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翼主编;张宛丽,罗琳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9634134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是由两个大转变构成的,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变。相比于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转型是更加长期,更加深刻,更加艰难的转变。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因此,本书以中国社会经验研究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具有明确的学术定位,社会关怀和政策参考价值。本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果,从近几年发表于《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文章中挑选出21篇论文进行编辑加工而成书。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目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建设和治理思想的演进 1

第一节 社会建设和治理的起源与农村社会建设 1

第二节 社会建设和治理的人文思想与价值重建 3

第三节 知识阶层在社会建设和治理及其思想演进中的地位 5

第四节 低度整合社会中的社会建设和治理 7

第二章 西方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演进 12

第一节 西方社会治理的基本取向: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12

一、西方社会治理的发展向度:英美传统与欧陆传统 13

二、西方的社会治理平衡原则 21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 24

一、社会控制的智识基础 24

二、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 26

第三节 文化内化与社会治理 29

一、权利、公平与秩序 30

二、新教伦理及其内化效应 31

第四节 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社会治理 35

一、社会治理的三大支柱及其有序互动 35

二、当代西方社会治理面临的价值制约与挑战 36

第三章 中国社会分化与社会治理创新 45

第一节 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45

一、中国社会治理的两个基本问题与背景 45

二、社会结构阶层化 46

三、利益关系市场化 51

四、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概念与方向 57

第二节 社会阶层关系与民事纠纷的解决 59

一、法治化、社会阶层与“接近正义” 59

二、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 62

三、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的经验特征 66

四、中国民事纠纷的发生:分布规律及其决定机制 69

五、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 71

六、转型中国的民事纠纷、社会分层与法律发展 78

第四章 社会利益诉求与社会治理创新 85

第一节 从利益诉求的视角看社会治理创新 85

一、普遍的“个体化诉求”与利益诉求的不公 85

二、“增长型”利益诉求与制度缺失 86

三、搭建公共平台,创新社会治理 88

第二节 非制度化的社会冲突与社会治理 90

一、非制度化的社会冲突 90

二、对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挑战 91

三、对决策体制的挑战 94

四、对传统经验的挑战 95

五、对文化整合机制的挑战 97

六、社会再整合:建立权益互赖关系 99

第五章 政府治理模式与社会治理创新 103

第一节 政府诸种治理模式之探讨 103

一、控制权分配和组织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 104

二、“行政发包制”的重新思考:一个例子与理论讨论 107

第二节 控制权分配与政府治理模式 111

一、三维控制及其治理模式 111

二、环境管制领域中的治理模式:一个案例研究 113

第三节 “控制权理论”的政策意义 120

第六章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与创新 124

第一节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 124

一、利益分化与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建构 124

二、城市基层社会的团结谜题 125

三、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政策转向 133

第二节 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 135

一、社区居委会的行动逻辑 135

二、社区居委会的“选择性应付” 138

三、L社区居委会选择性应付的实证分析 141

四、居委会“选择性应付”行为发生的组织条件 144

五、对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讨论 150

第七章 乡村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 156

第一节 村落共同体的社会变迁 156

一、村庄转型与村落共同体的命运 158

二、村落共同体作为小型地方性共同体的现代命运 161

三、村落共同体与善治社会 170

四、十字路口的中国村落共同体与城乡衔接 174

第二节 基层自主性的起伏 179

一、地方/基层的自主性问题 180

二、新的解释框架:基层自主性的建构与挫折 187

三、1958~1984年:基层组织自主性的早期建构与受挫 191

四、1984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基层自主性的后期建构与挫折 197

五、基层自主性的施展场域:从发展经济到社会建设 203

第三节 农村社团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205

一、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7

二、中国农村社团的社会功能 209

三、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现状 211

四、“纠调社团”与群体性上访的关系 215

五、“纠调社团”消解群体性上访的机制分析 220

六、中国农村“纠调社团”社会治理的政策思路 224

第八章 劳动关系变化与社会治理创新 236

第一节 劳动关系转型与劳动关系政策的发展 236

一、劳动关系政策的核心与目标 237

二、劳动关系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 240

三、当前劳动关系政策的困境 245

四、劳动关系市场化的政策挑战 248

第二节 从实践的角度反思中国工会的性质与核心职能 249

一、工会的性质 250

二、工会的力量来源 253

三、工会的核心职能 255

四、工会职能面临的新挑战 258

第三节 集体协商与“国家主导”下的劳动关系治理 259

一、集体谈判与“国家主导”的集体协商模式 259

二、国家劳资治理策略与指标管理 263

三、“完成指标”策略与形式化的困境 267

四、集体协商:谁的博弈? 273

第九章 社会公正与社会治理创新 280

第一节 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 280

一、社会公正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 280

二、维护社会公正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杠杆 282

三、社会公正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 283

四、维护社会公正是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主要途径 286

第二节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287

一、“保卫家园”与行动者的政治伦理 287

二、关于国家—社会的价值地位秩序 294

三、社会兴起的逻辑:关于文化—制度关系 300

四、拓展我们的认识视野 305

第十章 信访制度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 310

第一节 国家分析和历史分析视角下的信访问题 310

第二节 信访制度的创立与国家信访工作的两种取向 314

第三节 1951~1978年社会动员取向的片面发展及其后果 317

一、社会动员取向的片面发展 317

二、社会动员取向下的信访主要矛盾 319

三、社会动员与信访制度建设 321

第四节 1978年以后国家信访观念的调整与信访制度的科层化 322

一、国家信访观念的调整 323

二、信访制度的科层化 324

第五节 信访制度演进的历史规律与当前信访矛盾的基本形势 326

第六节 信访制度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问题 329

一、信访制度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329

二、信访制度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335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治理创新 341

第一节 社会福利模式 341

一、社会治理创新要以解决基础性问题为依归 341

二、以福利模式创新优化社会治理 349

三、以福利制度机制支撑社会治理 354

四、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和福利发展的关键环节 358

五、社工队伍建设:社会治理和福利发展的人才保障 362

第二节 国家回归与社会福利责任的多元承担 367

一、社会福利责任的多元承担 369

二、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从“国家收缩”到“国家回归” 369

三、福利责任的多元承担与社会政策变迁 375

四、国家角色转变的实践意义 378

第十二章 社会风险与社会治理创新 383

第一节 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风险防治 383

一、风险社会—安全需求:应急、减灾、维稳亟待创新升级 383

二、开放社会—融入需求: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亟待改革 384

三、多元社会—公平需求:整齐划一要求和利益倾斜政策亟待更新 386

四、虚拟社会—表达需求:网络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亟待创新 387

第二节 高风险社会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388

一、国外关于社会风险的研究 388

二、风险社会理论 389

三、中国当前转型期的“风险共生” 391

四、中国高风险社会的表现 392

第三节 风险灾害危机演化连续统 394

一、连续统解释框架:“风险—灾害(突发事件)—危机” 394

二、全过程应对体系:“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危机管理” 396

三、基于连续统解释框架的整合研究 399

第四节 中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风险 400

一、社会目标单一 400

二、社会结构失衡 401

三、社会关系失调 402

四、社会冲突增生 403

第五节 中国社会矛盾的形式与结构 403

一、形式之一:暴力群体性事件 404

二、形式之二:具体利益冲突 404

三、形式之三:集体性敌视 405

四、形式之四:社会不满 405

五、社会矛盾的“冰山结构” 405

第六节 阻断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安排及政策建议 407

一、阻断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安排 407

二、高风险社会的公共政策 409

三、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抓手的社会风险管理 413

第十三章 虚拟社会(网络社会)与社会治理创新 420

第一节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 420

一、缺场交往的快速扩展 420

二、传递经验的地位提升 424

三、社会认同的力量彰显 428

四、社会结构的再次转型 432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与社会治理 437

一、虚拟社会治理的基本观点及类型学检视 437

二、虚拟社会架构下的社会治理问题 441

三、当代社会治理的国家特色与世界共享 446

后记 4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