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印刷图像处理
印刷图像处理

印刷图像处理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海根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237968X
  • 页数:4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涉及图像数字化过程、设备与原理,印前、电子出版和数字摄影图像格式,图像处理软件的工作模式、工具使用,图像的模式变换、颜色模型、颜色空间与专色定义,色彩管理与色彩校正等。
《印刷图像处理》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1

1.1 数字图像处理简介 1

1.1.1 基本定义 1

1.1.2 图像的分类 2

1.1.3 图像处理 3

1.2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图形学 4

1.2.1 图像 5

1.2.2 图形 5

1.2.3 计算机图形学 6

1.2.4 图像处理 6

1.2.6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图形学的联系 7

1.2.5 图像处理的两种形式 7

1.3 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与处理技术 8

1.3.1 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9

1.3.2 图像处理的主要优点 9

1.3.3 前制作和电子出版素材准备的图像处理特点 10

1.3.4 图像处理应用领域举例 13

第二章 模拟原稿扫描与数字化图像 17

2.1 基本概念 17

2.1.1 物理图像与原稿 17

2.1.2 数字化与扫描 18

2.1.3 像素与灰度 19

2.1.4 分辨率 20

2.2 原稿数字化的数学描述 22

2.2.1 原稿数字化过程概述 22

2.2.2 抽样、信号转换与量化 23

2.2.3 二维抽样定理 25

2.2.4 数字图像分类 26

2.3 图像输入设备和扫描参数 27

2.3.1 扫描仪的硬件构成及其性能 27

2.3.2 光源 29

2.3.3 光电倍增管 29

2.3.4 电荷耦合器件 30

2.3.5 扫描仪的TWAIN界面标准 32

2.3.6 扫描控制模块和使用 33

2.3.7 扫描分辨率 34

2.3.8 扫描参数设置 35

2.4.1 图像的数字编码 36

2.4 图像编码与压缩方法简介 36

2.3.9 色偏测试与控制 36

2.4.2 图像数据压缩编码的基本依据 37

2.4.3 图像数据压缩编码方法 38

2.4.4 图像数据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39

2.5 图像的主观质量与客观质量 39

2.5.1 图像的客观质量 39

2.5.2 图像的主观质量 40

2.5.3 黑白图像的逼真度 41

2.5.4 彩色图像的逼真度 43

第三章 图像的使用目标与格式 45

3.1 TIFF格式 45

3.1.1 格式简介 45

3.1.2 格式特点 46

3.2.1 概述 48

3.2 JPEG格式 48

3.2.2 运行方式与Baseline系统 49

3.2.3 JPEG的使用 50

3.2.4 关于JPEG 2000 52

3.3 EPS格式 54

3.3.1 格式概述 54

3.3.2 EPS格式的主要用途 55

3.3.3 EPS格式的扩充形式DCS 57

3.3.4 操作注意事项 58

3.4 PDF与PDF/X格式 59

3.4.1 标准PDF格式 59

3.4.2 PDF的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特征 61

3.4.3 PDF/X格式 62

3.5 网络交换图像格式GIF与PNG 64

3.5.1 GIF格式 65

3.5.2 PNG格式 67

3.6 数字摄影专用格式Camera Raw 68

3.6.1 格式简介 68

3.6.2 Camera Raw插件 69

3.7 其他图像格式 70

第四章 图像分割、复制与粘贴 75

4.1 图像的规则形状分割 75

4.1.1 矩形区域分割 75

4.1.2 圆形与椭圆形边界像素的确定 77

4.2 多边形类的图像分割 81

4.2.1 像素位置的坐标增量算法 81

4.2.2 确定直线段像素位置的Bresenham算法 82

4.2.3 改进的Bresenham算法 83

4.3 以颜色相似性为基础的图像分割技术 84

4.3.1 区域连通性概念 84

4.3.2 连通区域的性质与分割算法 85

4.3.3 应用软件中的实现技术 87

4.4 复合分割区域与区域形状改变 88

4.4.1 关于复合区域的基本概念 88

4.4.2 区域的范围改变 89

4.5 像素集合的移动和复制 90

4.5.1 像素集合的直接移动和复制 90

4.5.2 像素集合的标准移动和复制操作 92

4.6 频率混叠及其解决措施 93

4.6.1 原稿数字化与重新采样频率混叠 93

4.6.2 图形对象光栅化操作的频率混叠问题 94

4.6.3 抗混叠技术的一般描述 95

4.6.4 二值设备上的抗混叠措施 97

4.6.5 多值设备的抗混叠措施 97

4.7 选择区域边界质量的改善措施 100

4.7.1 区域边界的平滑处理措施 100

4.7.2 圆形区域边界的抗混叠处理 100

4.7.3 边界融合与平滑命令 102

4.7.4 条纹像素与边界幻影 103

第五章 工作模式与工具应用 105

5.1 工作模式与合成效果 105

5.1.1 工具与颜色 105

5.1.2 加色合成工作模式 106

5.1.3 减色合成工作模式 107

5.1.4 Hue工作模式 109

5.1.5 其他基于色彩三属性的工作模式 110

5.1.6 光照工作模式 111

5.1.7 其他工作模式 112

5.2 定位基准与约束 114

5.2.1 定位基准 114

5.2.2 引力场与对象捕获功能 116

5.2.3 约束 117

5.3 工具及其使用 118

5.3.1 一般知识 118

5.3.2 编辑类工具 120

5.3.3 形状工具组 122

5.3.4 绘画工具 123

5.3.5 像素复制工具 125

5.3.6 像素复原工具 126

5.3.8 颜色替换工具 127

5.3.7 修补工具 127

5.4 文字与字符轮廓输入 128

5.4.1 字体概述 128

5.4.2 计算机字体技术 129

5.4.3 文字输入与栅格化转换 130

5.4.4 字符边缘质量 131

5.4.5 文字工具使用技巧 132

第六章 坐标变换与灰度插值计算 135

6.1 图像坐标变换与形状坐标变换 135

6.1.1 三维成像几何 135

6.1.2 图像坐标变换的基本形式 136

6.1.3 其他坐标变换形式 138

6.1.4 坐标变换的软件实现 140

6.2.1 重新采样产生的混叠现象和抗混叠措施 142

6.2 灰度插值计算与图像参数调整 142

6.2.2 灰度插值的基本概念 143

6.2.3 最近邻域法 144

6.2.4 线性插值 147

6.2.5 双立方插值 149

6.2.6 图像的参数调整 150

6.2.7 插值算法的使用原则 152

6.3 重新采样计算的副作用及补偿措施 153

6.3.1 有关概念 153

6.3.2 线性插值的物理本质与补偿措施 155

第七章 路径定义与着色操作 157

7.1 路径及其构成 157

7.1.1 基本概念 157

7.1.2 路径的使用价值 158

7.2 曲线表示与路径操作 159

7.2.1 曲线表示 159

7.2.2 贝塞尔曲线 160

7.2.3 贝塞尔曲线的性质 161

7.2.4 贝塞尔曲线的构成元素与操作 162

7.2.5 路径定义与修改 164

7.3 区域填充算法 165

7.3.1 多边形填充算法 166

7.3.2 连贯特性的利用 167

7.3.3 复杂路径填充操作的内点测试要求 168

7.3.4 内点测试规则 169

7.3.5 简单曲线边界区域填充算法 170

7.3.6 裁剪路径与路径输出 172

7.3.7 平直度控制与路径简化 173

7.4.1 形状工具与路径 174

7.4 路径来源与转换 174

7.4.2 路径与选区边框的相互转换 175

7.4.3 转换功能的利用 176

7.5 填充与描绘操作 177

7.5.1 工具填充 177

7.5.2 填充命令与快速填充操作 178

7.5.3 填充层与选区边框描绘 179

第八章 图像组织结构与图像合成 181

8.1 图像的数据组织与主色通道 181

8.1.1 光谱数据图像 181

8.1.2 调色板数据图像 182

8.2.1 通道和蒙版 183

8.2 附加数据与Alpha通道 183

8.2.2 通道调板 185

8.2.3 快速蒙版模式 186

8.2.4 通道操作 187

8.2.5 通道合并 188

8.2.6 通道分离 189

8.3 通道计算和图像计算 190

8.3.1 图像计算的用途 190

8.3.2 图像的相加运算 192

8.3.3 相减运算及其用途 193

8.3.4 图像的相乘和相除运算 194

8.3.5 通道计算和图像计算命令 195

8.4 图像的空间结构关系 196

8.4.2 图层与图层集合 197

8.4.1 建立图像空间结构关系的必要性 197

8.4.3 与图层有关的某些基本问题 199

8.4.4 图层面板 200

8.4.5 图层操作 201

8.5 特殊图层操作与图层管理 203

8.5.1 图层样式与效果 203

8.5.2 裁剪组 205

8.5.3 图层蒙版 205

8.5.4 调整层 207

8.5.5 多层文件的管理 208

第九章 数字图像的加网与二值化转换 209

9.1 半色调工艺与数字图像加网 209

9.1.1 半色调工艺的必要性 209

9.1.2 网点的意义与作用 210

9.1.3加网参数 211

9.1.4 使用最佳加网角度组合的理由 212

9.1.5 四色套印网点排列角度对图像分辨率的要求 214

9.1.6 数字半色调加网的本质 215

9.1.7 前端加网与后端加网 216

9.1.8 半色调加网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实现 217

9.1.9 关于网点的渐变性质 218

9.2 阈值法转换二值图像 219

9.2.1 直方图的定义 219

9.2.2 直方图的基本性质 221

9.2.3 直方图的主要用途 222

9.2.4 对象分离的一般原则 224

9.2.5 全局阈值化 225

9.2.6 阈值转换命令 227

9.3.1 抖动的基本概念 228

9.3 二值图像的误差扩散抖动转换 228

9.3.2 误差扩散抖动 229

9.3.3 图像处理软件的误差扩散抖动功能 231

9.4 模式抖动转换法 232

9.4.1 模式抖动的理论基础 232

9.4.2 模式抖动的主要技术特征 233

9.4.3 模式抖动加网操作 235

第十章 图像模式及其变换 237

10.1 图像模式变换的主要概念 237

10.1.1 颜色空间、位分辨率与图像模式 237

10.1.2 图像模式变换的基本规则 238

10.2 灰度图像 239

10.3 索引彩色图像 240

10.3.1 颜色转换规则 241

10.3.2 调色板选择 242

10.3.3 索引彩色图像调色板操作 243

10.4 RGB图像和CMYK图像 245

10.4.1 RGB图像与CMYK图像的相互转换 245

10.4.2 颜色损失问题 246

10.4.3 与Lab图像有关的转换 247

10.5 多色调图像 248

10.5.1 多色调图像的一般概念 248

10.5.2 建立多色调图像的一般步骤 249

10.5.3 内置色调曲线组合的利用 249

10.5.4 自定义油墨颜色和色调曲线 251

10.5.5 印刷色序与加网参数设置 252

10.5.6 多色调图像的输出 253

第十一章 颜色空间与颜色定义 255

11.1 颜色模型与颜色空间 255

11.1.1 色与光 255

11.1.2 颜色模型与颜色空间的联系与区别 256

11.1.3 ICC样本文件 257

11.1.4 工作颜色空间 258

11.1.5 RGB工作颜色空间 259

11.2 颜色的选择和定义 260

11.2.1 色彩定义的基本问题 260

11.2.2 色域 261

11.2.3 不同彩色复制技术的色域比较 262

11.2.4 RGB模型与颜色定义 264

11.2.5 CMYK颜色模型 266

11.2.6 Lab颜色模型及其技术意义 267

11.2.7 色彩三属性与HSB颜色模型 269

11.3 预定义颜色与专色运用 271

11.3.1 标准色标系统 271

11.3.2 专色 272

11.3.3 多色调图像的专色运用 273

11.3.4 实地与平网专色定义 274

11.3.5 专色通道定义与操作 275

第十二章 图像处理与色彩管理工作流程 277

12.1 样本文件与色彩管理 277

12.1.1 样本文件 277

12.1.2 内置样本文件 278

12.1.3 样本文件的建立 279

12.1.4 样本文件嵌入与转换 281

12.2.1 工作过程与设备和色彩管理的关系 282

12.2 色彩管理工作流程 282

12.2.2 过程控制与工作流程 283

12.2.3 早期联编工作流程 284

12.2.4 推迟联编工作流程 285

12.2.5 理想色彩管理工作流程 286

12.3 色貌变换与色彩再现意图 287

12.3.1 早期色貌模型 287

12.3.2 CIECAM97色貌模型 288

12.3.3 色貌模型CIECAM02 289

12.3.4 对色彩管理的再认识 290

12.3.5 色域映射 291

12.3.6 色彩再现意图 292

12.3.7 色域映射算法 293

12.4 显示与硬拷贝输出的一致性 295

12.4.1 打印机色彩表示的一致性问题 296

12.4.2 印刷机输出图像的颜色一致性 297

12.4.3 硬拷贝打样与软打样 298

12.4.4 软打样的实现 299

第十三章 灰度变换和色彩校正 301

13.1 基本概念 301

13.1.1 色彩调整的目标参数 301

13.1.2 阶调和色调 302

13.1.3 源数据及其保护 303

13.1.4 色彩调整工作流程概要 304

13.2 点处理与灰度变换技术 305

13.2.1 点处理 305

13.2.2 点处理应用举例 306

13.2.3 灰度变换与直方图 307

13.3 亮度调整和线性灰度变换 308

13.3.1 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调整 309

13.3.2 灰度线性变换的一般形式 310

13.3.3 分段线性变换 312

13.3.4 线性变换的其他问题 313

13.4 非线性灰度变换 314

13.4.1 概述 315

13.4.2 单调非线性变换函数的一般形式 316

13.4.3 直方图均衡化 317

13.4.4 局部统计法增强图像 318

13.5 图像处理软件的灰度变换功能 319

13.51 阶调调整 319

13.5.2 曲线调整法概要 320

13.5.3 典型线性灰度变换关系 321

13.5.4 典型非线性灰度变换 323

13.5.5 手工与自动极点设置 325

13.5.6 中间调调整 326

13.5.7 极点和中性灰设置与印刷工艺的匹配关系 327

13.5.8 铅笔工具定义灰度变换曲线 328

13.5.9 以Levels为基础的灰度变换 329

13.6 图像色彩和阶调表现的整体调整 329

13.6.1 图像颜色的变量综合调整法 330

13.6.2 图像颜色的整体快速调整 332

13.6.3 自动调整功能的参数设置 333

13.7 色彩三属性调整 334

13.7.1 功能分类 334

13.7.2 色彩三属性调整的基本特点 335

13.7.3 操作细节 336

13.8.1 色彩平衡调整 338

13.8 其他颜色调整方法 338

13.8.2 选择性色彩调整 339

13.8.3 色彩替换 340

13.8.4 照片过滤色彩调整 341

13.8.5 暗调与高光调整 342

13.8.6 渐变映射色彩调整 343

13.8.7 色彩匹配 344

13.8.8 通道混合色彩调整 345

第十四章 平滑与锐化处理 347

14.1 线性空间滤波与卷积 347

14.1.1 空间滤波 347

14.1.2 线性系统与线性算子 348

14.1.3 卷积 349

14.1.4 线性空间滤波基础 350

14.1.5 空间滤波的几个特殊问题 351

14.2 平滑与锐化处理的目的和意义 353

14.2.1 数字图像的频谱特性 353

14.2.2 平滑处理的主要目的 354

14.2.3 人眼的视觉心理反应特点 355

14.2.4 彩色复制过程影响图像清晰度的主要因素 357

14.2.5 图像信号的锐化过程 358

14.2.6 图像锐化的目的与意义 359

14.3 空间域平滑处理技术 360

14.3.1 线性空间滤波器 360

14.3.2 梯度倒数加权平滑滤波器 361

14.3.3 统计排序滤波器 362

14.3.4 σ滤波 364

14.3.5 动感模糊与放射模糊 365

14.3.6 镜头模糊 366

14.3.7 刮痕和散斑的去除 368

14.4 基于空间滤波的锐化技术 369

14.4.1 梯度计算 369

14.4.2 梯度法图像锐化技术 370

14.4.3 梯度模锐化技术的应用 372

14.4.4 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算子 373

14.4.5 基于拉普拉斯算子的图像锐化技术 374

14.4.6 空间滤波器锐化图像 376

14.4.7 钝蒙版法 377

14.5 线性空间滤波器设计 379

14.5.1 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规则 379

14.5.2 平滑数字滤波器设计 380

14.5.3 数字锐化滤波器设计 382

14.6 频域图像增强与滤波 384

14.6.1 频率域滤波器基础 384

14.6.2 低通滤波器 384

14.6.3 高通滤波器 386

14.6.4 同态滤波 388

第十五章 数字分色与分色工作流程 389

15.1 原稿、印刷品与分色 389

15.1.1 硬件分色与软件分色 389

15.1.2 印刷工艺需要黑色的理由 390

15.2 分色设置流程 391

15.2.1 分色设置的本质 391

15.2.2 色彩管理配置参数集合 392

15.2.3 自定义色彩管理配置 393

15.3 灰平衡 394

15.3.1 灰平衡的基本概念 395

15.3.2 影响灰平衡的主要因素 395

15.3.3 油墨和纸张组合 396

15.3.4 灰平衡曲线 397

15.3.5 自定义油墨纸张组合的灰平衡关系 398

15.4 网点扩大与网点扩大曲线 399

15.4.1 网点扩大种类 399

15.4.2 设备和材料对网点扩大的影响 400

15.4.3 标准网点扩大曲线 401

15.4.4 典型网点扩大曲线 402

15.5 底色去除 404

15.5.1 底色去除 404

15.5.2 底色去除的灰平衡关系 405

15.5.3 底色去除的复制油墨总量控制 407

15.6 非彩色结构与灰成分替代 408

15.6.1 非彩色结构 408

15.6.2 灰成分替代 409

15.6.3 灰成分替代分色的典型灰平衡关系 410

15.6.4 油墨数量限制对灰平衡关系的影响 411

15.6.5 底色增益对灰平衡关系的影响 412

15.7 黑色生成函数 413

15.7.1 关于黑色生成函数 413

15.7.2 少量和中等灰成分替代 414

15.7.3 大量灰成分替代 415

15.7.4 全部灰成分替代 415

15.7.5 自定义黑色生成函数 416

16.1.1 元数据 417

16.1 XMP技术和元数据 417

第十六章 元数据与工作流程优化 417

16.1.2 XMP技术 418

16.1.3 初始元数据 418

16.1.4 内容元数据 420

16.1.5 元数据的添加 421

16.1.6 元数据面板 422

16.1.7 元数据类型 423

16.2 动作与动作记录 424

16.2.1 动作记录的基本规则 424

16.2.2 动作面板与动作创建 425

16.2.3 动作记录 426

16.2.4 动作执行与回放 427

16.3.1 批处理 428

16.3 其他图像处理工作流程优化措施 428

16.3.2 快捷批处理 429

16.3.3 PDF演示文稿 430

16.3.4 条件模式改变 431

16.3.5 联系单 431

16.3.6 照片裁剪与校直 433

16.3.7 多页PDF文件转PSD文件 434

16.4 照片合并与有关注意事项 435

16.4.1 照片合并图像的拍摄要求 435

16.4.2 照片合并提要 436

16.4.3 建立照片合并子图像 437

16.4.4 照片合并工作模块的使用 437

16.4.5 透视一致性与画面协调 438

参考文献 44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