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与传统文化
中医与传统文化

中医与传统文化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曲黎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7066148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8个方面分析了医学观念的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的融和与区别,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读者对象为中医院校师生。
《中医与传统文化》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 1

一、起源与背景 1

(一)巫文化与史文化 2

1.医源于巫说 3

2.医源于圣人说 6

3.结论 8

(二)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11

1.地理环境的因素 11

2.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 12

3.中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 14

(三)中医文化特征 15

1.强烈的历史意识 15

2.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 16

3.有机的自然主义 17

4.关于超越语言 18

二、成型与深化 19

(一)中医学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20

1.天人文化 20

2.人文文化 25

3.大一统文化 31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51

1.中医学——人的学说 51

2.中医学——道的医学 56

第二章 原始生命观 64

一、神话与医疗 64

(一)关注生命 64

1.龟甲蓍草的意义 65

2.仪式的意义 66

(二)原始思维特征 67

1.集体表象 68

2.神秘互渗律 69

3.原逻辑的思维 71

(三)龙蛇之舞 72

1.混沌初始 72

2.人首蛇身 74

3.从蛇文化到龙文化 84

二、医道——内证的文化 86

(一)内炼的产生 87

(二)内炼的内涵 88

三、汉字——意象的文化 91

(一)汉字——中国文化的脊梁 92

2.中国语言——象征性的理性语言 93

1.汉字——形音义的统一 93

3.关于“意在言外” 94

(二)文字与医学 95

1.义理 95

2.象数 102

(三)汉字的象征体系 108

1.五行说 108

2.八卦说 127

3.干支说 132

第三章 人文之光 141

一、儒家与医学 141

(一)“儒”解 142

1.孔子及其学说 142

2.儒学的特点 145

2.儒家思想对医学的不良影响 147

1.儒家精神对医学的良性影响 147

(二)儒家精神对医学的影响 147

3.儒医的政治情结 148

4.走方医群体 157

二、道家思想与医学 158

(一)道家思想渊源 158

1.隐士现象 159

2.方士学术 160

3.黄老之学 162

(二)老庄思想 163

1.老子之道 163

2.象征与直觉 166

3.庄子的思想 170

第四章 道教和医学 174

(一)道教的来源 175

一、道教的开创 175

1.民间巫术 176

2.神仙方术 176

3.攀附于老庄 177

4.与汉代经学相融 178

5.佛教的影响 178

(二)道教流派 178

1.符箓破译 178

2.丹鼎派 181

3.炼丹术探秘 182

二、道教生命观 193

(一)长生而非养生 193

1.何谓长生不老 193

2.谁能长生不老 194

1.内丹要旨 196

(二)具体操作是内修外炼 196

2.食气·导引·房中 199

三、道教与中医 207

(一)《太平经》与中医学 207

1.《内经》重平衡,《太平经》重交感 207

2.五行学说“尚火抑金” 208

3.神仙系统的创立 208

4.守五脏神法 209

5.“反向而行”的修炼原则 210

(二)葛洪的医学 211

1.葛洪的仙药 212

2.葛洪论辟谷 213

3.葛洪论胎息 214

(三)《黄庭经》与中医学 215

4.葛洪论房中 215

1.三田与九宫 216

2.脏腑有主神说 218

第五章 中国佛学与医学 220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接受佛教 220

(一)中国文化的兼容性 221

(二)中间环节起了减压的效果 221

(三)佛教在中国发展有内在条件 222

二、佛教生命观 222

(一)佛陀觉悟到什么 222

(二)佛教的生命层次论 223

(三)佛教医方明 226

(四)密宗脉轮说 227

三、儒释道三家比较 230

(一)人文观 230

1.儒家——人为仁 231

2.道家——人由道生 232

3.释家——无我 233

4.《周易》——人由乾坤化生 233

5.《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235

(二)生死观 237

1.儒家生死观 237

2.道家生死观 238

3.佛家生死观 239

(三)三家“性”论 241

1.生命的觉悟(释家) 242

2.生命的迷途(道家) 243

3.生命的尊严(儒家) 244

(四)静坐论 246

1.瑜伽——一种精神和肉体的锻炼 247

2.释迦牟尼的静坐观 248

3.中国之静坐观 249

第六章 《黄帝内经》天道观 254

一、《内经》与古代天文 254

(一)天的涵义 255

1.“天”字考 255

2.先秦文献的天论 256

3.汉代天论 262

(二)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 268

1.“气”学说的天文内涵 269

2.阴阳学说的天文背景 272

3.五行学说的天文涵 275

二、本原与演化 278

(一)《黄帝内经》宇宙本原论 278

1.关于宇宙本原 278

2.《黄帝内经》气本论 280

(二)《黄帝内经》宇宙演化论 283

1.盘古化生说 283

2.道生宇宙说 285

3.虚廓生宇宙 286

4.《内经》气化论 287

三、天地结构论 291

(一)《黄帝内经》与盖天说 292

1.盖天说要旨 292

2.《黄帝内经》的盖天思想 293

(二)《黄帝内经》与浑天说 295

1.浑天说要旨 295

2.《黄帝内经》的浑天思想 296

(三)《黄帝内经》与宣夜说 297

1.宣夜说要旨 297

2.《黄帝内经》的宣夜思想 298

四、天人合一 302

(一)《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 303

1.“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 303

2.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 307

(二)时空合一 313

1.五运六气历 313

2.五运六气与流行病 318

第七章 医道观 325

一、文化与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325

(一)文化的基因是“象”与“数” 325

1.象 325

2.数 327

(二)文化的归宿是“天人合一” 332

(一)独特的“内向认知” 333

二、思维方式的特异性 333

(二)重视意象的知觉 336

(三)形式上的齐合性 338

三、中医医道的再诠释 339

(一)道·气·数 340

1.释“道” 340

2.释“气” 340

3.释“神” 342

4.释“术数” 343

(二)精·气·神 344

1.释“形、气、神” 344

2.释“精” 344

3.释“藏象” 345

2.释“五行五藏” 345

1.释“阴阳” 345

(三)阴阳·五行 345

(四)经络探秘 347

(五)病·證·機 351

1.释“病” 351

2.释“證” 351

3.释“機” 351

四、中医的危机 352

(一)历史上的危机 353

1.关于废止中医案 353

2.中医科学化之路 355

3.中西医结合论的提出 358

4.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 359

(二)外部危机 361

1.都是“存药废医”惹的祸 361

2.行政危机 363

3.中医教育的危机 364

(三)内在危机 366

1.概念的置换 367

2.中医理论的异化 368

3.主体性的丧失 369

第八章 另眼看中国 372

一、沟通与碰撞 372

(一)发现东方 372

1.发现古老与优雅 373

2.发现了老子与孔子 374

(二)利玛窦的努力 374

1.脱下僧服,换上儒服;远离民间宗教,接近文人哲学 375

2.他具体采取的方法是附儒、补儒,最终超儒 376

(三)莱布尼兹的发现 378

(四)卫里贤与容格 380

(五)李约瑟的贡献 385

二、中西医学的交流与呼应 386

(一)医学概念问题 387

(二)中药学与植物化学 389

(三)震惊西方的经络 390

三、东方的回归 392

(一)东方与西方 393

1.文化与个性 393

2.中医与西医 394

(二)现代物理学与东方之道 398

1.现代物理学与中医学 398

2.关于现代与传统的反思 399

后记 4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