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近两百年历史读本
中国近两百年历史读本

中国近两百年历史读本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文化课教研室编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8104616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全球视野关照下,通过选取重要的节点进行探讨,对近两百年历史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予以提要性梳理;在探讨过程中,本书采用同一命题下并置多维度思考和叙述的方法,呈现该段历史丰厚的意蕴空间以及古今中外对话间的张力,以期理清对日常所用“历史”一词的遮蔽,并促请读者形成自身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近两百年历史读本》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与人 1

一、“历史”与人的关切 1

二、“历史观”与“历史方法论”之差异 5

三、中国人治国史 16

本章荐引书目 19

第二章 近两百年历史概述 22

第一节 近两百年历史的分期 22

一、“近代中国”起于何时? 22

二、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断限 28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国家 32

一、民族独立是建构“现代化”的前提 36

二、社会思潮的变迁是促进“现代化”的保证 43

三、改革与革命是推动“现代化”的力量 51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 61

一、世界潮流 61

二、中国国情 62

三、自强独立 63

本章荐引书目 64

第三章 鸦片战争 68

第一节 “自大”—闭关与“自由”—贸易 68

一、马戛尔尼使团 68

二、觐见礼仪之争 71

第二节 鸦片—通商与战争—条约 84

一、鸦片作为商品,抑或作为毒品? 84

二、条约作为制度成为晚清的外交方式 94

第三节 民族国家中,积聚的爱国情结与狭隘的民族主义 101

本章荐引书目 105

第四章 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的序幕 108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视域 108

一、辛亥革命之“胜以败终” 108

二、中华民国:作为目的呈现的“新旧”之纷扰 115

三、中华民族:作为手段达致的“我们”之建全 123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政治追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132

一、解题与辩题:面对“总理遗嘱” 132

二、援引西方的“平等”与“自由” 135

本章荐引书目 146

第五章 面向现代性(公共空间生存方式)探索的“五四”前后 149

第一节 现代性与中国 149

一、关于“冲击—反应”研究范式 150

二、时空断裂过程中亟待脱离的“传统” 153

三、改良变革进程中渐进引入的“西方” 158

四、现代性——公共空间的体面生存 161

第二节 “五四”——面向现代性的热烈求索 164

一、“五四”之界定 164

二、“五四”——一个艰辛而热烈的时代 171

三、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85

本章荐引书目 194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7

第一节 大亚细亚主义与日本的亚太政策 197

一、大亚细亚主义 197

二、大陆政策 202

三、大东亚共荣圈 206

第二节 中国(中华民族)的抗战 211

一、如何打败侵略者:中国抗战的战略思考 211

二、同仇敌忾御强掳:中国抗战的政策思考 218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抗战得到的战时援助 226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深远影响 234

一、对中国人民心理的影响 234

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35

三、对东亚国际秩序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38

本章荐引书目 241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 244

第一节 现代化视阈下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245

一、巩固新中国政权所具备的现代化的条件 245

二、合法性界定? 248

三、合法性危机 255

四、民主政治制度 261

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意识形态对民主政治制度建构的冲击 263

第二节 朝鲜战争 270

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70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 275

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 280

四、中苏共产主义阵营的实质性进展 283

第三节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290

一、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由来 290

二、新中国政府对联合国代表席位的努力 294

三、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关系——力量的博弈 295

本章荐引书目 305

第八章 改革开放: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 309

第一节 国际视野:中国模式 309

一、问题的提出 309

二、问题的回应 315

第二节 走向世界:新的起点 322

一、为什么“入世”——博弈 322

二、如何看“入世”——共赢 331

第三节 和平崛起:面对挑战 337

一、从“崛起”到“发展” 337

二、如何理解“和平崛起” 344

本章荐引书目 351

编后记 35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