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情志学
中医情志学

中医情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明琦,张惠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11119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有关中医情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首次构建了学科理论框架:从核心概念到情志理论与假说,从情志表现到情志心理与生理,从情志病理到情志病证与防治,显示学科理论概貌和构成该学科知识的各个层面及侧面。首次勾画出学科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中医情志学》目录
标签:情志 中医

第一章 导言 2

第一节 中医情志学概述 2

一、中医情志学的概念与性质 2

二、中医情志学的研究对象 5

三、中医情志学的研究方法 6

四、中医情志学的任务 11

第二节 中医情志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2

一、中医情志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12

二、中医情志学与中医心理学 13

三、中医情志学与医学心理学 13

四、中医情志学与情绪心理学 13

第三节 中医情志学的学科理论标准与学术原则 14

一、中医情志学的学科理论标准 14

二、中医情志学的学术原则 16

第四节 中医情志学的建立及其意义 18

一、中医情志学的建立 18

二、《中医情志学》问世的意义 20

第二章 情志概念 24

第一节 情志词义源流 25

一、情、志合用 25

二、情、志各用 26

第二节 情志概念的认识及其定义 28

一、情志概念的目前认识及分析 29

二、情志概念定义 31

三、情志概念定义的说明及意义 36

第三节 情志相关概念辨析 40

一、情志与七情 40

二、情志与情绪 52

第三章 情志理论基础 56

第一节 情志分类 57

一、先天性情志与继发性情志 57

二、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志和与他人评价有关的情志 62

三、正性情志与负性情志 70

四、与感官有关的情志 71

五、情志分类的意义及问题 72

第二节 情志维度 72

一、情志快感度 73

二、情志强度 74

三、情志紧张度 74

四、情志复杂度 74

五、提出情志维度的意义 75

第三节 情志状态 76

一、情志的一般状态 76

二、情志的特定状态 77

三、情志的低落状态 79

四、提出情志状态的意义 80

第四节 情志的性质与功能 80

一、情志的性质 80

二、提出情志性质的意义 86

三、情志的功能 87

四、提出情志功能的意义 93

第四章 情志理论与假说 95

第一节 理论与假说 96

一、理论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96

二、假说的概念、建立与发展 98

第二节 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102

一、理论的建立 102

二、理论的发展 103

第三节 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05

一、先秦诸子关于情志的记载 106

二、《内经》情志理论框架 107

三、后世情志理论的发展 112

四、近年研究新见解 115

第四节 情志理论新假说 117

一、肝主调控情志论假说 118

二、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 123

第五节 中医情志学理论框架 127

一、构建中医情志学理论框架的必要性 128

二、构建中医情志学理论框架的原则 129

三、中医情志学理论框架的内容 130

第五章 情志的体验、表情与行为 134

第一节 情志体验 135

一、情志体验的概念 135

二、情志体验的性质 137

三、情志体验的功能 139

四、情志体验的研究现状及评析 140

五、中医学对情志体验的研究、问题及设想 144

第二节 情志表情 145

一、表情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146

二、表情的分类 147

三、表情的意义与研究中的问题 159

第三节 情志行为 159

一、典型例证 159

二、情志行为的概念及其定义 160

三、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及相关研究 162

四、与情志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 164

第六章 情志心理 168

第一节 情志与欲、愿 169

一、欲 169

二、愿 170

三、欲、愿与情志的互动影响 171

第二节 情志与意、志 172

一、意、志的含义 172

二、情志与意、志 173

三、情志与意识 175

第三节 情志与知、思 178

一、知、思的含义 178

二、情志与认知 179

第七章 情志生理 183

第一节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183

一、对情志与脏腑关系的有关认识 184

二、现行教科书的论述 187

第二节 肝与情志 189

一、肝的生理特点 189

二、气血对情志的影响 190

三、肝与情志 192

第三节 情志的神经机制 195

一、中医学对情志与脑的认识 195

二、现代医学对情志中枢生物学的认识 197

第四节 肝调畅情志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 205

一、研究的切入点 206

二、研究结果 206

三、初步结论 207

第五节 情志对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 209

一、情志协调心神“任物” 209

二、表情协助人们适应环境 210

三、情志正常活动有益于五脏和气血通畅 210

四、情志正常活动有助于性功能的正常发挥 211

第八章 情志的发展、分化与调节 213

第一节 情志的发展与分化 214

一、情志发展分化的概念 214

二、情志发展分化的一般轨迹 214

三、影响情志发展分化的相关因素 216

第二节 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志发展及特点 218

一、新生儿的情志发展及特点 219

二、婴儿的情志发展及特点 221

三、幼儿的情志发展及特点 224

四、青少年的情志发展及特点 229

五、青年的情志发展及特点 231

六、中老年的情志发展及特点 233

第三节 男女两性的情志特点及形成因素 235

一、男女两性情志活动的一般特点 235

二、男女两性情志特点的形成因素 236

三、男女两性情志特点与情志病证的关系 242

第四节 情绪调节 243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 243

二、情绪调节过程 244

三、中医学对情绪调节的认识 245

四、情绪调节的研究内容 248

五、情绪调节的意义 249

第九章 情志的感知、表达与交流 253

第一节 情志感知 253

一、情志感知 253

二、情感智商 254

三、感知自我情志的方法 255

第二节 情志表达 257

一、情志表达的概念 257

二、情志表达的方式 257

三、情志表达的作用 259

四、影响情志表达的因素 259

五、集体情志 261

第三节 情志交流 264

一、情志交流的概念 264

二、情志交流的内容 264

三、情志交流的基本形式 265

四、情志交流障碍的基本形式 266

五、影响情志交流的常见因素 266

第十章 情志病理 269

第一节 情志病因 269

一、概念与分类 270

二、引发情志刺激的外界因素 274

三、形成情志刺激的个体自身因素 280

四、其它因素 285

第二节 情志致病 289

一、致病条件 289

二、致病途径 293

三、致病机制 294

四、致病模式 297

五、致病方式与伤脏规律 298

六、发病方式 300

第三节 情志致病的病机 303

一、情志病证的病机 303

二、情志病证的演变与转归形式 305

第四节 情志致病的病理变化 306

一、情志病证与中枢神经系统 307

二、情志病证与自主神经系统 309

三、情志病证与内分泌系统 309

四、情志病证与免疫功能 310

第十一章 情志病证及其防治 315

第一节 情志病证概述 315

一、情志病证的界定 316

二、情志病证的分类 317

三、情志病证与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的关系 319

四、情志病证的临床特点 320

五、情志病证的诊断要点 321

第二节 典型情志病证 323

一、PMS的概念 323

二、PMS的临床表现 324

三、PMS的诊断 325

四、PMS的鉴别诊断 326

五、PMS的发病机制 326

六、PMS的治疗 329

七、PMS的预防 332

第三节 情志病证的预防 333

一、情志病证的预防原则 333

二、情志病证的预防措施 334

第四节 情志病证的治则与治法 335

一、情志病证的治则 335

二、情志病证的治法 335

第十二章 研究进展与展望 349

第一节 关于情志学说的研究 349

一、关于情志概念 349

二、关于情志与脏腑 351

三、关于情志致病机制 352

四、关于情志致病特点 356

第二节 关于情志病证的研究 357

一、关于情志病证的内涵 357

二、关于情志病证的辨证 358

三、关于情志病证的机制 358

四、关于情志病证的方药 360

第三节 关于情绪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361

一、关于情绪与中医病证 361

二、关于情绪与现代医学病证 363

第四节 关于情绪基础的研究 370

一、关于情绪生理机制 370

二、关于情绪与电生理 373

三、关于情绪与其它脑功能 374

第十三章 本书的结构 389

第一节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389

一、有关概念 390

二、运用及发展 391

第二节 本书知识结构框架及说明 392

一、本书知识结构框架 392

二、对本书知识结构框架的说明 393

第三节 知识结构中内容间的联系 394

一、学科概念与理论构建 394

二、情志概念、理论基础与理论和假说 395

三、情志活动与心理和生理 396

四、社会环境下的情志问题 397

五、情志致病与异常情志 397

六、情志研究动态与学科发展 397

附录一 名词术语释义与索引 399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423

跋 4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