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指南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指南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全林,顾冠群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64101601
  • 页数:7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23篇。其中第1篇介绍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第2篇至第7篇介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使用的共性技术;第8篇至第16篇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介绍了各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有关概念和技术;第17篇至第20篇探讨了支撑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第21篇至第23篇介绍企业信息化组织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上一篇:曹素滨文集下一篇:滚式剪切机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指南》目录

1.1.2 信息化 1

1.1.3 信息社会 1

目录 1

第1篇 总论 1

1.1 信息化时代 1

1.1.1 信息 1

1.1.4 信息科学 2

1.1.7 企业信息化 3

1.1.6 信息系统 3

1.1.5 信息技术 3

1.1.9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技术 4

1.1.8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4

1.1.10 企业信息化分析 5

1.2.2 美国的企业信息化 6

1.2.1 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概述 6

1.2 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进程 6

1.2.3 日本的企业信息化 7

1.2.5 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启示 8

1.2.4 英国的企业信息化 8

1.3.1 我国的信息化进程 9

1.3 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 9

1.3.2 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 10

1.3.4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策略分析 11

1.3.3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政府策略分析 11

1.4.2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 12

1.4.1 工业化 12

1.3.5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误区预防 12

1.4 信息化与江苏新型工业化 12

1.4.4 江苏的新型工业化 13

1.4.3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 13

1.4.5 江苏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分析 14

1.5.2 信息化与企业观念创新 15

1.5.1 观念创新 15

1.4.6 江苏的新型工业化对策 15

1.5 企业信息化与观念创新 15

1.5.4 信息化企业观念创新的主要策略 16

1.5.3 现代管理观念创新的主要内容 16

1.6.2 信息化与企业技术创新 17

1.6.1 技术创新 17

1.5.5 信息化企业管理观念创新的培育和实施 17

1.6 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 17

1.6.6 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18

1.6.5 信息化技术创新的过程 18

1.6.3 信息化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18

1.6.4 信息化技术创新工具 18

1.6.7 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19

1.7.2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20

1.7.1 管理创新 20

1.7 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20

1.7.5 管理创新的要求与存在的问题 21

1.7.4 信息化管理创新思想和方法 21

1.7.3 基于BPR的企业管理信息化 21

1.8.2 信息技术与企业制度创新 22

1.8.1 制度创新 22

1.7.6 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对策 22

1.8 企业信息化与制度创新 22

1.8.4 我国现行企业制度分析 23

1.8.3 信息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23

1.9.1 市场创新 24

1.9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创新 24

1.8.5 信息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过程 24

1.8.6 信息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策略 24

1.9.3 现阶段影响我国企业市场创新的因素 25

1.9.2 信息技术与企业市场创新 25

1.9.5 企业市场创新的运行过程 26

1.9.4 信息化市场创新的主要技术 26

1.10.2 信息化与企业产品创新 27

1.10.1 产品创新 27

1.9.6 信息化市场创新的实施 27

1.10 企业信息化与产品创新 27

1.10.5 信息化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 28

1.10.4 信息化产品创新的组织模式 28

1.10.3 信息化产品创新的关键技术 28

1.11.1 知识管理 29

1.11 企业信息化与知识创新 29

1.10.6 信息化产品创新现状 29

1.10.7 我国企业信息化产品创新实施策略 29

1.11.4 信息化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30

1.11.3 企业知识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 30

1.11.2 信息化与企业知识创新 30

1.11.5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主要策略 31

1.12.3 信息化企业文化管理与建设的基本策略 32

1.12.2 信息化与企业文化 32

1.1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 32

1.12.1 企业文化 32

1.12.5 信息化与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 33

1.12.4 企业文化战略信息平台的构建 33

2.1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常用术语 36

第2篇 企业管理信息化 36

2.2.4 大众消费品的多级分销管理 43

2.2.3 客户关系管理CRM 43

2.2 企业管理软件 43

2.2.1 企业资源计划ERP 43

2.2.2 供应链管理SCM 43

2.2.6 商业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 44

2.2.5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LM) 44

2.2.8 知识管理 45

2.2.7 人力资源管理 45

2.3.1 ERP系统的工作原理 46

2.3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 46

2.2.9 POS系统 46

2.2.10 电子商务 46

2.3.2 ERP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47

2.3.4 ERP运行的基础数据管理 48

2.3.3 企业实施ERP必须具备的条件 48

2.3.7 ERP系统的集成思想 49

2.3.6 ERP应用绩效评价 49

2.3.5 实施ERP的过程及要点 49

2.3.9 不同行业对ERp的不同需求 50

2.3.8 ERP与企业流程再造(BPR) 50

2.4.4 构件技术 51

2.4.3 软件复用 51

2.4 可重构的ERP软件开发技术 51

2.4.1 传统ERP软件开发方法 51

2.4.2 可重构ERP软件开发方法 51

2.4.7 一种可重构的ERP系统构建方法 52

2.4.6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应用 52

2.4.5 构件对象模型 52

2.5.3 DEM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法 53

2.5.2 动态企业建模体系 53

2.5 柔性ERP的适应性重构 53

2.5.1 基于DEM技术的快速建模重构技术 53

2.5.7 基于工作流技术构建ERP软件的优势 54

2.5.6 基于工作流的ERP系统实施方法 54

2.5.4 基于DEM技术的快速建模重构技术的优势 54

2.5.5 基于工作流技术构建ERP软件 54

2.6.3 JIT的实质 55

2.6.2 推式系统和拉式系统 55

2.6 准时生产制(JIT) 55

2.6.1 JIT的产生 55

2.6.4 看板控制系统 56

2.6.5 准时生产的组织与实现 57

2.7.1 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选择 58

2.7 供应链管理(SCM) 58

2.6.6 JIT与MRP 58

2.7.3 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59

2.7.2 供应链的构建 59

2.7.5 供应链环境下的计划与控制 60

2.7.4 供应链管理中的技术和方法 60

2.7.8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 61

2.7.7 电子(商务)供应链 61

2.7.6 敏捷供应链 61

2.8.3 CRM系统实施 62

2.8.2 CRM系统的功能结构 62

2.8 客户关系管理(CRM) 62

2.8.1 CRM的概念 62

2.8.4 CRM的行业应用 63

2.8.7 中国CRM的现状和展望 64

2.8.6 CRM与呼叫中心 64

2.8.5 CRM的流程改进 64

2.9.3 数据仓库的数据建模 65

2.9.2 知识库系统 65

2.9 决策支持系统(DSS) 65

2.9.1 DSS的构造和系统结构 65

2.9.7 OLAP的前端展现方式:管理驾驶舱 66

2.9.6 数据仓库与OLAP在DSS中的应用 66

2.9.4 数据仓库的元数据 66

2.9.5 OLAP概念和分析动作 66

2.10.1 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概念 67

2.10 业务流程重组(BPR) 67

2.9.8 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 67

2.9.9 商业智能的发展趋势 67

2.10.5 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如何实施BPR 68

2.10.4 BPR与管理信息化 68

2.10.2 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 68

2.10.3 业务流程重组的注意事项 68

2.11.4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特点 69

2.11.3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成 69

2.11 人力资源管理(HRM) 69

2.11.1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69

2.11.2 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69

2.11.5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 70

2.12.2 识别瓶颈资源和非瓶颈资源 71

2.12.1 最优生产技术OPT的基本概念 71

2.11.6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的评价准则 71

2.12 企业生产技术优化(OPT) 71

2.12.6 OPT的软件系统 72

2.12.5 OPT的计划与控制——DBR系统 72

2.12.3 OPT九条原则 72

2.12.4 实施OPT的要求及条件 72

2.13.3 TOC的五大步骤 73

2.13.2 TOC的思维过程 73

2.13 企业约束理论 73

2.13.1 OPT的延伸——约束理论TOC 73

2.14.1 实施历程 74

2.14 我国实施ERP的主要经验 74

2.13.4 TOC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用 74

2.13.5 TOC的实施案例 74

2.14.2 ERP成功经验 75

3.1.3 产品数据管理(PDM) 80

3.1.2 产品配置 80

第3篇 企业创新系统信息化 80

3.1 产品管理信息化 80

3.1.1 文档管理 80

3.2.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81

3.2 产品设计数字化 81

3.1.4 设计流程管理 81

3.1.5 项目管理 81

3.2.4 建模技术 82

3.2.3 支持CAD的软件 82

3.2.2 支持CAD的硬件 82

3.2.6 特征建模 83

3.2.5 参数建模 83

3.2.7 行为建模 84

3.3.3 NC代码 85

3.3.2 刀位文件 85

3.3 制造数字化 85

3.3.1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85

3.4.4 成组技术 87

3.4.3 工艺信息描述 87

3.3.4 前置处理 87

3.3.5 后置处理 87

3.3.6 NC仿真 87

3.4 工艺设计数字化 87

3.4.1 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 87

3.4.2 几何信息描述 87

3.4.7 创成式CAPP 88

3.4.6 派生式CAPP 88

3.4.5 检索式CAPP 88

3.5.2 有限元方法 89

3.5.1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89

3.5 计算机辅助工程 89

3.6.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91

3.6 数字化企业 91

3.5.3 边界元方法 91

3.5.4 优化设计方法 91

3.6.3 管理信息分系统(MIS) 92

3.6.2 CIMS组成 92

3.6.7 数据库与网络分系统(DB NS) 93

3.6.6 质量管理分系统(QMS) 93

3.6.4 工程设计分系统(EDS) 93

3.6.5 制造自动化分系统(MAS) 93

3.7.1 虚拟现实技术(VRT) 94

3.7 产品创新系统的研究前沿 94

3.7.4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技术(DFX) 96

3.7.3 计算机辅助试验(CAT) 96

3.7.2 VR的应用 96

3.7.5 产品创新仿真技术 97

3.7.7 产品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 98

3.7.6 产品开发的专家系统 98

3.7.8 协同产品开发(CPD) 99

4.1.3 办公模式 102

4.1.2 办公与管理 102

第4篇 企业办公自动化 102

4.1 办公自动化 102

4.1.1 办公自动化概述 102

4.1.4 办公自动化系统 103

4.1.5 办公自动化发展概况 104

4.2.2 企业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的关系 105

4.2.1 企业办公自动化概述 105

4.2 企业办公自动化 105

4.2.5 企业办公自动化基本功能 106

4.2.4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特点 106

4.2.3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处理范围及效能 106

4.2.7 基于办公套(软)件的电脑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107

4.2.6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类型 107

4.2.8 基于公文流转的网络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108

4.2.9 基于工作流管理的协同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109

4.2.10 基于知识管理的智能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110

4.3.1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架构 111

4.3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架构与平台 111

4.3.2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 112

4.4.2 文档管理系统 113

4.4.1 办公事务管理 113

4.4 企业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组成 113

4.4.3 行政管理系统 114

4.5.1 企业WEB网站 115

4.5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115

4.4.4 企业资源管理子系统 115

4.4.5 流程管理子系统 115

4.4.6 系统管理 115

4.5.2 企业信息门户EIP 116

4.5.4 内容管理与知识管理 117

4.5.3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117

4.5.5 群体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118

4.5.7 支持办公的工作流模型 120

4.5.6 工作流技术 120

4.5.8 工作流管理系统 121

4.5.11 支持办公自动化的硬设备 122

4.5.10 企业OA工作流平台框架图 122

4.5.9 工作流引擎 122

4.6.1 企业对OA的需求 123

4.6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123

4.5.12 支持办公自动化的软件 123

4.6.3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规划要点 124

4.6.2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技术要求 124

4.6.4 系统分析与设计工作 125

4.6.6 OA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126

4.6.5 OA系统的实施 126

4.7.3 Toffice平台的功能 127

4.7.2 Toffice平台的特点 127

4.7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案例 127

4.7.1 江苏智运科技公司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 127

4.7.5 基于Toffice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 129

4.7.4 Toffice系统架构 129

4.7.6 基于Toffice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性能 130

5.1.3 移动商务 132

5.1.2 电子商务 132

第5篇 电子商务 132

5.1 电子商务概述 132

5.1.1 传统商务 132

5.1.5 电子商务架构 133

5.1.4 国际电子商务 133

5.1.6 电子商务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134

5.1.7 电子商务中的管理理念 135

5.2.2 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 136

5.2.1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 136

5.2 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136

5.2.3 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 137

5.2.5 基于Web的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 139

5.2.4 基于EDI的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 139

5.2.6 企业间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 140

5.3.2 网页设计 141

5.3.1 网站策划 141

5.2.7 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 141

5.3 电子商务网站 141

5.3.3 Web服务器软件 142

5.3.5 网站信息统计技术 143

5.3.4 网站的检索查询技术 143

5.3.9 电子订单处理技术 144

5.3.8 产品目录设计 144

5.3.6 Web数据库发布技术 144

5.3.7 网上购物车的设计 144

5.3.10 呼叫中心设计 145

5.4.2 电子现金 146

5.4.1 电子支付概述 146

5.4 电子支付 146

5.4.7 电子支票 147

5.4.6 采购卡 147

5.4.3 电子钱包 147

5.4.4 智能卡 147

5.4.5 支付卡 147

5.5.2 中国电子口岸 148

5.5.1 中国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通关系统 148

5.4.8 电子结账 148

5.5 电子商务海关系统 148

5.6.1 电子商务战略 149

5.6 电子商务组织实施 149

5.6.4 电子商务实施 150

5.6.3 电子商务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50

5.6.2 电子商务战略架构 150

5.7.1 电子商务的国际环境 151

5.7 电子商务环境 151

5.6.5 电子商务实施的管理 151

5.7.2 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 152

5.7.4 电子商务的道德问题 154

5.7.3 电子商务税务环境 154

6.1.3 现代物流的功能 157

6.1.2 现代物流的特点 157

第6篇 现代物流信息化 157

6.1 现代物流信息化 157

6.1.1 现代物流 157

6.1.6 第三方物流的特点 159

6.1.5 第三方物流 159

6.1.4 我国现代物流的现状 159

6.1.8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160

6.1.7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类型 160

6.1.9 第四方物流 161

6.1.12 逆向物流的驱动因素 162

6.1.11 逆向物流 162

6.1.10 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与运营模式 162

6.1.14 逆向物流的类别及主要环节 163

6.1.13 逆向物流的作用 163

6.1.16 现代物流信息化 164

6.1.15 逆向物流的发展趋势 164

6.2.2 条码技术的特点 166

6.2.1 条码技术 166

2 现代物流信息化基础技术 166

6.2.3 条码分类 167

6.2.4 条码阅读器 168

6.2.6 射频识别技术RFID 169

6.2.5 条码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169

6.2.8 RFID识别系统类型 170

6.2.7 RFID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 170

6.2.10 EDI技术 171

6.2.9 RFID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171

6.2.13 EDI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172

6.2.12 实现EDI的环境和条件 172

6.2.11 EDI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172

6.2.15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173

6.2.14 地理信息系统GIS 173

6.2.17 电子订货系统 174

6.2.16 GIS/GPS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174

6.3.1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意义 175

6.3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175

6.3.3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 176

6.3.2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层次 176

6.3.4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177

6.3.5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构建原则 178

6.3.6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179

6.3.7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80

6.4.2 现代物流运输方式 181

6.4.1 现代物流运输 181

6.4 现代物流运输信息化 181

6.4.4 不合理的运输形式 182

6.4.3 现代物流运输的决定因素 182

6.4.5 现代物流运输合理化 183

6.4.6 现代物流运输信息化的必要性 184

6.4.9 智能交通系统 185

6.4.8 现代物流运输分系统功能 185

6.4.7 现代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过程 185

6.5.3 现代物流仓储合理化措施 186

6.5.2 现代物流仓储的保管原则 186

6.5 现代物流仓储信息化 186

6.5.1 现代物流仓储 186

6.5.6 自动化仓库的组成 187

6.5.5 自动化仓库 187

6.5.4 现代物流仓储分系统 187

6.5.7 自动化仓库的关键技术 188

6.6.3 现代物流配送的功能 189

6.6.2 现代物流配送的特点 189

6.6 现代物流配送信息化 189

6.6.1 现代物流配送 189

6.6.5 物流配送中心的类别 190

6.6.4 物流配送中心 190

6.6.6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基本业务 191

6.6.8 自动分拣系统 192

6.6.7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 192

6.7.1 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意义 193

6.7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193

6.7.2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定位 194

6.7.3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成 195

6.7.5 物流基础信息平台 196

6.7.4 共用信息平台 196

6.7.7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机制 197

6.7.6 物流作业信息平台 197

6.8.1 北京邮政EMS物流 198

6.8 物流信息化案例 198

6.7.8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原则 198

6.8.2 宝供物流 203

6.8.3 王家湾物流中心 205

7.1.2 数字化设计集成技术相关术语 208

7.1.1 数字化设计集成技术概述 208

第7篇 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208

7.1 数字化设计集成技术 208

7.1.3 产品数据管理PDM 210

7.1.5 基于PDM的数字化设计集成的关键技术 211

7.1.4 工作流程管理 211

7.1.7 CAD/CAM集成 213

7.1.6 零件信息模型 213

7.1.9 PDM与CAD集成的总体结构 215

7.1.8 PDM与CAD系统的集成模式 215

7.1.10 PDM与CAPP系统的集成 216

7.1.13 PDM系统与CAE集成 217

7.1.12 PDM与创成式CAPP系统的集成 217

7.1.11 PDM与检索式CAPP的集成 217

7.1.16 数字化设计集成系统的设计原则 218

7.1.15 PDM对并行工程的支持 218

7.1.14 PDM与CAM集成 218

7.2.2 数字化管理的信息传递模型与组织结构 219

7.2.1 数字化管理 219

7.2 数字化管理集成技术 219

7.2.3 数字化管理集成技术 220

7.2.4 分布式网络通信技术 221

7.2.5 产品数据交换格式STEP 222

7.2.6 EDI格式 223

7.2.9 基于COM/DCOM/COM+的集成 224

7.2.8 基于CORBA的企业应用集成 224

7.2.7 分布式应用集成框架 224

7.2.11 Web Service和企业集成 225

7.2.10 基于J2EE的企业应用集成 225

7.2.12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 226

7.2.13 企业建模 227

7.2.15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 228

7.2.14 工作流管理 228

7.2.17 PDM与ERP集成 230

7.2.16 PLM的主要功能 230

7.3.2 原型法 232

7.3.1 软件生命周期法 232

7.2.18 财务软件与ERP集成 232

7.3 应用软件设计技术 232

7.3.3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234

7.3.4 软件设计常用的工具 235

7.3.5 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236

7.3.6 常见的项目管理软件包 238

7.4.3 交易安全技术 239

7.4.2 安全交易的基本要求 239

7.4 安全和信用体系 239

7.4.1 商务安全 239

7.4.4 网络安全技术 240

7.4.8 数字证书 241

7.4.7 数字签名 241

7.4.5 信用认证 241

7.4.6 数字摘要 241

7.4.10 基于IPKI混合交叉认证信用平台 242

7.4.9 公钥基础设施PKI 242

7.4.11 信用认证平台应用 244

8.1.2 加工中心 250

8.1.1 NC机床 250

第8篇 机械行业生产信息化 250

8.1 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 250

8.1.3 DNC系统 251

8.2.1 加工设备 252

8.2 柔性制造系统(FMS) 252

8.2.3 刀具管理(刀具运送及管理) 253

8.2.2 物料运送及管理 253

8.3.2 机械行业信息系统框架 254

8.3.1 机械行业的特点 254

8.2.4 FMS运行控制系统 254

8.3 机械制造系统信息化 254

8.3.4 信息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的影响因素 255

8.3.3 现代信息技术向机械工业的渗透途径及现状 255

8.3.5 机械工业信息化建设 256

8.3.6 离散制造业信息化 256

8.3.7 大规模定制 257

8.4.1 机械制造的递阶控制结构 258

8.4 机械工业的生产组织 258

8.3.8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258

8.4.3 制造执行系统MES 259

8.4.2 支持机械制造的信息系统 259

8.5.2 生产信息化的外部运行环境 260

8.5.1 生产作业调度信息化 260

8.4.4 激光测量 260

8.4.5 精密成型 260

8.5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共性问题 260

8.5.3 生产信息化的可靠性 261

9.1.3 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应具备的条件 265

9.1.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定义和特点 265

第9篇 轻工行业信息化 265

9.1 家用电器设计 265

9.1.1 计算机辅助设计 265

9.1.5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热点 266

9.1.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266

9.1.7 并行工程的特点 268

9.1.6 并行工程 268

9.1.8 并行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269

9.1.9 并行工程的效益 270

9.1.11 虚拟设计 271

9.1.10 并行工程实施实例 271

9.1 14 虚拟设计的发展趋势 272

9.1.13 虚拟制造系统的构成 272

9.1.12 虚拟设计的特点 272

9.1.16 模块化设计的步骤 273

9.1.15 模块化设计 273

9.1.18 反求工程设计 274

9.1 17 模块化设计的关键 274

9.1.19 反求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 275

9.2.2 数字化制造技术 277

9.2.1 数字化技术 277

9.2 电子控制技术 277

9.2.3 数字化产品技术 278

9.2.5 远程控制技术 279

9.2.4 智能化技术 279

9.2.6 安全技术 281

9.2.7 安全防范产品的分类 282

9.3.2 空调器室内机流场仿真技术 283

9.3.1 流场仿真技术 283

9.3 静音技术 283

9.3.4 声质量技术研究现状 285

9.3.3 声质量技术 285

9.3.6 噪音评价技术 286

9.3.5 空调器的声质量研究 286

9.3.8 噪音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287

9.3.7 噪音评价技术标准 287

9.3.11 空调器室内机低噪声技术 288

9.3.10 低噪音技术 288

9.3.9 空调器的噪声评价技术 288

9.3.12 贯流风机主要设计参数的设计 289

9.3.14 空调器室外机低噪声技术 290

9.3.13 空调器其他噪声源的控制 290

9.4.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291

9.4 模糊控制技术 291

9.4.3 面向空调器的模糊控制器 292

9.4.2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主要步骤 292

9.4.6 变频空调器硬件系统 293

9.4.5 模糊控制在变频空调器中的实现 293

9.4.4 变频空调器 293

9.4.8 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294

9.4.7 软件系统的设计 294

9.4.10 智能模糊控制技术 295

9.4.9 自适应模糊控制 295

9.4.12 模糊控制技术的新进展 296

9.4.11 智能模糊控制系统的特点 296

9.5.2 地源热泵技术 298

9.5.1 新型热泵技术 298

9.5 节能新技术 298

9.5.5 蓄冷技术 299

9.5.4 相变蓄冷与蓄热 299

9.5.3 复合热泵 299

9.5.6 蓄热技术 300

9.5.9 热电冷三联产系统 301

9.5.8 热-电-冷联合循环技术 301

9.5.7 新型高效强化传热技术 301

9.5.11 全热交换的主要污染 302

9.5.10 新型全热交换技术 302

9.6.1 传感技术概述 303

9.6 新型传感技术 303

9.5.12 室内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性 303

9.6.2 传感器的分类 304

9.6.4 热敏电阻 305

9.6.3 温度传感器及热敏元件 305

9.6.7 光电二极管 306

9.6.6 光敏电阻器 306

9.6.5 光传感器及光敏元件 306

9.6.10 磁敏传感器和磁敏元件 307

9.6.9 力敏传感器和力敏元件 307

9.6.8 气敏传感器及气敏元件 307

9.6.12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 308

9.6.11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08

9.6.13 光纤传感技术 309

9.6.15 可辨识生物物质 310

9.6.14 生物传感技术 310

9.6.17 生物组件的固定 311

9.6.16 仿生结构 311

9.6.18 生物传感器的封装 312

9.6.20 热特性 313

9.6.19 热传感技术 313

9.6.21 热结构 314

9.6.26 晶体管温度传感器的校准 315

9.6.25 晶体管 315

9.6.22 热敏元件 315

9.6.23 热敏电阻 315

9.6.24 热电偶 315

9.7.3 电力半导体技术 316

9.7.2 直流电机 316

9.7 变频调速技术 316

9.7.1 交流异步电机 316

9.7.6 变频器的种类 317

9.7.5 直流电机的调速方法 317

9.7.4 交流异步电机的调速方法 317

9.7.8 变频器的调速方法 318

9.7.7 变频器的控制技术 318

9.7.9 矢量控制 319

9.7.11 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 320

9.7.10 直流调速技术 320

9.8.1 柔性 321

9.8 柔性制造技术 321

9.8.3 柔性制造的关键技术 322

9.8.2 柔性制造技术 322

9.8.5 虚拟制造建模技术 323

9.8.4 虚拟制造 323

9.8.8 VM在制造业中应用 324

9.8.7 虚拟现实技术VRT(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324

9.8.6 仿真技术 324

9.8.9 运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25

9.8.10 柔性制造系统(FMS) 326

9.8.11 FMS的加工系统 327

9.8.13 物流系统的输送装置 328

9.8.12 柔性制造系统的物流 328

9.8.14 物流系统的物料装卸与交换装置 329

9.8.17 柔性制造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系统 330

9.8.16 物流系统的监控 330

9.8.15 物流系统的物料存储装置 330

9.8.18 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331

10.1.4 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概貌 335

10.1.3 服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335

第10篇 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 335

10.1 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概貌 335

10.1.1 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 335

10.1.2 纺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335

10.1.6 织造 336

10.1.5 纺纱 336

10.1.9 纺织服装企业的ERP 337

10.1.8 服装(生产) 337

10.1.7 染整 337

10.2.2 提花纹织CAD/CAM系统构成 338

10.2.1 提花纹织CAD/CAM系统 338

10.1.10 信息化带动服装产业 338

10.2 纺织品设计系统 338

10.2.3 纹织CAD系统的功能 339

10.2.4 色织物CAD系统 340

10.2.5 色织物CAD系统功能 341

10.2.7 纬编针织物CAD/CAM系统的功能 342

10.2.6 针织物CAD/CAM系统分类 342

10.2.10 经编针织物花型CAD/CAM系统功能 343

10.2.9 经编针织物花型CAD/CAM系统结构 343

10.2.8 羊毛衫针织物花型CAD/CAM系统的功能 343

10.3.1 纺织图案CAD系统 344

10.3 图案设计与色彩处理系统 344

10.3.3 纺织图案设计系统的应用 345

10.3.2 CART纺织图案CAD系统的主要功能 345

10.3.5 分色描稿系统 346

10.3.4 制网系统 346

10.3.8 电子测色和配色系统 347

10.3.7 喷射制网机的发展现状 347

10.3.6 数控喷蜡、喷墨制网系统 347

10.3.10 电子配色系统的功能 348

10.3.9 电子测色系统的主要功能 348

10.3.11 电脑测色配色系统的效益 349

10.4.1 服装CAD系统 350

10.4 服装设计与制造系统 350

10.3.12 计算机测色配色技术的应用 350

10.3.13 电脑绣花制版CAD系统 350

10.4.3 服装款式设计系统 351

10.4.2 服装CAD的功能模块 351

10.4.4 二维服装CAD系统(2D-CAD) 352

10.4.8 结构设计(打板) 353

10.4.7 试衣镜系统 353

10.4.5 三维服装CAD系统(3D-CAD) 353

10.4.6 量身定做系统(MTM) 353

10.4.11 现代非接触式人体测量技术 354

10.4.10 人体测量CAT技术 354

10.4.9 服装CAD的发展趋势 354

10.4.14 自动裁剪机 355

10.4.13 自动裁剪系统 355

10.4.12 服装CAM系统 355

10.4.16 吊挂传输衣片系统 356

10.4.15 自动缝制加工系统 356

10.4.17 模块式快速反应缝制加工系统 357

10.4.20 自动开袋机 358

10.4.19 电脑平缝机 358

10.4.18 电脑缝制机械 358

10.4.21 多头电脑绣花机 359

10.5.2 服装CAPP功能模型 360

10.5.1 服装CAPP系统 360

10.5 服装企业信息化 360

10.5.3 服装企业CIMS系统 361

10.5.4 我国服装CIMS的案例 362

10.6.1 纺织生产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概述 363

10.6 纺织生产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 363

10.6.3 纺织机械控制系统的特点 364

10.6.2 纺织生产监控的基本条件 364

10.6.5 纺纱生产监控系统案例 365

10.6.4 纺织监控系统的技术要点 365

10.6.6 SAVIO Orion(络利安)络筒机监控系统 366

10.6.8 织造监控系统实例 367

10.6.7 织造生产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 367

10.6.9 纺织品印花自动控制系统 368

10.6.11 现代纺织品印花机的功能 369

10.6.10 纺织品印花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369

10.6.12 当前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圆网印花机 370

10.6.14 数码喷射印花机 371

10.6.13 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的老式印花机 371

11.1.4 钢铁企业资源计划(ERP) 373

11.1.3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373

第11篇 冶金行业生产信息化 373

11.1 冶金行业信息化 373

11.1.1 数字钢铁 373

11.1.2 钢铁企业信息系统总体构思 373

11.2.4 集散控制系统DCS 374

11.2.3 炼钢生产设备管理和产品质量预报与控制 374

11.1.5 炼钢生产计划调度 374

11.2 炼钢生产计算机控制技术 374

11.2.1 全自动转炉计算机控制 374

11.2.2 炉外精炼过程计算机控制 374

11.3.5 高风温热风炉综合技术 375

11.3.4 高炉长寿技术 375

11.2.5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375

11.3 节能降耗技术 375

11.3.1 节能降耗 375

11.3.2 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75

11.3.3 熔融还原、直接还原技术 375

11.3.12 配型煤、型焦、捣炼炼焦技术 376

11.3.11 小球团烧结新技术 376

11.3.6 超深冲板生产技术及高纯净钢生产技术 376

11.3.7 薄板坯、薄带坯连铸等近终形连铸-连轧等成套技术 376

11.3.8 电炉冶炼复吹技术 376

11.3.9 超高功率直流、交流电炉制造技术和冶炼技术 376

11.3.10 转炉-炉外处理-近终形连铸-连轧紧凑组合优化工艺 376

11.4.5 焦炉煤气脱硫净化技术 377

11.4.4 烧结环冷机余热回收技术 377

11.3.13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 377

11.3.14 直流矿热炉技术 377

11.4 冶金清洁生产技术 377

11.4.1 清洁生产 377

11.4.2 尾矿再选生产铁精矿 377

11.4.3 烧结机头烟尘净化电除尘技术 377

11.5.2 模糊控制技术 378

11.5.1 智能控制技术 378

11.4.6 石灰窑废气回收液态CO2 378

11.4.7 高炉富氧喷煤工艺 378

11.4.8 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技术 378

11.4.9 LT法转炉煤气净化与回收技术 378

11.4.10 LT法转炉粉尘热压块技术 378

11.4.11 轧钢氧化铁皮生产还原铁粉技术 378

11.4.12 锅炉全部燃烧高炉煤气技术 378

11.5 智能模糊控制技术 378

11.6.3 中间包连续测温 379

11.6.2 钢流夹渣检测 379

11.5.3 高炉冶炼专家系统 379

11.5.4 采用神经元网络的连铸漏钢预报系统 379

11.5.5 焦炉优化控制智能管理系统 379

11.6 炉窑及轧制生产线控制 379

11.6.1 钢管连续轧制过程控制 379

11.6.7 铸坯表面缺陷自动检测 380

11.6.6 二冷水自动控制 380

11.6.4 结晶器液面检测与自动控制 380

11.6.5 结晶器热流监测与漏钢预报 380

11.7.2 短流程 381

11.7.1 长流程 381

11.6.8 铸坯质量跟踪与判定 381

11.6.9 动态轻压下控制 381

11.6.10 板材深加工 381

11.6.11 表面涂镀层 381

11.6.12 中厚板控轧控冷 381

11.6.13 干熄焦工艺 381

11.7 连铸连轧短流程工艺 381

11.7.7 小型材连续轧制 382

11.7.6 连铸坯热送热装 382

11.7.3 热连轧控制 382

11.7.4 冷连轧板板型控制 382

11.7.5 连铸生产 382

12.1.4 信息中心的职能 384

12.1.3 信息化工作小组的职能 384

第12篇 化工行业信息化 384

12.1 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 384

12.1.1 化工企业信息化的组织 384

12.1.2 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 384

12.1.6 化工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385

12.1.5 化工行业信息化规划 385

12.1.8 化工企业数据编码 387

12.1.7 化工行业数据存在的问题 387

12.1.9 化工企业网络建设 389

12.1.13 工厂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 391

12.1.12 储运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 391

12.1.10 计算机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 391

12.1.11 生产装置综合管理与控制系统 391

12.1.15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估 392

12.1.14 信息中心机房建设 392

12.1.16 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393

12.2.3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系统 394

12.2.2 化工自动化系统的种类 394

12.2 化工企业自动化 394

12.2.1 化工行业控制系统的特点 394

12.2.4 集散控制系统DCS 395

12.2.5 现场总线网络 397

12.2.7 DCS的软件 398

12.2.6 底层管理网络 398

12.2.9 现场总线特点 399

12.2.8 现场总线FCS 399

12.2.10 设备选型 400

12.3.1 先进控制技术的特点 402

12.3 先进控制技术 402

12.2.11 控制系统的网络层次 402

12.3.3 先进控制技术的类型 403

12.3.2 先进控制技术的目标 403

12.3.4 先进控制实施方法 405

12.3.5 先进控制算法的分类 406

12.3.7 先进控制产品的应用 407

12.3.6 先进控制主流软件 407

12.3.8 APC-PFC预测函数控制软件 408

12.3.11 最优化的基本问题 409

12.3.10 最优化 409

12.3.9 操作优化与流程模拟 409

12.3.13 操作优化与流程模拟的应用 410

12.3.12 最优操作工况分析方法 410

12.4.2 实时数据库特点 411

12.4.1 实时数据库系统 411

12.4 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 411

12.4.3 实时数据库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412

12.4.5 PI实时数据库系统(Plant Information System) 413

12.4.4 实时数据库产品 413

12.4.6 ESP-iSYS实时数据库 414

12.4.7 综合集成软件平台 415

12.4.8 综合集成软件平台功能 416

12.5.2 MES、PCS层的应用子系统 417

12.5.1 MES概述 417

12.5 MES制造执行系统 417

12.5.3 与MES有关的软件模块 418

13.1.3 我国建材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420

13.1.2 国际建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420

第13篇 建材行业生产信息化 420

13.1 建材行业信息化概述 420

13.1.1 国际建材企业信息化现状 420

13.1.4 我国建材企业信息化的调查分析 421

13.1.7 水泥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工作 423

13.1.6 水泥企业信息化的技术路线 423

13.1.5 我国水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差距 423

13.2.2 水泥企业生产特点 424

13.2.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424

13.2 水泥生产信息化 424

13.2.4 生产管理分系统 425

13.2.3 水泥企业经营特点 425

13.2.5 销售管理分系统 426

13.2.6 采购管理分系统 429

13.2.7 财务管理分系统 431

13.2.8 供应链管理分系统 435

13.2.9 客户关系管理分系统 438

13.3.1 浮法玻璃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 441

13.3 玻璃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 441

13.3.2 玻璃切割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 442

13.3.3 玻璃钢化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 444

13.4.1 水泥生产自动化概貌 445

13.4 建材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 445

13.3.4 玻璃生产过程控制方式 445

13.4.5 建材工业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446

13.4.4 控制方法、软件及应用 446

13.4.2 自动控制系统硬件装备水平 446

13.4.3 分析检测仪器装备 446

13.4.9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447

13.4.8 集散控制系统(DCS) 447

13.4.6 建材行业生产自动化的基本模式 447

13.4.7 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 447

13.4.11 建材行业生产自动化发展趋势 448

13.4.10 生产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448

13.4.15 窑内煅烧自动控制系统 449

13.4.14 在线熟料分析自动配料系统 449

13.4.12 磨机识别系统 449

13.4.13 磨机负荷自动控制系统 449

14.1.2 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451

14.1.1 我国医药行业基本情况 451

第14篇 医药企业信息化 451

14.1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451

14.2.4 局域网建设 453

14.2.3 互联网使用 453

14.2 中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现状 453

14.2.1 信息化机构与人才 453

14.2.2 医药企业计算机拥有量 453

14.2.7 信息化投入 454

14.2.6 标准规范建设 454

14.2.5 计算机联网 454

14.2.9 信息化投入结果与效果分析 455

14.2.8 2003~2005年投入变化情况 455

14.2.10 重点应用系统建设 456

14.2.13 对信息化效果可比性的认识 457

14.2.12 企业网站建设 457

14.2.11 重点系统建设状态比较 457

14.2.15 信息化评价指标选择 458

14.2.14 信息化建设成效评价 458

14.2.18 医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459

14.2.17 对信息化的满意度 459

14.2.16 信息化的效益表现 459

142.19 信息化成功的主要标志 460

14.3.1 医药企业GMP的基本要求 461

14.3 医药企业的GMP和GSP 461

14.3.4 GSP对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 462

14.3.3 GSP对企业组织机构的要求 462

14.3.2 医药企业GSP 462

14.3.5 GSP对企业生产硬件设施的要求 463

14.4.2 制药企业信息化框架 464

14.4.1 制药企业的特点 464

14.3.6 GSP对企业人员配置的要求 464

14.3.7 GSP对培训方面的要求 464

14.4 制药企业信息化 464

14.4.3 制药企业办公自动化(OA)系统 465

14.4.4 制药企业资源规划(ERP) 466

14.4.6 GMP对采购管理的控制 467

14.4.5 ERP和GMP的结合 467

14.4.8 制药企业的销售管理 468

14.4.7 GMP对库存管理的控制 468

14.4.9 人力资源管理 469

14.4.10 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 470

14.4.12 药品生产的成本管理 471

14.4.11 药品生产车间的管理 471

14.4.13 GMP质量管理系统 472

14.4.15 领导查询系统 473

14.4.14 GMP对物料的控制 473

14.4.17 分销管理 474

14.4.16 CMP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474

14.4.18 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 475

14.4.19 新药研发管理、临床统计分析(R D)系统 476

14.4.20 防雷击系统 478

14.4.22 商业物流及配送系统 479

14.4.21 立体仓库物料系统 479

14.4.23 数字化电视监控及报警系统 480

14.4.24 系统安全认证平台(CA)系统 481

14.4.25 制药企业管控一体化 482

14.5.1 行业需求分析 483

14.5 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 483

14.5.6 首营企业审批 484

14.5.5 GSP的整体流程 484

14.5.2 GSP的概念 484

14.5.3 各部门实施GSP的职责 484

14.5.4 GSP的质量目标(供参考) 484

14.5.7 首营品种审批 485

14.5.8 药品入库质检验收流程 486

14.5.9 出库复核流程 487

14.5.10 已销药品退(换)货流程 488

14.5.11 购进药品退货流程 489

14.5.12 在库保养 490

14.5.15 分销系统介绍 491

14.5.14 进货-到货处理流程 491

14.5.13 进货-药品定货流程 491

14.5.16 采购管理 492

14.5.17 库存管理 493

14.5.18 销售管理 494

15.1.2 能量管理系统EMS 496

15.1.1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496

第15篇 电力行业信息化 496

15.1 电力调度信息化 496

15.1.3 配电管理系统DMS 497

15.1.5 自动发电控制AGC 498

15.1.4 监视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 498

15.1.8 高级应用软件PAS 499

15.1.7 经济调度EDC 499

15.1.6 自动电压/无功控制AVC 499

15.1.10 配电自动化DA 500

15.1.9 调度员仿真系统DTS 500

15.2.3 生产运营信息系统 501

15.2.2 生产运营的常见概念 501

15.2 电力系统生产运营信息化 501

15.2.1 生产运营信息化 501

15.2.5 支持电力运营的信息系统 502

15.2.4 电能生产中的信息系统 502

15.2.8 生产设备管理 504

15.2.7 生产燃料管理 504

15.2.6 生产运营信息子系统 504

15.3.2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505

15.3.1 电力市场 505

15.2.9 生产工程管理 505

15.2.10 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管理 505

15.3 电力市场信息系统 505

15.3.7 结算系统 506

15.3.6 电能量计量系统 506

15.3.3 能量管理系统 506

15.3.4 交易信息系统 506

15.3.5 交易管理系统 506

15.3.9 报价处理系统 507

15.3.8 合同管理系统 507

15.3.11 报价辅助决策系统 508

15.3.10 市场分析与预测系统 508

15.4.3 电力安全生产监管 509

15.4.2 电力法律法规层次 509

15.4 电力监管 509

15.4.1 电力监管机构及主要职能 509

15.4.7 供电监管 510

15.4.6 输电监管 510

15.4.4 电力市场监管 510

15.4.5 发电监管 510

15.4.13 市场中止 511

15.4.12 市场干预 511

15.4.8 用电监管 511

15.4.9 市场运营机构监管 511

15.4.10 运营规则监管 511

15.4.11 市场准入与退出 511

15.4.16 市场信息监管 512

15.4.17 电价监管 512

15.4.14 市场争议 512

15.4.15 违规处理 512

15.5.3 CAN总线应用于电除尘器 513

15.5.2 电除尘器的PLC控制 513

15.5 电力企业除尘防污信息化 513

15.5.1 电除尘 513

15.5.6 电除尘器仿真培训软件 514

15.5.5 在线监测电除尘器效率 514

15.5.4 专家控制系统应用于电除尘器 514

15.5.9 电力系统防污电子地图管理系统 515

15.5.8 电气设备污秽在线监测 515

15.5.7 电除尘器综合控制系统 515

15.6.3 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 516

15.6.2 需求侧管理 516

15.5.10 电能质量全过程监测 516

15.6 需求侧管理系统 516

15.6.1 综合资源规划 516

15.6.7 成本效益分析 517

15.6.6 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手段 517

15.6.4 需求侧管理的经济手段 517

15.6.5 需求侧管理的引导手段 517

15.6.10 需求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518

15.6.9 用户侧电效管理 518

15.6.8 负荷监控和管理 518

16.1.4 ASIC 522

16.1.3 RISC 522

第16篇 产品功能信息化 522

16.1 产品信息化基础 522

16.1.1 中央处理器 522

16.1.2 CISC 522

16.2.1 SoC平台 523

16.2 产品功能信息化 523

16.1.5 DSP 523

16.2.2 数字产品 524

16.3.1 设备数控化 525

16.3 信息化产品典型应用 525

16.2.3 智能卡及读写设备 525

16.3.3 工业控制的发展趋势 526

16.3.2 设备网络化 526

16.4.1 微电子机械系统 528

16.4 微电子复合技术 528

16.4.3 车辆导航系统 529

16.4.2 微光机电系统(MOEMS) 529

16.4.4 生物医学 530

16.5.1 嵌入式技术的一般概念 533

16.5 嵌入式软件技术 533

16.5.2 嵌入式技术系统的组成 534

16.5.5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特点 535

16.5.4 嵌入式软件的技术特点 535

16.5.3 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分类 535

16.5.7 面向对象的嵌入式软件设计方法 536

16.5.6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流程 536

16.5.8 基于构件的可复用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方法 537

16.6.1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 538

16.6 嵌入式软件技术的集成平台 538

16.5.9 软件复用 538

16.6.4 三种典型的集成开发平台 539

16.6.3 嵌入式软件集成开发平台 539

16.6.2 嵌入式软件开发调试工具 539

16.6.5 嵌入式实时开发平台 541

16.6.6 嵌入式操作系统 542

16.6.8 Windows CE 543

16.6.7 嵌入式Linux 543

16.6.10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新发展 544

16.6.9 VxWorks——专用实时操作系统 544

16.6.12 基于分布式计算设计的实时操作系统 545

16.6.11 面向应用特制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研究 545

16.6.14 Intel StrongARM SA1110微处理器的内存组织 546

16.6.13 嵌入式微处理器——StrongARM SA1110 546

16.6.15 Intel StrongARM SA1110微处理器的系统控制 547

16.6.16 Intel StrongARM SA1110微处理器的外围控制 548

16.6.17 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实例 550

16.6.18 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552

17.1.4 制造执行系统 555

17.1.3 制造过程建模仿真 555

第17篇 制造信息化 555

17.1 制造自动化系统 555

17.1.1 制造自动化 555

17.1.2 制造自动化系统 555

17.1.11 加工中心 556

17.1.10 数控机床 556

17.1.5 生产作业计划 556

17.1.6 生产调度 556

17.1.7 生产控制 556

17.1.8 物流管理 556

17.1.9 组合机床 556

17.1.15 虚拟制造 557

17.1.14 自动导引小车AGV 557

17.1.12 车削中心 557

17.1.13 工业机器人 557

17.1.19 制造过程检测与监控 558

17.1.18 智能制造 558

17.1.16 电子化制造 558

17.1.17 柔性制造 558

17.2.5 FMS的计划与调度 559

17.2.4 FMS运行与控制仿真 559

17.2 柔性制造系统 559

17.2.1 柔性制造系统 559

17.2.2 柔性制造单元 559

17.2.3 柔性制造生产线 559

17.2.10 刀具管理 560

17.2.9 物料储运 560

17.2.6 FMS信息管理 560

17.2.7 FMS检测监控 560

17.2.8 FMS故障诊断 560

17.3.2 DNC结构 561

17.3.1 分布式控制的概念 561

17.2.11 负荷分配 561

17.2.12 调度决策 561

17.2.13 立体仓库 561

17.3 分布式控制 561

17.3.9 点对点型接口 562

17.3.8 分布式控制通信结构 562

17.3.3 DNC控制器 562

17.3.4 混合DNC 562

17.3.5 中央计算机 562

17.3.6 外设 562

17.3.7 通讯接口 562

17.4.1 生产计划 563

17.4 MAS的计划、调度与控制 563

17.3.10 现场总线型 563

17.3.11 局域网型 563

17.3.12 串行通信 563

17.3.13 并行通信 563

17.3.14 DNC系统上位机 563

17.4.7 物料需求计划 564

17.4.6 进出口预排计划 564

17.4.2 主生产计划 564

17.4.3 保税计划 564

17.4.4 外协计划 564

17.4.5 供应计划 564

17.4.12 质量控制 565

17.4.11 成本控制 565

17.4.8 零散计划 565

17.4.9 生产调度 565

17.4.10 生产控制 565

17.5.8 运动学逆解 566

17.5.7 运动学正解 566

17.4.13 冲突消解 566

17.5 工业机器人 566

17.5.1 操作机构 566

17.5.2 控制装置 566

17.5.3 机器人运动学 566

17.5.4 示教盒 566

17.5.5 操纵杆 566

17.5.6 人机接口装置 566

17.5.15 杆件 567

17.5.14 关节 567

17.5.9 离线编程 567

17.5.10 在线示教 567

17.5.11 传感系统 567

17.5.12 伺服系统 567

17.5.13 坐标变换 567

17.6.1 快速原型 568

17.6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568

17.5.16 自由度 568

17.5.17 专用机器人 568

17.5.18 路径规划 568

17.5.19 目标跟踪 568

17.5.20 换刀机器人 568

17.5.21 搬运机器人 568

17.6.12 三维打印 569

17.6.11 扫描 569

17.6.2 制造工艺 569

17.6.3 选择性激光烧结 569

17.6.4 迭层实体制造 569

17.6.5 立体印刷 569

17.6.6 材料生长型制造 569

17.6.7 自由成形 569

17.6.9 熔化沉积成形 569

17.6.10 切片 569

17.7.6 测控主机 570

17.7.5 图形化编程系统 570

17.7 分布式网络化检测监控系统 570

17.7.1 分布式测控系统 570

17.7.2 网络化测控系统 570

17.7.3 虚拟测控系统 570

17.7.4 虚拟仪器 570

17.7.14 IEEE488 571

17.7.13 GPIB 571

17.7.7 检测控制前端 571

17.7.8 智能检测控制前端 571

17.7.9 现场测控网络 571

17.7.10 传感器 571

17.7.11 执行机构 571

17.7.12 测控组态 571

17.8.7 智能生产 572

17.8.6 供应链优化 572

17.8 电子化制造 572

17.8.1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572

17.8.2 供应商 572

17.8.3 服务商 572

17.8.4 分销商 572

17.8.5 供应链 572

17.8.12 MRP 573

17.8.11 ERP 573

17.8.8 电子采购 573

17.8.9 数字化设计 573

17.8.10 电子商务 573

17.9.4 能力平衡 574

17.9.3 BOM 574

17.8.13 MRPⅡ 574

17.9 先进管理与执行系统 574

17.9.1 计划管理 574

17.9.2 生产控制 574

17.9.9 维护管理 575

17.9.8 过程管理 575

17.9.5 决策支持 575

17.9.6 工具管理 575

17.9.7 工具编码技术 575

17.9.15 作业管理 576

17.9.14 成本管理 576

17.9.10 性能分析 576

17.9.11 物料管理 576

17.9.12 订单管理 576

17.9.13 库存跟踪 576

17.10.5 集中控制 577

17.10.4 分散控制 577

17.10 集散控制系统(DCS) 577

17.10.1 集散控制系统 577

17.10.2 递阶控制 577

17.10.3 集中管理 577

17.10.14 工厂级数据交换 578

17.10.13 车间级数据交换 578

17.10.6 单回路调节器 578

17.10.7 工程师站 578

17.10.8 操作员站 578

17.10.9 现场控制站 578

17.10.10 CRT站 578

17.10.11 数字调节器 578

17.10.12 现场级数据交换 578

17.11.3 软PLC 579

17.11.2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 579

17.10.15 控制策略 579

17.10.16 优化控制 579

17.10.17 控制组态 579

17.11 可编程控制器 579

17.11.1 继电器控制系统 579

17.11.11 继电器逻辑 580

17.11.10 通信处理 580

17.11.4 逻辑控制 580

17.11.5 步进控制 580

17.11.6 顺序控制 580

17.11.7 运动控制 580

17.11.8 过程控制 580

17.11.9 数据处理 580

17.11.20 功能图 581

17.11.19 梯形图 581

17.11.12 定时器逻辑 581

17.11.13 计数器逻辑 581

17.11.14 触发器逻辑 581

17.11.15 移位寄存器 581

17.11.16 数据寄存器 581

17.11.17 软继电器 581

17.11.18 软元件 581

17.11.28 输出模块 582

17.11.27 输入模块 582

17.11.21 状态图 582

17.11.22 逻辑指令 582

17.11.23 步进梯形指令 582

17.11.24 功能指令 582

17.11.25 CPU模块 582

17.11.26 电源模块 582

17.11.37 冗余配置 583

17.11.36 扩展配置 583

17.11.29 高速计数模块 583

17.11.30 编程器 583

17.11.31 便携式编程器 583

17.11.32 图形编程器 583

17.11.33 离线编程 583

17.11.34 在线编程 583

17.11.35 基本配置 583

17.11.40 用户程序 584

17.11.39 系统程序 584

17.11.38 可编程控制网络 584

18.1.7 质量计划 586

18.1.6 质量策划 586

第18篇 质量保证系统 586

18.1 质量保证系统的一般概念 586

18.1.1 质量 586

18.1.2 工业产品质量 586

18.1.3 工作质量 586

18.1.4 服务质量 586

18.1.5 质量控制 586

18.1.10 全面质量管理 587

18.1.9 统计质量控制 587

18.1.8 质量职能 587

18.1.17 目标管理 588

18.1.16 质量指标 588

18.1.11 质量特性参数 588

18.1.12 质量特性值 588

18.1.13 真正质量特性与代用质量特性 588

18.1.14 适用性 588

18.1.15 质量监督 588

18.1.26 质量信息工作 589

18.1.25 计量工作 589

18.1.18 企业方针目标 589

18.1.19 质量方针 589

18.1.20 质量目标 589

18.1.21 质量计划 589

18.1.22 质量方针目标的展开 589

18.1.23 质量教育工作 589

18.1.24 标准化工作 589

18.1.32 质量保证 590

18.1.31 质量管理体系 590

18.1.27 企业内部的质量责任制 590

18.1.28 文明生产 590

18.1.29 质量体系 590

18.1.30 质量管理 590

18.1.38 质量审核 591

18.1.37 质量环(质量螺旋) 591

18.1.33 质量保证体系 591

18.1.34 程序文件 591

18.1.35 质量手册 591

18.1.36 质量体系文件 591

18.1.42 质量意识 592

18.1.41 质量心理学 592

18.1.39 产品质量审核 592

18.1.40 工序质量审核 592

18.1.49 社会对质量的认可 593

18.1.48 质量能力 593

18.1.43 质量态度 593

18.1.44 质量态度的功能 593

18.1.45 质量情感 593

18.1.46 质量行为 593

18.1.47 质量风气 593

18.1.56 质量管理咨询活动 594

18.1.55 消费者协会和用户委员会 594

18.1.50 质量认证制度 594

18.1.51 标准化管理工作 594

18.1.52 社会对质量的监督 594

18.1.53 出口商品的检验与监督 594

18.1.54 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活动 594

18.1.63 设计质量 595

18.1.62 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 595

18.1.57 质量否决权 595

18.1.58 质量法规 595

18.1.59 设计 595

18.1.60 产品设计 595

18.1.61 产品设计的质量职能 595

18.2.1 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CAQ) 596

18.2 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CAQ) 596

18.1.64 设计程序 596

18.1.65 产品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 596

18.1.66 过分设计 596

18.1.67 设计工作责任制 596

18.1.68 试验 596

18.2.4 CAQ系统的软硬件环境 597

18.2.3 CAQ系统的层次结构 597

18.2.2 CAQ系统的功能结构 597

18.2.7 工序质量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598

18.2.6 人工智能 598

18.2.5 CAQ系统实施的基础 598

18.2.8 专家系统 599

18.3.1 集成质量系统的概念 600

18.3 集成质量系统 600

18.2.9 工序质量诊断系统与技术 600

18.2.10 PDCA循环 600

18.3.8 统计过程诊断 601

18.3.7 统计过程控制 601

18.3.2 数据检索 601

18.3.3 质量大纲 601

18.3.4 质量大纲要求 601

18.3.5 质量计划 601

18.3.6 质量功能展开 601

18.3.16 质量控制点 602

18.3.15 质量控制图文件 602

18.3.9 统计过程调整 602

18.3.10 质量量度 602

18.3.11 质量螺旋环 602

18.3.12 辅助作业 602

18.3.13 质量控制 602

18.3.14 质量控制图 602

18.3.29 工序检验 603

18.3.28 设计检验 603

18.3.17 质量检验 603

18.3.18 检验 603

18.3.19 测量和计量 603

18.3.20 检验计划 603

18.3.21 检验规程 603

18.3.22 检验规范 603

18.3.23 检验手册 603

18.3.24 检验场地和检验站 603

18.3.25 实验室 603

18.3.26 检验项目和检验单元 603

18.3.27 样品试制与试验 603

18.3.46 加严检验 604

18.3.45 检查程度 604

18.3.30 周期检验 604

18.3.31 预防检验 604

18.3.32 破坏性检验 604

18.3.33 非破坏性检验 604

18.3.34 巡回检验 604

18.3.35 初检 604

18.3.36 首件检验 604

18.3.37 全检 604

18.3.38 成品检验 604

18.3.39 交付质量 604

18.3.40 质量合格检验 604

18.3.41 计数检验 604

18.3.42 计量检验 604

18.3.43 计量检验 604

18.3.44 最终检验 604

18.3.59 外包协作 605

18.3.58 计量工作 605

18.3.47 合格性判断 605

18.3.48 合格 605

18.3.49 合格品 605

18.3.50 符合 605

18.3.51 合格认证 605

18.3.52 检验图章 605

18.3.53 检验图 605

18.3.54 检验记录 605

18.3.55 计量法则 605

18.3.56 计量规章制度 605

18.3.57 计量检定 605

18.3.70 不合格品 606

18.3.69 缺陷等级 606

18.3.60 协作计划 606

18.3.61 科技合同 606

18.3.62 合同质量要求 606

18.3.63 验收检验 606

18.3.64 验收程序 606

18.3.65 验收规范 606

18.3.66 验收抽样 606

18.3.67 产品评审 606

18.3.68 缺陷 606

18.3.82 维修要求 607

18.3.81 维修 607

18.3.71 致命不合格品 607

18.3.72 不合格品率 607

18.3.73 质量成本 607

18.3.74 费用中心 607

18.3.75 预防成本 607

18.3.76 外部故障成本 607

18.3.77 内部故障成本 607

18.3.78 间接损失 607

18.3.79 事故频率 607

18.3.80 事故严重程度 607

18.3.96 质量体系审核 608

18.3.95 质量监督 608

18.3.83 维修规范 608

18.3.84 维修时间 608

18.3.85 维修质量保证 608

18.3.86 预防维护 608

18.3.87 预防维护时间 608

18.3.88 修理 608

18.3.89 修理时间 608

18.3.90 设备管理 608

18.3.91 设备综合管理 608

18.3.92 设备分级管理 608

18.3.93 设备技术档案 608

18.3.94 设备完好率 608

18.4.3 卡诺(KANO)模型 609

18.4.2 产品使用满意度 609

18.3.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