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培文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3330984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目录

第一章 利益是马克思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切入点 1

第一节 利益面前的“普遍理性” 2

一、青年马克思职业选择中的利益原则 2

二、《博士论文》对“现有”和“应有”关系的哲学理解 5

三、《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理性主义国家的现实困境 10

第二节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利益关系初探 13

一、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到市民社会中去寻找 13

二、市民社会是实现私人利益的舞台 19

三、恩格斯根据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状况描绘的社会史 25

第三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市民社会私有制合理性的诘难 29

一、《手稿》的中心思想是“私有制的合理性的问题” 29

二、私有制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又是其根据 33

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38

第二章 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范畴 42

第一节 利益范畴从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42

一、古代的利益言论 42

二、近代的利益概念 45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利益范畴 48

第二节 对利益的正确理解是唯物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 52

一、《神圣家族》中对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的批判思考 52

二、利益是思想或道德的基础的唯物主义阐释 55

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利益学说是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 58

第三节 利己主义历史观的终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61

一、利己主义历史观是德国哲学的最后一块砖 61

二、施蒂纳市民社会利己主义历史观终结的哲学分析 67

三、施蒂纳哲学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前提的影响 71

四、利益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地位 76

第三章 利益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81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利益关系提供了一般方法 81

一、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利益悖论 81

二、蒲鲁东经济哲学方法的要害是用永恒的法权理性决定财产关系 85

三、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89

第二节 “物化”是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特殊现象 93

一、什么是物化 93

二、卢卡奇的物化意识与黑格尔理性革命观的联系 97

三、“物化”是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虚幻形式 102

第三节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105

一、马克思揭开了劳动力与资本之间所隐藏的利益关系之谜 105

二、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生产出它的利益关系 109

第四章 全人类的利益是发展生产力 114

第一节 全人类的利益何以是发展生产力 115

一、生产力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 115

二、市民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分析 120

三、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124

第二节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127

一、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冲突 127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条件 131

第三节 发展生产力途径的选择 137

一、选择之是否可能 137

二、利益关系选择模式的探索 140

三、利益关系的价值分析 146

第五章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利益观 150

第一节 马克思的利益观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及与其融合 150

一、马克思的利益观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 150

二、马克思的利益观中国化的客观历史条件 158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利益观中国化模式的探索 16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疑难 169

一、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本质内容是什么 169

二、社会主义利益途径偏向的难题求解 1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原则的探索与确定 18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如何界定的 182

二、我国探索社会发展阶段界定方法的曲折历程 18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原则的确定 190

第四节 邓小平的利益观 192

一、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当前我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192

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及其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

三、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地区关系的最高原则 202

第六章 新世纪的马克思的利益观 205

第一节 市场经济利益关系变化新特征及其对策研究 205

一、市场经济利益关系变化的新特征 205

二、驳所谓的马克思的利益观反论 209

三、利益趋同论辨析 215

四、物化的回归与消亡 221

五、市场经济利益关系变化的对策研究 224

第二节 马克思的利益观与新世纪可持续性发展 227

一、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社会化的人类 227

二、社会化的人类是对市民社会的超越 232

三、社会化的人类是新世纪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 240

主要参考文献 256

后记 2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