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贻儒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4154
  • 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本套书各分册针对相应主题进行阐述,对于以疾病为“主题”的21个分册,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分类、分型、临床表现、量化评估、客观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知识,并附有相应的典型病例分析。另外的4个分册“精神疾病的预防康复、精神药物的临床应用、精神症状量化评估、精神疾病的物理治疗”则围绕相应主题,从“方法”、“技术”、“量表”等角度和形式进行叙述,介绍精神疾病的评估、预防、康复、物理治疗、药物应用,使从事于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者掌握基本的、实用的药物、方法、技术、量表等知识。
《抑郁障碍》目录
标签:障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抑郁障碍概念及其发展 1

一、抑郁障碍的认识与起源 2

二、抑郁障碍相关概念的发展 3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主要诊断类别 4

一、国际疾病分类 5

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6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8

第三节 抑郁障碍生物、心理与社会学基础 9

一、抑郁障碍发生的生物学因素 9

二、抑郁障碍发生的心理学因素 10

三、抑郁障碍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11

第四节 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 11

一、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 11

二、抑郁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13

三、抑郁障碍与双相障碍 13

四、抑郁障碍与精神分裂症 14

第五节 展望 14

第二章 流行病学 17

第一节 抑郁障碍患病率 17

一、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趋势 17

二、抑郁障碍其他特殊类型的患病率 19

第二节 抑郁障碍疾病负担 20

第三节 抑郁障碍社会危害性 21

一、自杀 22

二、致精神残疾 22

三、高疾病负担 23

四、抑郁障碍及其他疾病的病死率 23

第四节 抑郁障碍发病危险因素 25

一、生物因素 25

二、心理因素 26

三、社会环境因素 28

第三章 病因与发病机制 31

第一节 抑郁障碍遗传学研究 31

一、家系研究和遗传方式 31

二、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 32

三、基因连锁和关联研究 33

四、环境与基因的交互作用 34

第二节 抑郁障碍神经生化研究 34

一、生物胺 34

二、氨基酸和肽类 40

三、第二信使平衡失调机制 42

第三节 抑郁障碍神经内分泌研究 43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43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45

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46

四、褪黑激素假说 48

第四节 抑郁障碍神经免疫研究 49

一、免疫细胞的改变 49

二、细胞因子 50

第五节 抑郁障碍神经可塑性和神经营养研究 52

一、神经可塑性与抑郁障碍 52

二、神经营养失衡与抑郁障碍 53

第六节 抑郁障碍能量代谢假说 59

一、线粒体功能异常假说 59

二、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假说 64

第七节 抑郁障碍神经电生理研究 65

一、脑电图 66

二、多导睡眠脑电图 66

三、脑诱发电位 67

四、抑郁症脑电超慢涨落图 68

五、失匹性负波 69

六、抑郁障碍脑电生理研究展望 69

第八节 抑郁障碍神经影像学研究 70

一、结构脑影像研究 70

二、功能脑影像研究 72

第九节 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81

第四章 临床特征 86

第一节 抑郁障碍临床症状及其维度分析 86

一、典型症状 86

二、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 90

三、躯体疾病所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 98

四、精神活性物质等所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 102

五、抑郁障碍的临床现象学探究 103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临床分类与分型 114

一、临床分类 114

二、分类要点和常见临床类型 117

第三节 抑郁障碍病程与预后影响因素 119

第五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124

第一节 抑郁障碍诊断原则与思路 124

一、诊断原则 124

二、诊断思路 125

第二节 抑郁障碍诊断要点 129

第三节 主要疾病分类系统关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及其差异 130

一、ICD-10/CCMD-3/DSM-Ⅳ关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130

二、ICD-10/CCMD-3/DSM-Ⅳ关于抑郁障碍的分类差异 137

第四节 抑郁障碍鉴别诊断 139

一、继发性抑郁障碍 139

二、精神分裂症 139

三、神经衰弱 140

四、心因性抑郁 140

五、癫痫性病理性心境恶劣 140

六、脑器质性疾病 140

七、其他相关问题 141

第六章 治疗原则与策略 153

第一节 抑郁障碍治疗原则 153

一、急性期治疗 153

二、恢复期(巩固期)治疗 155

三、维持期治疗 155

第二节 抑郁障碍药物治疗 156

一、药物治疗发展史 156

二、常用抗抑郁药物分类 158

第三节 抑郁障碍心理治疗 176

一、概述 176

二、心理治疗的历史 177

三、心理治疗的种类 178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 185

五、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联用 186

六、维持期心理治疗 187

第四节 抑郁障碍物理治疗 188

一、电抽搐治疗 188

二、改良电抽搐治疗 191

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192

第五节 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95

一、抗抑郁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196

二、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198

第六节 难治性抑郁症治疗 201

一、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TRD)概念 201

二、难治性抑郁症治疗策略 202

三、不同情况下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 203

第七章 康复和预防 210

第一节 抑郁障碍康复的概念和任务 210

一、抑郁障碍康复的概念 210

二、抑郁障碍康复的任务 210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医院康复 213

一、医院康复的主要任务 213

二、医院康复主要的康复手段 213

第三节 抑郁障碍的社区康复 215

一、社区康复的主要任务 215

二、国内外常见的社区康复形式 215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个案管理 218

一、个案管理的概念 218

二、个案管理师的职责 219

第五节 抑郁障碍的预防 221

一、抑郁障碍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 222

二、抑郁障碍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 225

第八章 护理与病房管理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护理观察与记录 230

一、护理观察的内容 230

二、观察的方法 231

三、护理记录的内容 231

四、护理记录的要求 233

第三节 抑郁障碍病房管理与分级护理 233

一、病房管理 233

二、病房分级护理 234

第四节 抑郁障碍特殊症状护理 236

第五节 抑郁障碍意外事件的护理 238

一、自缢患者的护理 238

二、触电患者的护理 239

三、服毒患者的护理 240

四、吞服异物患者的护理 242

第九章 患者和家属教育 244

第一节 概述 244

一、抑郁障碍的社会认识 244

二、提高抑郁障碍的识别率、就诊率 245

三、患者和家属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246

第二节 抑郁障碍相关概念教育 247

一、重性抑郁障碍 247

二、轻性抑郁障碍 247

三、恶劣心境 248

四、亚综合征性抑郁 248

第三节 抑郁障碍诊治要点教育 248

一、诊断要点 248

二、治疗要点 251

第四节 抑郁障碍复发风险因素教育 253

一、服药依从性 253

二、治疗效果 254

三、抑郁障碍遗传史 254

四、病前性格 254

五、应激性生活事件 254

六、社会支持 255

七、季节因素 255

第五节 抑郁障碍家庭护理教育 255

一、家庭护理 255

二、康复技巧 259

第十章 抑郁障碍量表评估 262

第一节 心理与量表评估的概念 262

一、心理评估 262

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263

三、抑郁障碍量表评估 264

第二节 抑郁障碍自评量表 264

一、贝克抑郁自评问卷 264

二、抑郁自评量表 268

三、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 271

四、Carroll抑郁量表 273

五、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275

六、老年抑郁量表 277

七、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79

第三节 抑郁障碍他评量表 282

一、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82

二、蒙哥马利-阿瑟伯格抑郁量表 287

三、抑郁状态问卷 290

第四节 抑郁障碍评估量表临床与科研应用 292

一、抑郁障碍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 292

二、抑郁障碍评估量表的科研应用 293

第十一章 抑郁障碍与自杀 311

第一节 概述 311

一、自杀的定义和分类 311

二、自杀的流行病学 312

第二节 自杀的特点 314

一、自杀者的一般特征 314

二、自杀的生物学因素 315

三、自杀的心理学因素 317

四、自杀的社会文化因素 318

第三节 自杀的预测 319

一、自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319

二、自杀风险评估 322

第四节 自杀的处置与预防 325

一、自杀的处置 325

二、自杀的预防 328

第五节 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特点 329

一、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前的反常表现 330

二、抑郁障碍患者自杀的方式和结局 330

三、抑郁障碍患者疾病好转过程中的高自杀率 331

四、抑郁障碍患者的扩大性自杀 331

第十二章 共病及相关问题 336

第一节 抑郁与焦虑共病 336

一、流行病学 337

二、病因学研究 338

三、临床特征 339

四、治疗 340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与物质依赖共病 343

一、流行病学 343

二、病因学研究 344

三、临床特征 347

四、治疗 349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伴抑郁障碍 351

一、流行病学 351

二、病因学 353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354

四、治疗 355

五、预后 356

第四节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 357

一、可能病因与相关因素 357

二、癌症伴发抑郁障碍 359

三、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障碍 360

四、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 362

五、脑卒中伴发抑郁障碍 363

第十三章 非典型抑郁与双相抑郁 370

第一节 非典型抑郁 370

一、概念及演变 370

二、主要临床特征 372

三、常见非典型抑郁综合征 372

四、非典型抑郁的甄别 375

第二节 双相抑郁 376

一、人口学特征 377

二、临床特征 378

第十四章 双相抑郁的药物治疗 384

第一节 双相障碍抑郁急性发作的治疗 386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 386

二、抗癫痫类药物 394

三、传统抗抑郁类药物 400

四、促醒药物 406

五、多巴胺2/3受体激动剂 407

六、不饱和脂肪酸 409

七、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 410

第二节 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 412

一、双相障碍维持治疗研究的方法学 413

二、双相障碍发作指征为无症状的药物研究 416

三、双相障碍发作指征为抑郁发作的药物研究 419

四、双相障碍Ⅱ型维持治疗的药物研究 431

第三节 双相障碍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432

第十五章 相关研究介绍 442

第一节 抑郁障碍相关基础研究 442

一、脑网络研究 442

二、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 446

第二节 抑郁障碍相关临床试验 450

一、抑郁障碍的序贯治疗研究 450

二、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研究 452

三、青少年顽固抑郁障碍治疗研究 454

四、难治性抑郁症的优化治疗策略研究 454

第十六章 防治指南与临床路径 463

第一节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463

一、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463

二、其他防治指南 468

第二节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472

第十七章 文化与抑郁障碍 481

第一节 概述 481

第二节 抑郁障碍概念的文化历史起源和发展 482

一、抑郁障碍概念在西方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482

二、抑郁障碍相关概念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 486

第三节 抑郁障碍体验和表达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489

一、抑郁障碍患病率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 489

二、抑郁障碍“躯体化”的社会文化解读 491

三、“躯体化”文化及其与抑郁障碍治疗的启示 494

中英文对照索引 498

英中文对照索引 5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