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经典选读
中医经典选读

中医经典选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安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315112
  • 页数:611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原著选读四部分组成。旨在使中西结合专业与学生掌握中医经典原著精髓,为临床打下基础。
《中医经典选读》目录

第一部分 内经选读 1

绪论 1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 1

二、《内经》的书名含义 2

三、《内经》的理论体系 3

四、学习《内经》的方法 6

第一章 养生 9

101~103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9

104~10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14

第二章 阴阳 18

201~20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8

第三章 藏象 24

301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24

302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6

303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27

304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28

305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30

306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32

307~308 灵枢·本神第八 34

309~310 灵枢·决气第三十 37

311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 39

第四章 经脉 41

401~413 灵枢·经脉第十 41

第五章 病机 50

501~502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50

503~50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52

505~509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54

510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62

511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64

第六章 诊法 70

60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70

602~606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70

607~610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76

611~612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79

613~614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80

第七章 病证 83

701~704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83

705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88

706~707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89

708~709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92

710~713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95

714~716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101

717~718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 104

719 素问·汤液醴醪论篇第十四 107

第八章 论治 110

801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110

802~80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12

804~805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14

806 素问·汤液醴醪论篇第十四 116

807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117

第二部分 伤寒论选读 119

绪论 119

一、《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 119

二、《伤寒论》的沿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0

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120

四、伤寒的涵义 121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121

六、六经病的传变 123

七、《伤寒论》的治则 123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24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25

一、太阳病提纲 125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125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128

四、辨病之传变与否 128

五、太阳病欲解时 129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130

一、中风表虚证 130

(一)桂枝汤证 130

(二)桂枝汤禁忌 134

(三)兼证 134

二、伤寒表实证 139

(一)麻黄汤证 139

(二)麻黄汤禁例 142

(三)兼证 143

三、表郁轻证 148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148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149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150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151

一、辨治纲要 151

(一)变证治则 151

(二)辨寒热真假 152

(三)辨虚证实证 153

(四)辨汗下先后 153

(五)辨标本缓急 154

二、分类证治 155

(一)热证 155

(二)虚证 162

(三)蓄水证 173

(四)蓄血证 175

(五)结胸证 178

(六)痞证 184

(七)上热下寒证 190

(八)欲愈候 191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192

一、饮停胸胁证 192

二、胸膈痰实证 193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9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196

一、阳明病辨证提纲 196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96

三、阳明病脉症 198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199

一、阳明病热证 199

(一)栀子豉汤证 199

(二)白虎汤证 200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201

(四)猪苓汤证 203

二、阳明病实证 204

(一)承气汤证 204

(二)润导法证 211

三、阳明病寒证 213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214

一、发黄证 214

(一)湿热发黄证 214

(二)寒湿发黄证 217

二、血热证 217

(一)衄血证 217

(二)蓄血证 218

第四节 阳明病预后 219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20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220

一、少阳病提纲 220

二、少阳病治禁 221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222

一、小柴胡汤证 222

二、小柴胡汤禁例 228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229

一、变证治则 229

二、柴胡桂枝汤证 229

三、大柴胡汤证 230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 231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233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33

第四节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 234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36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236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237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238

一、太阴病兼表证 238

(一)桂枝汤证 238

(二)桂枝人参汤证 238

二、太阴腹痛证 239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240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240

二、太阴阳复自愈候 241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 242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43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244

一、少阴病辨证提纲 244

二、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 244

三、少阴病治禁 245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246

一、少阴病寒化证 246

(一)四逆汤证 246

(二)通脉四逆汤证 247

(三)白通汤证 247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248

(五)真武汤证 249

(六)附子汤证 249

(七)桃花汤证 250

二、少阴病热化证 251

(一)黄连阿胶汤证 251

(二)猪苓汤证 252

(三)少阴急下证 252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253

一、少阴兼表证 253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253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253

二、热移膀胱证 254

三、伤津动血证 254

第四节 少阴病疑似证 255

一、四逆散证 255

二、吴茱萸汤证 256

第五节 咽痛证 256

一、猪肤汤证 256

二、甘草汤与桔梗汤证 257

三、苦酒汤证 257

四、半夏散及汤证 258

第六节 少阴病预后 258

一、正复欲愈证 258

二、阳回可治证 259

三、正衰危重证 259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61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提纲 262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262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262

(一)乌梅丸证 262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264

(三)麻黄升麻汤证 264

二、厥阴寒证 265

(一)当归四逆汤证 265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266

(三)吴茱萸汤证 267

三、厥阴热证 268

第三节 辨厥逆证 269

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269

二、厥逆证治 269

(一)热厥 269

(二)寒厥 270

(三)痰厥 272

(四)水厥 272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 273

一、辨呕证 273

(一)阳虚阴盛证 273

(二)邪传少阳证 273

(三)痈脓致呕证 274

二、辨哕证 274

三、辨下利证 275

(一)实热下利证 275

(二)虚寒下利证 275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276

一、正复可愈证 277

二、正衰危重证 277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280

第一节 霍乱病证候 280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 281

一、五苓散、理中丸证 281

二、四逆汤证 282

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283

四、四逆加人参汤证 284

五、桂枝汤证 285

第三节 愈后调养 285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287

一、差后劳复证治 287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 287

(二)小柴胡汤证 288

(三)牡蛎泽泻散证 288

(四)理中丸证 289

(五)竹叶石膏汤证 290

二、差后饮食调养 291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选读绪论 293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 293

二、《金匮要略》的沿革 293

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293

四、《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 294

五、《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294

(一)《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基本观点 294

(二)《金匮要略》的脉法 297

(三)《金匮要略》的治法方药 297

六、学习目的与方法 298

(一)学习目的 298

(二)学习方法 299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301

一、病因、发病及预防 301

二、病机 306

三、辨证 307

(一)望诊 307

(二)闻诊 308

(三)切诊 309

(四)四诊合参 309

四、论治 312

第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315

一、湿病 315

(一)辨证 315

(二)治法 316

(三)辨证论治 316

二、暍病 321

(一)脉症 321

(二)证治 321

第三章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323

一、百合病 323

(一)脉症与病机 323

(二)证治 324

二、狐?病 326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326

(二)外治法 327

(三)狐?病酿脓的症治 328

三、阴阳毒病 329

(一)阳毒病症治 329

(二)阴毒病症治 329

第四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330

一、中风病 330

(一)脉症与鉴别 330

(二)成因与辨证 330

二、历节病 331

(一)病因病机 331

(二)辨证论治 333

第五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335

一、血痹病 335

二、虚劳病 336

(一)病机与辨证 336

(二)辨证论治 339

第六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345

一、肺痿 345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 345

(二)证治 346

二、咳嗽上气 347

(一)辨证及预后 347

(二)证治 347

第七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353

一、成因与主症 353

二、肝气奔豚症治 353

第八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355

一、胸痹 355

(一)病因病机 355

(二)胸痹证治 356

二、心痛 360

(一)寒饮气逆 360

(二)阴寒痼结 361

第九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363

一、腹满 363

(一)辨证与治则 363

(二)辨证论治 365

二、寒疝 370

(一)阴寒痼结证 370

(二)寒疝兼表证 371

(三)血虚寒疝证 372

第十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73

一、肝着症治 373

二、肾着症治 374

第十一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6

一、成因与脉症 376

二、分类 377

(一)四饮及其主症 377

(二)留饮与伏饮 378

三、治则 379

四、证治 380

(一)痰饮 380

(二)悬饮 385

(三)溢饮 386

(四)支饮 387

第十二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94

一、消渴病 394

(一)消渴属虚劳 394

(二)辨证论治 395

二、小便不利 396

(一)膀胱气化不利 396

(二)上燥下寒水停 397

(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397

(四)水热互结伤阴 399

三、淋病 399

(一)石淋主症 399

(二)淋家治禁 400

第十三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401

一、分类与主要脉症 401

(一)四水与黄汗 401

(二)五脏水 402

二、病因病机 403

三、治法 404

四、辨证论治 405

(一)风水 405

(二)风水与正水辨治 407

(三)皮水 407

(四)黄汗 409

(五)气分 411

五、预后 412

第十四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413

一、分类与主症 413

二、病因病机与辨证 414

(一)湿热发黄 414

(二)寒湿发黄 416

三、辨证论治 416

(一)谷疸 416

(二)酒疸 417

(三)黄疸 418

(四)女劳疸 419

(五)黄疸兼证及变证 420

(六)虚黄 422

四、转归 422

第十五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424

一、吐衄下血 424

(一)虚寒吐血 424

(二)热盛吐衄 424

(三)虚寒便血 425

(四)湿热便血 425

二、瘀血 426

第十六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428

一、呕吐 428

(一)病机与脉症 428

(二)治则与禁忌 429

(三)辨证论治 430

二、哕 436

(一)治则 436

(二)辨证论治 437

三、下利 438

(一)治法与禁忌 438

(二)辨证论治 439

第十七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444

一、肠痈 444

二、浸淫疮 446

第十八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447

一、恶阻 447

二、下血及腹痛 448

三、养胎 451

第十九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453

一、产后三病 453

二、产后腹痛 454

三、产后中风 456

四、产后烦呕 457

五、产后下利 457

第二十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459

一、妇人杂病总纲 459

二、杂病证治 460

(一)情志病 460

(二)转胞 461

(三)月经病 462

(四)腹痛 464

(五)带下病 465

(六)前阴疾病 466

第四部分 温病学原著选读绪论 467

一、温病学形成概况 467

(一)晋唐及以前时期为温病学萌芽阶段 467

(二)宋至金元时期为温病学成长阶段 468

(三)明清时期为温病学形成阶段 469

(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 470

二、温病的概念 470

(一)温病的涵义 470

(二)温病的特点 470

(三)温病的范围及分类 472

三、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472

(一)温病的病因 472

(二)发病 477

四、温病的辨证理论 478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478

(二)三焦辨证理论 479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479

五、温病的常用诊法和治法 480

(一)温病常用诊法 480

(二)温病的常用治法 481

第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选读 484

一、温病大纲 484

二、邪在肺卫 487

三、邪入气分 489

四、邪入营血 496

五、辨舌 499

(一)舌苔 499

(二)舌质 504

六、验齿 508

七、辨斑疹 509

八、辨白? 511

第二章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选读 512

一、概论 512

二、风温 514

三、春温 515

四、暑病 517

五、秋燥 522

第三章 薛生白《湿热病篇》选读 525

一、湿热病提纲 525

二、邪在卫表 527

三、邪在气分 528

四、善后调理 532

第四章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读 534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534

(一)邪在肺卫 534

(二)邪入气分 537

(三)邪入营血 546

(四)真阴耗伤 549

二、暑温 554

三、湿温 561

四、伏暑 566

五、秋燥 568

六、治疗大法及禁忌 570

(一)治疗大法 570

(二)治疗禁忌 571

第五章 其他温病文献辑要 577

一、连朴饮(《霍乱论》) 577

二、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578

三、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579

四、达原饮(《温疫论》) 580

五、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 581

六、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3

七、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583

八、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86

九、藿朴夏苓汤(《医原》) 587

十、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588

十一、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589

十二、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 590

十三、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591

十四、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592

十五、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593

十六、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94

附1 《伤寒论选读》条文索引 595

附2 《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方剂索引 599

附3 《温病学原著选读》附方 6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