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园媛,廖桂芳,苏洁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4311964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核心价值观和心理接受机制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心理素质拓展、课内教学、课外团学活动、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社会实践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机制的构建于运行则由接受主体(受教育者)、接受中介(教育活动)、接受客体(教育信息)和接受目标(教育效果),通过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而构成一个有序、有效的整体运行机制。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1

一、价值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3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刻背景 6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解析 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结构 8

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9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10

四、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12

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13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阐释 15

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葆民族特色的战略需要 15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现实要求 17

三、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需要 19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哲学思考 21

第一节 对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21

一、视角一:价值观是人的行为判断原则 21

二、视角二:价值观谈论有关人所追求的意义问题 22

三、视角三:价值观是效用的度量原则 26

第二节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27

一、当代大学生所应当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7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问题、原因及对策浅析 36

第三节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思 40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 42

第一节 构建依据 42

一、紧迫性 42

二、可行性 46

第二节 理论视阈 49

一、接受理论简述 49

二、接受机理理论 51

三、新时期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新特点 52

第三节 构建原则 54

一、主导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54

二、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统一 54

三、内化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55

四、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55

五、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55

第四节 构建方案 56

一、接受主体 56

二、接受客体 57

三、接受中介 57

第五节 运行方式 59

一、教育活动介绍 59

二、心理接受过程 62

三、接受机制运行 64

四、机制运行的保障 65

第四章 拓展心理素质,疏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渠道 67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心理素质拓展 67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67

二、心理素质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 70

三、心理素质拓展的主要方法——体验式学习 70

第二节 心理素质拓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72

一、培养自我教育意识,优化接受主体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心理 73

二、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74

三、优化认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74

四、发挥主动性,调动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性 75

第三节 心理素质拓展团体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76

一、理论依据 76

二、设计原则 78

三、执行步骤 79

四、实施模块 80

第五章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92

第一节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92

一、课堂自身的影响因素分析 92

二、传统培育方式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96

第二节 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考 98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原则 98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100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 104

第三节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108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108

二、教学安排 108

三、实验班与师资配备 111

四、教学特色 112

五、课程考核与教学督导 113

第六章 丰富团学活动,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 117

第一节 意义阐释 117

一、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战略需要 118

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120

三、进一步发挥团学活动教育功能的客观需要 122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124

一、团学活动的内容丰富性、机制灵活性符合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 124

二、团学活动的参与广泛性、效益深广性利于接受主体产生行为认同 125

三、高校给予的制度保证和人力、物力支撑利于接受机制的构建 127

第三节 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实践 128

一、方案实施 128

二、方案管理 133

三、总结与展望 138

第七章 打造校园文化,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140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140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40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 142

第二节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接受机制的可行性 143

一、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内涵一脉相承 143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 144

第三节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44

一、对校园文化内涵认识表面化 144

二、对校园文化载体认识本末倒置 145

三、对校园文化作用的认识弱化 145

四、对校园文化个性认识缺失 146

第四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须把握五个原则 146

一、以文教化,强调文化的教化性 146

二、弘扬主流,坚持文化的先进性 147

三、包容多样,顾及文化的全面性 147

四、潜移默化,注重文化的无形性 148

五、传承创新,把握文化的规律性 148

第五节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48

一、加强党的领导与促进师生认同的关系 149

二、加强文化建设与满足多元需求的关系 149

三、加强科技创新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 150

第六节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接受机制的途径 151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151

二、依托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坚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6

第八章 建设网络基地,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162

第一节 网络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162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 162

二、网络时代背景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165

三、网络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169

一、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169

二、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的主观条件 170

三、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的客观条件 174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基地建设实践 175

一、网络教育基地建设总体构想 175

二、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176

三、网络教育基地建设原则 177

四、网络教育基地建设流程 179

五、网络教育基地建设成果 182

六、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的发展对策 183

第九章 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合一 186

第一节 意义阐释 186

一、满足主体性、主动性以及联动性的需求 187

二、满足反复性与长期性的需求 188

三、满足心理性与实践性的需求 189

四、满足多样性与差异性的需求 191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192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与双重属性 192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194

第三节 活动原则 195

一、主体性原则 195

二、开放性原则 196

三、层次性原则 197

四、结合性原则 198

五、可接受性原则 199

第四节 构建途径 199

一、认识理解高度化 200

二、组织指导全员化 201

三、内容形式多样化 202

四、评价机制多元化 205

第十章 注重教育效果,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207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调查 208

一、调查目的 208

二、调查工具及统计方法 208

三、调查对象 209

四、调查结果分析 20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验活动的影响研究 213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验活动 21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验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教学评价 224

第三节 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227

一、认清教育阻力,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念 227

二、遵循教育规律,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目标 228

三、完善教育方式,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者素质 229

四、重视教育效果,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动力机制 230

五、贴近时代背景,挖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载体 231

六、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合力 231

参考文献 2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