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新汉,吴惠之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10490044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幸福悖论下一篇:弘一大师 插图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目录

目录 1

序 1

导言 1

第一章 绪论——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 10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0

一、哲学的性质和特征 10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 13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14

四、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基础 24

第二节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晶 2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变革意义 2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33

第三节 哲学的使命与现时代 40

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与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40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4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46

一、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51

第一节 旧哲学视野中的实践 5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51

第一篇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51

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52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实践观 5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 55

一、实践是人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55

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56

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过程 58

第三节 实践与主客体关系 60

一、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分化和统一 61

二、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和形态 64

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 72

第四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基础 74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基础 74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现实基础 75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现实基础 76

第二篇 世界在实践中向人呈现和展开 81

第三章 自然界的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 81

第一节 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对人的优先地位 81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根本特征 81

二、自然界的客观性 85

三、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 89

第二节 自然界的对象性及向人的呈现 92

一、自然界的对象性 92

二、自然界向人的呈现 94

第三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和“人化自然 96

一、实践赋予自然界以历史性 96

二、自然界人化的双向过程 97

三、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 100

第四章 社会及其基础 102

第一节 社会的形成 102

一、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102

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04

三、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109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112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13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17

三、社会的文化结构 120

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生产 123

一、作为人与自然发生物质变换前提的地理环境 123

二、实现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的唯一途径是物质生产 126

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石 128

一、作为历史基本前提之一的人自身生产 132

第四节 人自身的生产 132

二、人自身生产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33

三、人自身生产的基本形式——家庭 136

四、人群共同体及其历史演变 138

第五章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及其作用 142

第一节 人既是历史主体又是历史客体 142

一、人是历史主体 142

二、人又是历史客体 144

三、历史主体与社会规律的关系 145

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历程 147

第二节 人性和人的本质 147

二、人性 151

三、人的本质 154

第三节 人权 156

一、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 156

二、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实质 158

三、人权学说的发展现状 161

第四节 人的价值 163

一、人的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 163

二、人生价值判断 166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169

第五节 人的作用 169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73

第三篇 以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和认识 179

第六章 意识和社会意识 179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作用 179

一、人类物质生产是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179

二、意识发生的生理机制 184

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及意识的能动作用 187

一、社会意识结构 192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及诸形式 192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 194

三、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200

第三节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6

一、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06

二、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9

第七章 认识和真理 214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214

一、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214

二、反映活动的内在机制 218

三、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 220

一、认知活动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224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224

二、评价活动的机制及感性阶段、理性阶段 227

三、由认识到实践 231

四、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33

第三节 真理的辩证发展 236

一、真理的本性 236

二、真理和谬误 238

三、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40

四、实践检验真理的机制 243

五、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247

一、思维方式的本质和功能 249

第四节 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249

二、辩证思维和知性思维 251

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53

第四篇 从实践出发对世界的理解 259

第八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59

第一节 实践唯物主义范畴和规律体系是对世界的真实描述 259

一、范畴和哲学范畴 259

二、实践唯物主义范畴的实质 261

三、实践唯物主义规律的实质 263

四、范畴和规律体系揭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总特征 266

一、存在和物质 268

第二节 物质和物质观 268

二、哲学物质观的发展 269

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71

四、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 273

第三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及其观念反映 274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74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78

三、运动观和时空观的发展 280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82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83

二、自然界、社会、人类 285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代特征 289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291

第九章 世界的辩证发展(上) 293

第一节 世界的辩证图景与联系、发展的两大基本特征 293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93

二、客观世界的永恒发展 297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301

第二节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302

一、对立统一规律 302

二、质量互变规律 309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314

第三节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20

一、现象和本质 321

二、形式和内容 324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327

四、偶然性和必然性 330

五、原因和结果 334

第十章 世界的辩证发展(下) 338

第一节 多样性实践中介下的不同社会动力系统 338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38

二、生产力的历史原动力作用与“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全面作用 344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49

第二节 社会形态演变的统一性与历史道路的多样性 353

一、社会形态依次变动的历史统一性、普遍性 353

二、社会形态演变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 356

三、对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实践探索 360

第三节 当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与人类解放的历史前景 366

一、制约历史趋势的两大世界潮流 366

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相统一的前景 370

三、从复杂的社会变化中洞察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 375

编后附记 3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