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幼穗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61739796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书中既有实验案例研究,又加以精辟的分析,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有兴趣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目录

目录 1

序 1

第一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典型流派 1

第一节 从弗洛伊德、皮亚杰到班杜拉 1

一、精神分析理论 1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

二、认知发展理论 5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

三、社会学习理论 9

模仿、强化、学习 9

第二节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 10

一、研究现状 10

二、研究背景和趋势 13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14

一、基本类型 11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26

三、研究设计 27

第二章 儿童社会化 30

第一节 什么是儿童社会化 30

一、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分析 30

二、社会化的特点 33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36

四、社会化的意义 37

第二节 社会化过程会自然发生吗 38

一、儿童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 38

二、儿童社会化过程受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制约 39

三、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40

第三节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41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41

二、家庭的影响 43

三、学校的影响 53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54

第四节 终身社会化 56

一、乳儿期社会性发展 56

二、婴幼儿期个性社会性发展 57

三、儿童期个性社会性发展 59

四、青少年期个性社会性发展 61

五、成年初期个性社会性发展 63

六、成年中期个性社会性发展 66

七、成年晚期个性社会性发展 70

第三章 儿童社会化要赢在起跑线上 75

第一节 婴儿早期社会化 75

一、依恋的性质与发展 75

二、依恋理论 78

三、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80

四、影响依恋的因素 89

第二节 亲子关系的作用 95

一、态度改变 95

二、模仿 98

三、认同 99

第三节 家庭成员的影响 100

一、母亲的情感依恋 100

二、父亲的独特影响 100

三、兄弟姐妹的互动影响 102

第四节 特殊家庭与心理社会发展 106

一、离异家庭 106

二、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干预 112

三、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 114

四、受虐待儿童的心理发展 118

第四章 同伴关系与友谊 125

第一节 同伴关系的概述 125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 125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125

三、同伴与成人的相互作用 130

四、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化 132

第二节 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134

一、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134

二、同伴关系的测量 140

三、同伴接纳 141

四、同伴接纳的影响因素 144

第三节 儿童的友谊 151

一、友谊的涵义 151

二、友谊关系的测量 153

三、朋友与友谊 154

四、友谊和道德 159

五、友谊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162

第四节 同伴的合作与竞争 163

一、合作与竞争的涵义 163

二、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164

三、合作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171

四、培养儿童合作行为的策略 172

第五章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177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177

一、社会认知的涵义 177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原则 178

三、社会认知发展 181

四、社会认知与行为 186

五、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 190

第二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191

一、观点采择的涵义 191

二、观点采择的分类 192

三、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95

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 198

第三节 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 201

一 、认知者 201

二、认知对象 202

三、认知情境 203

四、社会互动 204

第四节 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205

一、对权威的认知 205

二、对友谊及冲突的认知 210

三、对社会团体的认知 211

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211

五、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212

第六章 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14

第一节 儿童道德的发展 214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14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217

三、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218

四、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219

第二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22

一、社会性行为的涵义 222

二、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223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24

四、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226

五、儿童通过表现亲社会行为所获得的价值 228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29

一、生物因素 229

二、环境因素 230

三、认知因素 231

四、移情 232

五、强化 234

六、榜样 235

第四节 品德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235

一、品德与道德 235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237

三、品德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237

四、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43

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模式 244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有效矫正策略 253

第一节 攻击及分类 253

一、攻击的涵义 253

二、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254

三、欺负行为 254

四、攻击的理论 258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261

一、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研究 261

二、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265

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源 266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269

一、生物因素 269

二、环境因素 270

三、社会认知因素 272

第四节 矫正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 274

一、减少儿童生活中的挫折 274

二、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训练 275

三、宣泄 276

四、帮助儿童识别无意性攻击行为 277

五、置换儿童攻击的对象 277

六、帮助儿童减少潜在攻击性行为的升级 278

七、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 279

八、指导儿童游戏的规则 279

九、指导儿童应对攻击的策略 279

十、指导儿童解决问题的替代方式 281

十一、利用冲突的有利一面 281

十二、对非攻击性行为给予奖励 282

十三、环境资源的改善 282

第八章 儿童自我的发展 283

第一节 自我研究的历史及理论 283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283

二、自我研究的理论取向 285

三、自我发展理论 287

第二节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291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291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特征 291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93

第三节 儿童自尊的发展 299

一、自尊的涵义 299

二、自尊的功能 300

三、自尊的结构与测量 301

四、儿童自尊的发展 303

五、影响自尊的因素与自尊的维护 304

第四节 儿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306

一、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涵义 306

二、自我控制的机制 306

三、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发展过程 310

四、自我控制的测量与训练 313

第九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315

第一节 儿童性别认知与性别类型行为的发展 315

一、性别认知的发展 315

二、性别类型行为的发展 320

第二节 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324

一、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 324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327

第三节 性别差异的发展 333

一、生理差异 333

二、认知差异 334

三、个性社会性差异 335

第四节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336

一、生物学理论 336

二、社会学习理论 337

三、认知发展理论 339

四、社会结构假说 342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342

第十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案例 344

第一节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344

一、问题提出 344

二、研究方法 345

三、结果 346

四、讨论 347

五、结论 349

第二节 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 350

一、问题提出 350

二、研究方法 351

三、结果与分析 352

四、讨论 354

五、结论与建议 356

第三节 交流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358

一、引言 358

二、方法 359

三、结果 360

四、讨论 362

五、结论 364

第四节 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364

一、问题提出 364

二、研究方法 366

三、研究结果 367

四、讨论 372

五、结论 376

第五节 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发展研究 376

实验一 377

一、问题提出 377

二、研究方法 378

三、结果分析 379

实验二 385

一、问题提出 385

二、研究方法 385

三、结果 386

四、讨论 394

五、结论 399

参考文献 401

后记 4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