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善庆著
  • 出 版 社:厦门知音文化活动中心
  • 出版年份:2001
  • ISBN: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
《旅游审美》目录
标签:审美 旅游

景观篇 1

景观的审美文化的意味 1

十“景”九山水 3

山水景观的整体把握 4

山水的配置和变化 6

自然·土气·野趣 7

多留一点自然风物吧 9

山水要留住游人 10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12

“象不象”之辨的背后 13

山水风物的飞动之美 15

中国山水的旷远和幽深 16

山水文脉的旅游价值 18

景物增删需合度 20

点景题刻书体应雅俗共赏 21

楹联嵌“数”分外美 22

字形增损 寓意深沉 24

游术篇 26

“身有三千贯,骑鹤下扬州”新解 26

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称的审美意义 28

陌生感和亲切感 29

文化·审美·娱乐——旅游类型的差异和趋同 31

航空与旅游 33

有山须共故人看 35

听景与观景 37

以假乱真为助兴 38

悖于常理的情感体验 39

千金难买“回头望” 41

“约我”题刻探微 43

游山玩水的自娱 44

千古胜迹地 我辈复登临——吊古认同的审美心态的剖析 45

旅游是一种教育方式 47

赏析篇 50

观赏具有审美价值 50

欣赏山水的心境 52

点景之处非全景 53

真境逼而神境生 55

感觉·知觉·幻觉——读李白庐山瀑布诗 56

“眼观手勿动”的审美态度 57

挥毫当得江山助 59

用枪剑在石头上刻字 61

装点江山 以娱人情——山水胜迹对联的审美功能之一 63

可行 可望 可游 可居——山水胜迹对联的审美功能之二 64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山水胜迹对联的审美功能之三 67

徐霞客笔下的福建山水 69

风光绮丽绘当年——读《鹭江名胜诗钞》 71

“菽庄”九旬话变迁 75

厦门二十四景分布、组合和命名模式的探讨 78

如何欣赏城市景观 82

文化旅游新趋势 84

导游篇 86

景物·导游·游人 86

清歌一曲山水绿 88

正气·文气·灵气——导游的山水精神 89

身游·目游·神游 91

胜游与倦游 93

“居中卧游”与“游中卧游” 95

说“梦游”, 96

运行奇特 景观翻新 99

“引力”与“引景” 100

假山不假 101

中国山水景物的审美导向 103

山水景物的瞬间注意 104

游人情与山水景 106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思乡怀古的审美氛围 107

旅游城市的第一印象 109

美食篇 111

原初之美态和创意之匠心 111

技艺的精致化和审美的个性化 112

一次难忘的情绪消费 114

米食与“天人合一” 115

吃得菜根百事成 117

餐桌上的第一佳肴——汤 119

“少吃多滋味”的审美心态 120

餐桌上的第二亮点——餐具 122

保持正宗与随地应变 124

“境”——饮食最大的外包装 126

茶文化与佛禅 127

创造的内涵和审美形态——酒文化的内在结构 129

饮酒的心态和功能 132

酒文化中的庄学精神 135

我的酒经 136

评点篇 139

徐霞客旅游美学思想历史定位和评价 139

《带你游福建》的“写在前面” 144

“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读[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 145

海峡两岸旅游业的异同比较之一瞥——读[香港]华莎《我的台湾之旅》 147

美化市容 造福人民——读盖湘涛《城市景观美学》 149

无穷出清新——陈及霖《福建旅游地理·序》 153

能游 能说 能记 能写——读彭一万《异国游踪》 156

导游好伴侣 方志艺文篇——彭一万《诗游厦门·序》 159

弘扬妈祖文化 两岸共襄盛举——读吴金枣《江海女神妈祖》 162

重在概念的阐述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读李光坚《旅游概论》 164

传薪篇 167

再谈中国传统的山水景物观 167

山水景观的宇宙意识 168

古人傲啸山林的自我确证 170

“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意义 171

目不周玩 情不给赏 173

“应目会心”诠解 175

乱世的逃避与盛世的补偿 176

萌动旅游美学思想的专著《游唤》 177

山水如画不待言 180

山水如画 水墨为上 182

携人同游的山水画 183

崇“清”避“俗”游山乐 185

以山水论输赢的启示 186

中国山水之“境界”的管窥 188

中国园林审美功能的“三全” 190

立业篇 193

旅游美学研究之管见 193

旅游业是美学研究的一块乐土 195

简论旅游中的民俗风情美 197

构建旅游美学交叉学科体系之我见 204

后记 212

总跋 2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