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麻天祥著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13808
  • 页数:5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抓住“救亡图存”这个中国近代的历史主题,把晚清佛学的兴起及其时代特征,放到整个近代社会背景的社会思潮中去考察,并具体论证了晚清佛学这一佛教发展史上的特殊形态。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目录

上卷 3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代前言) 3

第一章 佛、佛法与中国佛学 19

第一节 佛与佛法 20

第二节 中国佛学的历史演变 28

第二章 近代佛学伏流之滥觞 33

第一节 晚清佛学之概况 35

第二节 近代佛学理性思辨的前驱先路 38

第三节 近代佛学经世致用之创荆辟莽 46

第三章 近代佛学大潮之鸟瞰 52

第一节 辨析佛理及对社会思潮的影响 53

第二节 兴办僧学及居士佛学的崛起 61

第三节 佛典流通及佛教文化的勃兴 70

第四章 近代佛教文化勃兴的原因和特点 75

第一节 佛教文化勃兴的内在契机 76

第二节 佛教文化勃兴的文化背景 84

第三节 思想家学佛的心理机制 87

第四节 近代佛学的特点 89

第五章 近代佛学的形态和内容 96

第一节 寺僧佛学的入世转向 96

第二节 居士佛学与佛教文化的勃兴 118

第三节 经世佛学与社会变革 127

第六章 佛教哲学研究与思想体系的建立 129

第一节 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 131

第二节 梁启超的佛教心理分析和佛教哲学的比较研究 146

附:严复的佛学“不可思议”说 158

第三节 章太炎法相唯识哲学的理论框架 159

第四节 熊十力本心本体的新唯识论 183

第七章 佛学经世致用与佛教救世主义 194

第一节 治心和治世的人生佛学 195

第二节 康有为的佛教救世主义 199

第三节 梁启超佛儒结合的东方人生哲学 207

第四节 梁启超的佛教救世思想 223

第五节 蔡元培的佛教护国论 236

第八章 佛教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不同意见之争 243

第一节 龚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的特点 244

第二节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 251

第三节 欧阳渐与太虚宁汉两系的佛理之争 270

第九章 近代佛学的透视和展望 275

下卷 283

第十章 杨仁山诸宗同归、三教一体的净土思想 283

第一节 生平事略 284

第二节 思想及影响 291

第十一章 欧阳竟无的内外学 296

第一节 家世、游学与入仕 296

第二节 由儒入佛,转俗成真 299

第三节 悲愤而后有学 302

第四节 会通儒佛,救国救世 313

第十二章 杨度学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论的特征 320

第十三章 龚自珍的佛教文化研究 332

第一节 龚自珍学佛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332

第二节 龚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征 345

第十四章 魏源的净土思想 363

第一节 学佛的历程 363

第二节 交游和净土思想的形成 367

第三节 经世为用、治心为本、体用一致的学术思想 371

第四节 净土四经的思想倾向 377

第十五章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和佛教救世主义 390

第十六章 梁启超佛学思想及佛教文化研究概述 410

第十七章 谭嗣同的经世佛学 422

第一节 佛法否定精神对社会批判意识的强化 424

第二节 佛学经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30

第三节 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与内容 437

第十八章 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 460

第一节 转俗成真、回真向俗的哲学革命 460

第二节 真如本体论 466

第三节 万法唯识论 472

第四节 齐物观 476

第五节 回真向俗的应用哲学 479

第十九章 诗禅敬安的禅诗和卫教爱国思想 488

第一节 行状 488

第二节 出世思想的形成和宗教向度的深化 494

第三节 入世转向的蕴发和宗教观念的淡化 502

第四节 禅诗中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509

第二十章 太虚大师和近代佛教革新运动 515

第一节 行略 516

第二节 佛教的三大革命 521

第三节 佛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523

第二十一章 近代律宗大师——李叔同 529

第一节 主要经历及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 529

第二节 李叔同出家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537

第三节 李叔同佛学研究的特征 544

附录: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意见书 5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