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作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10084763
  • 页数:5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隋唐五代时期山东的历史,全书分为序言、综述、典志、列传四部分,并配有图表。本书对隋唐时期山东世家大族、区域经济发展、宗教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
上一篇:同安营城文史下一篇:澳门风物掌故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目录
标签:通史 主编

前言 1

通纪 7

一 隋朝统治下的山东 7

(一)隋朝平定山东 7

(二)隋文帝统治时期山东的吏治 9

(三)隋炀帝东征高丽给山东人民造成的灾难 11

二 隋朝末年山东的农民起义 13

(一)王薄领导的起义军 14

(二)窦建德与刘黑闼领导的起义军 15

(三)张金称、刘霸道等领导的起义军 18

(四)北海郭方预、綦公顺、杨厚等领导的起义军 20

(五)徐圆朗、孟海公、卢明月等领导的山东西部的农民起义军 21

(六)其他农民起义军 22

(七)三大主力军与山东地区的关系 23

三 唐朝前期的山东局势 27

(一)贞观、开元年间山东局势的稳定 27

(二)山东吏民反叛乱的斗争 33

四 唐朝后期山东境内的藩镇割据 39

(一)平卢镇的割据与平定 39

(二)横海镇的割据与平定 46

五 唐朝末年的山东农民大起义 47

(一)唐朝后期山东境内阶级矛盾的逐步尖锐化 47

(二)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 51

(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52

六 唐朝末年朱全忠与山东藩镇的斗争 54

(一)平定天平镇与泰宁镇 54

(二)平定平卢镇 58

七 五代政权与藩镇在山东的争夺 61

(一)后梁与沙陀部在山东西部的争夺 61

(二)后晋平定平卢镇 67

(三)后周平定泰宁镇 69

八 唐末五代统治者的割据混战对山东地区的破坏与山东人民的反抗斗争 70

(一)统治者对人民的屠杀与掠夺 70

(二)赋役苛重 71

(三)灾害频繁 74

(四)土地荒芜,百姓流亡 75

(五)人民的反抗斗争 75

九士、庶势力的消长 76

(一)士族势力的衰亡 77

(二)庶族势力的增长 83

一○山东地方势力与隋唐中央政权的互动 86

(一)山东在隋朝的地位及隋朝对山东的经营 88

(二)山东豪强与唐前期政局 94

(三)藩镇与山东自治 100

一一 山东士族与地域社会 105

(一)山东地域士族的分布变化 106

(二)山东士族与地域文化 109

(三)士族在地域上的作用与影响 114

典志 117

一 政区 117

(一)从道到节镇的变化 117

(二)州郡县设置的变化 119

二 职官 132

(一)总管、都督、节度使及其属官的设置 132

(二)州郡官及其属官的设置 144

(三)县官及其属官的设置 159

三 兵制 162

(一)隋及唐前期的军事制度 162

(二)隋及唐前期在山东的军事部署 167

(三)冷兵器时代山东的军事地理特征 169

四 经济 173

(一)经济概况 173

(二)山东膏腴地的自然背景 190

(三)山东经济的产业结构 197

(四)山东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08

(五)郡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214

五 教育与科举 221

(一)教育 221

(二)科举制对山东士人的影响 231

六 学术 237

(一)吕才的哲学思想 237

(二)颜师古对《五经》的考订与《汉书》注 247

(三)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249

(四)王元感与疑经学派的形成及影响 252

七 文学 254

(一)隋代文学 255

(二)初盛唐文学 256

(三)中晚唐文学 260

(四)五代文学 263

八 艺术 264

(一)绘画艺术 264

(二)书法艺术 266

(三)音乐艺术 269

(四)工艺美术 273

(五)雕塑艺术 276

(六)建筑艺术 277

九 宗教 279

(一)佛教的鼎盛 279

(二)道教的大兴 302

一○社会风俗 307

(一)乡村农事风俗的变迁 307

(二)市民的游艺习俗 310

(三)岁时节令 316

(四)婚丧习俗 321

一一 外事 327

(一)遣隋使、遣唐使路经山东及其在山东的活动 327

(二)日僧圆仁在山东的活动 329

(三)新罗人在山东的活动 331

一二 文献 334

(一)经部 334

(二)史部 335

(三)子部 338

(四)集部 342

列传 345

一 明克让 345

二 鲍宏 346

三 高构 346

四 段文振 347

五 张虔威 348

六 房彦谦 349

七 窦建德、刘黑闼 351

(一)窦建德 351

(二)刘黑闼 354

八 杜伏威、辅公祏、王雄诞 356

(一)杜伏威 356

(二)辅公祏 358

(三)王雄诞 359

九 单雄信 360

一○高开道 361

一一 秦琼 362

一二 房玄龄 363

一三 刘林甫、刘祥道、刘齐贤 366

(一)刘林甫 366

(二)刘祥道 367

(三)刘齐贤 367

一四 崔义玄、崔神庆、崔琳 368

(一)崔义玄 368

(二)崔神庆 368

(三)崔琳 369

一五 程知节 370

一六 李勣、徐敬业 371

(一)李勣 371

(二)徐敬业 375

一七 马周 376

一八 罗士信 378

一九 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 379

(一)段志玄 379

(二)段文昌 380

(三)段成式 380

二○崔善为 381

二一 孙伏伽 382

二二 张文瓘、张文收 382

(一)张文瓘 382

(二)张文收 383

二三 吕才 384

二四 员半千 385

二五 崔融、崔从、崔慎由、崔安潜、崔彦曾、崔胤、崔昭纬 386

(一)崔融 386

(二)崔从 387

(三)崔慎由 388

(四)崔安潜 388

(五)崔彦曾 389

(六)崔胤 389

(七)崔昭伟 390

二六 萧至忠 391

二七 徐彦伯 392

二八 王志愔 393

二九 崔隐甫 394

三○颜杲卿 394

三一 邓景山 396

三二 张镐 396

三三 崔圆 397

三四 颜真卿 398

三五 孔巢父、孔戣、孔戢 402

(一)孔巢父 402

(二)孔戣 403

(三)孔戢 405

三六 刘晏 405

三七 萧颖士 408

三八 陈少游 409

三九 崔汉衡 410

四○李自良 411

四一 郗纯、郗士美 412

(一)郗纯 412

(二)郗士美 412

四二 张建封 413

四三 伊慎 415

四四 吕元膺 416

四五 崔邠、崔郾、崔协 417

(一)崔邠 417

(二)崔郾 417

(三)崔协 418

四六 曹华 419

四七 孟简 420

四八 路岩 421

四九 崔铉 422

五○崔咸 423

五一 崔群 423

五二 路隋 425

五三 崔龟从 426

五四 刘潼 426

五五 毕諴 427

五六 王仙芝与黄巢 428

五七 崔彦昭 432

五八 诸葛爽 433

五九 萧遘 434

六○毕师铎 436

六一 王师范 437

六二 孔纬 439

六三 成汭 441

六四 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 442

(一)张归霸 442

(二)张归厚 443

(三)张归弁 444

六五 牛存节 445

六六 张全义 447

六七 贺瓌 448

六八 葛从周 450

六九 康怀英 452

七○刘? 454

七一 王彦章 457

七二 高汉筠 459

七三 李愚 459

七四 房知温 461

七五 卢顺密 462

七六 吴峦 463

七七 刘遂清 463

七八 石昂 464

七九 杨邠 465

八○马裔孙 466

八一 王景 467

八二 王晏 468

八三 司徒诩 469

八四 和凝 470

八五 翟光邺 471

八六 孙晟 472

八七 王朴 473

八八 良吏 474

(一)张允济 474

(二)贾敦颐 475

(三)贾敦实 475

(四)李君球 476

(五)蒋沇 476

八九 儒林 477

(一)萧德言 477

(二)孔颖达 477

(三)颜师古 478

(四)路敬淳 479

(五)王元感 479

九○文苑 480

(一)崔儦 480

(二)王胄 480

(三)孙逖 481

(四)储光羲 481

(五)萧祐 482

(六)韩熙载 483

九一 隐逸 484

(一)徐则 484

(二)王远知 484

(三)王希夷 485

(四)吴筠 485

九二 高僧 486

(一)善导 486

(二)义净 487

(三)慧沼 489

(四)慧日 490

(五)义玄 491

九三 妇女 491

(一)郑善果母崔氏 491

(二)唐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492

(三)朱温母王氏 493

主要参考文献 495

后记 499

增订版后记 5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