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中国修辞学通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修辞学通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修辞学通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陈光磊,王俊衡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8336583
  • 页数:48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修辞学通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目录

第一编 先秦的修辞思想 4

绪论 4

一、强调立言修辞切合政治伦理需要的社会功用性 4

二、注重立言修辞结合自身道德修养的言行一致性 6

三、从文质、言意、名实等关系阐明立言修辞的主导原则 8

(一)文质兼美 8

(二)立象尽意 9

(三)名正言顺 12

四、从“谈说之术”和“诗有六义”说明修辞的各种法式 14

(一)言辩之术 14

(二)诗之六义 15

五、先秦修辞理论的贡献和价值 16

第一章 先民修辞意识的窥探 19

第一节 隐喻思维与修辞思想 19

第二节 由诗、乐、舞所萌发的语音修辞意识 21

一、原始汉字所透露的修辞意识 22

第三节 原始汉字与甲骨文、金文所透露的修辞意识 22

二、甲骨金文中关于修辞的论说 24

第二章 儒家的修辞思想 27

第一节 孔子 27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 27

二、“辞巧”、“辞达”和“文质”之说 28

三、“修辞立其诚”之说 31

四、“非礼勿言”和“正名”说 33

五、“易其心而后语”之说 34

六、关于修辞与情境之说 35

第二节 孟子 38

一、“言近而指远”说 38

二、“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说 40

三、“知言”说和修辞批评 41

第三节 荀子 42

一、立足于王道功利的修辞思想 43

二、“正名”三原则的修辞意蕴 45

三、“道”、“心”、“说”、“辞”的修辞生成论 46

四、“言语之美”的修辞要求和“务白志义”的修辞原则 47

五、“言有节”和“言而当”:修辞的得当与适度 49

六、对“谈说之术”的讲究 50

第四节 先秦儒学经典中的修辞论 54

一、乐语美质论的要义 55

二、语音修辞论的滥觞 59

三、德性风格论之评断 69

四、“六义”说所蕴含的修辞体用论 71

第三章 墨家的修辞思想 75

第一节 墨子 75

一、注重语言的政治法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 75

二、“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77

三、言“必立仪”和“必有三表” 79

四、“先质而后文” 80

五、察“言之类”和“明其故” 82

第二节 墨家后学 83

一、立辞三物:“故”、“理”、“类” 83

二、言有所“谓”的修辞阐释 84

三、确立“辩”的基本原则 86

四、论几种基本的措辞法:“辟”、“侔”、“援”、“推” 86

第四章 道家的修辞思想 89

第一节 老子 89

一、“言有宗”与“言善信”:立言修辞之道 89

二、“美言可以市尊”:立言修辞之效 91

三、“正言若反”:立言修辞之方 93

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归于自然朴素的修辞观念 98

第二节 庄子 98

二、“不可言传”与“可以言论”:对于言意关系的辩证认识 99

三、“寓言”、“重言”、“卮言”:达于通脱机变的修辞艺术 101

第五章 法家的修辞思想 104

第一节 管子和商鞅 104

一、管子 104

二、商鞅 106

第二节 韩非 107

一、尚用重质而轻文 108

二、“矛盾”说的修辞意义 109

三、对言谈的修辞方式和风格特征的论析 112

四、“知所说之心”:修辞心理的阐析 117

第六章 名辩家的修辞思想 121

第一节 邓析 122

一、“两可”之说:对应题旨情境的辩证修辞论 123

二、“循名责实”:参验名实相符的消极修辞观 123

三、依类辩故:注重对象类别的实用修辞论 124

第二节 宋钘和尹文 125

一、宋钘“督言正名”的修辞论 125

二、尹文“名”、“分”不可相乱的修辞论 126

第三节 尸佼 128

第七章 纵横家的修辞思想 130

第一节 关于纵横学派与鬼谷子 130

第二节“揣情饰言”:务实的修辞观 134

第三节 言谈辩说“通于心术” 138

第四节 圆通周全的“说人之法” 142

二、象比合事法 143

一、比类合情法 143

三、阴阳辩证法 145

四、转圆从方法 147

第八章 先秦典籍中的修辞思想 149

第一节 《国语》 149

一、“婉约其辞”:修辞要切合人物心境、对应现实情境 149

二、“物一无文”:主张艺术表现多样化的修辞思想 152

三、反对“周言弃德”:对形式脱离内容的修辞现象的批评 155

第二节 《战国策》 157

一、对“繁称文辞”现象的批评 158

二、对修辞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的阐述 159

第三节 《晏子春秋》 160

一、对修辞的讲究:“言有文采,术有条理” 161

二、得体的修辞方法:“逊辞”和“卑辞” 163

三、修辞与国政得失之关系 164

四、反对“夸言”,注意义理之实 165

第四节 《吕氏春秋》 167

二、提倡“尽言、直言、极言” 168

一、倡导言而有信 168

三、“言以谕意”,“说”、“议”要“中理”、“当义” 169

四、“言不欺心” 170

五、“名正则治”,反对“空言虚辞” 170

第二编 两汉的修辞思想 176

绪论 176

一、传统儒家修辞功用论的总结与引申 176

二、儒道互补在修辞论中的凸现与融合 177

三、对辞赋语言审美形式的建树与批评 178

四、语言运用体制方式上的探求与规范 178

第一章  西汉的修辞思想 180

第一节 《毛诗序》与《韩诗外传》的修辞论 180

一、《毛诗序》 180

二、《韩诗外传》 193

第二节 《淮南子》的修辞论 194

一、尚质:“必有其质,乃为之文” 195

二、至情:“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 198

三、“异转”:体裁风格的多样性 201

第三节 董仲舒 203

一、“质文两备”说 203

二、“文辞不隐情”说 204

三、“文约而法明”说 206

四、论“为辞之术” 206

第四节 司马迁 213

一、“《春秋》义法” 214

二、“文约辞微” 215

第五节 刘向 216

一、“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217

二、重质轻文与文质皆美 219

三、论譬喻 220

第六节 扬雄和桓宽 221

一、扬雄 221

二、桓宽 226

第一节 桓谭 229

一、“术辨古今”:修辞功效论 229

第二章 东汉的修辞思想 229

二、“同务”与“异度”:语言风格论 231

三、“其事约艳,体具而言微”:修辞方法论 235

四、“前圣后圣,未必相袭”:发展创新论 237

五、“近取譬喻”:关于“小说”的修辞论 238

第二节 王充 239

一、“真实”与“美善”:标举现世实用及劝善惩恶 的修辞观 239

二、“名实相副,文质相称”:注重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统一 242

三、“殊类而生,不必相似”:推崇语言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245

四、“口言以明志”:倡导言文一致 246

五、“繁文”与“朴实”:论风格 249

六、“立五文”:论文体功用 251

七、“喻深以浅,喻难以易”:论比喻 252

八、“有所法”:论篇章句字之法 253

九、“增”:对夸张增饰的论说及其片面性 254

一、语言的地域风格论 257

第三节 班固 257

二、修辞批评论 260

第四节 王逸、许慎、应劭和荀悦 263

一、王逸 263

二、许慎 266

三、应劭 267

四、荀悦 269

一、“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 270

第五节 王符 270

二、“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 272

三、论譬喻的特性与功用 273

第六节 蔡邕《独断》中的文体论和语体论 274

一、以礼制为本,划分文体的类别 275

二、以致用为上,标明文章的格式 276

三、以君臣为纲,规范语辞的体例 278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的修辞思想 287

绪论 287

一、唤醒和张扬语言运用的自觉意识 287

二、探求和讨论语言运用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关系 288

三、倡导和推动文体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标准的探究 289

四、开创语音修辞的研究和深化文质问题的讨论 290

五、总结古代修辞研究的理论成果和营造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理论构架 291

第一章 魏晋的修辞思想 293

第一节 曹氏父子 293

一、曹操 293

二、曹丕 295

三、曹植 300

第二节 建安七子 302

一、阮瑀、应场的“文质论” 302

二、刘桢 304

三、徐干 305

第三节 桓范 310

一、特殊文体的特殊功用 310

二、反对虚美丽辞,崇尚内容真实 313

一、“史有文质,辞有详略”:孔子史书编写修辞准则述要 315

第四节 杜预 315

二、“文缓”与“旨远”:史书编写的修辞境界 316

三、“为例之情”:史书编写的基本修辞特征 316

第五节  陆机 318

一、创作立意与修辞的关系 319

二、情感、求知对修辞的影响 320

三、艺术想象与修辞的表现 321

四、具体创作过程中的修辞问题 321

五、文体风格的审美要求 324

六、语音修辞论 325

第六节 皇甫谧和左思 325

一、皇甫谧 325

二、左思 326

第七节 挚虞 328

一、“情之发,因辞形之”:论情义与修辞的关系 328

二、“四过”说:常见修辞弊病的剖析 330

三、诗“以成声为节”:诗格式的修辞论 331

四、文体论 333

一、葛洪 334

第八节 葛洪和李充 334

二、李充 339

第二章 南北朝的修辞思想 342

第一节 沈约 342

一、“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强调情志的主导作用 342

二、“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主张情感与文辞、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从而达于统一 343

三、“四声八病”说:中国古代语音修辞美学的首创 343

一、范晔 345

第二节 范晔和裴子野 345

二、裴子野 346

第三节 萧子显 347

一、“言尚易了,文憎过意”:提出易晓传情、音韵谐美的修辞要求 348

二、“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主张依时求变、推陈创新的修辞见解 351

三、“放言落成,气韵天成”:倡导作家个性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353

第四节 萧统 354

一、“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之发展论 354

二、“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兼备论 355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文体功用论 357

第五节 萧纲 360

一、“寓目写心,因事而作”:艺术思维与修辞的基础 361

二、“遣辞用心,了不相似”:修辞上反对拟古、注重创新 361

三、“巧不可阶”、“质不宜慕”:关于学习前人修辞技法与文质关系的诸问题 362

四、“详其去取,然后丽辞方吐”:对修辞过程的阐述 364

第六节 萧绎 365

一、“文笔”区分说中的文体类型特征论 365

二、“文质”兼备说中的修辞要素关系论 368

一、“五言居文词之要”:诗的文体论 373

第七节 钟嵘 373

二、“兴、比、赋”与“用事”:诗的修辞手法论 378

三、“真美”:诗的自然音律论 382

四、品诗溯源:诗的风格流别论 384

第八节 颜之推 388

一、“应世经务”:服务于现实政治伦理的修辞功用论 388

二、“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主张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统一的修辞观 390

三、“本末两存”:倡导古体今辞兼取的修辞观 394

四、修辞方法与修辞批评论 396

第三章 佛经传译与名理玄学的修辞思想 399

第一节 佛经传译中所引发的修辞论 399

一、译文“信达雅”的滥觞 399

二、从传译经文的“五失本”等论说深化“文质”关系和语言风格的探研 400

三、辞语的增损简约与旨义的关系 408

第二节 名理玄学中的修辞论 411

一、刘劭《人物志》 411

三、王弼、荀粲、欧阳建关于“言、意、象”论说中的修辞意念 413

二、裴頠《崇有论》 413

第四章 刘勰《文心雕龙》的修辞思想 421

第一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 421

第二节 《文心雕龙》所展示的中古时代修辞学构架 425

第三节 刘勰修辞学思想述要 431

一、崇尚“自然之道” 431

二、阐明宗经“体有六义” 433

三、标举“为情而造文” 434

四、强调“会通”“适变” 438

五、主张中和之美 441

六、提出“镕裁”、“三准” 445

第四节 文体论与个性风格论 447

一、论文体的基本方法与特点 448

二、论作家的个性语言风格 451

三、对文体、风格的辩证论析 460

第五节 修辞方法论 462

一、论比喻 462

二、论夸饰 464

三、论引用 465

四、论对偶 467

五、论委婉、警策 468

六、论语音修辞 469

七、论字形修辞 472

八、论句法修辞 473

九、论篇章修辞 474

第六节 修辞赏析论 476

后记 4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