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哮喘病学
哮喘病学

哮喘病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明华,殷凯生,蔡映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706675X
  • 页数:11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近年来哮喘病日新月异的发展,较第1版增加大量新内容,并重点阐述了免疫药理学、循证医学和抗哮喘药物的开发方向等。读者对象:呼吸科、变态反应科医师。
上一篇:现代肿瘤康复下一篇:中国八卦本草
《哮喘病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发展简史 2

第二节 定义 4

第三节 哮喘病的新概念和常用术语 5

第四节 我国哮喘病的研究现状 10

第五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2

第二章 病因学 16

第一节 概述 16

第二节 哮喘病的致病因素 17

第三节 哮喘病的诱发因素 30

第一节 哮喘病的患病率 33

第三章 流行病学 33

第二节 哮喘病的病死率 39

第三节 哮喘病的自然病程 41

第四章 遗传学 43

第一节 概述 43

第二节 哮喘家族史与遗传学的关系 44

第三节 哮喘基因定位的策略和方法 45

第四节 白细胞抗原基因与哮喘病 47

第五节 T细胞受体遗传学与哮喘病 50

第六节 β2受体多态性与哮喘病 52

第七节 哮喘候选基因 55

第八节 哮喘基因敲除模型 59

第九节 IgE的遗传调控 59

第一节 变应原与IgE 62

第五章 免疫学 62

第二节 炎症细胞与哮喘病 65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哮喘病 80

第四节 黏附分子与哮喘病 95

第五节 炎性介质与哮喘病 98

第六章 发病机制 111

第一节 气道炎症学说 111

第二节 神经-受体失衡学说 118

第三节 免疫与变态反应学说 121

第四节 与哮喘病发病机制有关的其他学说 122

第五节 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 125

第七章 病理学 128

第一节 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 128

第二节 哮喘病的病理学改变 131

第三节 哮喘病气道组织的细胞种类和病理学特征 134

第四节 气道平滑肌的病理学特征 139

第八章 病理生理学 142

第一节 与磷脂类炎性介质相关的病理生理 142

第二节 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病理生理 149

第三节 与其他炎性细胞相关的病理生理 157

第四节 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的病理生理 168

第五节 与气道通气障碍有关的病理生理 173

第六节 与迟发相哮喘反应相关的病理生理 176

第七节 与气道换气功能障碍相关的病理生理 178

第九章 分类与分型 180

第一节 经典的分类方法 181

第二节 近代分型分类方法 183

第三节 变应性哮喘 184

第四节 感染性哮喘 187

第五节 运动性哮喘 189

第六节 药物性哮喘 191

第七节 职业性哮喘 192

第八节 特殊类型哮喘病 193

第十章 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 196

第一节 哮喘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96

第二节 病史的重要性 199

第三节 病史采集要点和主要询问内容 199

第十一章 一般实验室检查 203

第一节 实验室常规检查 203

第二节 胸部X线或CT检查 204

第三节 血气分析 205

第四节 肺音分析 208

第十二章 气道反应性及其测定 210

第一节 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机制 210

第二节 试验方法和仪器 212

第三节 测定前准备 215

第四节 乙酰甲胆碱/组胺吸入气道反应性测定 216

第五节 运动激发试验 221

第六节 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 222

第七节 气道反应性测定的评价 223

第八节 支气管扩张试验 227

第十三章 肺功能测定 229

第一节 峰流速值测定 229

第二节 用力肺活量及其衍生指标 234

第四节 肺容积测定 236

第三节 呼吸动力学测定 236

第五节 流速-容量曲线 237

第六节 换气功能 237

第十四章 免疫学诊断及检测技术 239

第一节 过敏原皮肤试验 239

第二节 激发试验 244

第三节 体外检测技术和主要检测项目 245

第十五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254

第一节 诊断 254

第二节 哮喘病严重程度的诊断 256

第三节 哮喘病的鉴别诊断 259

第十六章 免疫药理学 265

第一节 概述 265

第二节 抗哮喘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66

第三节 与ThO细胞分化相关的免疫药理学 267

第四节 与IgE相关的免疫药理学 272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相关的免疫药理学 277

第六节 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药物 284

第七节 免疫调节药物与哮喘免疫药理学 287

第十七章 哮喘病的临床药理学 291

第一节 药动学研究 292

第二节 药效学研究 300

第三节 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 307

第四节 抗哮喘药物和时间药理学 310

第五节 抗哮喘药物在肺内的代谢过程 314

第十八章 哮喘病急性期治疗总论 317

第一节 哮喘急性期的严重度分级和治疗目的 317

第二节 急性发作时第一现场的治疗 318

第三节 急性发作期的急诊室治疗 320

第四节 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治疗 323

第五节 支气管解痉剂在急性期的应用原则 324

第十九章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应用 328

第一节 药理学研究 329

第二节 速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334

第三节 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344

第四节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给药途径和选择 348

第五节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副作用及其防治 349

第二十章 茶碱类药物的应用 352

第一节 茶碱类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352

第二节 茶碱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58

第三节 茶碱类药物的种类和临床应用 359

第四节 茶碱类药物的安全性、副作用及其防治 367

第五节 缓(控)释茶碱的研究现状 368

第二十一章 其他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370

第一节 抗胆碱药物 371

第二节 选择性磷酸二酯酶同工酶抑制剂 375

第三节 钙离子拮抗剂 380

第四节 钾离子通道激活剂 384

第五节 硫酸镁 386

第六节 速尿 387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在危重度哮喘中的应用 390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在危重度哮喘时的作用机制 390

第二节 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 391

第三节 危重度哮喘分级治疗管理中激素的使用 392

第四节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94

第二十三章 危重度哮喘的防治 396

第一节 定义 396

第二节 危重度哮喘的成因 397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98

第四节 严重程度判断 400

第五节 鉴别诊断 402

第六节 治疗 403

第七节 预后 418

第二十四章 哮喘病并发症及其防治 419

第一节 自发性气胸和纵隔气肿 419

第二节 呼吸衰竭 420

第三节 气道黏液栓阻塞 422

第四节 肺部细菌感染 423

第五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 424

第六节 哮喘猝死 426

第七节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429

第八节 其他并发症 430

第二十五章 哮喘病缓解期治疗总论 431

第一节 概述 431

第二节 哮喘病的缓解期治疗原则和目的 432

第三节 哮喘病的阶梯治疗方案 435

第四节 哮喘病的三级分度治疗方案 438

第五节 哮喘控制的临床评价指标与界定 443

第二十六章 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 446

第一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分子药理学 447

第二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免疫药理学 452

第三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动学特征 458

第四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临床药效学研究 463

第五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465

第六节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种类 469

第七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及防治 477

第八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 480

第二十七章 色甘酸钠 487

第一节 概述 487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和药理机制 488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 489

第四节 色甘酸钠的临床应用 491

第五节 临床应用评价 492

第六节 非糖皮质激素类气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和评价 493

第一节 概述 494

第二十八章 尼多酸钠 494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研究 495

第三节 药效学研究 495

第四节 临床应用 500

第二十九章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501

第一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试验药理学 501

第二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各论 505

第三十章 抗过敏药物 512

第一节 炎性介质在哮喘病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512

第二节 抗过敏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515

第三节 抗过敏药物对哮喘的临床药效学研究 519

第四节 抗过敏药物的种类 521

第五节 临床治疗哮喘病常用的抗过敏药物 526

第六节 抗组胺药物的毒副作用 545

第三十一章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 548

第一节 概述 548

第二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免疫机制 549

第三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对哮喘的疗效评价 551

第四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53

第五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各种治疗方案 555

第六节 具体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 559

第七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副作用及防治 561

第八节 变应原疫苗的研究现状 563

第九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实验研究动向及临床研究方向 566

第三十二章 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 569

第一节 免疫制剂在哮喘防治中的地位和现状 569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 570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 578

第三十三章 哮喘病的联合治疗 583

第一节 联合治疗的特点 583

第二节 哮喘治疗药物的分类 584

第三节 哮喘病的联合治疗 587

第三十四章 中医中药的临床实践和常用方剂 595

第一节 病因病机 595

第二节 辨证施治 597

第三节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 600

第四节 治疗哮喘病的传统中药 606

第五节 哮喘病相关中药的副作用 616

第三十五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 618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治疗的指导思想 619

第二节 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病的疗效 621

第三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思路和现状 624

第四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诊断 627

第五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631

第三十六章 植物药在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应用 637

第一节 概述 637

第二节 不同国家治疗疾病的差异性 638

第三节 各国治疗哮喘病的植物药研究 639

第四节 各国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植物药研究 657

第五节 植物药对哮喘病和过敏性鼻炎疗效研究 660

第三十七章 哮喘病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 678

第一节 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概况 678

第二节 阻断哮喘病各个环节的中药 681

第三节 治喘中药的免疫药理学研究 684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一般问题 694

第三十八章 哮喘病的基因治疗 694

第二节 哮喘病的基因治疗 696

第三十九章 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病的关系以及治疗思路 700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生 700

第二节 哮喘病合并呼吸道感染 708

第四十章 哮喘病的预防 713

第一节 哮喘病的一级预防 713

第二节 哮喘病的二级预防 715

第三节 哮喘病的三级预防 715

第四十一章 哮喘病的心理学研究 721

第一节 概述 721

第二节 心理因素对哮喘的影响 721

第三节 哮喘对心理情绪的影响 724

第四节 哮喘患者心理障碍的处理 726

第四十二章 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估及临床应用 729

第一节 概述 729

第二节 影响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729

第三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表的制定 730

第四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表的使用 732

第五节 我国哮喘患者生命质量与欧美患者的差异 733

第六节 哮喘生命质量评估临床应用的价值 733

[附] 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5分制) 734

第四十三章 哮喘患者的麻醉与手术问题 737

第一节 麻醉中影响哮喘的因素和机制 737

第二节 哮喘患者术前评估 738

第三节 麻醉和术前对哮喘病的处置 741

第四节 哮喘患者的麻醉和手术 742

第四十四章 哮喘患者的护理 746

第一节 哮喘患者的教育 746

第二节 病室的安排 749

第三节 协助医生病情观察 750

第四节 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750

第五节 饮食护理 751

第六节 心理护理 751

第四十五章 哮喘的预后 753

第一节 影响哮喘预后的因素 753

第二节 医疗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758

第三节 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防治水平的影响 760

第四节 儿童哮喘病的预后 760

第五节 哮喘病预后的估计和评价方法 763

第四十六章 儿童哮喘 765

第一节 我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766

第二节 儿童哮喘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770

第三节 儿童哮喘的辅助诊断方法 771

第四节 我国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常规(2003年11月修订) 774

第五节 儿童哮喘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 781

第六节 儿童哮喘的特殊治疗 796

第七节 2002年GINA方案有关儿童哮喘的修改要点 800

第八节 婴幼儿喘息 804

第九节 病毒感染、过敏性疾病和儿童哮喘的内在联系 810

第十节 哮喘自我管理与教育 812

第十一节 目前儿童哮喘防治中常见的误区及问题 813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 815

第四十七章 老年性哮喘 815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816

第三节 临床特征 818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821

第五节 治疗 823

第六节 预后 828

第四十八章 咳嗽变异性哮喘 829

第一节 发病机制 829

第二节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830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831

第四节 治疗 832

第四十九章 难治性哮喘 833

第一节 定义 833

第二节 难治性哮喘的主要类型 833

第三节 难治性哮喘的相关因素 838

第四节 难治性哮喘的药物治疗 848

第五节 难治性哮喘的卫生经济学思考 852

第五十章 职业性哮喘 855

第一节 职业性哮喘的定义 855

第二节 职业性哮喘的流行病学 855

第三节 职业性哮喘的病因 856

第四节 职业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859

第五节 职业性哮喘的临床表现 860

第六节 职业性哮喘的诊断 861

第七节 职业性哮喘的治疗和预后 865

第五十一章 运动性哮喘 866

第一节 发病机制 866

第二节 病理生理 867

第三节 诊断 873

第四节 运动性哮喘的防治 874

第五十二章 药物性哮喘 880

第一节 定义与概述 880

第二节 可能诱发哮喘的药物 880

第三节 发病机制 882

第四节 诊断 883

第五节 治疗和预防 883

第六节 阿司匹林性哮喘 884

第五十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与哮喘病 890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890

第二节 临床表现 891

第三节 诊断 891

第五节 预后 892

第四节 治疗 892

第五十四章 食物过敏性哮喘 893

第一节 流行病学 893

第二节 食物的抗原性 894

第三节 发生机制 894

第四节 诱发哮喘的食物种类 896

第五节 影响食物变应原的因素 898

第六节 诊断 898

第七节 预防和治疗 901

第五十五章 激素抵抗性哮喘 903

第一节 概念及临床特征 903

第二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发生机制 904

第三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诊断策略 908

第四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治疗策略 909

第五节 预后 913

第五十六章 脆性哮喘 914

第一节 分型 9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915

第三节 病因学 915

第四节 发病机制的探索 918

第五节 治疗 919

第五十七章 妊娠期哮喘 924

第一节 妊娠与哮喘的相互影响 924

第二节 妊娠期哮喘的治疗 926

第三节 哺乳期哮喘的治疗 932

第二节 发病机制 933

第一节 定义及概况 933

第五十八章 月经性哮喘 933

第三节 临床表现 934

第四节 治疗 934

第五十九章 尘螨过敏与哮喘病 936

第一节 尘螨病原生物学 936

第二节 尘螨的变应原性 940

第三节 尘螨变应原的免疫应答 945

第四节 流行病学 947

第五节 特异性免疫诊断 951

第六节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 954

第七节 预防措施 958

第六十章 真菌过敏与哮喘病 961

第一节 概述 961

第二节 真菌变态反应的基础研究 962

第三节 真菌变态反应的临床研究 967

第六十一章 花粉过敏与哮喘病 977

第一节 概述 977

第二节 我国致敏花粉的主要种类 978

第三节 与致敏花粉相关的基础研究 979

第四节 花粉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因素 981

第五节 临床症状 983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985

第七节 特异性治疗 986

第八节 一般治疗 988

第六十二章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病 991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病的关系 992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的病理学 996

第三节 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 997

第四节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1002

第五节 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004

第六节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006

第七节 过敏性鼻炎的防治 1012

第六十三章 微机管理在哮喘病诊治中的应用 1024

第一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哮喘病诊断中的应用 1024

第二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哮喘病防治中的应用 1026

第三节 微机在哮喘病教育中的应用 1028

第四节 微机在哮喘病科研中的应用 1029

第五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防治对策中的应用 1029

第六节 微机在哮喘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031

第一节 在哮喘病运用循证医学的目的 1034

第六十四章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应用 1034

第二节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运用程序(附哮喘相关网站、书籍和杂志) 1036

第三节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具体运用 1042

第六十五章 哮喘病社会经济学研究 1045

第一节 概述 1045

第二节 哮喘病临床经济学的现状 1046

第三节 哮喘病临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048

第四节 哮喘病临床经济学的今后研究方向 1050

第六十六章 哮喘病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 1051

第一节 临床思维的基础 1051

第二节 临床思维的要点 1053

第六十七章 对哮喘病人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支持 1056

第一节 患者教育在哮喘病防治中的作用 1056

第二节 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1058

第三节 哮喘病基本知识的教育内容 1060

第四节 哮喘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内容 1063

第五节 哮喘病治疗知识的教育内容 1066

第六节 哮喘病患者的心理教育内容 1069

第七节 社会支持与哮喘病教育 1071

第六十八章 哮喘病的膳食和饮食治疗 1073

第一节 膳食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1073

第二节 膳食在哮喘病中的治疗作用 1074

第三节 祖国医学有关哮喘病食疗的实践 1077

第六十九章 哮喘病患者的身体锻炼 1079

第一节 哮喘病患者的耐寒锻炼 1079

第二节 哮喘病患者的体能锻炼 1080

第三节 哮喘病患者的调整呼吸锻炼 1082

第四节 气功疗法 1085

第一节 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试验的内容和设计 1089

第七十章 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试验和评价方法 1089

第二节 抗炎性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评价方法 1097

第三节 平喘性抗哮喘药物的评价方法 1102

第四节 抗哮喘药物开发与研究的特殊问题 1104

第五节 利用计算机建模进行药物试验 1106

第七十一章 21世纪抗哮喘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1109

第一节 研究思维和模式 1109

第二节 近期研究药物 1109

第三节 中期开发目标 1111

第四节 远期研究目标 1112

第五节 21世纪哮喘免疫药理学的研究方向 1114

第七十二章 哮喘病防治问答(向哮喘病人宣教用) 1118

参考文献 11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