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艺术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江著
- 出 版 社: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5175322
- 页数:316 页
前言 15
第一章 原始社会与三代——印章的萌芽与形成 17
第一节 概述 17
第二节 原始社会印章的萌芽 19
一、陶器上压印的纹饰 19
二、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 19
三、陶拍的质地与形制 22
第三节 夏代印章的滥觞 23
一、夏代陶纹 23
二、夏代印陶 23
第四节 殷代印章的形成与应用 24
一、灰陶印纹与印纹章 24
二、白陶印纹与印章 26
三、青铜印范的纹饰与印章 26
四、殷代文字之印章 29
第五节 周代印章 32
一、青铜器文字、纹饰与印模 32
二、陶瓷上的印纹 33
三、周代玺印 35
第六节 三代的印材与印刀 37
一、印材 37
二、印刀 37
第七节 印章艺术萌芽阶段的特征 38
一、陶拍的使用是印章艺术的萌芽 38
二、三代是陶拍——印模——印章的发展阶段 38
第二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玺的百花齐放 40
第一节 概述 40
第二节 春秋战国官玺 41
一、春秋官玺 43
二、战国官玺 45
第三节 春秋战国私玺 58
一、国别区分 58
二、姓名玺 68
三、吉语玺 70
四、箴言玺 71
第四节 春秋战国图像玺 72
一、动物图像玺 72
二、神化变形图像玺 74
三、纹样玺 74
四、图形文字玺 74
五、巴蜀符号印章 74
第五节 古玺的应用 75
一、封泥 75
二、佩带 76
三、殉葬 77
四、烙马 77
五、印陶 78
六、瓦当 80
七、瓦量 82
八、烙漆 83
九、印子金 83
十、印铜 85
十一、烙木 85
十二、钤印 85
第六节 春秋战国的钮制、玺材和刻刀 85
一、古玺钮式 85
二、玺印质地 86
三、玺印刻刀 87
第七节 古玺印的艺术特点 88
一、国别不同风貌各异 88
二、印面外形变化多样 89
三、分朱布白疏密有致 89
四、文字排列不主故常 91
五、字法变化各有不同 91
六、符号相同表达各异 92
七、边格变化对比统一 93
八、图形玺印别有情趣 94
第三章 秦代——印章艺术在统一规范中发展 96
第一节 概述 96
第二节 秦代官印 97
一、皇帝玺和封君印 97
二、朝官及郡县官印 97
三、低级官印 98
第三节 秦代私印 100
一、姓名印 100
二、吉语印 101
三、训诫、成语印 101
四、辟邪印 101
五、图像文字印 101
六、两面印 101
第四节 秦代用印遗迹 102
一、封泥上的印章 102
二、陶制品上的戳印 103
三、瓦当 106
四、印砖 109
五、漆木上的烙印 109
第五节 秦代印章的艺术特征 109
一、印文统一生动 110
二、章法多有界格 110
三、文字排列多变 110
四、刀法劲健挺拔 111
第四章 汉代——成熟期印章艺术的广泛运用 112
第一节 概述 112
第二节 汉代官印 113
一、西汉官印 113
二、新莽官印 117
三、东汉官印 120
第三节 汉代私印 123
一、姓名印 123
二、臣妾印 125
三、表字印 127
四、表信印 127
五、吉语印 128
六、宗教印 128
第四节 汉代图像印 128
一、社会生活 128
二、动物 130
三、神话传说 134
四、植物的几何纹样 135
五、图文结合 136
第五节 汉印的用途 137
一、封泥 138
二、殉葬 141
三、印陶 143
四、印砖 144
五、瓦当 152
六、烙马 159
七、烙漆 160
八、印瓦 162
九、镜、洗、泉 162
第六节 汉代的印材、刻制、印人、印色与钮制 162
一、印材 162
二、刻制 164
三、印人 166
四、印色 166
五、钮式 166
第七节 汉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 171
一、与西方诸国的交流 171
二、与东方诸国的交流 171
第八节 汉代印章艺术的成就与特点 173
一、文字处理变化丰富 174
二、图像造型简练生动 177
三、章法团聚气脉贯串 177
四、刀势笔意有机结合 178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动乱期印章艺术的衰落与生机 181
第一节 概述 181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官印 182
一、三国官印 182
二、两晋官印 185
三、十六国官印 186
四、南朝官印 188
五、北朝官印 190
六、兄弟民族官印 19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私印 191
一、姓名印 192
二、臣妾印 192
三、表字印 193
四、吉语印 193
五、闲杂印 194
六、书简印 194
七、道教印 194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印材、印钮、刻制与印人 194
一、印钮 194
二、印材 195
三、刻制 196
四、印人 196
第五节 印章的使用 196
一、钤印 196
二、封泥 197
三、殉葬 197
四、印砖 198
五、印陶 204
六、印瓷 205
七、瓦当 205
八、镜模 205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印章的对外交流 205
一、与朝鲜的交往 206
二、与日本的交往 207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印章艺术的特点 209
一、印制复杂,印形变大 209
二、印文多样,悬针出现 209
三、用刀锐利,瘦硬通神 209
四、封泥减少,钤色兴起 209
五、印砖突出,清秀空疏 210
六、印艺衰兴,各有原因 210
第六章 隋唐——转型期印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探索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第二节 隋唐官印 213
一、隋代官印 213
二、唐代官印 214
第三节 唐代私印 216
一、道号印 216
二、年号印 216
三、斋馆印 216
四、藏经印 216
五、鉴赏印 217
六、词句印 217
七、姓名印 218
八、臣妾印 218
九、书画印 218
十、吉语印 218
第四节 隋唐时期印章的应用与印材、印色及印谱 218
一、印章的应用 218
二、印材、印色与印谱 223
第五节 隋唐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 225
一、对日本的影响 225
二、对朝鲜半岛诸国的影响 226
三、对西方诸国的影响 228
第六节 隋唐印章艺术的特点 229
一、内容广泛 229
二、字体多样 229
三、称谓增多 229
四、艺术趋美 229
五、海外交流 230
第七章 五代、两宋与辽金——官私印的板滞与自由两极分化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第二节 五代、两宋及辽金官印 232
一、五代十国官印 232
二、宋代官印 232
三、辽代官印 236
四、金代官印 237
五、西夏官印 240
六、大辽官印 242
七、蒲鲜万奴官印 242
第三节 五代、两宋及辽金私印 242
一、五代十国私印 242
二、北宋私印 243
三、南宋私印 243
四、辽代私印 246
五、金代私印 246
六、西夏私印 247
第四节 宋代印材的发展与印章的应用 248
一、印材的发展 248
二、印章的应用 249
第五节 宋代印人与印谱 255
一、印人 255
二、印谱 256
第六节 宋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257
一、对日本的交流与影响 257
二、对朝鲜的交流与影响 258
三、对非洲大陆的影响 258
第七节 五代、两宋印章艺术的特点 259
一、官印趋大,印边渐宽,印文渐向叠篆发展 259
二、私印内容、形式,变化多样 260
三、字体多样,风貌初现 260
四、边款的诞生 261
五、印谱的出现与启示 261
第八章 元代——通俗与复古的分道扬镳及各呈异趣 262
第一节 概述 262
第二节 元代官印 263
一、地方官印 263
二、军旅官印 264
三、爵号印 265
四、答鲁花赤官印 265
五、委差官印 265
六、农民起义军官印 266
七、北元官印 267
八、元官押 267
九、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 267
第三节 元代私印及押印 268
一、元押印 268
二、图画押 269
三、楷书印 271
四、篆书印 271
第四节 元代篆刻家 273
一、赵孟頫 273
二、吾丘衍 273
三、钱选 275
四、吴叡 275
五、王冕 276
六、诸奂、李明、杨遵、朱珪等 276
第五节 元代的印论与印谱 276
一、印论 277
二、印史 278
三、印谱 278
第六节 元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 279
一、与日本的交流更加密切 279
二、对朝鲜的交流继续发展 280
三、对西方国家的交流 281
第七节 元代印章艺术的特点 281
一、官印更趋于大 281
二、私印更具时代特点 281
三、文人、书画家积极参与 282
四、印章风格初具 282
五、印论的兴起 282
六、印谱的进化 282
第九章 明代——尚意思想的入印与流派的诞生 284
第一节 概述 284
第二节 明代官印 285
一、中央机关及其派出职官印 285
二、军政职官印 285
三、地方职官印 287
四、爵号印 288
五、农民起义军官印 288
第三节 明代私印 289
一、姓名印 289
二、斋馆印 289
三、别名、道号印 293
四、美称印 294
五、地名印 297
六、鉴藏印 299
七、书画印 299
八、词句印 300
九、生辰印 301
十、押印 301
第四节 明代篆刻家 301
一、文彭 301
二、何震 303
三、苏宣 305
四、朱简 306
五、汪关 307
六、梁? 309
七、金光先 309
八、文彭—路诸家 310
九、何震—路诸家 312
十、明末其他名家 313
第五节 明代的印谱 317
一、集古原拓印谱 317
二、摹刻印谱 317
三、创作印谱 319
第六节 明代的印学理论 321
一、文字考释 321
二、技法理论 321
三、继承与创新 322
四、艺术批评 323
五、印章的美学观 323
六、印史 325
第七节 明代的印材、印款和印色 325
一、印材 326
二、印款 330
三、印色 331
第八节 明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 332
一、与日本的交流 332
二、与朝鲜的交流 333
三、与越南等国的交流 335
第九节 明代印章艺术的特点 336
一、对秦汉印的崇尚与继承 336
二、食古而化,推陈出新 336
三、印谱大量出现,促进印艺的大发展 336
四、受书画“尚意”的影响,促进了印章艺术质的飞跃 336
五、明代印论是印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337
第十章 清代——印外求印形成印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339
第一节 概述 339
第二节 清代官印 340
一、清内府与地方官印 340
二、镇守军官印 341
三、边区部族官印 342
四、宗教首领官印 343
五、太平天国官印 343
六、杜文秀大理政权官印 344
七、吴三桂时官印 344
第三节 清代私印 345
一、内容更为广泛 345
二、形式、书体更为丰富 353
第四节 清代印章流派与印家 358
一、程邃及歙派诸家 358
二、汪关派继承者 361
三、丁敬及浙派诸家 362
四、邓石如及邓派诸家 374
五、清中期扬州地区诸家 380
六、黄经及如皋派诸家 384
七、赵之谦 384
八、吴昌硕 387
九、黄士陵 390
十、清中晚期江南其他名家 392
第五节 清代的印谱 394
一、集古印谱 394
二、自刻自辑印谱 395
三、汇集名家印谱 395
四、专题性印谱 396
五、诗文印谱 397
六、摹刻专题印谱 397
第六节 清代的印学研究 397
一、印史著述 397
二、印论著述 399
三、工具书汇编 403
第七节 清代的印款 405
一、清初刻款法 405
二、清代中期刻款法 405
三、清代晚期刻款法 406
四、边款拓印 413
第八节 清代的印材与印泥 413
一、石质印材 413
二、其他印材 418
三、印泥 420
第九节 清代印章艺术的对外交流 420
一、印艺传往日本 421
二、日本学习中国之印风 423
三、与朝鲜的印艺交流 426
四、与越南等邻国的交流 428
五、印章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429
六、印章文化对美洲大陆的影响 430
第十节 清代印章艺术的特点 430
一、官印大而板 430
二、私印面貌大发展 430
二、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430
四、印学研究有所前进 431
五、海外交流更趋发展 431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印学的独立意识加强与学科化的雏形 433
第一节 概述 433
第二节 官印形式的变化 434
一、民国政府官印 434
二、人民政权的官印 435
第三节 私印与艺术印的兴盛 437
一、民国初期群星闪烁 437
二、抗战时期情绪高昂 440
三、抗战胜利百感交集 443
第四节 印学流派与印人 445
一、雄浑豪放的吴(昌硕)派及其传人 445
二、秀劲典雅的赵(叔孺)派及其传人 450
三、纵横开宕的齐(白石)派 454
四、挺拔雄奇的黄(牧甫)派 455
五、转益多师、自具面目的其他名家 459
第五节 西泠印社的创立 464
一、西泠印社 464
二、其他印社的建立 478
第六节 印学研究与出版 483
一、印史方面的著述与出版 483
二、印论方面的著述与出版 484
三、印谱的编辑与出版 485
四、工具书与有关资料的编辑出版 489
五、报刊上的篆刻或印学栏目 490
第七节 篆刻教育与展览 491
一、学校中的篆刻教学 491
二、师徒相授的篆刻教学 492
三、篆刻的函授教学 493
四、有关篆刻展览 493
第八节 印材与印泥 493
一、寿山石的采制与印钮 494
二、青田石的钮雕与印材 495
三、其他印石 496
四、有关石质印材的专著 497
五、印泥研制 498
第九节 印章艺术的海外交流 499
一、与日本的交流 499
二、与朝鲜半岛的交流 503
三、与马来西亚的交流 504
四、与欧美的交流 505
第十节 印章艺术的特点 506
一、官印的实用性加强,艺术性减弱 506
二、篆刻更为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 506
三、印学的学科化初步形成 506
四、出版业兴盛,促进印学的发展 507
五、印学的国际交流 507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 509
第一节 概述 509
第二节 印章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探索 510
一、新中国初期的探索 510
二、“文革”期中的探索 517
三、1976年以后的探索与发展 518
第三节 印学团体 521
一、西泠印社 522
二、新中国初期篆刻研究团体 531
三、印社篷勃发展时期 532
第四节 印学流派与印人 534
一、雄强含蓄—路 535
二、雄浑刚锐—路 538
三、挺拔刚劲—路 541
四、秀劲典雅—路 543
五、精美流畅—路 545
六、兄弟民族的印人 546
七、女印人 549
第五节 港、台、澳地区印坛 550
一、香港印坛 550
二、台湾印坛 553
三、澳门印坛 560
第六节 图像印的发展 562
一、新中国初期的探索 562
二、80年代后的蓬勃发展 564
三、从研究,出版看其深入 570
第七节 印学研究与出版 572
一、印学研究 572
二、技法,工具书的出版 576
三、出版印谱 577
四、专业报刊 578
第八节 篆刻教育 580
一、高等院校中的篆刻教育 580
二、中小学的篆刻兴趣小组 583
三、社会的篆刻普及教育 584
四、篆刻教学研究与教材 585
第九节 篆刻展览与竞赛 586
一、全国性展览 586
二、全国性大赛与评展 589
三、个人篆刻展与联展 590
第十节 印材与工具材料的发展 591
一、印材精美的立体化发展 591
二、有关石材的著述 596
三、印泥的改进 597
第十一节 海外的交流 598
一、与日本的广泛交流 598
二、与韩国的交流 605
三、与新加坡的交流 608
四、与马来西亚的交流 611
五、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交流 612
六、与欧洲的交流 612
七、对美洲大陆的影响与交流 614
八、与澳洲的交流 616
第十二节 现代印章艺术的特点与展望 617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代感强 617
二、印社林立,活动频繁,为印学的普及与提高作出贡献 618
三、印学研究有大的深入 618
四、篆刻教育与展览的兴起,并向专门化发展 618
五、专业报刊的勃兴,促进了印学发展 619
六、国际交流的影响与日俱增 619
七、未来的展望 619
后记 621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舞剧艺术论》张麟著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全国校外艺术课堂新形态示范教材系列 少儿钢琴表演曲集》唐冠祥编著 2019
- 《景观艺术设计》林春水,马俊 2019
- 《韩愈散文艺术论》孙昌武著 2018
- 《外国美术史》王树良,张玉花主编 2019
- 《西方艺术歌曲与歌剧的钢琴伴奏艺术》董攀攀 2017
- 《西洋镜 中国早期艺术史 上》(瑞典)喜仁龙著;陆香,郭雯熙,张同译;赵省伟主编 2019
- 《红T/象·素时尚插画艺术展作品集》李海兵主编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吴厚庆 2019
- 《上海市订购苏联情报出版物联合目录与索引 1983》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中国骨干旅游高职院校教材编写出版项目 中国饮食文化》邵万宽 2016
- 《出版词典》《出版词典》(修订本)编委会编 2014
- 《晚明士人与商业出版》何朝晖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