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馥洁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10079554
  • 页数:4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萧箑父、李锦全等中哲史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导论、价值原理篇、学派取向篇、范畴系列等四部分,遵循文献诠释与体系建构相统一、原理探索与观念分析相统一、学派辨析与范畴辩证相统一、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统一的思路,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历史状态和演变历程,是填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空白的学术专著。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目录

导论 1

一 价值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 4

二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结构特征 6

三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9

四 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意义 14

价值原理篇 19

一 价值本质论 21

(一)从主体经验方面理解价值的本质 21

(二)从客体特性方面理解价值的本质 22

(三)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理解价值本质 24

二 价值分类论 27

(一)以“天”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 28

(二)以地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 28

(三)以人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 30

三 价值评价论 35

(一)关于评价与认知的关系 35

(二)关于价值评价的标准 36

(三)关于价值评价的方式 39

(四)关于价值评价的主体 40

四 人类价值论 42

五 自然价值论 50

学派取向篇 59

一 儒家的道德价值论 61

(一)“天命”、“人性”的价值根据论 61

(二)“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论 66

(三)“义然后取”的价值选择论 70

(四)“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的价值理想论 74

(五)“人能弘道”的价值实现论 82

二 墨家的功利价值论 87

(一)“取法天志”的价值根据论 87

(二)“为功”、“利民”的价值取向论 90

(三)“利中取大,害中取小”的价值选择论 102

(四)“兼士”人格与“尚同”社会的价值理想论 110

(五)“赖力者生”的价值创造论 120

三 法家的权力价值论 128

(一)“因情”、“因道”、“因世”的价值根据论 129

(二)“尊君”、“重权”的价值取向论 135

(三)“功利尽举”的价值标准论 148

(四)“法术之士”和“法治”社会的价值理想论 155

(五)“尽力务功”的价值实现论 166

四 道家的自然价值论 173

(一)“道法自然”的价值根据论 173

(二)“有生于无”的价值形成论 178

(三)“物无贵贱”的价值标准论 181

(四)“贵夫无为”的价值取向论 184

(五)“至人”人格和“至德之世”的价值理想论 189

(六)“为道日损”的价值实现论 197

范畴系列篇 203

一 义利论——道义与利益的选择 205

(一)重义轻利论 206

(二)崇义非利论 208

(三)崇利简义论 213

(四)义利兼重论 216

(五)义利双弃论 223

二 德力论——道德与实力的权衡 227

(一)尚德轻力论 227

(二)全力凝德论 230

(三)义圣力暴论 232

(四)务力废德论 233

(五)德力具足论 236

三 义生论——道义与生命的比值 240

(一)舍生取义论 240

(二)贵生持义论 244

(三)义贵于生论 245

(四)弃义全生论 246

(五)轻义贵生论 248

(六)珍生务义论 251

四 德智论——道德与知识的评价 254

(一)“既仁且智”论 255

(二)“贤良圣智”论 259

(三)“绝圣弃智”论 261

(四)重智重才论 264

(五)“德识才学”论 267

五 理欲论——理性与物欲的取舍 270

(一)以理制欲论 271

(二)任理去欲论 274

(三)明理灭欲论 275

(四)理存于欲论 280

(五)节欲说 286

(六)无欲说 287

(七)纵欲说 288

六 公私论——公利与私利的估量 291

(一)公正无私论 291

(二)“道公不私”论 294

(三)“公法废私”论 296

(四)“天下为公”论 298

(五)“天理无私”论 300

(六)“合私成公”论 303

七 群己论——群体与个人的位置 308

(一)“群居和一”论 309

(二)“尚同”、“齐一”论 313

(三)“贵己”、“贵独”论 314

(四)“必兼不独”论 317

(五)“且任物情”论 321

八 天人论——自然与人的关系 324

(一)天人合一论 325

(二)“人与天一”论 331

(三)“天人之分”论 333

(四)“天人交胜”论 336

(五)“造天”“合天”论 338

九 真善美论——理想境界的追求 343

(一)“尽美尽善”论 344

(二)“信言不美”论 348

(三)“至美至乐”论 352

(四)“诚仁乐”论 357

价值思维篇 363

一 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融通性特征 365

(一)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的融通 365

(二)价值追求与历史规律的融通 367

(三)价值意识与认识活动的融通 369

(四)价值实现与生命历程的融通 371

二 老子“道”的价值意蕴 374

(一)“道”的价值品格 374

(二)道的价值功能 377

(三)道的价值局限 381

三 张载“太虚”之气的价值意蕴 385

(一)“太虚”的价值品性 385

(二)“太虚”价值品性的人文意义 389

(三)“太虚”价值理想的实现 394

四 朱熹“理”的价值意蕴 398

(一)“至善之理”是万物价值的本原 399

(二)“当然之理”是人生价值的准则 401

(三)“仁爱之理”是道德价值的总体 403

(四)“穷理”“复理”是价值实现的途径 404

五 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融通 407

(一)认识主体的价值规定 407

(二)认识对象的价值选择 409

(三)认识过程的价值参与 410

(四)认识目标中的价值意蕴 413

六 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中的价值意识 417

(一)历史本体论中的价值本位意识 417

(二)历史主体论中的圣人创价意识 420

(三)历史规律论中的价值追求意识 423

(四)历史发展论中的价值转换意识 425

七 中国哲学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合意识 430

(一)统合的形式 430

(二)统合的特征 435

(三)统合的意义及其局限 439

八 中国传统“节欲”修养观的价值论意义 442

(一)节欲是对主体价值需要的调适: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层次调适到高级层次 442

(二)节欲是对主体评价标准的矫正:将个体的私利的评价标准矫正为群体的公利的评价标准 444

(三)节欲是对价值取向的引导:将人的价值选择方向引导到超越性的追求上 445

(四)节欲是对人格价值的升华:通过节欲养成圣人、至人、君子等高尚人格 446

(五)节欲是对理想社会的建构:通过节欲缓和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争夺,形成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 447

九 中国传统价值思维对解决全球问题的意义 450

(一)“天人合一”价值思维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深远意义 450

(二)“以和为贵”价值思维对形成共处竞争意识的积极功能 452

(三)“见利思义”观念对矫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的重要作用 452

(四)“正德、利用、厚生”观念是统合科技力量与人文价值的有益借鉴 453

(五)“生生之道”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宝贵启示 454

主要参考文献 456

后记 458

增订本后记 46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