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要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奚中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7025654
- 页数:262 页
绪论 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一)整体观念 3
(二)辨证论治 3
三、学习本门课的方法 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
(一)阴阳对立 5
(二)阴阳互根 6
(三)阴阳消长 6
(四)阴阳转化 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6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6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7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7
(五)确立治疗原则 7
(六)归纳药物性能 7
(七)指导防病养身 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8
(一)五行的特性 8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8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8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
第二章 藏象 11
第一节 脏腑 11
一、五脏 12
(一)心(附:心包) 12
(二)肺 12
(三)脾 13
(四)肝 14
(五)肾(附:命门) 15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 17
(一)胆 17
(二)胃 17
(三)小肠 17
(四)大肠 18
(五)膀胱 18
(六)三焦 18
[附]奇恒之腑 18
1.脑 18
2.女子胞 18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19
(一)脏与脏 19
(二)脏与腑 20
(三)腑与腑 21
第二节 气、血、津液 21
一、气 22
(一)气的概念 22
(二)气的生成和分布 22
(三)气的功能 22
二、血 23
(一)血的生成和功能 23
(二)血液的循行 23
三、津液 24
(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功能 24
(二)津液的代谢 24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24
(一)气与血的关系 2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25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25
第三章 经络 2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26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概况 26
一、十二经脉 26
(一)名称及其络属关系 26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循行规律 27
二、奇经八脉 28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 29
一、生理方面 29
二、病理方面 29
三、诊断方面 29
四、治疗方面 29
第四章 病因、病机 31
第一节 病因 31
一、外感致病因素 31
(一)六淫 31
(二)疠气 34
二、精神致病因素 34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4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34
三、其它致病因素 35
(一)饮食 35
(二)劳逸 35
(三)外伤、虫兽伤 35
四、继发病因 36
(一)痰饮 36
(二)瘀血 36
第二节 病机 37
一、邪正斗争 37
二、阴阳失调 38
第五章 诊法 39
第一节 望诊 39
一、望全身情况 39
(一)望神 39
(二)望面色 39
(三)望形体 40
(四)望姿态 40
二、望局部情况 40
(一)望头与发 40
(二)望目 41
(三)望齿、龈 41
(四)望咽喉 41
(五)望斑疹 41
(六)望小儿食指络脉 41
三、望舌 42
(一)望舌质 42
(二)望舌苔 43
第二节 闻诊 44
一、听声音 44
(一)语声 44
(二)呼吸 44
(三)咳嗽 44
(四)呃逆 44
二、嗅气味 44
第三节 问诊 45
一、问寒热 45
(一)恶寒发热 45
(二)寒热往来 45
(三)但热不寒 45
(四)但寒不热 45
二、问汗 45
(一)表证辨汗 45
(二)里证辨汗 45
三、问痛 46
(一)问头痛 46
(二)问身痛 46
(三)问胸腹痛 46
四、问饮食口味 46
(一)食欲与食量 46
(二)口渴与饮水 46
(三)口味 46
五、问二便 47
(一)大便 47
(二)小便 47
六、问睡眠 47
(一)不寐 47
(二)嗜睡 47
七、问经带 47
(一)月经 47
(二)带下 47
八、问小儿 47
第四节 切诊 48
一、脉诊 48
(一)脉诊的部位 48
(二)寸口脉分候脏腑 48
(三)切脉的方法 48
(四)正常脉象 48
(五)常见病脉与主病 48
二、按诊 51
(一)按肌肤 51
(二)按手足 51
(三)按脘腹 51
第六章 辨证 52
第一节 八纲辨证 52
一、表里 52
(一)表证 52
(二)里证 52
[附]半表半里证 53
二、寒热 53
(一)寒证和热证 53
(二)寒热错杂和寒热真假 53
(三)寒热与表里的联系 54
三、虚实 54
(一)虚证 54
(二)实证 54
(三)虚实的夹杂和虚实的真假 54
(四)虚实与表里寒热的联系 55
四、阴阳 55
第二节 脏腑辨证 55
一、心与小肠病 56
(一)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56
(二)心血虚、心阴虚 56
(三)心脉痹阻 57
(四)心火亢盛 57
(五)痰迷心窍 57
二、肝与胆病 57
(一)肝血虚、肝阴虚 58
(二)肝气郁结 58
(三)肝火上炎 58
(四)肝风内动 59
(五)肝胆湿热 59
(六)寒滞肝脉 59
三、脾与胃病 60
(一)脾气虚 60
(二)脾阳虚 60
(三)寒湿困脾 61
(四)湿热蕴脾 61
(五)胃阴虚 61
(六)胃寒证 61
(七)胃火证 62
(八)食滞胃脘 62
四、肺与大肠病 62
(一)肺气虚 62
(二)肺阴虚 62
(三)风寒束肺 63
(四)风热犯肺 63
(五)热邪壅肺 63
(六)痰浊阻肺 63
(七)大肠湿热 64
(八)大肠液亏 64
五、肾与膀胱病 64
(一)肾阴虚 64
(二)肾阳虚 65
(三)肾气不固 65
(四)肾不纳气 65
(五)膀胱湿热 65
六、脏腑兼病 66
(一)心脾两虚 66
(二)心肾不交 66
(三)肝脾不调 67
(四)肝胃不和 67
(五)肝肾阴虚 67
(六)肺肾阴虚 67
(七)脾肺气虚 68
(八)脾肾阳虚 68
第三节 六经辨证 68
一、太阳病 69
(一)太阳中风证 69
(二)太阳伤寒证 69
二、阳明病 69
(一)阳明热证 69
(二)阳明实证 69
三、少阳病 70
四、太阴病 70
五、少阴病 70
(一)少阴寒化证 71
(二)少阴热化证 71
六、厥阴病 71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71
一、卫分证 72
二、气分证 72
(一)热扰胸膈 72
(二)热壅于肺 72
(三)热炽阳明 72
(四)热结肠道 73
(五)气分湿热 73
三、营分证 73
(一)热伤营阴 73
(二)热入心包 73
四、血分证 74
(一)血分实热 74
(二)血分虚热 74
第七章 防治原则 75
第一节 预防 75
一、未病先防 75
(一)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 75
(二)避免病邪的入侵 76
二、既病防变 76
(一)早期诊治 76
(二)防止传变 76
第二节 治则 76
一、治病求本 76
(一)治标与治本 77
(二)正治与反治 77
二、扶正祛邪 78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78
(一)因时制宜 79
(二)因地制宜 79
(三)因人制宜 79
第八章 中药 80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80
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80
(一)采收 80
(二)贮藏 80
二、中药的炮制 80
(一)炮制的目的 80
(二)炮制方法 81
三、中药的性能 81
(一)四气五味 82
(二)升降浮沉 82
(三)归经 83
(四)药物的毒性 83
四、中药的用法 83
(一)配伍 83
(二)禁忌 84
(三)剂量 84
(四)用法 85
第二节 常用中药 86
一、解表药 86
(一)辛温解表药 86
(二)辛凉解表药 87
二、清热药 88
(一)清热泻火药 88
(二)清热燥湿药 89
(三)清热解毒药 90
(四)清热凉血药 91
(五)清退虚热药 92
三、温里药 93
四、泻下药 94
(一)攻下药 94
(二)润下药 94
(三)峻下逐水药 95
五、祛湿药 95
(一)芳香化湿药 96
(二)利水渗湿药 96
(三)祛风湿药 98
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99
(一)温化寒痰药 100
(二)清化热痰药 100
(三)止咳平喘药 101
七、理气药 102
八、理血药 103
(一)活血祛瘀药 103
(二)止血药 105
九、补虚药 107
(一)补气药 107
(二)补血药 108
(三)补阴药 109
(四)补阳药 110
十、消导药 112
十一、安神药 112
(一)养心安神药 112
(二)重镇安神药 113
十二、平肝息风药 114
十三、开窍药 115
十四、收涩药 116
十五、驱虫药 117
第九章 方剂 119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19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119
二、方剂的变化规律 119
(一)药味增减的变化 120
(二)药物配伍的变化 120
(三)药量加减的变化 120
(四)剂型更换的变化 120
三、常用剂型 120
(一)汤剂 120
(二)丸剂 120
(三)散剂 121
(四)膏剂 121
(五)丹剂 121
(六)酒剂 121
(七)糖浆剂 121
(八)片剂 121
(九)冲剂 122
(十)针剂 122
第二节 代表性方剂 122
一、解表剂 122
二、清热剂 124
三、温里剂 128
四、泻下剂 130
五、和解剂 132
六、祛湿剂 134
七、祛痰剂 138
八、润燥剂 140
九、理气剂 142
十、理血剂 143
十一、补益剂 146
十二、消导剂 149
十三、安神剂 150
十四、熄风剂 151
十五、开窍剂 152
十六、收敛固涩剂 154
十七、驱虫剂 乌梅丸 156
[附]常用中成药简表 157
第十章 针灸 165
第一节 腧穴概述 165
一、腧穴的分类 165
(一)十四经穴 165
(二)经外奇穴 165
(三)阿是穴 165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 165
(一)近治作用 165
(二)远治作用 165
(三)特殊作用 166
三、腧穴的体表定位 166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66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66
(三)指寸定位法 167
第二节 针灸法 168
一、毫针刺法 168
(一)针具 168
(二)针刺练习 168
(三)针前准备 168
(四)针刺操作 169
(五)注意事项和异常情况的处理 171
二、三棱针刺法 173
(一)针具 173
(二)操作方法 173
(三)适应范围 173
(四)注意事项 173
三、皮肤针刺法 173
(一)针具 173
(二)操作方法 174
(三)适应范围 174
(四)注意事项 174
四、皮内针刺法 174
(一)针具 174
(二)操作方法 174
(三)适应范围 174
(四)注意事项 174
五、灸法 175
(一)工具 175
(二)操作方法 175
(三)适应范围 175
(四)注意事项 175
六、拔罐法 176
(一)工具 176
(二)操作方法 176
(三)适应范围 177
(四)注意事项 177
第三节 十四经脉和常用腧穴 177
一、十四经脉及其常用腧穴 177
(一)手太阴肺经 177
(二)手厥阴心包经 178
(三)手少阴心经 178
(四)手阳明大肠经 179
(五)手少阳三焦经 179
(六)手太阳小肠经 180
(七)足阳明胃经 181
(八)足少阳胆经 182
(九)足太阳膀胱经 183
(十)足太阴脾经 184
(十一)足厥阴肝经 185
(十二)足少阴肾经 186
(十三)任脉 187
(十四)督脉 188
二、经外奇穴 189
第四节 针灸治疗 189
一、针灸的适应证 189
二、针灸方法的应用 189
三、针灸处方规律 190
(一)近取法(局部和邻近取穴法) 190
(二)远取法(循经取穴) 190
(三)对症取穴 190
四、针刺时机、疗程和间隔 190
第五节 耳针 190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190
二、耳穴 191
(一)耳穴的分布 191
(二)耳穴的探测方法 194
三、选穴处方原则 195
(一)按病变部位选穴 195
(二)辨证选穴 195
(三)对症选穴 195
(四)经验选穴 195
四、耳针的操作方法 195
五、注意事项 195
[附]针灸实验练习指导 196
第十一章 常见病证 198
感冒 198
咳嗽 200
喘证 202
心悸 204
心痹 205
胃痛 208
呕吐 210
泄泻 212
痢疾 214
黄疸 217
眩晕 218
中风 220
水肿 223
淋证 225
痹证 227
月经不调 229
月经先期 229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先后无定期 232
月经过多 233
月经过少 234
痛经 235
崩漏 236
带下 238
绝经前后证 240
妊娠恶阻 241
产后缺乳 242
麻疹 243
流行性腮腺炎 245
疳证 246
夏季热 248
疖 249
痈 250
乳痈 251
湿疹(附:婴儿湿疹) 252
附录 方剂索引 254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