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重点项目
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重点项目

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重点项目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付季重,黄万盛著
  •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2299·009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
《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重点项目》目录

序言:用开放的心怀接受时代的挑战&傅季重 1

人类的精神文明与道德发展远景&黄万盛 4

属于人类的价值规定&商戈令 25

道德范畴的意义、历史及其逻辑关系&商戈令 48

一、道德范畴的意义 48

二、道德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 56

三、道德范畴系统与价值系统 72

道德规范系统的特征&黄万盛 76

一、规范系统的序列性特征及其质的规定性 78

二、道德规范系统的普遍性、纲领性特征 84

三、规范系统是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共生产物及中介环节 91

道德价值的判断&商戈令 97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97

二、价值判断的非理性因素 100

三、道德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活动的结果 106

四、道德价值判断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 111

五、价值判断的历史尺度 113

六、道德价值与评价及道德建设 116

道德结构与层次&尹继佐 119

一、研究道德结构的唯物主义前提和方法论探讨 119

二、从宏观上分析道德体系,它包括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 125

三、道德意识内在的逻辑结构——从道德品质、道德规范到道德原则 130

四、科学地区分共产主义道德总体的层次 134

道德文化的变革&黄万盛 142

一、改革与道德的历史辩证关系 144

二、改革中道德变化的几个规律性特征 150

三、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道德文化的变革 169

道德发展的规律&朱宁康 183

一、道德的发展及其规律性 183

二、道德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190

三、道德发展中变革与继承的统一 193

四、当代道德危机与共产主义道德 196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哲学思考&尹继佐 200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利益观的确立是提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前提 200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主体学说的形成也是提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前提 211

三、宣传和实行集体主义原则需要划清的界限 217

个人主义的历史和现实&葭苇 228

一、关于个人主义历史构成的哲学分析 228

二、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主义及其表现 233

三、个人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 237

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朱宁康 胡果文 242

一、爱国主义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242

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现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问题 248

物质利益·道德·按劳分配&徐堃 262

一、利益的基木属性及运行机制 262

二、共产主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 267

三、按劳分配原则和共产主义道德 274

道德境界与科学文化&周勇闯 刘军 282

一、道德和科学文化发展的一致性 283

二、道德与科学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 289

三、共产主义道德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 293

道德情操与艺术修养&陈先元 298

一、道德是艺术的现实基础之一 299

二、艺术的道德表现力 303

三、在提高艺术修养中陶冶道德情操 306

道德与法的辩证关系&梁文清 310

一、道德与法的一致性 311

二、道德与法的差别性 318

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 323

爱情、婚姻和家庭中的道德关系&蔡子文 329

一、爱情的本质与道德价值 329

二、婚姻的道德基础 335

三、建立理想型的家庭关系 338

职业道德建设&蔡子文 343

一、职业道德是调整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 343

二、职业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347

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351

道德理想&徐堃 355

一、科学地区分道德理想与理想道德 355

二、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357

三、道德理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 361

四、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368

个性及其道德意义&王旭 375

一、个性范畴的涵义 375

二、个性的道德意义 379

三、个性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382

道德教育&施福昇 389

一、进行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89

二、道德教育的心理因素和过程 394

三、道德教育的规律 397

道德修养&柴广钧 402

一、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02

二、道德修养的内容 406

三、社会实践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410

四、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413

编后记 4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