏文物 522

第二节 石刻和古木 522

第四节 革命遗迹和革命文物 526

卷二十二 艺文志 530

第一章 散文 530

第二章 诗词 537

第一节 唐代 537

第二节 宋代 542

第三节 明代 549

第四节 清代 555

第五节 现代 574

第三章 地方楹联 581

第一章 宗教 583

第一节 佛教 道教 583

卷二十三 社会·风俗志 583

第二节 伊斯兰教 584

第三节 天主教 基督教 585

第二章 会道门 587

第一节 帮会 587

第二节 一贯道 归根道 588

第三节 同善社 明星善社 圣学会 589

第四节 其他 589

第三章 风俗习惯 590

第一节 衣食住行 590

第二节 生育 寿辰 592

第三节 婚嫁 丧葬 592

第四节 传统节日 594

第五节 陋习 595

第六节 新风尚 596

第一节 姓氏源流 597

第二节 姓氏实录 597

第四章 姓氏 597

第五章 方言 598

第一节 语音 599

第二节 词汇 607

第三节 语法 611

第四节 民谚 612

第五节 歇后语 614

卷二十四 人物志 615

第一章 传记 615

第二章 英名录 642

第一节 革命烈士录(一)——干部部分 642

第二节 革命烈士录(二)——战士及一般人员 643

第三节 宁强县部分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650

第四节 宁强县获省级以上(含省级)劳模及先进个人名录(1950~1989年) 654

第五节 宁强县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名录 658

第一章 “文革”伊始 669

第一节 工作组进驻文教界 669

卷二十五 “文化大革命”记略 669

第二节 教师整训会 670

第三节 红卫兵运动 671

第一节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672

第二节 造反派罢官夺权 672

第二章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与夺权 672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及其活动 673

第一节 两派组织 674

第二节 武斗事件 674

第三章 两派武斗 674

第三节 其他事件 676

第四章 清队 整党与“一打三反” 677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 677

第二节 整党建党 678

第一节 干部下放劳动 679

第五章 干部下放与知青下乡 679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679

第三节 “一打三反” 679

第六章 大批判运动 680

第一节 批林整风 680

第二节 批林批孔 681

第三节 反击“右倾翻案风” 682

第七章 拨乱反正 683

第一节 落实政策 683

第二节 “四类分子”摘帽 684

附录 685

后记 704

修志人员名录 7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