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玉清主编;包鹤皋,林学奇,刘长江,孔祥平,李文编写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8401199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
《临床免疫学》目录

第一节 免疫系统 1

一、免疫器官 1

目录 1

第一章 基础免疫 1

(一)中枢免疫器官 2

(二)外周免疫器官 4

(一)干细胞 5

二、免疫细胞 5

(二)淋巴细胞 6

(三)浆细胞 10

(四)吞噬细胞系统 12

(六)嗜碱肥大细胞系统 14

(五)树状细胞 14

(九)红细胞免疫系统 16

(八)血少板 16

(七)嗜酸性粒细胞 16

(一)免疫球蛋白 18

三、免疫分子 18

(二)淋巴因子 20

(三)白细胞间介素 22

(四)补体系统 23

(五)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24

(六)环核苷酸 27

第二节 免疫反应 29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 30

(一)抗原的概念及其性质 30

一、抗原 30

(三)抗原的种类 33

二、免疫应答 35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6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46

(三)几种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 51

(一)免疫保护(免疫生理) 52

三、应答结果 52

(二)免疫损伤(免疫病理) 53

(三)免疫耐受 66

(一)T细胞的免疫调控 72

二、免疫细胞间的调控 72

第三节 免疫调控 72

一、神经体液的调控 72

(一)免疫介质 73

三、分子间的免疫调控 73

(二)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 73

(五)环核苷酸 74

(四)免疫调节球蛋白 74

(二)干扰素 74

(三)抗个体基因型抗体 74

四、基因免疫调控 75

(七)组胺 75

(六)前列腺素 75

第二节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分类 77

第一节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概念及特点 77

第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 77

一、过敏性休克 79

第三节 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79

二、过敏性哮喘 80

三、过敏性鼻炎 83

四、花粉症 84

五、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 85

六、过敏性肺炎 86

九、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 87

八、过敏性结膜炎 87

七、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浸润 87

十、过敏性胃肠炎 88

十一、特应性皮炎 89

(一)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 90

十二、免疫复合物肾炎 90

(四)HBsAg-抗HBs性肾炎 92

(三)疟疾性肾炎 92

(二)狼疮样肾炎 92

(八)具有血管间质IgA沉着物的肾小球肾炎 93

(七)冷球蛋白血症与肾炎 93

(五)其它感染因子所致的肾炎 93

(六)并发于肿瘤的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93

十三、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 94

(十一)药物诱发的肾炎 94

(九)过敏性紫癜 94

(十)移植后肾小球肾炎 94

十四、慢性支气管炎 96

十五、血清病综合征 97

十六、动脉炎—血管炎综合征 98

十八、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101

十七、麦胶敏感性肠炎 101

三、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103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103

第三章 自身免疫病 103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概述 103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103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106

一、结缔组织病 106

第二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106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116

(三)硬皮病 122

(四)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124

(五)白塞氏病 126

(六)干燥综合征 128

(七)复发性多软骨炎 130

(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31

(一)天疱疮 132

二、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132

(九)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132

(三)疱疹样皮炎 133

(二)类天疱疮 133

(四)湿疹 134

(六)银屑病 135

(五)白癜风 135

(一)急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 136

四、自身免疫性心脏疾病 136

三、自身免疫性血液病 136

(二)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139

(一)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 140

五、自身免疫性呼吸系统疾病 140

(三)心脏切开术后综合征 140

(四)非特异性心包炎 140

(二)Goodpasture综合征 141

(三)矽肺 142

(一)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 143

七、自身免疫性胃肠道疾病 143

六、自身免疫性泌尿系统疾病 143

(二)溃疡性结肠炎 145

(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48

(一)慢性活动性肝炎 148

八、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 148

(三)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150

(一)桥本氏甲状腺炎与原发性粘液性水肿 151

九、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 151

(二)甲状腺机能亢进 153

(三)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过低症 155

(五)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 157

(四)原发性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57

(六)糖尿病 158

(一)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160

十、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160

(七)其它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 160

(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161

(三)多发性硬化症 162

(四)重症肌无力 164

(一)交感性眼炎 165

十一、自身免疫性眼病 165

(二)晶体过敏性内眼炎 166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167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167

第四章 免疫缺陷病 167

(一)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171

一、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 171

第三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71

(二)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172

(四)伴IgM正常或升高的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173

(三)常见可变型免疫缺陷病 173

(五)选择性IgA缺乏症 174

(八)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遗传性转钴胺Ⅱ缺陷病 175

(七)选择性IgG亚型缺乏症 175

(六)选择性IgM缺乏症 175

(九)先天性酶缺陷引起的B细胞免疫功能不全 176

(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177

二、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177

(十)伴正常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抗体缺陷 177

(十一)有限性免疫缺陷 177

(二)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 178

(三)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179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180

(四)高IgE综合征 180

(二)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181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181

(四)伴有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的细胞免疫缺陷病 182

(三)网状组织发育不全 182

(六)伴有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 183

(五)伴有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 183

(七)伴有短肢侏儒的免疫缺陷病 184

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 185

(十)免疫耗损症 185

(八)伴有胸腺瘤的免疫缺陷病 185

(九)伴淋巴细胞毒素的阵发性淋巴细胞减少症 185

(二)吞噬功能不全综合症 186

(一)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6

(一)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188

五、原发性补体缺陷 188

(五)C3缺乏症 189

(四)C2缺乏症 189

(二)C1q缺乏症 189

(三)C1r及C1s缺乏症 189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90

(七)其他补体组分的先天缺陷 190

(六)家族性C5功能缺陷 190

(一)病毒感染 191

二、感染 191

一、免疫抑制剂 191

三、恶性肿瘤 192

(二)细菌感染 192

五、外科手术及脾切除 193

四、蛋白质的异常丢失及营养不良 193

八、衰老 194

七、Down综合征 194

六、代谢性及内分泌性疾病 194

十、补体成分的继发性缺陷 195

(二)调理素缺乏 195

九、粒细胞的继发性缺陷 195

(一)粒细胞减少 195

二、胸腺瘤 196

一、胸腺增生 196

第五章 免疫增殖病 196

第一节 胸腺增生性疾病 196

(二)常见淋巴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 197

(一)淋巴结对抗原刺激的组织学反应 197

第二节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197

一、淋巴组织良性增生 197

三、淋巴组织恶性增生性疾病 199

(三)免疫母细胞淋巴结肿大 199

二、淋巴组织中间增生状态 199

(一)Sj?gren综合征 199

(二)二苯基乙内酰脲过敏 199

(一)恶性淋巴瘤 200

何杰金氏病(201)非何杰金氏淋巴瘤(202) 201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5)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6) 205

(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05

(一)良性单细胞系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207

一、单细胞系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207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207

(二)恶性单细胞系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208

多发性骨髓瘤 209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10

重链病 211

浆细胞瘤 212

二、多细胞系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213

三、冷免疫球蛋白血症 214

(四)Waldenstr?m氏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214

(一)慢性感染性疾病 214

(二)结缔组织疾病 214

(三)肝脏疾病 214

四、淀粉样变性 215

(一)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217

二、构成传染的因素 217

第六章 传染与免疫 217

第一节 传染概述 217

一、传染的概念 217

(二)机体的免疫反应 220

(三)隐性传染 222

(二)带菌或带虫状态 222

(三)外界环境因素对传染的影响 222

三、传染的发展和结局 222

(一)不传染 222

(二)特异性抗细菌免疫 223

(一)非特异性抗细菌免疫 223

(四)潜伏性传染 223

(五)显性传染 223

第二节 抗细菌免疫 223

一、机体的抗细菌免疫作用 223

(一)急性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224

二、细菌感染的类型与联合免疫作用 224

(一)溶细胞性感染 225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作用 225

(二)慢性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225

(三)产毒素性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225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225

(一)局限性传染 226

二、病毒传染的类型 226

(二)稳定状态的感染 226

(三)掺合感染 226

(六)慢病毒感染 227

(五)隐伏性病毒感染 227

(二)全身性传染 227

(三)不显性传染 227

(四)慢性病毒感染 227

(一)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228

三、抗病毒免疫反应 228

(二)特异性免疫作用 230

(一)免疫损伤 231

四、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及免疫功能下降 231

(二)急性或慢性感染 232

(一)局限性或全身性感染 232

(二)免疫功能下降 232

第四节 抗真菌免疫 232

一、真菌的致病作用 232

(一)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233

二、真菌病的类型 233

(三)特异性免疫作用 234

(二)吞噬细胞作用 234

(二)皮肤真菌病 234

(三)皮下真菌病 234

(四)深部真菌感染 234

三、抗真菌的免疫反应 234

(一)屏障作用 234

(二)体抗原与代谢抗原 235

(一)多抗原 235

四、免疫偏差与真菌感染 235

(一)创伤的易感性 235

(二)年龄的易感性 235

(三)代谢紊乱与易感性 235

(四)使用抗菌素或免疫抑制剂促进感染 235

(五)真菌过敏反应 235

第五节 抗寄生虫免疫 235

一、寄生虫抗原特点 235

(二)对原虫的免疫作用 236

(一)非免疫因素的作用 236

(三)共同抗原与期特异性抗原 236

二、机体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236

(一)抗原变异 237

三、寄生虫的免疫逃逸 237

(三)对蠕虫的免疫作用 237

四、寄生虫引起的免疫损伤 238

(四)释放抗原烟幕 238

(二)获得宿主抗原外套 238

(三)隐匿在保护区 238

六、寄生虫获得性免疫的类型 239

五、寄生虫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缺陷 239

(一)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239

(二)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239

(三)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239

(四)迟发型超敏反应 239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240

一、乙型肝炎的免疫动因 240

(一)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240

(二)非消除性免疫 240

(三)消除性免疫 240

第六节 乙型肝炎与免疫 240

(二)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相关抗原 242

(三)病毒感染后继发产生的自身抗原 246

(一)生理性免疫应答 247

二、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 247

(二)病理性免疫应答 251

(三)慢性活动性肝炎 253

(二)迁延性肝炎 253

三、各型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理 253

(一)急性肝炎 253

(二)诊断项目 254

(一)诊断原则 254

(四)重症肝炎 254

(五)无症状携带者 254

四、乙型肝炎的免疫诊断 254

(三)诊断意义 255

(四)测定方法估价 259

五、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 259

(二)免疫抑制剂 260

(一)免疫兴奋剂 260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 261

第一节 血细胞抗原及血清蛋白型 261

第七章 血液免疫 261

(一)ABO血型 262

(二)Rh血型 266

(四)其它血型 270

(三)MNSs血型 270

四、血清蛋白型 274

三、血小板抗原 274

二、白细胞抗原 274

(一)免疫球蛋白型 275

(二)?脂蛋白型 277

(四)电泳鉴定型 278

(三)Xm型 278

(一)红细胞血型抗体 279

一、天然抗体及同种异体免疫抗体 279

第二节 血细胞抗体 279

(二)白细胞抗体及血小板抗体 281

(一)红细胞自身抗体 282

二、自身抗体 282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83

第三节 血液免疫的临床 283

(二)血小板及白细胞的自身抗体 283

同种异体血型不合溶血性输血反应 284

(一)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84

新生儿溶血病 285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87

(三)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92

(一)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293

二、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293

(四)先天被动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93

(三)药物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294

(二)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294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5

(一)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5

(四)先天被动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295

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5

(一)同种免疫性血液凝固障碍 296

四、免疫性血液凝固障碍 296

(三)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6

(四)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6

六、造血免疫抑制 297

五、血浆蛋白免疫性反应 297

(二)自身免疫性血液凝固障碍 297

(三)药物免疫性血液凝固障碍 297

(四)先天被动免疫性血液凝固障碍 297

(一)造血的体液免疫抑制 298

(二)造血的细胞免疫抑制 299

(一)化学致癌物质 301

一、细胞突变 301

第八章 肿瘤免疫 301

第一节 肿瘤发生与免疫 301

(三)病毒 302

(二)霉菌及其毒素 302

(一)支持免疫监控学说的论据 303

二、免疫监控功能低下 303

(四)射线 303

(五)慢性炎症 303

(三)肿瘤细胞潜逃 305

(二)免疫选择产生免疫抗性亚株 305

(二)不支持免疫监控学说的论据 305

(三)自然杀伤细胞与免疫监控 305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 305

(一)建立特异性免疫耐受性 305

(九)抑制性T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306

(八)产生封闭抗体一一发生免疫促进作用 306

(四)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快 306

(五)抗原性调整 306

(六)抗原脱落一一形成抗原性烟幕 306

(七)免疫庇护所 306

(二)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307

(一)化学物质诱发的肿瘤抗原 307

第二节 肿瘤抗原 307

一、动物肿瘤抗原 307

(二)胚胎性抗原 309

(一)和病毒有关的肿瘤抗原 309

二、人类肿瘤抗原 309

第三节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310

(三)肿瘤的其它特异性抗原 310

(一)淋巴细胞 311

一、细胞因素的作用 311

(一)体液性抗体 312

二、体液因素的作用 312

(二)巨噬细胞 312

(三)K细胞 312

(四)NK细胞 312

(五)其它效应细胞 312

(三)非特异性抑制因子 313

(二)特异性封闭因子 313

二、抗癌药物对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 314

一、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 314

第四节 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和抗癌药的免疫抑制作用 314

一、甲胎蛋白 315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 315

二、癌胚抗原 316

四、乙胎蛋白 318

三、胃癌相关抗原 318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一般原则 319

第六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319

(一)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320

三、肿瘤常见免疫治疗 320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分类 320

(二)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322

(三)被动免疫治疗 323

(一)皮肤移植排斥反应 326

一、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326

第九章 移植免疫 326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 326

(三)骨髓移植排斥反应 327

(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以肾移植为例) 327

(一)特异性免疫 328

二、移植排斥反应机理 328

(三)非免疫性体液因素 329

(二)非特异性免疫 329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330

第二节 移植抗原 330

(一)HLA概述 333

二、HLA系统 333

(二)HLA的结构 336

(四)HLA分型的临床应用 337

(三)HLA分布 337

(二)H-Y抗原的基因定位 339

(一)H-Y抗原的发现 339

三、H-Y抗原 339

(三)H-Y抗原的检测方法 340

(一)肾移植的供者条件 341

一、肾移植供受体条件 341

第三节 移植的临床问题 341

(一)体外选择法 342

二、移植物选择方法 342

(二)肾移植的受者条件 342

三、排斥危机的诊断 343

(二)体内选择法 343

(二)排斥症状 344

(一)临床排斥过程 344

(一)对肾移植免疫反应的非特异性影响 346

五、对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 346

四、移植后并发症 346

(一)移植后立即发生的并发症 346

(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并发症 346

(三)在原病基础上引起的并发症 346

(四)肿瘤 346

(二)对移植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影响 348

第一节 药物免疫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350

第十章 药物免疫病 350

(一)Ⅰ型药物超敏反应 351

二、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 351

第二节 药物免疫病的免疫学机理 351

一、药物的抗原性 351

(一)完全抗原 351

(二)不完全抗原 351

(三)自身抗原 351

(一)机体因素 352

三、影响药物超敏反应的因素 352

(二)Ⅱ型药物超敏反应 352

(三)Ⅲ型药物超敏反应 352

(四)Ⅳ型药物超敏反应 352

(一)发病率 353

一、药物免疫皮肤病 353

(二)药物因素 353

第三节 药物免疫病的临床表现 353

(二)临床表现 354

(三)引起药物免疫皮肤病的常见药物 356

(三)免疫机理 357

(二)临床表现 357

二、药物免疫性肝病 357

(一)药物免疫性肝病的特点 357

(二)血清病样综合征 358

(一)药物热 358

(四)常见药物 358

三、药物免疫性血液病 358

四、药物免疫复合物病 358

六、中药超敏反应 359

(二)呼吸系统药物免疫病 359

(三)肾炎 359

(四)变应性血管炎 359

五、其它药物免疫病 359

(一)过敏性休克 359

第五节 药物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360

二、特异性体外诊断试验 360

第四节 药物免疫病的诊断 360

一、特异性体内诊断试验 360

(一)皮肤试验 360

(二)被动转移试验 360

(三)激发试验 360

一、蛋白质与免疫 362

第一节 营养素与免疫 362

第十一章 营养与免疫 362

三、维生素与免疫 364

二、脂类与免疫 364

第二节 营养不良与免疫 365

四、微量元素与免疫 365

(一)免疫球蛋白 366

二、对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 366

一、对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 366

(一)补体系统 366

(二)吞噬细胞功能 366

(四)胸腺淋巴组织的改变 367

(三)细胞免疫 367

(二)特异性抗体的形成 367

二、食物超敏反应分类 368

一、食物超敏反应的原因 368

第三节 食物超敏反应 368

三、食物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369

(一)男性生殖道抗原系统 371

一、男性不育与免疫 371

第十二章 生殖免疫 371

第一节 不育与免疫 371

(二)精子抗体生成与不育 372

二、女性不育与免疫 374

(一)睾丸制剂用于男性免疫 375

三、控制生育与免疫 375

(三)男性和女性对激素的免疫 376

(二)精子制剂用于免疫 376

四、性别的免疫控制 377

(三)生殖遗传与免疫的关系 378

(二)母胎间免疫关系 378

第二节 生殖过程的免疫 378

一、生殖免疫的基本现象 378

(一)生殖过程的免疫发展 378

(二)免疫抑制学说 379

(一)胎盘屏障学说 379

二、正常妊娠胎儿不被排斥的机理 379

(二)孕期中免疫接种的影响 380

(一)输血反应与免疫关系 380

(三)免疫耐受性学说 380

(四)免疫促进学说或封闭抗体学说 380

三、妊娠中同种免疫的后果 380

四、母体自身免疫病对胎儿的影响 380

五、妊娠中免疫的其它影响 380

第三节 产科疾病与免疫 381

(四)免疫诊断与妊娠 381

(三)怀孕与器官移植 381

(一)免疫学改变 382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82

一、流产 382

(二)免疫病理 383

(二)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 384

(一)滋养叶细胞的抗原性 384

三、胎盘早剥 384

四、滋养叶细胞肿瘤 384

(一)干细胞 385

二、免疫细胞与衰老 385

第十三章 衰老与免疫 385

第一节 免疫系统与衰老 385

一、胸腺与衰老 385

(四)T细胞 386

(三)B细胞 386

(二)巨噬细胞 386

三、抗体与衰老 387

四、胰岛素 388

三、甲状腺素 388

第二节 内分泌与免疫 388

一、生长激素 388

二、皮质激素 388

一、感染 389

第三节 免疫功能低下与疾病 389

五、性腺激素 389

六、胸腺素 389

二、细胞移植 390

一、饮食控制 390

二、自身免疫病 390

三、肿瘤 390

第四节 恢复老年免疫功能的措施 390

六、巯基乙醇 391

五、应用聚核苷酸 391

三、外科治疗 391

四、应用胸腺体液因子 391

七、控制体温 392

(四)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393

(三)白细胞趋化功能测定 393

第十四章 免疫诊断 393

第一节 免疫试验方法 393

一、非特异性免疫试验方法 393

(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393

(二)炎症反应皮窗试验 393

(七)硝基蓝四氮唑(NBT)试验 394

(六)巨噬细胞吞噬百分比及吞噬指数测定 394

(五)中性白细胞杀菌活性测定 394

(十)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395

(九)特殊白细胞酶的含量测定 395

(八)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 395

(十一)总补体测定(50%溶血法)及单—补体成分测定 396

B细胞SmIg检测法—免疫微球法 397

B细胞表面膜 免疫球蛋白(SmIg)检测法—直接免疫荧光法 397

(十二)组织内补体免疫荧光测定法 397

二、体液免疫试验法 397

(一)B细胞检测 397

B细胞EB病毒受体检测法 398

B细胞小鼠红细胞受体检测法—ME花环试验 398

B细胞补体受体检测法—EAC花环试验 398

B细胞Fc受体检测法—EA花环试验 398

B细胞Fc受体检测法—热聚合的人丙种球蛋白免疫荧光试验 398

抗体生成细胞检测—溶血空斑试验 399

B细胞补体受体检测法—ZC花环试验 399

B细胞补体受体检测法—FBC花环试验 399

免疫球蛋白测定 400

(二)免疫球蛋白及其相关成分的测定 400

循环中免疫复合物(IC)测定 401

尿本周氏蛋白分析 401

冷球蛋白测定 401

凝集反应 402

(三)抗原抗体反应试验法 402

血清中血型抗体测定 402

特异性抗体产生功能测定—接种菌苗法 402

沉淀反应 403

抗原抗体反应标记法 406

补体参与的反应 406

生物试验法 409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411

(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411

三、细胞免疫试验法 411

(八)HE花环试验 412

(七)EG花环试验 412

(三)Et-玫瑰花试验 412

(四)Ea-玫瑰花试验 412

(五)29℃E-花环试验 412

(六)Es花环试验 412

(十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413

(十二)Ea花环与ANAE双标记法 413

(九)荧光抗体法检测T细胞 413

(十)酸性α-醋酸萘酯酶法检测T细胞 413

(十一)异种抗人T细胞血清细胞毒试验 413

(十七)淋巴细胞的细胞毒试验 414

(十六)淋巴细胞集落抑制试验 414

(十四)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414

(十五)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 414

(十八)T细胞亚群检测法 415

(五)K细胞检测 416

(四)浅表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 416

四、淋巴组织检查法 416

(一)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 416

(二)淋巴结触诊 416

(三)胸腺阴影X线检查 416

第二节 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417

(六)淋巴细胞杂交瘤与单克隆抗体 417

(一)诊断依据 418

一、超敏反应性疾病的诊断 418

(二)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419

(二)自身免疫病的实验室诊断 420

(一)诊断依据 420

(三)超敏反应性疾病鉴别诊断 420

二、自身免疫病的诊断 420

(三)自身免疫病的鉴别诊断 422

(一)诊断依据 423

三、免疫增殖病的诊断 423

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 424

(二)鉴别诊断 424

(一)体液免疫缺陷的诊断 425

(五)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426

(四)补体缺陷的诊断 426

(二)细胞免疫缺陷的诊断 426

(三)吞噬功能缺陷的诊断 426

一、免疫兴奋剂 429

第一节 免疫治疗剂 429

第十五章 免疫治疗 429

卡介苗 430

(一)来源于微生物的免疫兴奋剂 430

OK—432 431

短小棒状杆菌 431

壁氨酸二肽类 432

两性霉素B 432

流产布氏杆菌制剂 432

索状因子 432

辅酶Q—泛醌类 432

灵菌素 432

萜内脂类 433

千金藤碱 433

羟氨苯丁酰亮氨酸 433

(二)来源于植物小分子免疫兴奋剂 433

马兜铃酸 433

?菌科来源的葡聚糖 434

来源于酵母等的葡聚糖类 434

木脂体类 434

溶血卵磷脂类似物 434

植物血凝素 434

(三)多糖类 434

(五)佐剂 435

去氧炔诺酮 435

黄芪多糖 435

竹黄多糖蛋白 435

高等植物多糖类 435

(四)化学合成免疫兴奋剂 435

巯基化合物 435

顺丁烯二酐乙烯醚共聚物-哌喃共聚物类 435

(六)淋巴细胞转移因子 437

(七)免疫核糖核酸 440

(十)其它免疫兴奋疗法 442

(九)中草药免疫兴奋剂 442

(八)胸腺素 442

(一)干扰素 443

二、免疫调节剂 443

(二)左旋咪唑 447

(三)丙胺肌苷 449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450

三、免疫抑制剂 450

(四)左旋咪唑类似物 450

(五)2—氰氮丙啶类 450

(六)中草药免疫调节剂 450

(四)甲氨喋呤 452

(三)硫唑嘌呤 452

(二)环磷酰胺 452

(七)环胞霉素A 453

(六)淋巴细胞抑裂素 453

(五)氯喹 453

(九)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454

(八)抗淋巴细胞血清 454

四、抗炎药 455

(一)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 456

(四)补体系统调节药物 458

(三)β受体兴奋剂 458

(二)抗组织胺药物 458

一、超敏反应的治疗原则 459

第二节 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459

(三)对抗活性介质的作用 460

(二)阻止活性介质的释放 460

(一)脱敏 460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461

(五)中药的抗过敏作用 461

(四)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461

(一)一般治疗 462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462

二、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462

(二)施行免疫替代疗法 463

(三)中草药 465

(一)人工自动免疫制剂 466

一、生物制品的种类 466

第十六章 预防免疫 466

第一节 生物制品的种类、接种方法和禁忌症 466

二、生物制品的接种方法和禁忌症 467

(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467

(一)Ⅰ型超敏反应 471

一、预防接种引起的各类超敏反应 471

第二节 预防接种的异常免疫反应及处理方法 471

二、接种后发生异常反应的处理 472

(四)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472

(二)Ⅱ型超敏反应 472

(三)Ⅲ型超敏反应 472

一、卫气与免疫 474

第一节 卫气、肺脾肾与免疫功能 474

第十七章 中医与免疫 474

二、肺脾肾与免疫 475

第二节 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的中医治疗 478

第三节 具有免疫作用的中药 479

三、中草药免疫调节剂 480

二、中药免疫抑疫剂 480

一、有免疫兴奋作用的中药 480

四、对免疫功能有作用的常用方剂 481

第五节 气功的免疫调节作用 483

第四节 针灸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483

主要参考文献 4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