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伦理学引论
中国伦理学引论

中国伦理学引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广荣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12035228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阐述和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伦理学体系,包括一般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及中国伦理学的特色、中国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道德的基本问题及中国人的解释方式、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国道德建设的诸方面问题(目标与任务、理论与实践、途径与方法)等。在中国伦理学界诸多著述中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色。
《中国伦理学引论》目录

第一章 伦理学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1

第一节 伦理学的对象 2

一、伦理与道德 2

二、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6

三、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9

第二节 伦理学的范围 11

一、从三大领域研究道德的基本问题,构建宏观伦理学体系 12

二、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围内研究道德,构建人生价值观体系 16

三、立足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道德运用,构建应用伦理学体系 17

第三节 伦理学的方法 19

一、哲学的方法 20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 21

三、阶级分析的方法 22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3

五、联系世界的方法 25

六、民族分析的方法 26

第二章 道德及其结构与特征 28

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 28

一、中国人与西方人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之比较 28

二、道德的概念及理解和把握道德概念的方法论原则 31

第二节 道德的结构 34

一、道德意识 34

二、道德活动 38

三、道德关系 40

第三节 道德的基本特征 41

一、阶级性、民族性与全人类因素相统一,民族性最为突出 41

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统一的结构关系中两者比较均衡 42

三、价值导向与精神强制相统一,精神强制更明显 43

四、广泛渗透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统一,独立性因渗透性而存在 45

第四节 道德的民族特性与道德国情 49

一、道德民族特性的表现 49

二、道德民族特性的成因 52

三、道德的民族特性使道德成为一种国情 54

第三章 道德文明价值及其选择与实现 56

第一节 道德文明及其形成与发展 57

一、文明及道德文明 57

二、道德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60

第二节 道德文明的价值体现 63

一、认识与鉴别的价值 64

二、教育与培养的价值 65

三、控制与调节的价值 66

第三节 道德文明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67

一、经验主义和德性主义的道德价值实现学说 67

二、道德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悖论问题 71

三、道德价值实现与道德智慧 74

第四章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78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 78

一、“天命靡常”与“德”的产生 78

二、“孝”的产生和盛行 80

第二节 孔子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杰出贡献 82

一、孔子是伟大的思想革新家 82

二、孔子最杰出的历史贡献:以“仁”改造“礼” 84

三、孔子以后的“礼”具有道德、法律和政治三个方面的含义 85

第三节 明清之际至清代中叶的伦理思想 86

一、提出“人必有私”的自然人性观 86

二、鼓吹“夫妇人之始”的男女平等观 88

三、整合“饮食男女皆义理”的新理欲观 90

四、彰显“不以一人之私害天下之公”的新公私观 92

五、“存理灭欲”的价值回流及启蒙思想的曲折前进 94

第四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发展主线及基本特征 96

一、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 96

二、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98

三、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01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03

第一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伦理思想 103

一、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伦理思想 103

二、太平天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105

三、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伦理思想 107

四、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伦理思想 110

第二节 “五四”之后三种有代表性的伦理思想 114

一、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想 114

二、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 116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118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学伦理思想向国外传播的基本情况 121

一、传播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21

二、传播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123

第六章 中国传统道德及其当代传承与创新 127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双重价值结构 127

一、公私观念结构:“大一统”的整体观念与小私有观念共存 127

二、人际观念结构:注重人际和谐与不讲是非原则共存 129

三、人格观念结构:诚实守信与不知变通共存 131

四、精神生活观念结构:重视追求理想与空谈理想共存 132

五、修身观念结构:严于律己与规避善恶矛盾共存 134

第二节 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135

一、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35

二、积极进取、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 137

三、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140

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 141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143

一、当代中国传承与创新传统道德的基本情况 143

二、传承与创新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 146

三、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道德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长期任务 150

第七章 中国人新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152

第一节 义利观念的变化 152

一、传统的义利观念 152

二、新时期义利观的变化 154

三、义利观变化的特点及逻辑走向 156

第二节 个人观的变化 157

一、传统的个人观念 158

二、新时期个人观念的变化 159

三、理解和把握个人观念变化的方法论原则 162

第三节 职业观念的变化 164

一、新时期职业观念发生的变化 165

二、职业观念变化的利弊分析 167

三、职业观念变化的调整思路 169

第四节 性观念的变化 170

一、传统的性观念 170

二、新时期性观念的变化及其影响 171

三、新时期中国人应有的性观念 173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规范体系 17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 175

一、什么是集体主义 175

二、确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178

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价值核心:为人民服务 182

一、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182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84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186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规范 187

一、公民基本规范 187

二、社会公德规范 190

三、职业道德规范 192

四、婚姻家庭道德规范 194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03

第一节 中国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 203

一、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的道德追求 203

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06

三、社会和谐目标的层级分析 21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212

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12

二、促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17

三、促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224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231

第一节 道德教育 231

一、道德教育及其结构性分析 231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其相关性问题 234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36

第二节 道德修养 238

一、道德修养的实质及其意义 239

二、道德修养的内容 240

三、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243

第三节 道德评价 246

一、道德评价及其领域 247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与范畴 249

三、道德评价的机制与途径 253

后记 2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