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科技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明新主编;黄耀坤,张怀平,罗昌宏,程继松副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307003457
- 页数:810 页
第一章 世界新技术革命 3
1·1 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与涵义 3
目录 3
第一部分 新的课题 3
第一篇 科技新潮 3
一、新技术革命的内容 5
1·2 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与特征 5
1·3 新技术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10
二、新技术革命的特征 17
一、新技术革命必然带来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 20
四、新技术革命必将对领导体制及决策者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21
三、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劳动队伍和劳动智力结构的变化 21
二、新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劳动及就业结构的变化 21
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22
2·1 基本概念 23
第二章 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23
一、高技术的涵义及有关概念 26
2·2 新崛起的高技术 26
二、高技术领域及其特征 28
三、高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影响 30
一、大科学的时代背景及有关认识 34
2·3 新时代的大科学 34
二、大科学的涵义及特征 36
一、引起关注 40
3·1 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40
第二篇 科技振兴 40
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使命 40
二、认识态势 42
三、研究对策 44
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46
3·2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46
二、依靠科学技术加速农业的发展 48
三、依靠科学技术,确保发展后劲 49
一、运用科学技术引导社会发展 50
3·3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50
四、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50
二、应用软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51
三、依靠软科学研究推进改革深入发展 52
一、新的发展观和时代观 53
4·1 更新观念 53
第四章 紧迫的适应课题 53
二、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56
4·2 更新知识 58
三、新的事业观和管理观 58
二、新的知识结构 59
一、新的知识基础 59
三、新的知识营养 60
四、新的知识能力 62
一、要迅速转向新轨道 63
4·3 实践创新 63
四、不断开创新局面 64
三、要积极运用新手段 64
二、要果断引入新机制 64
一、软科学的基本概念 65
5·1 软科学简论 65
第二部分 科学新论 65
第三篇 综合基础科学 65
第五章 软科学与现代管理 65
二、软科学的兴起和国际发展简况 68
三、软科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69
一、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71
5·2 现代化管理简论 71
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理 73
三、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77
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79
5·3 软科学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79
二、评价、预测与规划研究 80
三、科技立法研究 81
五、管理科学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82
四、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研究 82
六、咨询研究 83
一、科学学的基本概念 85
6·1 科学学简论 85
第六章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85
二、科学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 86
三、科学学的形成与发展 88
一、现代科技管理的主要内容 90
6·2 现代科技管理概要 90
二、科研劳动的特点及其对科研管理的要求 95
一、系统论的产生背景 99
7·1 系统论的要义及价值 99
第七章 系统论 99
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00
三、系统的基本结构 103
一、系统的运动规律 106
7·2 系统论研究的内容及特色 106
二、系统的有序结构 108
三、系统论的普遍方法论意义 110
一、系统的研究方法 111
7·3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及发展运用 111
二、系统工程技术 114
三、系统论与经济管理 117
一、信息论的基本概念 119
8·1 信息论的要义及价值 119
第八章 信息论 119
二、信息系统与计算机 121
一、信息的测量 122
8·2 信息论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122
三、信息、控制与决策 122
三、信息的传输 126
二、信息的编码 126
四、信息的处理 127
五、信息系统的研制 128
一、信息科学的产生 130
8·3 信息论与信息科学 130
二、信息论、信息科学中的方法论 131
一、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133
9·1 概述 133
第九章 控制论 133
二、控制论的目的和任务 134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135
四、控制论的基本体系 136
一、控制论对经济管理的有用性 137
9·2 控制论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37
二、经济控制论模型 139
三、经济系统的稳定、平衡和可靠性 142
一、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43
9·3 现代控制论简介 143
三、最佳控制问题 147
二、线性系统的可控性条件 147
10·1 突变现象 150
第十章 突变论 150
10·2 突变理论 151
10·3 突变论与创造性思维 153
11·1 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 155
第十一章 耗散结构理论 155
11·2 耗散结构的概念 157
11·3 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进化观 159
12·1 协同学的产生与发展 161
第十二章 协同学 161
一、序参量 165
12·2 协同学的主要内容 165
二、绝热消去法 166
三、协同作用 168
12·3 协同学的推广应用 169
一、潜科学的基本概念 173
13·1 潜科学的要义与价值 173
第十三章 潜科学 173
二、潜科学的基本特征 174
三、潜科学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75
一、科学问题 176
13·2 潜科学的基本形态 176
二、科学幻想 177
三、科学猜想 178
四、科学经验 179
五、科学悖论 180
六、科学蒙难 182
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成败观 184
13·3 潜科学怎样转化为显科学 184
二、充分发挥科学思维的功能 185
三、科学论争是促进科学理论由潜向显转化的催化剂 187
一、未来学的基本概念 189
14·1 未来学的要义与价值 189
第十四章 未来学 189
三、未来学研究的作用 190
二、未来学的研究概况 190
一、宏观预测 191
14·2 未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191
三、未来学研究的重点 198
二、微观预测 198
一、未来学的基本理论 200
14·3 未来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及发展 200
二、未来学的基本原则 201
三、未来学的发展 203
一、环境科学的定义 204
15·1 概述 204
第十五章 环境科学 204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05
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207
一、生态学简介 209
15·2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学 209
二、生态学是一门管理自然的科学 212
三、现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生态系统 213
发展的重要趋势 214
四、将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是当今环境科学 214
一、人口爆炸问题 216
15·3 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 216
二、能源危机问题 219
三、资源枯竭问题 220
15·4 环境科学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22
四、环境污染问题 222
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223
二、发展经济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224
三、科技进步的负作用——环境问题 225
四、科技进步与环境科学的协调发展 226
一、领导科学的要义 229
16·1 领导科学的要义与功能 229
第四篇 智能科学 229
第十六章 领导科学 229
二、领导科学的功能 231
一、领导职能 232
16·2 领导科学的主要内容 232
二、领导组织 233
三、领导方法 236
四、领导者 238
16·3 领导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239
一、领导科学的理论基础 240
二、领导科学的应用 241
一、战略学的要义 243
17·1 战略学的要义与功能 243
第十七章 战略学 243
二、战略学的基本功能 244
三、战略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45
一、战略的本质特征 246
17·2 战略学的基本内容 246
三、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 247
二、战略的分类 247
四、战略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 249
五、战略的实施 250
六、制定战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251
一、战略学的理论基础 253
17·3 战略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253
二、战略学的应用 254
一、决策科学的要义 255
18·1 决策科学的要义与基本功能 255
第十八章 决策科学 255
二、决策科学的基本功能 257
一、决策科学的基本内容 258
18·2 决策科学的基本内容和派别 258
二、西方决策科学的主要派别 264
一、决策科学的理论基础 266
18·3 决策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266
二、决策科学的应用 267
三、应用决策科学应注意的问题 268
一、咨询科学产生的背景 270
19·1 咨询科学的要义及价值 270
第十九章 咨询科学 270
二、咨询科学的基本概念 271
三、咨询科学的特征 273
一、咨询类型的层次性 274
19·2 咨询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274
二、咨询研究的程序 275
三、咨询研究的方法 277
一、咨询制度的演变历史 279
19·3 咨询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运用 279
二、咨询科学的基本思想 281
三、咨询科学的发展趋势 282
二、经济学的历史和现状 284
一、经济科学的性质 284
第五篇 经济科学 284
第二十章 经济学新支简论 284
20·1 概述 284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88
一、理论经济学科 291
20·2 经济学研究内容精要 291
二、部门经济学科 296
三、应用经济学科 299
四、边缘学科 300
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体化 302
二、学科建设上的协同化 302
20·3 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 302
一、理论学科的综合化 302
四、经济学科结构的网络化 303
五、分类层次的不断深化 304
一、技术经济学的概念与涵义 305
21·1 技术经济学的要义与研究体系 305
第二十一章 技术经济学 305
二、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特色 306
三、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作用与价值 308
一、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310
21·2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 310
二、技术经济比较的一般原则 311
三、几种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 312
一、科学研究活动的综合评价 316
21·3 科学研究与技术引进的综合评价 316
二、技术引进的综合分析 318
一、价值工程的概念 321
21·4 价值工程的一般理论 321
二、价值工程对象的选取与情报的收集 322
四、方案的改进与评价 323
三、功能分析与评价 323
21·5 技术经济学应用实例 324
二、三峡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 325
一、三峡工程的基本情况 325
22·1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与市场营销观念 328
第二十二章 市场营销学 328
一、生产观念 329
三、市场营销观念 330
二、推销观念 330
一、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31
22·2 市场营销分析原理 331
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331
二、消费者研究 334
三、市场细分化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336
一、产品策略 339
22·3 市场营销策略的基本内容 339
二、价格策略 341
三、分销策略 343
四、促销策略 344
22·4 市场营销组织与管理 345
五、市场营销组合 345
三、市场营销控制 346
二、市场营销组织 346
一、市场营销计划 346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348
23·1 当前国际贸易的特点 348
第二十三章 国际贸易与金融 348
二、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 350
三、发展国际贸易的客观必然性 351
一、国际金融的概念 353
23·2 当前国际金融的特点 353
二、当前国际金融的主要特点 355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 357
23·3 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 357
二、我国利用外资战略 364
一、行为科学的要义 365
24·1 行为科学的要义与功能 365
第六篇 社会与人学 365
第二十四章 行为科学 365
二、行为科学的基本功能 368
一、关于人的行为与动机 369
24·2 行为科学的具体内容 369
二、关于对人的动机的激励 373
三、关于人的群体的行为 377
四、关于领导者的行为 378
一、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380
24·3 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380
二、行为科学的应用 382
一、管理心理学的要义 385
25·1 管理心理学的要义及功能 385
第二十五章 管理心理学 385
二、我国管理心理学的概况 386
三、管理心理学的性质 387
五、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388
四、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功能 388
一、关于领导心理 389
25·2 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389
二、关于个性心理 391
三、关于群体心理 395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96
25·3 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396
二、管理心理学应用的发展趋势 397
一、人才学的要义 399
26·1 人才学的要义与基本功能 399
第二十六章 人才学 399
二、人才学的基本特点 400
四、研究人才学的意义 401
三、人才学的基本功能 401
一、人才和人才的本质 402
26·2 人才学的基本内容 402
三、人才的分类 404
二、人才的基本要素和历史作用 404
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407
五、人才成长的内外在因素 409
一、关于人才的发现 411
26·3 关于人才的发现、鉴别、选拔及管理 411
三、关于人才的选拔 412
二、关于人才的鉴别 412
四、关于人才的管理 413
五、运用人才学理论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4
一、价值的原始意义 415
27·1 价值学的要义和价值 415
第二十七章 价值学 415
二、价值的普遍意义 416
三、价值的基本特征 417
四、价值学研究的意义 418
二、价值类型的多元化 419
一、价值表现的相对性 419
27·2 价值学研究的内容及特色 419
三、价值认识的辩证法 421
四、价值目标及实现 422
二、价值学的应用举要 423
一、价值学思想的演变 423
27·3 价值思想的发展和应用 423
一、公共关系概念 425
28·1 公共关系学的要义及特征 425
第二十八章 公共关系学 425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427
28·2 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28
一、公共关系的职能 429
二、公共关系的程序 431
四、公共关系机构和公共关系人员 434
三、公共关系技术 434
五、公共关系的对象分类 435
一、公共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区别 437
28·3 公共关系学的实践意义 437
二、社会主义公共关系与资本主义公共关系的原则区别 438
三、公共关系学的实践意义 439
29·2 法学基础理论 442
29·1 概述 442
第二十九章 法学 442
二、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443
一、法律的产生 443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445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对违法者的制裁 446
四、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 446
一、宪法学 447
29·3 部门法学 447
二、行政法学 449
三、刑法学 450
四、民法学 451
五、经济法学 452
六、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 453
一、法学与管理的关系概述 454
29·4 法学与管理 454
二、法律在管理中的作用 455
三、加强科学管理,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制 458
一、运筹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459
30·1 运筹学的要义及价值 459
第七篇 方法科学 459
第三十章 运筹学 459
二、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461
一、规划论 463
30·2 运筹学研究的内容及特征 463
三、运筹学的价值 463
四、决策论 465
三、存储论 465
二、排队论 465
六、图与网络分析 467
五、对策论 467
七、模拟论 468
一、运筹学的数学模拟原理 469
30·3 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应用 469
二、运筹学的数学规化原理 470
三、运筹学的发展运用 471
一、计量和计量学 473
31·1 计量学的要义和价值 473
第三十一章 计量学 473
二、计量的法律特征 474
三、计量学的价值 475
一、计量单位制的发展趋势 476
31·2 计量学研究的内容 476
二、计量基准、标准的选定原则 477
四、计量技术研究 478
三、计量机构的设置与改革 478
31·3 计量学的发展应用 479
一、计量学的产生背景 480
三、科学计量学举要 481
二、经济计量学举要 481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483
32·1 概述 483
第三十二章 科技统计学 483
二、科技统计的概念与任务 484
三、科技统计的特点与作用 485
一、统计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488
32·2 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488
二、建立科技统计指标的一般原则 489
三、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490
32·3 科技统计的方法和程序 491
四、数据整理和综合分析 492
三、制定调查表、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统计资料 492
一、确定统计单位 492
二、确定调查的目的和范围 492
一、政策的含义 494
33·1 政策的含义、要素与分类 494
第三部分 管理新篇 494
第八篇 政策机制 494
第三十三章 科技政策 494
三、政策的分类 495
二、政策的要素 495
一、政策的特征 498
33·2 政策的特征、地位和功能 498
二、政策的地位和功能 501
一、政策的制定 502
33·3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502
二、政策执行 504
一、科技政策是科技管理的核心和灵魂 505
33·4 科技政策和科技政策研究 505
二、科技政策要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反映国情民意,顺应世界潮流 507
三、加强科技政策研究是当务之急 508
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509
一、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方针 509
第三十四章 中国的科技方针和科技战略 509
34·1 科技方针 509
三、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510
一、三步走的总部署 511
34·2 从温饱到小康——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 511
四、切实作到“依靠”和“面向”,努力实施科技方针 511
二、第二步的奋斗目标 512
一、从国情出发,确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513
34·3 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513
三、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513
二、选准发展方向和重点 515
四、地方科技发展战略,应为发挥地区优势,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517
三、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科研结合起来,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 517
一、科技法制的基本含义 519
35·1 概述 519
第三十五章 科技法制 519
二、科技法制的基本内容 521
一、科技立法的紧迫性 525
35·2 科技立法 525
二、科技立法的原则 526
三、科技立法的程序 527
四、科技立法的形式 529
五、科技立法的技术 530
一、技术合同 532
35·3 技术合同法 532
二、技术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534
三、技术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536
四、技术合同的管理 537
二、科技体制的性质和地位 538
一、科技体制的概念 538
第九篇 科技体制 538
第三十六章 科技体制概况 538
36·1 科技体制的含义及系统结构的优化 538
三、科技体制系统结构的优化 540
一、美国的科技体制 541
36·2 国外科技体制简介 541
二、日本的科技体制 543
三、苏联的科技体制 545
一、历史沿革 548
36·3 我国科技体制 548
二、主要特征 551
一、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555
37·1 改革的动因 555
第三十七章 科技体制改革 555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556
三、科技体制自身完善的需要 557
一、运行机制的改革 558
37·2 改革的内容 558
二、组织结构的改革 559
三、人事制度的改革 562
37·3 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564
一、立足国情 569
38·1 大系统、全方位的科技新体制 569
第三十八章 科技新体制的构思 569
二、面向世界 570
38·2 引入竞争机制 571
三、大系统全方位的科技体制 571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 572
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573
三、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574
38·3 走向多元双轨制 575
第三十九章 科技工作方位与管理职能 578
第十篇 统筹方位 578
三、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为科技、经济、社会决策服务 579
二、组织科技向社会渗透,引导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579
39·1 科技工作方位 579
一、贯彻科技方针,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579
五、组织科技大军,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源源不断地提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 580
四、抓好综合管理和协调,为形成优化结构,创造最佳整体效益作贡献 580
一、统筹科技全局,全面履行职能 581
39·2 科技管理职能 581
二、加强宏观管理,抓重点、求实效 582
三、理顺微观事务,在“放活”上做文章、出效率 583
一、科技发展计划的含义和特点 584
40·1 基本概念 584
第四十章 科技发展计划 584
一、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的依据 585
40·2 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 585
二、科技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585
二、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的原则 587
三、科技发展计划的分类与内容 588
四、编制科技发展计划的方法与程序 590
一、科技计划的实施 591
40·3 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591
二、科技计划管理 592
一、科技课题与项目的含义 594
41·1 课题与项目的含义、来源及分类 594
第四十一章 科技课题与项目管理 594
二、科技课题与项目的来源及分类 595
一、选题与立项的原则 597
41·2 选题与立项 597
三、课题与项目管理的意义 597
三、选题与立项的方法与程序 598
二、选题与立项的标准 598
一、管理内容 601
41·3 科技课题和项目的管理与实施 601
二、课题与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602
一、科技经费的来源 605
42·1 科技经费的来源与分类 605
第四十二章 科技经费 605
二、科技经费的分类 606
一、科技经费的使用 607
42·2 科技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607
二、科技经费的管理 608
二、科技发展基金的管理 615
一、科技发展基金的来源与分类 615
42·3 科技发展基金 615
二、科技经费审计的原则 617
一、科技经费审计的意义 617
42·4 审计 617
三、科技经费审计的任务 618
一、科技成果的含义及特征 620
43·1 科技成果的概念 620
第四十三章 科技成果 620
三、科技成果的权益及其保护 621
二、科技成果的分类 621
一、科技成果管理的功能 622
43·2 科技成果管理 622
二、科技成果管理的内容 623
一、开拓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 630
43·3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630
三、重视和发展技术出口 631
二、有计划地组织推广重大成果,尽快形成规模效益 631
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意义与概况 634
44·1 概述 634
第四十四章 科技合作与交流 634
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636
44·2 我国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方针政策 638
一、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的管理体制和体系 639
44·3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 639
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的管理机构和职能 640
三、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管理 641
一、情报 645
45·1 基本概念 645
第四十五章 科技情报 645
三、情报学及其相关学科 646
二、情报工作 646
一、业务内容 647
45·2 科技情报工作的基本内容 647
二、情报服务对象及方式 650
四、情报现代化及其发展 651
三、情报服务网络 651
一、情报管理体制 653
45·3 情报管理 653
三、改革与发展 654
二、情报管理职能作用 654
四、情报政策与章法 656
一、专利和专利制度概念 658
46·1 专利基础知识 658
第四十六章 专利 658
二、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和主体 659
三、授予专利的条件 661
四、专利的申请与审批 662
五、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664
六、专利权的限制、终止和无效 665
一、专利法律工作 666
46·2 专利工作 666
二、专利代理工作 668
四、专利管理工作 669
三、专利情报工作 669
六、专利实施工作 670
五、专利教育与研究工作 670
一、管理组织体系 671
46·3 专利管理 671
二、专利法规 672
一、技术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 673
47·1 我国技术市场的兴起 673
第四十七章 技术市场 673
二、我国技术市场的兴起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 674
一、技术交易的结构形式和业务范围 676
47·2 技术交易活动 676
三、技术市场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676
二、技术商品的出售 677
三、技术商品的购买与成交 678
一、技术市场的开发 680
47·3 技术市场的开发与管理 680
二、技术市场的管理 682
一、技术市场的机制作用 683
47·4 技术市场的机制作用与肴待探索完善的问题 683
二、技术市场有待探索完善的问题 684
二、科技档案工作的性质及任务 686
一、科技档案的含义 686
第四十八章 科技档案 686
48·1 科技档案的含义、性质及任务 686
一、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分类 688
48·2 科技档案的管理 688
二、科技档案的编目及保管 689
三、科技档案的鉴定及统计 690
二、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的方法与途径 691
一、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的内容 691
48·3 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 691
一、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692
48·4 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 692
二、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形式 693
一、科技机构的类型 694
49·1 科技机构的类型及特点 694
第四十九章 科技机构 694
二、研究开发机构的特点及任务 696
三、民办科技机构 698
一、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699
49·2 科技机构的管理 699
二、科技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 700
三、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原则 702
一、国外科技机构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703
49·3 科技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703
二、我国科技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704
一、科技条件工作的特点及管理原则 706
50·1 科技条件工作的特点及任务 706
第五十章 科技条件工作 706
二、科技条件工作的任务 707
一、大型精密仪器的特点 709
50·2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与共用 709
三、加强对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促进资源协作共用 710
二、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范围 710
一、物资管理的概念 712
50·3 科研物资管理 712
二、物资管理的规律 713
三、物资管理的内容 714
51·1 金融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717
第五十一章 科技与金融 717
二、金融是科技成果商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718
一、金融是动员、集聚和分配货币资金的重要渠道 718
三、金融有利于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719
五、金融市场的开拓有利于科技市场的繁荣 720
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是科技投资风险性的要求 720
一、我国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情况 721
51·2 国内外金融促进科技发展的实践 721
二、国外金融促进科技发展的实践 723
51·3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基本模式及有关政策 724
一、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基本模式探讨 725
二、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有关政策 726
一、效能问题的提出 729
52·1 科技管理效能 729
第十一篇 管理效能 729
第五十二章 讲求效能 729
三、与效能相关的因素 731
二、管理效能的涵义及体现 731
一、于动态中把握管理 733
52·2 讲求管理效能 733
二、按系统运筹管理 734
三、靠调研支撑管理 735
五、依实情活化管理 736
四、用章法强化管理 736
二、目标管理的由来及发展 738
一、什么是目标管理 738
第五十三章 目标管理 738
53·1 概述 738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与作法 740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类型 741
53·2 目标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741
二、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做法 742
四、目标检查与考评 743
三、目标实施与管理 743
一、现实情况 744
53·3 科技管理工作的目标管理 744
二、推进构想 745
一、基本概念 749
54·1 科技队伍 749
第十二篇 队伍建设 749
第五十四章 科技队伍管理 749
二、基本情况 751
54·2 管理体制 754
三、顺利实施技术职务聘任制 757
二、推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 757
54·3 管理职能 757
一、贯彻落实科技人员政策 757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 758
54·4 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活力 758
四、组织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 758
五、做好科技队伍统计分析工作 758
六、维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758
三、科技人才市场运行机制 759
二、科技人才调节模式 759
四、间接控制体系 760
一、开发智力的必要性 761
55·1 智力开发战略 761
第五十五章 队伍建设与发展 761
二、智力开发措施 762
一、继续工程教育的意义 763
55·2 继续工程教育 763
二、国内外继续工程教育概况 764
三、继续工程教育有关问题研究 766
55·3 科技道德与科技文明建设 768
一、科技道德与科技文明建设的关系 768
二、科技道德对科技人员道德修养的要求 768
第五十六章 发挥科技队伍作用 771
56·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71
一、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 771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心理环境 772
三、均等的人才竞争环境 772
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773
56·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流动机制 773
一、建立宏观引导机制 774
二、形成内流活化机制 774
三、强化智力流动机制 774
56·3 讲究用人之道 775
一、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 775
四、推广合同聘任制 775
二、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776
三、坚持用培并重、重规人才的才能输入 776
56·4 放活科技人员管理 777
一、制定有关政策 778
二、搞活业余兼职 778
三、搞好“大合唱” 779
57·1 学术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781
第五十七章 学术团体 781
一、学术团体的诞生 781
第十三篇 学术拓展 781
二、学术团体的发展 782
三、学术团体的历史作用 783
57·2 我国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 784
一、学会的性质 784
二、学会的特点 785
三、学会的活动 785
一、科协的性质 787
二、科协的特点 787
57·3 我国的科学技术协会 787
三、科协的任务 788
一、学术交流的概念 790
58·1 学术交流的意义 790
二、学术交流的客观必然性 790
第五十八章 学术交流 790
三、学术交流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791
58·2 学术交流的途径 793
一、学术交流的渠道 793
二、学术交流的方式 794
三、学术活动的管理 795
一、学术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 796
二、学术活动的战略目标 796
58·3 学术活动的战略思想 796
三、学术活动的改革与探索 797
一、科学普及的含义 800
59·1 科学普及的意义 800
二、科学普及的社会作用 800
第五十九章 科学普及 800
59·2 科普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方法 802
一、科普工作的方针 802
二、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 803
三、科普工作的基本方法 804
59·3 科普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805
一、完善科普网络的组织体系 805
二、推动科普工作的自身变革 806
三、促进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 807
主要参考文献 809
-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郭晓军 2016
- 《MBA大师.2020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专用辅导教材 数学考点精讲》(中国)董璞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英文双语版》(美)彼得·德鲁克许是祥译;那国毅审校 2019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李隆庭,徐一星主编 2012
- 《管理运筹学》韩伯棠主编 2019
- 《ESG指标管理与信息披露指南》管竹笋,林波,代奕波主编 2019
- 《战略情报 情报人员、管理者和用户手册》(澳)唐·麦克道尔(Don McDowell)著 2019
- 《穿越数据的迷宫 数据管理执行指南》Laura Sebastian-Coleman 2020
- 《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国)粟芳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大学化学实验》李爱勤,侯学会主编 2016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