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苗族通史  5
苗族通史  5

苗族通史 5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荣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9787105089819
  • 页数:793 页
图书介绍:《苗族通史》按照通史体例和应包含的内容,从传说时代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末为止,分别叙述苗族的起源、迁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全面、系统地反映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
上一篇:偏关文史 第1辑下一篇:开国主席
《苗族通史 5》目录
标签:通史 主编

第六部 列传、志 5

卷十四 人物列传(上) 吴荣臻 石华森 吴运宏(以下人名按姓氏笔画顺序)九松 5

九大白 5

九元帅 5

万官保牛 6

马务多 6

马勃迈 7

卞和 7

太昊 8

王凯 8

王相 9

王开洪 10

王宪章 11

王故烈 14

王济辉 15

王富文 16

韦广宽 16

韦同烈 17

韦故胜 王故富 17

包利 18

包大度 19

田子义 19

田太祥 20

田兴恕 20

田应全 21

田应诏 21

白党 22

石乜妹 22

石三保 22

石占魁 23

石正兴 24

石正典 24

石生富 24

石各野 25

石廷珪 25

石廷琛 26

石邦榘 26

石邦藩 27

石宏规 27

石远德 27

石国斌 28

石明山 29

石明顺 29

石板塘 30

石绍钟 31

石柳邓 31

石娘夸 32

石维贞 32

石朝凤 33

石辉玉 33

龙宪 赵盛宣 34

龙贵 34

龙矫 35

龙擢 36

龙骥 36

龙大道 37

龙云飞 38

龙凤翔 40

龙正升 41

龙廷久 41

龙达哥 41

龙植三 42

伊尹 42

共工 42

刘伯容 43

刘作孚 43

华平治 45

向琪 45

向冬青 46

向梦熊 47

向辑虞 47

夸父 48

朱洪章 48

何玉堂 49

何朝兴 49

吴鹤 50

吴二林 50

吴八月 51

吴大廷 51

吴天半 52

吴天保 52

吴见举 52

吴福春 53

吴世旺 53

吴生贵 53

吴永勋 54

吴正明 54

吴传声 55

吴光烈 55

吴毕郎 56

吴老柔 56

吴自发 57

吴自烈 58

吴阿曼 59

吴国佐 60

吴勉安 60

吴庭礼 吴庭义 61

吴恒良 61

吴金定 62

吴朝俊 62

吴瑞祯 62

吴慕尧 63

宋万化 宋蒙古 63

张丁往 张不往 64

张文才 64

张世富 65

张吉光 66

张吉斌 廖冬求 66

张自成 67

张秀眉 68

张金培 68

张叙丞 69

张秋潭 69

张称达 70

报南烧 71

李达 71

李芬 72

李金亮 73

李洪基 74

李益之 74

杨京 75

杨大六 76

杨光文 76

杨完者 77

杨应龙 77

杨秀当 77

杨阿利 78

杨树森 78

杨海棠 杨光发 79

杨高明 80

杨清轩 80

杨朝科 81

杨雅各 81

杨瑞清 82

邰胜江 83

阿吴 83

阿榜 84

陈日光 84

陈佑魁 86

陈复初 87

陈琴高 87

妹喜 88

岩大五 88

欧阳魁庭 88

罗廷弼 89

苗父 89

金竹 89

金刚相 90

保禾 高禾 90

修承浩 91

姜月楼 92

姜老拉 93

姜亮伟 93

姜得全 93

柳天成 94

段虞清 94

相单程 95

贺济泮 96

贺增龄 96

赵国珍 97

赵盛林 97

唐力臣 98

唐世杰 98

皋陶 99

皋大武 99

秦良玉 99

莫宗文 100

蚩尤 101

贾老响 101

陶洪兴 102

陶新春 陶三春 102

顾希均 103

梁清环 104

梼杌 104

聋基亨 104

麻星衢 105

麻家富 105

黄文光 106

黄金印 106

龚昌荣 107

善卷 107

彭济民 108

谢龙光 108

鲁九 109

滚育兴 109

满朝荐 110

蒙能 李天保 110

雷世兴 111

雷再浩 111

廖玉梅 112

廖名缙 112

廖成才 113

熊希龄 114

蔡光武 116

滕代胜 116

滕代顺 117

滕英斋 118

滕黑子 118

潘正德 119

潘名杰 119

潘老帽 120

潘志清 120

稷柱 121

颛顼 祝融 121

鲧 121

黎运贵 122

瞿步恺 123

夔 123

驩兜 124

卷十五 人物列传(下) 吴运宏 李明天王子佑 126

王正福 126

王朝文 127

石玉珍 128

石邦智 128

石启贵 129

龙庄伟 130

吴光士 130

吴运昌 130

吴向必 131

李敖 131

李明天 131

李振军 132

沈从文 132

欧百川 132

喻忠桂 133

龙大位 133

滕代远 133

陈靖 133

滕久明 134

项朝宗 134

杨汉先 134

胡贤生 135

人物列传表 136

(以姓氏笔画为序) 136

二画 136

三画 136

四画 140

五画 150

六画 162

七画 167

八画 204

九画 208

十画 212

十一画 216

十二画 220

十三画 223

十四画 225

十五画 227

十六画以上 232

卷十六 语言文学志 李明天 李炳泽 234

一、语言 234

(一)苗族使用语言概况 234

1.苗族使用语言概况 234

2.苗语概况 236

3.系属问题:与周围语言的关系 239

(二)苗语方言的形成 242

(三)语音发展变化 248

1.多音节词的单音节化 248

2.声调的产生和演变 249

3.声母的变化 255

4.韵母的变化 257

(四)词汇和词义的发展变化 259

1.“同源词”的产生 259

2.苗语中的借词 267

3.旧词的消失和新词的产生 272

4.词义的演变 280

(五)语法的发展变化 284

1.前缀的产生和变化 284

2.动词的语法化 287

3.音变造词:不成功的屈折形态变化 288

4.“的+形容词/动词”的残留 289

(六)苗族文字的产生 290

1.古苗文之谜:传说中的文字失传 290

2.汉文化的影响与汉字式苗文的产生 292

3.西方宗教的传入与拼音苗文的产生 292

结束语 294

主要参考书目 294

二、文学 295

(一)概述 295

1.什么都用诗来记 298

2.地区差异性特别大 298

3.独具风格的浪漫主义手法 299

4.文学样式丰富多彩 299

(二)分述 301

1.苗族远古时期的神话与传说 301

2.苗族古代文学概述 302

3.19世纪苗族文学概述 305

4.20世纪苗族文学概述 308

卷十七 哲学思想志 雷安平 吴曙光 321

一、苗族哲学思想的孕育萌发时期 321

(一)原始的假说 321

1.云雾假说 321

2.枫木假说 323

3.卵生假说 324

(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27

1.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 327

2.萌芽状态的进化论思想 329

3.从猿转变到人的思想 330

4.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 331

(三)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 332

1.制天造地意识 332

2.铸日造月的意识 333

3.人定胜天意识 335

(四)以“三”为本的哲学观念 336

(五)唯心主义的观念 340

1.蚩尤创立巫教 340

2.苗族巫教的理论基础是万物有灵 342

二、苗族哲学思想的形成时期 346

(一)有神论思想 346

1.鬼神观念 347

2.筮卜迷信 348

3.汉族有神论思想的影响 350

(二)无神论思想 350

1.对筮卜迷信的怀疑和否定 351

2.用新陈代谢的观点来看待生死问题 353

(三)苗族“理词”中的哲学思想 354

1.事物具有特殊性的思想 355

2.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思想 355

3.事物因果联系的思想 356

4.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 357

(四)苗族文人的哲学思想 357

1.吴鹤的哲学思想 357

2.满朝荐的哲学思想 358

3.龙绍讷的哲学思想 360

4.龙玉六的哲学思想 364

三、苗族哲学思想的发展时期 365

(一)天主教、基督教思想的传入 365

(二)苗族文人哲学思想的发展 366

1.龙凤翔的哲学思想 366

2.龙骥的哲学思想 368

3.吴光前的哲学思想 369

四、苗族生成哲学 370

(一)“三位一体”论 373

1.搜媚若 373

2.各薄港搜 374

3.玛汝务翠 376

(二)“三大关系”论 378

1.生成相资 378

2.生成相制 379

3.生成相征与相夺 380

(三)“三大结局”论 381

1.生成胜负 382

2.生成难全 383

3.生成增多变好 383

(四)“一分为三”论 384

1.搜媚若分析法(即能量分析) 385

2.各薄港搜分析法(即物质分析法) 386

3.玛汝务翠分析法(即结构分析法) 387

五、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哲学思想研究成果 388

(一)苗族哲学思想资料搜集 389

(二)苗族哲学思想研究成果 390

卷十八 教育志 吴曙光 龙文玉 杨正存一、苗族传承教育 392

(一)宋以来史书对苗区传承教育记载 393

1.刻木为契 393

2.天文历法及属相生肖推算教育 394

(二)传承教育的几种主要形式 398

1.“教堂子”教育 398

2.“三朝”教育 399

3.“歌会”、“款会”教育 400

4.“鼓社”、“灯会”教育 400

二、封建儒学教育 401

(一)唐宋以来苗区羁縻州内开始办学 402

(二)元代苗疆儒学教育 403

(三)明代儒学教育 406

1.明代苗区儒学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406

2.明代苗疆学堂的分布 410

3.王守仁及其弟子对苗区教育的影响 415

(四)清代苗疆儒学教育 416

1.书院教育 416

2.苗义学教育 418

3.苗区私塾教育 431

4.苗寨自办书院 431

三、清末及民国初期新学教育 434

(一)学堂教育 435

(二)私塾教育 438

(三)学校教育 440

1.在今湖南苗区和其他各族杂居区 441

2.在今贵州苗区和其他各族杂居区 443

3.在今重庆(含四川)苗区和其他民族杂居区 445

4.在今广西苗区和其他各族杂居区 445

5.在今云南苗区和其他各族杂居区 446

四、教会教育 447

(一)贵州省教会教育 447

1.安顺教会办学 447

2.威宁教会学校 448

(二)云南省教会教育 449

1.昭通地区教会学校 449

2.蒙自教会学校 450

3.武定教会学校 450

五、抗战时期苗区教育热 451

(一)湘西苗区教育热 451

(二)黔东南教育热 459

1.“一致抗日”具体化为“一致办教育” 460

2.各级各学校在忧患中励精图治 460

3.抗日救亡为师生提供了崇高而广阔的战斗空间 462

(三)黔西北教育热 465

六、苗文的创制及其教育 466

七、苗区社会主义教育 466

(一)民族高等学府 468

1.中南民族大学 470

2.西南民族大学 471

3.吉首大学 471

4.贵州民族学院 472

5.云南民族大学 473

6.广西民族大学 474

7.湖北民族学院 476

(二)苗区中小学教育 477

1.苗岭山区地方性大、中、小学教育 477

2.武陵山区民族教育 484

3.乌蒙、大娄山区民族教育 491

4.南山山区民族教育 499

5.云岭东南苗区民族教育 502

卷十九 医药志 吴黎明 王燕 陶永富 505

一、苗族医药的缘起及其基础理论 505

(一)苗族医药的缘起 505

1.医巫结合 511

2.苗医药 515

3.医武结合 516

4.医护一家 516

(二)苗医的基础理论 519

1.苗族医治理念——破均衡思想 519

2.苗医药体系 520

3.病症分类 524

二、苗医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方法 528

(一)诊断法 528

1.六诊 529

2.三考 530

(二)治疗法 531

1.外治法 532

2.化水疗法 536

3.饮食疗法 537

4.保健养生法 537

三、苗药配伍的主要特点 538

(一)苗药方剂法则及药理命名 538

1.药理命名 541

2.配方法则 541

(二)苗药配伍的主要特点 541

1.象形配伍 541

2.五色配伍 542

3.五味配伍 542

4.阴阳配伍 543

5.动静配伍 543

6.粘连配伍 543

7.疏导配伍 544

8.固表配伍 544

9.滋补配伍 544

10.关于毒类药的应用 544

11.关于“蛤蟆豆”的特制 545

四、苗族医药研究成就 545

(一)苗药研究与开发 546

(二)苗医研究体系 549

卷二十 武术志 吴黎明 吴曙光 吴运宏一、概述 554

二、苗族武术的基本内容 556

(一)徒手 556

1.基本功 556

2.策手 556

3.套路 557

4.礼示 557

(二)器械 558

1.棍术 558

2.铜锏与“棒棒烟” 558

3.钩钩刀 559

4.竹条镖 559

5.连枷刀 560

6.九子鞭 560

7.“巴招欧” 561

(三)绝技 561

1.点穴 561

2.特异功能 562

三、苗族武术的几个主要特点 562

(一)苗拳的建构特点 562

1.武功与武德相联系,优化道德情操 562

2.意、气、形相统一,强化防卫本领 563

3.健身与防卫相结合,提高民族素质 564

(二)苗拳收徒授艺特点 564

1.收徒参师特点 564

2.授艺及操练特点 566

(三)苗拳技击特点 566

1.以防为主 566

2.多变法 566

(四)苗拳功力操练特点 566

1.专一、超脱、净化 567

2.权衡度 567

3.重稳健紧凑,忌洒脱舒展 568

四、苗族武术秘传经典及名人传略 569

(一)秘传经典 569

1.吴八月外传及其《拳术秘诀》 569

2.龙长卿外传及其《十二大策手》 572

3.伍远汉《伍氏二十四大战拳经》 574

4.龙廷久及其“神鞭” 575

5.吴荣臻的《技击简论》 575

(二)武术名人传略 575

1.石三保 575

2.项崇周 576

3.杨金膀 577

4.石把智 579

5.石占魁 581

6.滕黑子 581

7.张明华 582

卷二十一 服饰志 吴显清 杨文金 585

一、苗岭山区苗族服饰 585

(一)久敢式 585

(二)高丘式 586

(三)稿旁式 587

(四)久仰式 587

(五)温泉式 588

(六)白道式 589

(七)巫门式 590

(八)南孟式 590

(九)新民式 591

(十)芳武式 591

(十一)福泉式 592

二、乌蒙山区苗族服饰 595

(一)“喇叭”式 595

(二)东部方言式 595

(三)西部方言式 596

(四)滇东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式 596

三、云岭东南山区苗族服饰 599

四、武陵山区苗族服饰 601

(一)男子服装 601

(二)女子服装 602

(三)银饰 604

(四)湖北宣恩式 605

五、大娄山区苗族服饰 607

(一)男装 607

(二)女装 608

六、海南苗族服饰 609

(一)发饰 609

(二)头饰 609

(三)首饰 610

(四)衣服 610

七、隆林式苗族服饰 611

(一)第一种女装 611

(二)第二种女装 612

卷二十二 婚姻志 赵玉燕 吴曙光 刘超凤一、苗族婚姻形式及其通婚原则 613

(一)婚姻形式 613

1.“自由婚” 614

2.“说亲婚” 614

3.“扁担婚” 615

4.“半路婚” 615

5.“填房婚” 616

6.“转亲婚” 616

7.“招郎婚” 617

(二)通婚原则 617

1.同苗姓不婚 617

2.同宗不婚 618

3.姨表不婚 619

4.禁止“舅霸姑婚” 619

5.旧时苗汉不婚 620

二、恋爱方式与订婚走亲 621

(一)恋爱方式 621

1.跳月求偶 621

2.歌语联姻 624

3.草标幽会 625

4.信物定情 627

(二)订婚走亲 627

1.说婚与占卜、配属相 627

2.提亲与放口 629

3.订婚和赏婿 631

4.行亲、访亲和拜大年 634

三、结婚礼仪 636

(一)迎亲及嫁女 636

1.婚前男女双方的筹备 636

2.迎亲 639

3.送亲 643

4.嫁女 644

(二)婚典 647

1.合婚酒 647

2.端洗脚水和洗脸水 649

3.踩堂闹堂 649

4.对歌 650

5.入洞房 651

6.“诉史祝酒” 651

7.祭水与回门 652

8.教区婚俗 653

四、婚姻裂变习俗 654

(一)退婚 654

1.解除私订婚约 655

2.解除媒妁婚约 655

(二)离婚 656

1.公开离婚 656

2.私下离婚 657

3.离婚中的其他问题 657

4.财产问题 658

卷二十三 家庭村落志 吴黎明 赵玉燕 刘超凤一、苗族家庭状况 659

(一)家庭类型 659

(二)家庭法定关系 660

1.夫妻关系 660

2.父母子女关系 661

3.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661

(三)家庭成员 662

1.家庭成员称谓(这里仅以湘西和湘西南为例) 662

2.家庭成员地位 662

(四)家庭财产分配原则 663

(五)家法家规 665

二、村落 666

(一)村落风水 667

1.地理风水的选择原则 667

2.风水选择的理论依据 667

3.村落风水培植 669

(二)村落结构及管理 671

1.单一姓氏村寨 671

2.亚血缘族居村寨 671

3.多姓氏杂居村寨 672

(三)住房结构 672

(四)村落设施 673

卷二十四 风俗志 吴显清 潘正才 陈定秀一、岁时节日 675

(一)苗年 675

(二)春节 678

(三)踩花节 682

(四)祭桥节 684

(五)“三月三” 686

(六)过社与清明节 687

(七)种棉节 688

(八)姊妹节 689

(九)“四月八” 690

(十)端午节 691

(十一)“六月六” 695

(十二)“七月七”、七月半接老客 695

(十三)吃卯节 696

(十四)吃新节 697

(十五)“禾仔斋” 698

(十六)“爬坡节” 699

(十七)赶秋节 699

(十八)拉鼓节 700

(十九)招龙节 700

(二十)祭祖节 702

(二十一)芦笙会 704

(二十二)“洗寨”节 704

(二十三)中秋节 705

(二十四)重阳节 705

(二十五)香炉山坡会 705

(二十六)文昌会 706

(二十七)斗牛 706

二、祭祀 706

(一)椎牛祭祖 707

(二)祭枫树神 709

(三)祭祖 710

(四)接龙 710

(五)还傩愿 712

(六)“解簸箕”、“解席子”祭祀 713

(七)“翻尸”祭祀 714

(八)“祭母猪神” 714

(九)“祭财门猪” 715

(十)架地桥 716

(十一)祭鼓社 716

(十二)祭罗孔山神 717

(十三)拔生 717

(十四)敬门猪 718

(十五)烧灵 718

三、生养习俗 718

(一)接生 718

(二)打“三朝” 719

(三)过生日与祝寿 719

(四)“隔鬼”、“驱魔” 719

(五)防蛊 720

四、生产习俗 720

(一)祭稷柱神 720

(二)求雨、祭龙 720

(三)祭地(献天公地母) 721

五、禁忌 721

六、信仰与崇拜 722

(一)巫术及苗老司 722

1.“过阴”或称“放阴”术 722

2.驱鬼术 723

3.占卜术 723

4.神明裁判 724

5.“喝血酒” 724

(二)槃瓠崇拜 724

(三)太阳、月亮崇拜 725

七、丧葬习俗 726

(一)丧葬过程 726

1.送终和烧落气纸 727

2.报丧 730

3.开路 731

4.守灵 731

5.吊丧 732

(二)下葬形式 735

(三)葬礼 737

1.择时择穴 738

2.入殓上山 738

3.葬后复山 747

4.送水 752

主要参考文献 753

后记 769

附录一:跋 陈靖 789

附录二:供稿单位及个人 7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