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
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

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建军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493738X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我国地下金融的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目录

导论 地下金融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

一、地下金融及其规模与经济影响的基本界定 1

目录 1

二、本书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框架体系 7

图表目录 7

图0—1 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 7

图0—2 本书的框架结构体系 9

第一部分 地下金融规模测估 13

第一章 地下净金融投资规模 13

一、理论依据:资金流量在各部门的配置 13

图1—1 国民经济部门的划分与结构 14

图1—2 包含地下部门(假定)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 17

二、中国地下净金融投资规模的测度:从实物交易账户的判断 18

表1—1 地下部门国内吸收或国外吸收的判断方法 18

表1—2 1982—2003年国内部门实物交易部分净金融投资测算表 19

表1—3 国外部门净金融投资的测算 20

表1—4 实物交易核算的地下部门净金融投资规模 21

三、中国地下净金融投资规模测度:加入金融交易账户差额的判断 22

表1—5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资金流量表的对应关系 23

表1—6 国外部门净金融投资额的测算 24

表1—7 1982—2003年中国地下部门净金融投资规模 25

图1—3 1982—2003年地下部门净资金流量相对规模变化 27

第二章 跨境流动的地下资金规模 28

一、地下资金跨境流动的方式与渠道 28

二、跨境流动地下资金规模测估的基础:货币和存款项目差额与外汇存款的变动关系 32

三、跨境流动的地下资金规模测度 33

表2—1 1992—2002年中国国内外汇存款变化数额(流量) 34

表2—2 国内学者对我国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比较 36

表2—4 1982—199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下“其他”项目流量 38

表2—3 中国两版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项目的对应关系 38

表2—5 1997—200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项目下货币和存款子项目流量变化 39

表2—6 三种口径测度的跨境流动地下资金规模 40

图2—1 跨境流动地下资金的绝对规模 41

图2—2 跨境流动地下资金的相对规模 42

一、货币非经济增长因素吸收分析的思路 43

第三章 地下货币资金规模 43

二、中国地下货币资金规模的测估 47

表3—1 对广义货币M2的测算与比较 48

图3—1 1978—2003年中国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 49

表3—2 1978—2003年非经济因素吸收的货币规模 49

表3—3 1978—2003年中国新货币化经济因素吸收的货币规模测算 51

表3—4 1990—2003年证券市场吸收的货币资金 52

表3—5 中国地下货币资金规模 53

图3—3 地下资金的相对规模(λ=25) 55

图3—2 地下资金的相对规模(λ=100) 55

三、中国地下货币资金规模变化分析与政策建议 56

一、从地下经济角度测估地下信贷规模的理论与方法 58

第四章 地下信贷规模 58

二、地下经济规模的测估与分析 62

图4—1 1981—2003年中国居民部门的资金余缺情况 63

图4—2 1981与2003年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比较 64

图4—3 1981—2003年中国居民的净金融投资状况 65

表4—1 居民来自地下经济的收入与地下经济规模 66

图4—4 1981—2003年地下经济的相对规模 67

三、地下信贷资金规模的测估与分析 67

表4—2 1983—2003年中国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 68

图4—5 1983—2003年地下信贷的相对规模 69

第五章 地下金融规模指数的编制及其应用 72

一、地下金融规模的统计调查分析方法论 72

表5—1 中国地下金融调查地点与问卷发放回收结果汇总 74

表5—2 中国20个省份地下金融规模平均指数 75

二、地下金融规模指数的编制 75

图5—1 调查省份地下金融规模指数排序 76

表5—3 中国15个省份农村地下金融存在指数 77

图5—2 调查省份农村地下金融存在指数 78

表5—4 中国15个省份农户非正规途径融资规模指数排序 79

图5—3 调查省份农村地下金融规模指数排序 79

表5—5 中国17个省份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指数 80

三、中国地下金融规模的基本判断 81

图5—4 调查省份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指数排序 81

表5—6 中国地下金融规模指数差异程度 82

表5—7 中国三大地区地下金融指数差异程度 83

第二部分 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测估 87

第六章 地下净金融投资对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的影响 87

一、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 87

表6—1 1978—2003年中国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 89

二、地下金融活动对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的影响 89

图6—1 地下金融相对规模和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变化 91

三、地下金融活动对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的影响模型 92

表6—2 模型变量的相关性与显著性 93

表6—3 模型(公式6.3)参数与统计检验1 95

表6—4 模型(公式6.3)参数与统计检验2 96

图6—2 地下金融活动对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的影响程度 97

第七章 跨境流动的地下资金对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影响 98

一、跨境流动的地下资金对汇率失衡的影响程度 98

图7—1 1984—2003年人民币汇率的偏离程度 100

表7—1 跨境流动地下资金对汇率偏离程度的影响 102

二、跨境流动地下资金对储备性资产变化与自主性交易差额偏离程度的影响 103

图7—2 跨境流动地下资金相对规模与汇率偏离程度 103

表7—2 跨境流动地下资金对储备性资产变化与自主性交易差额错位的影响 105

图7—3 跨境流动地下资金造成储备性资产与自主性交易错位的程度 106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107

第八章 地下货币资金流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108

一、货币均衡的理论判断标准 108

图8—1 经济的均衡产出点与均衡货币供给点 109

二、均衡货币供给的不同测算方法 110

表8—1 公式3模型参数计量结果与检验 111

表8—2 均衡产出法计算的均衡货币供给 113

表8—3 用增长率推算法测算的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 114

表8—5 用周期趋势消除法测算的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 116

表8—4 单位根检验(原序列一阶差分平稳性检验) 116

表8—6 序列方差与协方差值 117

图8—2 1978—2003年中国货币失衡程度 117

三、不同口径计量的货币均衡水平 117

表8—7 三种口径的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失衡程度 119

四、地下货币资金流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119

表8—8 地下货币资金对货币均衡的影响系数测算 121

图8—3 地下货币资金规模及其对货币均衡的影响1 122

图8—4 地下货币资金规模及其对货币均衡的影响2 123

第九章 地下金融对经济增长、产出缺口与经济效率的影响 124

一、宏观经济对地下金融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124

二、加入地下金融因素后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27

表9—2 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1—2 129

表9—1 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1—1 129

图9—1 1984—2003年中国产出缺口的变化 130

表9—3 产出缺口的计量模型2—1 131

表9—4 产出缺口的计量模型2—2 132

图9—2 1984—2003年中国经济效率指标产出增加与资本比率的变化 133

图9—3 1984—2003年中国就业增长与资本增长比率变化 134

表9—5 经济效率的计量模型3—1 135

表9—6 经济效率的计量模型3—2 135

表9—7 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分析表 136

三、宏观经济对地下金融的敏感性分析 136

图9—4 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分析示意图 137

图9—5 敏感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 137

表9—8 产出缺口的敏感度分析表 138

图9—6 产出缺口的敏感度分析示意图 138

图9—7 敏感性因素对产出缺口的影响度 139

图9—8 经济效率的敏感性分析示意图 140

表9—9 经济效率敏感度分析表 140

附表9—1 地下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的基础数据 141

图9—9 敏感性因素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度 141

附表9—2 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显著性 142

附表9—3 产出缺口计量模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显著性 143

附表9—4 经济效率计量模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显著性 144

附表9—6 产出缺口各敏感性变量的影响程度 145

附表9—5 经济增长各敏感性变量的影响程度 145

附表9—7 经济效率各敏感性变量的影响程度 146

第十章 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指数的设计与分析 148

一、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指数的设计原理 149

二、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指数的编制 150

表10—1 地下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影响指数 151

表10—2 全国19个省份地下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影响指数 151

表10—3 地下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指数 152

表10—4 全国15个省份地下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指数 152

表10—5 地下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指数 153

图10—1 调查省份地下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指数 154

三、中国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判断 154

第三部分 测度方法的综合与规制对策 159

第十一章 地下金融规模的总体判断 159

一、如何把握地下金融规模:不同测度方法视角的再说明 159

二、中国地下金融规模的基本判断 161

图11—1 不同角度测度的地下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 162

图11—2 不同口径货币流通速度的比较 163

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地下金融规模测度方法 164

表11—1 不同衡量地下金融规模指标的测度数值比较 164

表11—2 地下金融规模测度方法应用价值比较 166

一、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关节点再剖析 167

第十二章 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总体分析 167

二、地下金融规模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综合判断 170

表12—1 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程度汇总表 170

三、对宏观经济影响测度方法应用价值的分析 172

表12—2 地下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指数 172

一、地下金融的经济效应:理论阐释 174

第十三章 中国地下金融的规制对策 174

二、中国地下金融的经济效应分析 175

三、地下金融形成的不同经济原因与体制原因 178

四、中国地下金融的地域特点 181

五、规制地下金融的对策建议 182

第十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规模及影响的调查与测估 187

第四部分 专题研究 187

一、中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调查设计的基本思想 187

图14—1 我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活跃时期的调查结果 189

二、中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规模测估 189

表14—1 证券市场私募基金活跃程度判断 190

图14—2 各地区私募基金规模调查结果 192

表14—2 各地区私募基金规模的测估与基本判断 193

表14—3 1996—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估算 194

表14—4 10个城市被调查者对私募基金规模的判断及规模指数 195

三、中国证券市场私募基金影响程度的判断 195

表14—5 10个城市被调查者对私募基金影响的基本判断 196

四、投资者对待私募基金的态度与私募基金发展的原因 197

图14—3 各地区投资者对待私募基金的态度 198

图14—4 各地区投资者对私募基金发展原因的判断 199

五、关于规范证券市场私募基金的对策建议 199

第十五章 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状况调查 201

一、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状况 201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规模调查 202

图15—1 2003年1月—2004年9月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变化 203

图15—2 中小企业融资来源结构 204

三、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借贷 205

图15—3 民间借贷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调查 206

图15—4 民营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原因 207

四、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调查结论与建议 208

图15—5 民营企业对待民间借贷的态度 208

第十六章 福建省非正规金融规模与影响的调查 210

一、福建省非正规金融规模的调查与分析 210

表16—1 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指数判断 211

表16—2 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来源调查 212

表16—3 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非正规金融途径借款比重 212

表16—4 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非正规金融途径融资比重 213

表16—5 农村私人性质信用机构的存在性 213

表16—6 农村高利贷的存在性调查 214

二、福建省非正规金融对经济与社会影响的分析 215

表16—7 农户正规金融融资比重 215

表16—8 农村非正规金融贷款利率 215

表16—9 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业务的影响 216

表16—10 非正规金融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217

表16—11 非正规金融对当地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影响 218

三、福建省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 219

表16—12 非正规金融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作用 219

表16—13 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9

表16—14 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 220

表16—15 企业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资的原因调查 220

四、对非正规金融所持态度 221

表16—16 农户认为的非正规金融发展原因调查 221

表16—17 对非正规金融的态度 221

表16—18 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非正规金融所持态度调查 222

表16—19 农户对非正规金融所持态度调查 222

五、结论和建议 222

第十七章 中越边境人民币流通状况的调查 225

一、人民币在中越边境的流通现状 225

二、人民币在中越边境的流通发展 226

三、人民币在越南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227

四、防范地下渠道,规范人民币跨境流通 228

参考文献 230

后记 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