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连坤主编;姜鲁鸣,沈志华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51070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为配合这一工程的实施,中央成立了7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题组,国防大学是其中的一个。在我国部队院校中,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排头兵,该校不仅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且具有部队所特有的集体公关能力。本套丛书即是他们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果之一,也是部队2110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果。本套丛书将作为研究生、基本系学员、部队干部培训(包括中青班、师团班)以及函授班的教材。本套丛书由许志功作主编,共有四本。全书由绪论和14章组成。其特点是:第一,坚持以“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本内容,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方法,重点研究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6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重大理论创新以及面临的新问题。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研究》目录

目录 1

绪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概述 1

一、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可能性 2

(一)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 2

(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可能性 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4

三、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 18

(一)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1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构想 2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需要研究和揭示的主要规律 22

四、本书的定位及内容设置 23

第一章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2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28

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9

(一)1949年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9

(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历史条件 30

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两大历史阶段 31

(一)苏联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32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33

(三)我国学术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观点 36

(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两大历史阶段 3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定性 41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42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4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消亡的理论及其发展演变 46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商品货币关系的基本观点 46

(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探索 4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5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5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体制框架 5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 60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61

(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可能性及其途径 61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 65

(三)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观点及我国对资本范畴的新认识 71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 76

第三章 市场机制运行理论与市场体系建设 76

(一)价格机制的作用机理 77

(二)供求机制的作用机理 77

(三)竞争机制的作用机理 78

(四)风险机制的作用机理 78

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79

(一)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80

(二)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81

(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理性选择 83

三、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88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89

(二)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主要成就 92

(三)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应对之策 93

第四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99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制的思想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100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制的思想 100

(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101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103

三、现阶段我国社会公有制的特点和地位 106

(一)公有制的内涵及特点 106

(二)公有制的地位 108

四、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根本对立的理论误区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10

(一)走出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根本对立的理论误区 111

(二)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市场准入的领域 112

(三)积极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条件 114

五、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不受侵犯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15

第五章 股份制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117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股份制的思想 117

(一)股份公司的产生 118

(二)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 121

(三)股份公司的作用 124

(四)股份公司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125

二、股份公司的新发展及对股份制性质的再认识 128

(一)当今世界股份公司的新发展 128

(二)我国对股份制的探索和实践 131

(三)对股份制性质的再认识 133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37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意义和重点 137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点 139

第六章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农村经济发展 145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146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 146

(二)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 149

二、农村土地制度及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57

(一)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中的两个关系 157

(二)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的双层经营体制 159

三、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62

(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 163

(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 164

(三)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原则 165

四、农村城市化战略的稳步推进 166

(一)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意义 166

(二)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168

第七章 财富范畴的经济学意义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173

一、财富范畴及其经济学意义 174

(一)财富范畴的历史演变 174

(二)马克思的财富观 175

(三)财富范畴的经济学意义 178

二、财富的创造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79

(一)价值理论与财富创造 179

(二)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81

(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 183

(四)“要素贡献”与“要素所有权” 186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88

(一)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地位 189

(二)按劳分配的新内涵 191

(三)实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密切结合 193

第八章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良性循环机制的构建 198

一、公平与效率的思想渊源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研究 199

(一)公平思想的渊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199

(二)效率思想的渊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202

(三)公平与效率关系思想的渊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204

二、公平与效率的经济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06

(一)公平:机会、规则、结果和权利的平等与合理 206

(三)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 207

(二)效率:投入和产出效果之间的关系 207

三、我国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变化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208

(一)我国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及政策变化 208

(二)当前我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方面面临的挑战 210

四、努力构建公平与效率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机制 213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实现共同富裕有机地统一起来 213

(二)逐步实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公平与效率并重”的转变 215

(三)把解决分配不公的重点放在初次分配 216

(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财税调节机制 217

(五)切实为广大低收入阶层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218

第九章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220

一、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221

(一)经济增长的要素 221

(三)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224

(二)经济增长的方式 224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的新认识 225

(一)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26

(二)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26

(三)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227

(四)过几年上一个台阶是经济增长的规律性现象 228

(五)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229

三、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229

(一)速度和效益的涵义和意义 229

(二)追求较高速度与高效益的有机统一 230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232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32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34

五、GDP指标的功能及局限 239

(一)GDP指标的功能 240

(二)GDP指标的局限性 240

(三)GDP指标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41

六、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及成因 243

(一)197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及特点 244

(二)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成因分析 246

第十章 经济发展理论的探索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250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别 250

(一)具体含义不同 251

(二)追求的目的不同 252

(三)衡量的指标不同 253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55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实践依据及其重大意义 255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257

(三)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 259

(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62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 263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263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66

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67

(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68

(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271

第十一章 政府职能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 273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 273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确立 278

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演变 278

(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调整与强化 279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282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的创新 283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28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 288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88

(二)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 289

(三)政府宏观调控“度”的把握 293

第十二章 就业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制度建设 295

一、就业理论及其制度建设 296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就业理论及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96

(二)对我国社会主义就业理论发展的几点思考 298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 305

二、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制度建设 305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306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几点思考 308

第十三章 经济全球化理论与对外开放战略 318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 319

(一)经济全球化过程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319

(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320

(三)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影响和结果 322

(四)落后国家应当通过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 323

(五)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克服地域共产主义,为实现全球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24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25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矛盾和发展趋势 325

(二)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327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31

三、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存在的矛盾及问题 334

(一)与世界经济接轨和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334

(二)与世界经济接轨和经济安全问题 337

(三)与世界经济接轨和增强国家经济控制力问题 339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341

(一)继续吸引外商投资,着力提高“引进来”的质量 343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344

主要参考文献 349

后记 3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