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金钟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7131797
  • 页数:622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以培养应用型高等专科人才为依据,按照生命活动规律,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合编于一体,将人体生命活动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分子结构、功能变化规律及物质转化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等贯穿其中。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目录

绪论 1

一、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内容 1

(一)正常人体结构的研究内容 1

(二)人体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

(三)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内容 1

(四)生命的化学研究内容 2

二、人体的组成 2

三、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2

(一)解剖学姿势 2

(二)方位术语 2

(三)轴和面 3

四、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方法 3

(一)进化发展的观点 3

(二)结构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 4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4

(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4

第一篇 正常人体结构 5

第一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5

第一节 细胞 5

一、细胞膜 6

(一)细胞膜的结构 6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6

二、细胞质 7

(一)基质 7

(二)细胞器 7

(三)包含物 8

三、细胞核 8

(一)核膜 9

(二)核液 9

(三)核仁 9

(四)染色质 9

第二节 基本组织 9

一、上皮组织 9

(一)被覆上皮 9

(二)腺上皮与腺 13

二、结缔组织 14

(一)固有结缔组织 14

(二)软骨组织与软骨 20

(三)骨组织与骨 23

(四)血液 25

三、肌组织 29

(一)骨骼肌 29

(二)心肌 33

(三)平滑肌 33

四、神经组织(参见本篇第九章神经系统) 34

第二章 运动系统 35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 36

一、概述 36

(一)骨 36

(二)骨连结 38

二、躯干骨及连结 40

(一)躯干骨 40

(二)躯干骨连结 44

三、颅骨及连结 46

(一)颅的组成 46

(二)颅的整体观 49

(三)新生儿颅骨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50

(四)颅骨的连结 51

四、四肢骨及连结 52

(一)上肢骨及连结 52

(二)下肢骨及连结 57

第二节 骨骼肌 65

一、概述 65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65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65

(三)肌的辅助结构 66

二、头颈肌 67

(一)头肌 67

(二)颈肌 68

三、躯干肌 70

(一)背肌 70

(二)胸肌 71

(三)膈 72

(四)腹肌 73

(五)会阴肌 75

四、上肢肌 75

(一)上肢带肌 76

(二)臂肌 77

(三)前臂肌 77

(四)手肌 77

(五)上肢的局部结构 78

五、下肢肌 78

(一)髋肌 78

(二)大腿肌 79

(三)小腿肌 80

(四)足肌 80

(五)下肢的局部结构 80

第三章 消化系统 81

第一节 概述 81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81

二、内脏的概念 82

三、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82

(一)中空性器官 82

(二)实质性器官 82

四、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82

(一)胸部的标志线 82

(二)腹部的分区 83

第二节 消化管 83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83

(一)黏膜 83

(二)黏膜下层 83

(三)肌层 84

(四)外膜 84

二、口腔 84

(一)口唇和颊 84

(二)腭 84

(三)舌 84

(四)牙 85

(五)口腔腺 86

三、咽 88

(一)鼻咽 88

(二)口咽 88

(三)喉咽 88

四、食管 88

(一)食管的形态和位置 88

(二)食管的微细结构特点 89

五、胃 89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90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90

(三)胃壁的微细结构特点 90

六、小肠 93

(一)小肠的形态与分部 93

(二)小肠壁的微细结构特点 94

七、大肠 96

(一)盲肠和阑尾 96

(二)结肠 97

(三)直肠 97

(四)肛管 98

第三节 消化腺 98

一、肝 99

(一)肝的形态 99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100

(三)肝的微细结构 100

(四)肝的血液循环 102

(五)肝外胆道 102

二、胰 103

(一)胰的位置和形态 103

(二)胰的微细结构 104

第四节 腹膜 105

一、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105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106

(一)腹膜内位器官 106

(二)腹膜间位器官 106

(三)腹膜外位器官 106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106

(一)网膜和网膜囊 106

(二)系膜 108

(三)韧带 108

(四)腹膜陷凹 109

第四章 呼吸系统 110

第一节 呼吸道 111

一、鼻 111

(一)外鼻 111

(二)鼻腔 111

(三)鼻旁窦 112

二、咽 112

三、喉 112

(一)喉的位置 112

(二)喉软骨及连结 112

(三)喉肌 114

(四)喉腔 114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115

(一)气管 115

(二)主支气管 115

(三)气管与主支气管的微细结构 116

第二节 肺 116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116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117

三、肺的微细结构 117

(一)导气部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 118

(二)呼吸部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 119

四、肺的血管 120

第三节 胸膜与纵隔 121

一、胸膜 121

(一)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 121

(二)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 121

二、纵隔 122

(一)纵隔分界 123

(二)纵隔的分部 123

(三)纵隔的内容 123

第五章 泌尿系统 124

第一节 肾 124

一、肾的形态 124

二、肾的位置 125

三、肾的被膜 126

(一)纤维囊 126

(二)脂肪囊 126

(三)肾筋膜 126

四、肾的剖面结构 127

五、肾的微细结构 127

(一)肾单位 127

(二)集合小管 130

(三)球旁复合体 130

六、肾的血液循环 130

第二节 输尿管道 131

一、输尿管 131

(一)腹部 131

(二)盆部 132

(三)壁内部 132

二、膀胱 132

(一)膀胱的形态和分部 132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 133

(三)膀胱壁的结构 133

三、尿道 134

第六章 生殖系统 135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136

一、内生殖器 136

(一)睾丸 136

(二)输精管道 139

(三)附属腺 140

二、外生殖器 141

(一)阴囊 141

(二)阴茎 141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143

一、内生殖器 144

(一)卵巢 144

(二)输卵管 147

(三)子宫 147

(四)阴道 151

二、外生殖器 151

(一)阴阜 151

(二)大阴唇 151

(三)小阴唇 151

(四)阴道前庭 151

(五)阴蒂 152

(六)前庭球 152

(七)前庭大腺 152

第三节 乳房和会阴 152

一、乳房 152

(一)乳房的位置和形态 152

(二)乳房的结构 153

二、会阴 154

第七章 脉管系统 155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155

一、概述 155

(一)心血管系统组成 155

(二)血液循环途径 156

二、心 157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157

(二)心腔的结构 159

(三)心的结构 161

(四)心的传导系统 162

(五)心的血管 163

(六)心包 163

(七)心的体表投影 164

三、血管概述 164

(一)血管的吻合及侧支循环 164

(二)血管壁的一般结构 165

(三)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 166

四、肺循环的血管 167

(一)肺循环的动脉 167

(二)肺循环的静脉 168

五、体循环的动脉 168

(一)主动脉 168

(二)头颈部动脉 169

(三)锁骨下动脉和上肢的动脉 170

(四)胸部的动脉 174

(五)腹部的动脉 175

(六)盆部和下肢的动脉 179

六、体循环的静脉 181

(一)上腔静脉系 183

(二)下腔静脉系 186

第二节 淋巴系统 192

一、淋巴管道 192

(一)毛细淋巴管 192

(二)淋巴管 193

(三)淋巴干 193

(四)淋巴导管 193

二、淋巴器官 193

(一)淋巴结 194

(二)脾 199

(三)胸腺 200

第八章 感觉器 202

第一节 概述 202

第二节 视器 202

一、眼球 203

(一)眼球壁 203

(二)眼球内容物 204

(三)眼球的折光功能和调节 205

(四)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207

二、眼副器 208

(一)眼睑 209

(二)结膜 209

(三)泪器 209

(四)眼外肌 210

三、眼的血管和神经 211

(一)动脉 211

(二)静脉 211

(三)神经 211

第三节 前庭蜗器 211

一、外耳 212

(一)耳廓 212

(二)外耳道 212

(三)鼓膜 212

二、中耳 212

(一)鼓室 212

(二)咽鼓管 214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214

三、内耳 214

(一)骨迷路 214

(二)膜迷路 215

第四节 皮肤 216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 216

(一)表皮 216

(二)真皮 218

二、皮肤附属器 219

(一)毛 219

(二)皮脂腺 219

(三)汗腺 220

(四)指(趾)甲 221

第九章 神经系统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222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23

(一)神经元 223

(二)神经胶质细胞 225

(三)神经纤维 225

(四)神经末梢 226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227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27

(一)灰质和白质 227

(二)神经核和神经节 228

(三)纤维束和神经 228

(四)网状结构 22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228

一、脊髓 228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228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 229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229

(四)脊髓的功能 230

二、脑干 230

(一)脑干的外形 231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232

(三)脑干的功能 234

三、小脑 234

(一)小脑的位置与外形 234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234

(三)小脑的功能 234

四、间脑 235

(一)背侧丘脑 235

(二)上丘脑 235

(三)后丘脑 235

(四)下丘脑 235

(五)第三脑室 236

五、端脑 236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236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237

第三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240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240

(一)硬膜 240

(二)蛛网膜 241

(三)软膜 241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242

(一)脑的血管 242

(二)脊髓的血管 244

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 244

四、血-脑脊液屏障 245

第四节 周围神经系统 245

一、脊神经 245

(一)脊神经的组成 245

(二)脊神经的前支 246

二、脑神经 251

(一)嗅神经 252

(二)视神经 252

(三)动眼神经 252

(四)滑车神经 252

(五)三叉神经 252

(六)展神经 253

(七)面神经 253

(八)前庭蜗神经 254

(九)舌咽神经 254

(十)迷走神经 254

(十一)副神经 255

(十二)舌下神经 255

三、内脏神经 256

(一)内脏运动神经 256

(二)内脏感觉神经 259

第五节 神经传导通路 260

一、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260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神经传导通路 260

(二)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神经传导通路 261

(三)头面部的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神经传导通路 262

(四)视觉传导通路 262

二、运动传导通路 262

(一)锥体系 262

(二)锥体外系 264

第二篇 人体早期发育 265

第一节 生殖细胞的发育 265

一、精子的成熟与获能 265

二、卵子的成熟 265

第二节 受精 266

一、受精的过程 267

二、受精的意义 267

第三节 胚胎早期发育 268

一、卵裂、胚泡形成与植入 268

(一)卵裂 268

(二)胚泡形成 268

(三)植入 269

二、二胚层形成期 271

(一)内胚层的形成 271

(二)外胚层的形成 272

(三)胚外中胚层的形成 272

三、三胚层形成期 272

(一)原条的形成 272

(二)中胚层的形成 272

四、胚层分化 274

(一)外胚层的分化 274

(二)中胚层的分化 274

(三)内胚层的分化 275

五、胚体的形成 277

第四节 胎膜和胎盘 277

一、胎膜 277

(一)羊膜 277

(二)绒毛膜 278

(三)卵黄囊 280

(四)尿囊 280

(五)脐带 280

二、胎盘 280

(一)胎盘的结构 280

(二)胎盘的血液循环 280

第五节 胎儿外形特征 282

一、胎儿外形特征 282

二、胚胎龄的推算 282

第六节 双胎、多胎和联胎 282

一、双胎 282

二、联胎 283

三、多胎 284

第三篇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遗传 285

第一章 人体的遗传物质 285

第一节 基因与基因组 285

一、基因结构 286

(一)外显子和内含子 286

(二)侧翼序列 286

二、基因功能 287

(一)遗传信息的储存 287

(二)基因的复制 287

(三)基因的表达 287

三、基因组与基因组计划 288

(一)基因组 288

(二)基因组计划 288

四、基因突变 289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289

(二)基因突变的特性 289

(三)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289

(四)基因突变的表型效应 290

第二节 染色质与染色体 290

一、染色质 291

(一)染色质的结构 291

(二)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291

(三)性染色质 291

二、染色体 291

三、染色体畸变 292

(一)染色体数目畸变 292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 293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295

第一节 分离定律 295

一、分离现象 295

二、对分离现象的遗传分析 296

三、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297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297

一、自由组合现象 297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遗传分析 297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298

第三节 连锁与互换定律 298

一、完全连锁遗传(连锁定律) 298

二、不完全连锁遗传(互换定律) 299

三、连锁与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299

四、互换率 300

第三章 单基因遗传 301

第一节 常染色体遗传 301

一、家系调查与系谱分析 301

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02

(一)完全显性遗传 302

(二)不完全显性遗传 303

(三)不规则显性遗传 304

(四)共显性遗传 304

(五)延迟显性遗传 304

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04

第二节 性连锁遗传 306

一、X连锁显性遗传 306

二、X连锁隐性遗传 307

三、Y连锁遗传 309

第三节 单基因遗传的有关问题 309

一、表现度和外显率 309

(一)表现度 309

(二)外显率 310

二、表型模拟 310

三、基因多效性和遗传异质性 310

(一)基因多效性 310

(二)遗传异质性 310

四、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 310

(一)从性遗传 310

(二)限性遗传 311

五、遗传早发 311

六、遗传印迹 311

第四章 多基因遗传 313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理论 313

一、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 313

二、多基因遗传假说 314

三、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314

第二节 人类的多基因遗传 315

一、易患性和阈值 315

二、遗传率 316

三、人类多基因变异特点 316

第五章 染色体遗传 318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核型 318

一、人类染色体核型 318

(一)显带染色体 318

(二)高分辨显带染色体 319

二、细胞遗传学检查 319

(一)染色体检查 319

(二)性染色质检查 320

第二节 人类的染色体异常 321

一、常染色体异常 321

(一)三体综合征 321

(二)猫叫综合征(5q-综合征) 323

二、性染色体异常 323

(一)Klinefelter综合征 324

(二)Turner综合征 324

(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325

第六章 线粒体遗传 327

第一节 线粒体遗传特征 327

一、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 327

二、线粒体DNA的遗传特征 328

(一)mtDNA具有半自主性 328

(二)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遗传密码与核基因组的通用密码有所不同 328

(三)mtDNA的突变率极高 328

(四)mtDNA具有阈值效应 329

(五)mtDNA呈母系遗传 329

(六)mtDNA异质性与均质性 329

第二节 线粒体DNA突变 329

一、线粒体DNA突变 329

二、线粒体DNA突变的表型效应 329

第七章 体细胞遗传 331

第一节 体细胞遗传与肿瘤 331

一、体细胞遗传特征 331

二、肿瘤发生的遗传现象 331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 332

(二)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332

第二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 333

一、体细胞突变 333

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333

(一)癌基因 333

(二)抑癌基因 334

第八章 人体发育及行为的遗传控制 335

第一节 胚胎发育的遗传控制 335

一、早期胚胎发育的遗传控制 335

(一)母源效应基因 336

(二)分节基因 336

(三)同源异型基因 336

二、双亲基因组对发育的不同影响 336

第二节 行为的遗传控制 337

一、行为的遗传现象 337

(一)单基因行为 337

(二)多基因遗传行为 337

(三)染色体遗传的行为 338

二、行为遗传的特点 338

(一)基因参与了获得性行为的形成 338

(二)遗传或环境因素对同一行为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作用不同 338

第九章 遗传服务 340

第一节 遗传服务概述 340

一、遗传服务概念 340

二、遗传服务特点 341

三、遗传服务目的 341

第二节 遗传服务内容 341

一、遗传服务项目 341

(一)遗传咨询 341

(二)遗传检查 341

(三)基因治疗 341

(四)辅助生殖 342

二、遗传服务遵循的医学伦理学一般原则 342

第四篇 正常人体功能 343

第一章 正常人体功能导论 343

一、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43

(一)新陈代谢 343

(二)兴奋性 343

(三)适应性 344

(四)生殖 344

二、人体功能的调节 344

(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344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 345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347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347

一、单纯扩散 347

二、易化扩散 348

(一)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348

(二)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349

三、主动转运 349

(一)原发性主动转运 349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 350

四、出胞和入胞 350

(一)出胞 350

(二)入胞 350

第二节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 351

一、静息电位 351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351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 351

二、动作电位 352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352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352

(三)动作电位特征 353

(四)动作电位的意义 353

三、兴奋的引起与传导 354

(一)局部电位 354

(二)兴奋的传播 355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355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55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355

(二)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 356

(三)传递特点 356

(四)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化学传递的因素 356

二、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概念 356

(一)肌管系统 356

(二)兴奋-收缩耦联 356

三、骨骼肌收缩形式 356

(一)骨骼肌的特殊结构 356

(二)粗、细肌丝蛋白质组成 357

(三)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357

(四)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58

第三章 血液生理功能 359

第一节 血液的理化特性 360

一、血液的组成 360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360

(一)血浆蛋白 361

(二)无机盐 361

(三)非蛋白氮化合物 361

(四)其他成分 36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361

(一)颜色 361

(二)血液的密度 362

(三)血液的黏度 362

(四)酸碱度 362

(五)血浆渗透压 362

第二节 血细胞 363

一、红细胞 363

(一)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363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364

(三)红细胞生成与破坏 364

二、白细胞 366

(一)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366

(二)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367

三、血小板 367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67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68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368

一、血液凝固 368

(一)凝血因子 369

(二)凝血过程 369

二、抗凝和促凝 371

(一)抗凝物质 371

(二)加速或延缓血凝的方法 371

三、纤维蛋白溶解 371

(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71

(二)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372

第四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373

一、血量 373

二、红细胞血型 373

(一)ABO血型系统 374

(二)Rh血型系统 374

三、输血原则 375

(一)输血前必须血型鉴定 375

(二)同型血相输 375

(三)交叉配血试验 375

四、输血的几种类型 376

第四章 心血管功能 377

第一节 心脏生理 377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378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78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380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384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384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385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387

(四)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389

(五)心力储备 389

第二节 血管功能 390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与血压 390

(一)血流量 390

(二)血流阻力 391

(三)血压 391

二、动脉血压 392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392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392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93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394

(一)静脉血压 394

(二)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395

四、微循环 395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396

(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396

五、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397

(一)组织液的生成 397

(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399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99

一、神经调节 400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400

(二)心血管中枢 401

(三)心血管反射 401

二、体液调节 402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402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403

(三)血管升压素 403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404

(五)激肽 404

(六)心房钠尿肽 404

(七)其他 404

三、局部血流调节 405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405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405

第五章 呼吸过程和调节 407

第一节 肺通气 408

一、肺通气原理 408

(一)呼吸运动 408

(二)呼吸时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 409

(三)肺通气的阻力 411

二、肺通气功能评定 412

(一)肺容量 412

(二)肺通气量 412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413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413

(一)气体的分压差 413

(二)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 413

二、肺换气 414

(一)肺换气 414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414

三、组织换气 415

(一)组织换气 415

(二)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415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15

一、氧的运输 415

(一)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415

(二)血氧饱和度 416

(三)氧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416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417

(一)碳酸氢盐的形式 417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 417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418

一、呼吸的中枢 418

(一)呼吸的基本中枢 418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 419

(三)上位脑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419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419

(一)机械感受器反射 419

(二)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420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23

第一节 概述 423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423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423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424

二、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液的功能 424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425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425

(二)内在神经系统 426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426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426

一、唾液及其作用 427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427

(二)唾液的作用 427

二、咀嚼、吞咽和蠕动 427

第三节 胃内消化 428

一、胃液及其作用 428

(一)盐酸 428

(二)胃蛋白酶原 428

(三)黏液 428

(四)内因子 429

二、胃的运动 430

(一)胃的运动形式及意义 430

(二)胃排空 430

(三)呕吐 430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431

一、胰液及其作用 431

(一)胰液的性质和成分 431

(二)胰液的作用 431

二、胆汁及其作用 432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432

(二)胆汁的作用 432

(三)胆囊的功能 432

三、小肠液及其性质、成分和作用 432

四、小肠的运动 433

(一)紧张性收缩 433

(二)分节运动 433

(三)蠕动 433

(四)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434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434

一、大肠液及其作用 434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434

三、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434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434

(二)排便 435

第六节 吸收 435

一、吸收过程概述 436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437

(一)糖的吸收 437

(二)蛋白质的吸收 438

(三)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 438

(四)无机盐的吸收 438

(五)维生素的吸收 439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440

第一节 能量代谢 440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440

(一)能量的来源 440

(二)能量的去路 441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41

(一)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 441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42

三、基础代谢 442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443

一、人体的体温正常值和生理变异 443

(一)人体体温正常值 443

(二)体温生理变异 444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445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 445

(二)散热过程 445

三、体温调节 446

(一)温度感受器 446

(二)体温调节中枢 447

(三)体温调节机制 447

第八章 肾的排泄 449

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450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450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450

(二)有效滤过压 450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451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452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453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453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456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457

(一)分泌H+ 457

(二)分泌NH3 457

(三)分泌K+ 458

(四)其他物质的排泄 458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 459

一、抗利尿激素 459

(一)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及作用 459

(二)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 459

二、醛固酮 460

(一)醛固酮的来源及作用 460

(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460

第三节 尿液的贮存及其排放 461

一、尿液 461

(一)尿量 461

(二)尿的理化性质 461

二、排尿 462

(一)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及其作用 462

(二)排尿反射 462

第九章 神经系统 464

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464

一、神经元与突触 465

(一)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465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465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466

(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466

(五)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 466

二、神经递质 468

(一)外周神经递质和以外周神经递质命名的神经纤维 468

(二)中枢神经递质 468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468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468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469

(三)中枢抑制 470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472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472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472

(一)丘脑核团的分类 472

(二)感觉投射系统 473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473

(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473

(二)内脏感觉代表区 474

(三)本体感觉代表区 474

(四)视觉代表区 474

(五)听觉代表区 474

(六)嗅觉代表区和味觉代表区 475

四、痛觉 475

(一)皮肤痛觉 475

(二)内脏痛与牵涉痛 475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7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76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476

(二)牵张反射 477

(三)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477

(四)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478

(五)脊休克 478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478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及其作用 478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及其作用 479

(三)去大脑僵直 479

三、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79

(一)帕金森病 479

(二)舞蹈病 480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80

(一)前庭小脑 480

(二)脊髓小脑 481

(三)皮质小脑 481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81

(一)大脑皮质运动区 481

(二)运动传导通路 482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83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主要功能及其意义 483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483

(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484

二、自主神经的外周递质和受体 485

(一)胆碱受体 485

(二)肾上腺素受体 485

三、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87

(一)脊髓 487

(二)脑干 487

(三)下丘脑 487

(四)大脑皮质 488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488

一、条件反射 488

(一)条件反射的建立 488

(二)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 489

(三)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 489

(四)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 489

二、学习与记忆 489

(一)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489

(二)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490

三、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490

(一)四种语言中枢 490

(二)大脑皮质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 491

第六节 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 491

一、正常脑电图波形 491

二、觉醒与睡眠 492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492

(二)睡眠的时相 492

第十章 内分泌 494

第一节 概述 494

一、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 494

二、激素 495

(一)激素的分类 495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497

(三)激素作用机制 497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499

一、下丘脑 499

二、垂体 500

(一)垂体的分布 500

(二)腺垂体组织结构及功能 501

(三)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503

(四)神经垂体 503

第三节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 504

一、甲状腺 504

(一)甲状腺的形态和位置 504

(二)甲状腺的组织结构 504

(三)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谢 505

(四)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505

(五)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506

二、甲状旁腺 507

(一)对骨的作用 507

(二)对肾的作用 507

第四节 肾上腺 507

一、肾上腺皮质 508

(一)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特点 508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508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508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节 509

二、肾上腺髓质 510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510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调节 510

第五节 胰岛 511

一、胰岛素 511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511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511

二、胰高血糖素 512

(一)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512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512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 513

一、松果体 513

二、胸腺 513

第五篇 生命的化学 515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 515

第一节 溶液的浓度 515

一、质量浓度 515

二、质量分数 516

三、体积分数 516

四、物质的量浓度 517

五、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换算 517

(一)由质量浓度换算为物质的量浓度 517

(二)由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为质量浓度 518

第二节 溶液的稀释 518

一、稀释公式 518

二、十字交叉法 519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520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520

(一)渗透现象 520

(二)渗透压 520

二、渗透压定律 520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521

四、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 521

五、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522

第四节 生物分子的常见基团 522

一、羟基 522

二、羰基 523

三、氨基和亚氨基 523

四、巯基和二硫键 523

五、磷酸基 524

六、酯、酐、酰胺 524

第二章 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525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 525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526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526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26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529

(一)肽键和肽 529

(二)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 530

(三)空间结构 530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32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32

(二)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532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532

(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 532

(二)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 533

(三)蛋白质变性 533

五、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534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534

(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534

(三)蛋白质的需要量 534

(四)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535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及功能 535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 535

(一)核糖 535

(二)碱基 535

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536

三、重要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537

(一)腺苷酸 537

(二)环化核苷酸 537

(三)核苷酸衍生物 538

第三节 维生素 538

一、维生素的概述 538

(一)分类 538

(二)缺乏原因 538

二、脂溶性维生素生理作用和缺乏症 539

(一)维生素A 539

(二)维生素D 540

(三)维生素E 540

(四)维生素K 540

三、水溶性维生素的活性形式 540

(一)B族维生素 540

(二)维生素C 542

第四节 酶——生物催化剂 542

一、酶作用的特点 542

(一)高效性 542

(二)专一性 542

(三)可调节性 542

(四)敏感性(不稳定性) 543

二、酶的结构与功能 543

(一)酶的分子组成 543

(二)酶的活性中心 544

(三)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544

(四)同工酶 545

三、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546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46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46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46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47

(五)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47

(六)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47

四、酶的分类、命名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549

(一)分类 549

(二)命名 550

(三)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550

第五节 糖的结构及功能 551

一、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 551

(一)单糖 551

(二)寡糖 551

(三)多糖 551

二、糖的生理功能 552

(一)氧化供能 552

(二)生成糖的衍生物 552

(三)构成组织细胞结构 552

第六节 脂类 552

一、脂类化学 552

(一)甘油三酯 552

(二)胆固醇及酯 553

(三)脂肪酸 553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553

(一)脂肪——生命能源的储备形式 553

(二)类脂——生物膜的结构基础 554

三、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554

(一)来源 554

(二)去路 554

四、血浆脂蛋白分类与功能 555

(一)分类 555

(二)组成与功能 555

第七节 水和无机盐 556

一、水平衡 556

二、无机盐 557

(一)钾 557

(二)钠和氯 557

(三)钙 557

(四)磷 558

三、微量元素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558

第八节 体内酸碱物质 558

一、酸性物质 558

(一)挥发性酸 558

(二)非挥发性酸 559

二、碱性物质 559

三、酸碱平衡 559

第三章 物质的分解代谢与产能 561

第一节 乙酰辅酶A的生成 562

一、葡萄糖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562

(一)糖酵解途径 562

(二)丙酮酸的去路 565

(三)磷酸戊糖途径 565

二、脂肪氧化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 567

(一)甘油代谢 567

(二)脂肪酸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 567

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569

(一)酮体的生成 569

(二)酮体的利用 570

(三)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571

四、氨基酸分解代谢 572

(一)氨基酸一般代谢 572

(二)氨基酸脱氨基作用 573

(三)α-酮酸的代谢 575

(四)氨的代谢 576

第二节 乙酰辅酶A的彻底氧化 579

一、三羧酸循环 579

(一)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579

(二)进行条件 580

(三)主要作用 580

(四)生理意义 580

二、氧代谢——呼吸链的传递 581

(一)呼吸链概念 581

(二)呼吸链组成 582

(三)重要的呼吸链 584

(四)氧化磷酸化 584

(五)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585

三、葡萄糖与软脂酸彻底氧化产生ATP的数量 586

(一)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ATP数量 586

(二)软脂酸彻底氧化产生ATP的数量 586

第三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587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587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589

第四章 物质的合成代谢与能量利用 590

第一节 血糖浓度的恒定 590

一、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591

(一)糖原合成 591

(二)糖原分解 591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生理意义 591

二、糖异生作用 592

(一)概念 592

(二)过程 592

(三)生理意义 593

三、血糖来源与去路 593

(一)来源 593

(二)去路 594

四、血糖浓度的调节 594

(一)肝脏 594

(二)激素 594

第二节 物质的贮存 595

一、脂肪合成 595

(一)脂肪酸的合成 595

(二)甘油的来源 597

(三)甘油三酯的合成 598

二、胆固醇合成 599

(一)原料 600

(二)部位 600

(三)基本过程 600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600

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600

(一)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600

(二)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类及其他因子 602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602

(一)翻译起始 602

(二)翻译延长 603

(三)翻译终止 604

(四)翻译后加工 605

三、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 605

(一)抗生素 605

(二)干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 605

第四节 不同组织能源利用的特点 606

一、不同组织的能源 606

二、能源利用的方式 606

第五章 生物活性物质的转化与排泄 609

第一节 生物转化作用 609

一、生物转化的特点 610

(一)多样性和连续性 610

(二)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610

二、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610

(一)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与水解反应 610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612

第二节 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 615

一、胆固醇的转化 615

(一)转变为类固醇激素 615

(二)转变为维生素D3 615

(三)转变为胆汁酸 615

二、胆固醇的排泄 617

第三节 胆色素代谢 619

一、胆红素来源与生成 619

(一)胆红素的来源 619

(二)胆红素的生成 619

二、胆红素在血中运输 620

三、胆红素在肝中转化 620

四、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620

五、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621

(一)溶血性黄疸 622

(二)阻塞性黄疸 622

(三)肝细胞性黄疸 6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