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和研究微生物的目的 1
一、微生物及其在自然界的位置 1
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2
三、微生物学的任务和分科 5
四、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6
五、普通微生物学的目的和范围 8
第二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9
一、我国古代人民对于微生物学的贡献 9
二、国外微生物学的发展 11
三、跃进中的祖国微生物学 17
第三节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20
一、显微镜观察法 20
二、各种显微术 21
三、染色方法 25
四、培养方法 27
五、纯种分离 28
六、生化反应方法 31
七、血清学方法 32
八、同位素法 32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 33
第一节 细菌 33
一、细菌的形态 33
二、细菌的大小 37
三、细菌细胞的构造 37
第二节 放线菌 46
一、放线菌在形态上与生物学上的特点 46
二、放线菌的构造 47
第三节 病毒与立克次体 48
一、病毒 48
二、立克次体 51
第四节 真菌的代表——酵母菌与霉菌 52
一、酵母菌 53
二、霉菌 55
第三章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58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59
一、微生物的水分 60
二、微生物细胞的矿物质 61
三、微生物的有机物成分 62
第二节 微生物的酶 64
一、酶的性质和作用 65
二、微生物体内常见的酶类 65
三、酶的生物学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67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 68
一、营养的意义、微生物的营养特性及物质的交换 68
二、微生物要求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 71
三、培养及培养基 79
四、微生物学分析法 81
第四节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82
一、微生物呼吸作用的特点 82
二、微生物呼吸作用的类型 83
三、呼吸与发酵的关系 86
四、发酵作用的多样性 87
第五节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89
一、气体状态的代谢产物 90
二、有机的中间代谢产物 90
三、复杂的代谢产物 90
四、分解产物 91
五、其他 92
第六节 微生物代谢作用的特点 93
一、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93
二、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可塑性大 93
三、微生物代谢作用的能力强 94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95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96
一、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96
二、测量繁殖的方法 97
第二节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98
一、细菌的繁殖方式 98
二、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99
三、酵母的繁殖方式 100
四、霉菌的繁殖方式 101
第三节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 103
一、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 103
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 106
第四节 微生物繁殖的特点 108
一、以无性繁殖为主 108
二、繁殖的速度大 108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及变异 109
第一节 多形性学说和单形性学说在历史上的争论及其影响 110
一、多形性学说 110
二、单形性学说 110
第二节 微生物的遗传性及其变异性 111
一、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点 112
二、微生物变异的现象 113
第三节 微生物的选种、诱变与培育 116
一、选种、诱变与培育的方法 116
二、各种选种方法的比较 122
第四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内外条件统一的关系 124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 124
二、外界环境条件在有机体遗传变异过程中的作用 125
第五节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生产实践 128
一、工业生产方面 128
二、农业方面 129
三、医药卫生方面 130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态学 131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31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31
二、水中的微生物 139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43
第二节 微生物与物质转化 146
一、不含氮有机质的转化 147
二、含氮物质的转化 149
三、矿物质的转化 157
四、土壤有机复合体的转化 161
第三节 微生物种间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64
一、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64
二、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67
三、微生物与人体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69
第七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系统进化 189
第一节 微生物分类及命名 189
一、微生物的分类问题 189
二、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190
三、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命名 191
第二节 微生物的种、群、变种、地理族、小种、型及品系的概念 192
一、种 192
二、群 193
三、变种 194
四、地理族 194
五、小种或亚种 194
六、型 194
七、品系或菌株 195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及根据 195
一、微生物分类的原则 195
二、目前主要的分类系统 196
三、微生物的分类根据 196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举例 201
一、细菌的分类 201
二、酵母菌 202
三、放线菌 202
四、病毒的分类 203
第五节 微生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问题 204
第八章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209
第一节 物理因素 210
一、温度 210
二、干燥 215
三、辐射 216
四、超声波 218
五、渗透压 220
第二节 化学因素 221
一、氢离子浓度 222
二、碱类 223
三、重金属盐类 223
四、氧化剂 224
五、有机化合物 225
第九章 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28
第一节 微生物与工业生产 228
一、工业微生物的范围 228
二、工业微生物中的若干问题 239
三、我国微生物工业的辉煌成就 241
第二节 微生物与农业建设 241
一、土壤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的营养 241
二、细菌肥料的应用及生产 242
三、微生物与饲料 247
四、抗菌素在农业上的应用 248
五、厩肥与堆肥 249
六、其他 251
七、我国在农业上应用微生物的成就 251
第三节 微生物与卫生保健事业 252
一、抗菌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252
二、生物制品 252
三、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254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李平兰主编 2019
- 《微生物学》杨革主编 2018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王英明,徐德强主编 2019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发育生物学》(芬)S.F.吉尔伯特,(美)M.J.F.巴雷西编者;罗静,岳漫宇,刘晶责编石德利译者 2020
- 《药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李敏主编 2018
- 《微生物学实验与指导》周长林主编 2019
- 《奥妙的微生物世界》贾士儒,韩培培主编 2019
-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2版》李凡,徐志凯主编;黄敏,郭晓奎,彭宜红副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