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建构与价值  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
建构与价值  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

建构与价值 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真,邓剑光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61429290
  • 页数:4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现代诉讼程序的价值论,对侦查权制约制度的比较考察,秘密侦查制度研究,审前羁押制度,沉默权制度研究,刑事起诉制度研究,我国律师阅卷制度的问题研究,辩诉交易制度研究等。
《建构与价值 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目录

导论 现代诉讼程序的价值论 1

一、现代诉讼程序的功能机制 3

二、现代诉讼程序的价值的类型 6

三、制度的建构与完善:价值实现之必然路径 10

第一章 对侦查权制约制度的比较考察 1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5

第二节 侦查权的制约机制 17

一、侦查机构内部的制约 17

二、检察机关对侦查权的制约 18

三、侦查对象的制约 18

四、侦查活动的司法审查 19

第三节 侦查权的制约模式 21

一、正当程序模式 22

三、检察监督模式 23

二、实体真实模式 23

第四节 各种侦查权制约制度的利弊及其发展 24

一、正当程序模式的利弊及其修正 25

二、实体真实模式的利弊及其修正 28

第五节 我国侦查权制约制度的内容、利弊及立法完善 31

一、具体内容及其利弊 31

二、立法完善 33

第二章 秘密侦查制度研究 37

第一节 秘密侦查制度的基础理论 39

一、秘密侦查的性质界定 39

二、秘密侦查制度的价值分析 43

第二节 秘密侦查制度的正当性设计 51

一、秘密侦查的范围 52

二、必要性原则和比例原则 53

三、令状主义 54

第三节 秘密搜查与秘密拘捕的合法性辨析 59

一、秘密搜查的合法性问题 59

二、秘密拘捕的合法性问题 61

第三章 审前羁押制度 63

第一节 审前羁押制度概述 65

一、审前羁押的概念分析 65

二、审前羁押的历史变迁 66

三、审前羁押目的的探析 67

第二节 审前羁押要件和程序研究 68

一、审前羁押要件比较分析 68

二、羁押之撤销与停止 74

三、对审前羁押的控制 75

四、被羁押者的权利 76

第三节 对超期羁押问题的研究 77

一、超期羁押问题的提出 78

二、超期羁押成因的法律分析 78

三、超期羁押的防治对策 79

第四章 沉默权制度研究 83

第一节 沉默权的概念 85

一、沉默权等同于反对自我归罪权吗 85

二、沉默权:谁的权利 85

三、沉默权的表述方式 87

四、沉默权与反对自我归罪权根本不同 88

第二节 沉默权的产生与发展 89

第三节 沉默权的理论 92

一、平衡理论 93

二、人格尊严、自治理论、隐私权理论 95

三、无罪推定与诉讼公正 96

四、沉默权有助于遏制刑讯逼供吗 97

五、沉默权有助于惩罚犯罪和保护无辜吗 98

第四节 沉默权的内容 100

一、问题的提出 100

二、沉默权告知及告知的限制 101

三、沉默权的保障 106

四、对沉默权的限制 113

第五节 沉默权与我国的《刑事诉讼法》 123

一、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否规定了沉默权 123

二、沉默权与如实回答义务的立法争论 125

三、沉默权与如实回答 127

四、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关系之辨析 129

一、我国有关侦查的现实情况 131

第六节 我国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 131

二、现行法律下的努力 133

第五章 刑事起诉制度研究 139

第一节 审查起诉的比较分析 141

一、我国审查起诉制度之变革 142

二、审查起诉主体之比较 143

三、审查起诉地位之比较 145

四、审查起诉与提起公诉之辨析 146

五、完善审查起诉若干建议 150

第二节 起诉条件的探析 154

一、起诉条件规定之比较 154

二、起诉条件的完善与司法实务的把握 160

第三节 刑事不起诉 163

一、不起诉的法律机理与法律价值 164

二、不起诉权性质之辨析 168

三、不起诉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完善与理解 172

四、不起诉制约机制之构筑 177

第六章 公诉阶段的案卷移送制度研究 185

第一节 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类型 187

一、卷宗移送主义 187

二、起诉状一本主义 188

三、两种类型评价 190

第二节 我国公诉案卷移送制度及缺陷 191

一、我国现行公诉案卷移送制度 191

二、现行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弊端剖析 192

第三节 我国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完善 195

一、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配套机制 196

二、我国公诉案卷移送制度之完善 199

第七章 辩诉交易制度研究 203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产生与基础 205

一、辩诉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205

二、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 208

三、辩诉交易的哲学基础 210

四、辩诉交易的制度基础 211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特点与功能 214

一、辩诉交易制度的特点 214

二、辩诉交易制度的功能 216

第三节 西方各国的辩诉交易制度 217

一、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 217

二、英国的辩诉交易制度 222

三、加拿大的辩诉交易制度 224

四、意大利的辩诉交易制度 228

五、德国的辩诉交易制度 230

第四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困境及评价 231

一、辩诉交易的无奈 231

二、辩诉交易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233

三、我们的立场 236

第五节 辩诉交易制度与我国的刑事司法 236

一、在我国实行辩诉交易制度的意义 236

二、辩诉交易制度与我国的差距 241

三、对我国建立辩诉交易制度的展望 243

第八章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245

第一节 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247

一、平衡理论与叙述理论 248

二、恢复正义理论 250

三、恢复正义基本价值的解说 253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的刑事司法 255

一、我国是否存在制度化的“刑事和解” 255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移植条件 258

三、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 260

第九章 我国律师阅卷制度的问题研究 263

第一节 律师阅卷制度的问题及其成因 265

一、审查起诉阶段的阅卷难问题及其成因 266

二、提起公诉后的阅卷难问题及其成因 268

三、司法机关变相侵犯辩护律师阅卷权的问题 269

第二节 律师阅卷难的危害 270

一、使得对抗制被削弱 270

二、使得律师对司法权的监督力被削弱 272

三、说服犯罪嫌疑人的不便 273

四、证据突袭和诉讼拖延 274

第三节 国外解决问题的模式及其借鉴 275

一、职权主义模式中的解决办法 275

二、对抗制模式中的证据展示制度 276

三、两种制度模式的借鉴意义 278

第四节 当前解决问题的工作评析及立法建议 282

一、对当前解决问题的试点工作评析 282

二、解决律师阅卷难问题的立法建议 287

第十章 律师刑事辩护制度研究 291

第一节 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评判 293

一、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293

二、刑事辩护制度的价值评判 295

第二节 刑事辩护国际标准的内容 295

一、尊重和保障被指控者的人权 296

二、追求和保障司法的公正 297

三、顺应和推动全球一体化趋势 298

第三节 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问题 298

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 298

二、存在的问题 301

第四节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07

一、关于律师在侦查阶段法律地位的问题 307

二、关于律师的阅卷权问题 308

三、关于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问题 309

四、关于辩护律师执业豁免权的问题 310

第五节 辩护制度中的两个疑难问题的评析 311

一、辩护律师应否享有独立的上诉权 311

二、实事求是、职业秘密与辩护律师的天职 312

第十一章 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317

一、证据的单方开示和双方开示 320

第一节 证据开示制度内容的简介 320

二、证据开示的内容和限制 321

三、证据开示的程序 324

四、违反证据开示的法律制裁 326

第二节 证据开示制度的理论 327

一、证据开示制度的理论基础 327

二、证据开示制度的争论 329

三、证据开示的政策性目标 331

四、证据开示制度与诉讼参与人的角色冲突 333

第三节 我国的诉讼法改革与证据开示制度 336

一、公诉方式的改革与批评 336

二、对我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怀疑论 337

三、问题的所在:目前的证据交流制度 338

四、现行法下的解释 339

五、重建我国的庭前审查程序 341

第十二章 证人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研究 345

第一节 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范围与特点 347

一、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范围 347

二、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特点 354

第二节 拒绝作证特权的法律保障 355

一、宪法保障 355

二、刑事实体法保障 355

三、诉讼程序保障 356

四、证据排除保障 357

第三节 拒绝作证特权的限制 358

一、限制拒绝作证特权的理由 358

二、限制拒绝作证特权的程序 360

一、利益衡量的总体考察 361

第四节 拒绝作证特权中的利益衡量 361

二、各类拒绝作证特权中的利益衡量 363

第五节 我国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思考 366

一、我国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367

二、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几点启示 369

第十三章 司法鉴定制度研究 371

第一节 司法鉴定的性质 373

一、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般性质 373

二、鉴定结论的特殊性质 375

第二节 我国司法鉴定法律制度的弊端 376

一、对我国司法鉴定法律制度的各种指责 376

二、对于上述观点的评价 377

第三节 我国的鉴定机构 379

一、对于我国鉴定机构的设置的批评 379

二、对于上述观点的评价 382

三、鉴定机构的社会化 388

第四节 鉴定人的有关问题 390

一、鉴定的决定权 390

二、鉴定人的选任 393

三、我国鉴定的决定权和鉴定人选任权 396

四、鉴定人的中立性 398

五、鉴定人的资格 401

六、鉴定结论的审查与鉴定人出庭作证 403

参考文献 407

A类 409

B类 410

C类 412

D类 415

后记 4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