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人间总是勘疑处-现代转型期文论经典《人间词话》的写作
人间总是勘疑处-现代转型期文论经典《人间词话》的写作

人间总是勘疑处-现代转型期文论经典《人间词话》的写作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晓华著(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 版 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4703424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以《人间词话》为基础,论述了《人间词话》的写作年代、演化痕迹、写作准备、西方思想与《人间词话》的现代思维,历代诗话词话在《人间词话》中的现代意蕴、审美鉴赏批评体系及经典地位,阐述了一代大家20世纪初的国学大师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该书稿内容翔实,是国内研究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有的佳作之一。
《人间总是勘疑处-现代转型期文论经典《人间词话》的写作》目录

绪论 《人间词话》——以人(人间)为基点的诗之思与诗之史的融合 1

第一章 《人间词话》写作年代的现实考证和理性推测 11

第一节 研究者对《人间词话》写作时间的质疑 11

第二节 对《人间词话》手稿本所作的考证与推测 18

第二章 《人间词话》的“人间”意蕴的演化痕迹探踪 38

第一节 “人间”的涵义 40

第二节 王国维《人间词》中的“人间” 46

第三章 《人间词话》的写作准备 54

第一节 1898年之前,王国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源流、社会关系 54

第二节 1898~1913年王国维工作、读书与社会交往情况 57

第三节 1898~1913年王国维读书、职业、交往等情况对《人间词话》写作的影响 59

第四章 《人间词》《静安诗稿》与《人间词话》的写作 82

第一节 1898~1913年王国维创作、著述情况 82

第二节 从《人间词》甲乙稿序看《人间词话》手稿写作意图 85

第三节 从《静安文集·自序》《三十自序·一、二》看王国维哲学与文学的视界融合 120

第四节 《静安诗稿》:诗思对话 131

第五节 《人间词》:诗性哲学 139

第五章 西方思想资源与《人间词话》的现代思维 154

第一节 《辨学》建构了《人间词话》的逻辑思维 157

第二节 日本体验对《人间词话》的潜移默化 178

第三节 康德、叔本华奠定了《人间词话》的思想基石 186

第四节 尼采、席勒、歌德、海别尔对《人间词话》的隐然影响 201

第五节 其他西方“天才”、“豪杰”、“名儒”、“大诗人”等对《人间词话》的悄然建构 205

第六章 历代诗话、词话在《人间词话》中的现代意蕴 234

第一节 诗词校勘、辑录为《人间词话》的写作提供了资料准备 236

第二节 《人间词话》对历代诗话、词话、文论的“拈出”与重铸 248

第七章 《人间词话》——以“境界”说为核心的以真引美臻于善的审美鉴赏批评体系 265

第一节 “境界”研究述源 266

第二节 “境界”探源 278

第三节 “境界”、“意境”辨 288

第八章 从《红楼梦评论》到《人间词话》 308

第一节 《红楼梦评论》与《人间词话》 308

第二节 哲学、美学论文对《人间词话》的催生 319

第三节 中国哲学著述赋予《人间词话》丰富内涵 333

第四节 《文学小言》——《人间词话》的直接母本 340

第九章 《人间词话》——诗、思、史多重组合的体验型阐释确立了现代文论的经典地位 349

第一节 文学经典的标准——“境界”作为词审美鉴赏的核心范畴 350

第二节 文学经典的创作方法——有“境界”的词是像似自然的艺术 351

第三节 文学经典的原创性与典范性——美的艺术是独创的、典范的天才的艺术 354

第四节 文学经典的主体生命审美品格——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天才与摹拟相对 357

第五节 以真引美臻于善的文学经典特征——美是道德的象征即善,非天才的摹拟即“矫揉造作” 359

第六节 文学经典的延传——审美判断涉及自然界与艺术里的优美与崇高,天才的艺术到一个界限不能再前进,这界限或早已达到而不能再突破 360

第七节 《人间词话》作为文论经典的超越开放性——“二律背反”的鉴赏命题 361

第十章 《人间词话》——在对经典的互文性阐释中形成经典 363

第一节 在文本的层面——阐释前经典文本以形成新的经典 364

第二节 主体间性的层面——阐释性的焦虑以形成经典 366

第三节 文化视野的层面——对《人间词话》的阐释巩固了经典地位 369

尾声 《人间词话》的经典之路——作为现代文论的接受中形成经典 372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接受情况——学术化(科学化) 372

第二节 1949~1979年的接受情况——政治化(阶级化) 384

第三节 1979年至今的接受情况——职业化(学者化) 388

参考文献 409

附录一 王国维的教育活动对当前教育与职业的启示 413

附录二 受教与施教双向互动的多重审视——兼论王国维成才因素的当代反思与启示 423

后记 4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