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中医诊病绝招
实用中医诊病绝招

实用中医诊病绝招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宪海,姜锡斌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1745774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之特点,集中医多种疗法之精髓为主,辅以食疗、气功养生保健疗法,具有通俗易懂、简明易学、实用性强、疗效可靠之特点,对扩大患者、中医爱好者、老龄大学保健专业教学及基层医务工作者,均有较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实用中医诊病绝招》目录

第一章 望诊 1

一、全身望诊 2

(一)望神 2

(二)望色 6

(三)望形体 12

(四)望姿态 19

二、局部望诊 21

(一)望头面 21

(二)望五官 25

(三)望躯体 34

(四)望四肢 39

(五)望二阴 42

(六)望皮肤 44

三、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49

(一)望痰涎涕唾 49

(二)望呕吐物 51

(三)望大便 51

(四)望小便 52

四、望小儿指纹 53

(一)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变化 53

(二)望小儿指纹的临床意义 53

(三)中医儿科的分经察纹法 54

五、舌诊 55

(一)舌的结构 57

(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57

(三)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58

(四)舌诊的内容 59

(五)舌诊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2

(六)察舌辨证歌 83

第二章 闻诊 88

一、听声音 88

(一)正常声音 89

(二)病变声音 89

二、嗅气味 97

(一)病体的气味 97

(二)病室的气味 98

第三章 问诊 99

一、问诊的概念及意义 99

二、问诊注意事项 99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100

(一)一般情况 100

(二)主诉 101

(三)现病史 101

(四)既往史 102

(五)个人生活史 103

(六)家族史 104

四、问现在症状 104

(一)问寒热 104

(二)问汗 109

(三)问疼痛 111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17

(五)问耳目 120

(六)问饮食与口味 122

(七)问睡眠 126

(八)问二便 128

(九)问妇女 132

(十)问小儿 136

第四章 切诊 138

一、脉诊 138

(一)切脉原理 139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142

(三)脉诊的部位 142

(四)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5

(五)脉象要素及图述 147

(六)正常脉象 150

(七)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53

(八)脉象的鉴别 164

(九)相兼脉与主病 166

(十)真脏脉 167

(十一)诊妇人脉 168

(十二)诊小儿脉 169

(十三)脉症顺逆与从舍 170

二、按诊 184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84

(二)按诊的内容 186

第五章 八纲辨证 192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9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93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194

二、八纲基本证候 194

(一)表里辨证 194

(二)寒热辨证 197

(三)虚实辨证 198

(四)阴阳辨证 200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203

(一)证候错杂 204

(二)证候转化 206

(三)证候真假 207

四、八纲辨证的意义 210

第六章 病因辨证 212

一、六淫辨证 212

(一)风证 214

(二)寒证 215

(三)暑证 216

(四)湿证 217

(五)燥证 218

(六)火证 219

(七)疫疠 220

(八)六淫病因层次论 221

二、七情辨证 224

三、饮食劳伤 226

(一)饮食所伤 227

(二)劳逸所伤 227

(三)房室所伤 227

四、外伤 227

(一)金刃所伤 228

(二)虫兽所伤 228

(三)跌扑所伤 228

五、寄生虫 228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230

一、气病辨证 231

(一)气虚证 233

(二)气陷证 233

(三)气脱证 234

(四)气滞证 234

(五)气逆证 235

(六)气闭证 235

二、血病辨证 236

(一)血虚证 237

(二)血瘀证 237

(三)血热证 238

(四)血寒证 239

三、气血同病辨证 240

(一)气滞血瘀证 241

(二)气虚血瘀证 241

(三)气血两虚证 242

(四)气不摄血证 242

(五)气随血脱证 242

四、津液病辨证 243

(一)津液不足证 244

(二)水液停聚证 244

第八章 脏腑辨证 24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52

(一)心气虚证 254

(二)心阳虚证 254

(三)心阳暴脱证 254

(四)心血虚证 254

(五)心阴虚证 255

(六)心火亢盛证 255

(七)心脉痹阻证 255

(八)痰迷心窍证 256

(九)痰火扰神证 256

(十)瘀阻脑络证 257

(十一)小肠实热证 25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57

(一)风寒犯肺证 259

(二)风热犯肺证 259

(三)燥邪犯肺证 260

(四)寒邪客肺证 260

(五)痰湿阻肺证 260

(六)肺热炽盛证 261

(七)痰热壅肺证 261

(八)肺气虚证 261

(九)肺阴虚证 262

(十)肠道湿热证 262

(十一)肠热腑实证 262

(十二)肠燥津亏证 263

(十三)虫积肠道证 263

(十四)大肠虚寒证 263

三、脾胃病辨证 264

(一)脾气虚证 266

(二)脾气下陷证 267

(三)脾阳虚证 267

(四)脾不统血证 267

(五)寒湿困脾证 268

(六)湿热蕴脾证 268

(七)寒滞胃脘证 268

(八)胃热炽盛证 269

(九)胃阴虚证 269

(十)食滞胃肠证 269

(十一)血瘀胃脘证 270

四、肝胆病辨证 270

(一)肝血虚证 272

(二)肝阴虚证 272

(三)肝郁气滞证 273

(四)肝火炽盛证 273

(五)肝阳上亢证 274

(六)肝风内动证 274

(七)肝胆湿热证 275

(八)寒滞肝脉证 276

(九)胆郁痰扰证 27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76

(一)肾阳虚证 279

(二)肾阴虚证 280

(三)肾精不足证 280

(四)肾气不固证 280

(五)肾不纳气证 281

(六)膀胱湿热证 281

六、脏腑兼病辨证 281

(一)心肾不交证 282

(二)心肾阳虚证 282

(三)心肺气虚证 283

(四)心脾两虚证 283

(五)心肝血虚证 283

(六)脾肺气虚证 284

(七)肺肾阴虚证 284

(八)肝火犯肺证 284

(九)肝胃不和证 284

(十)肝郁脾虚证 285

(十一)肝肾阴虚证 285

(十二)脾肾阳虚证 285

七、脏腑辨证相关概念辨析 286

(一)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 286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二证鉴别 287

(三)痰火扰神与痰迷心窍二证鉴别 288

(四)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肺阴虚五证比较 288

(五)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鉴别 289

(六)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289

(七)胃气虚证与胃阳虚证的鉴别 289

(八)胃阴虚证与肠燥津亏证的鉴别 290

(九)肠燥津亏证、肠热腑实证二证鉴别 290

(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二证鉴别 290

(十一)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四证鉴别 291

(十二)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291

(十三)肾气不固证与肾阳虚证鉴别 291

(十四)膀胱湿热证与小肠实热证鉴别 291

(十五)肝火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热邪壅肺证,肺阴虚证四证的鉴别 292

(十六)肝郁脾虚证与肝胃不和证的鉴别 292

(十七)肝肾阴虚证与肝阳上亢证二者的鉴别 292

第九章 六经辨证 294

一、太阳病证 295

(一)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295

(二)太阳经证 296

(三)太阳腑证 297

二、阳明病证 298

(一)阳明的生理和病理 298

(二)阳明经证 299

(三)阳明腑证 299

三、少阳病证 300

(一)少阳的生理与病理 300

(二)少阳病证临床表现 301

四、太阴病证 301

(一)太阴的生理与病理 301

(二)太阴病证临床表现 302

五、少阴病证 302

(一)少阴的生理与病理 302

(二)少阴寒化证 303

(三)少阴热化证 303

六、厥阴病证 304

(一)厥阴的生理与病理 304

(二)厥阴病的临床表现 304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305

第十章 卫气营血辨证 306

一、卫分证 306

二、气分证 307

三、营分证 308

四、血分证 309

五、心包证 311

六、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311

第十一章 三焦辨证 313

一、上焦病证 313

二、中焦病证 314

三、下焦病证 316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317

五、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317

第十二章 经络辨证 319

一、十二经脉病证 319

(一)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320

(二)手足三阴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323

二、奇经八脉病证 326

一、督脉病证 326

(二)任脉病证 327

(三)冲脉病证 328

(四)带脉病证 328

(五)阳维阴维病证 329

(六)阳跷阴跷病证 329

第十三章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 330

一、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330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性 330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和客观性 331

(三)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332

(四)分析病情资料的属性 332

二、辨证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335

(一)辨证的基本原则 335

(二)辨证的具体要求 337

(三)辨证的思维方法 339

(四)辨证的具体步骤 341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45

四、疾病诊断概说 347

(一)“病”的概念与意义 347

(二)疾病命名及其定义的原则 351

第十四章 方药概论 355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355

(一)中药的性能 355

(二)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361

(三)中药的炮制 364

(四)中药的用量 366

二、方剂的基本知识 367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367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368

(三)中药常用剂型(制剂) 369

(四)中药方剂煎服法 372

后记 3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