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22253941
  • 页数:62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目录

第一章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 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 1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 1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2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 3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 4

一、生态文明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 4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意义 5

三、用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建设 6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观 7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7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1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16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 16

一、概念 16

二、特征 17

三、分类 17

四、评估方法 18

第二节 生态承载力 22

一、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 22

二、中国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变化 25

三、中国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变化 29

第三节 循环经济 34

一、研究背景 34

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36

三、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的建设 37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39

第四节 低碳经济 40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40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40

三、低碳经济评价方法 41

四、国外低碳经济启示 42

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43

参考文献 44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46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状况 46

一、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 47

二、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8

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完整,物种丰富 49

四、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人均水平低 50

五、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改善,总体质量不高 51

六、森林生态系统的林种与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 52

七、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面积大,但整体水平不高 52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53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54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54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 57

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发展趋势 59

第三节 主要的森林生态问题 61

一、森林病虫害 61

二、森林火灾 62

三、酸雨危害 63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65

五、森林退化 66

六、人工林生态问题 67

第四节 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69

一、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69

二、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69

三、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 71

四、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力度 72

五、高度重视森林防火 73

六、努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4

参考文献 75

第四章 草地生态保育与建设 77

第一节 草地生态系统状况 77

一、中国草地的分布和类型 77

二、中国草地资源与生产力评价 79

三、中国草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取得的成就 80

第二节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81

一、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 81

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 84

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 85

第三节 主要的草地生态问题 93

一、草地生态问题概述 93

二、草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 94

三、草地退化的经济损失分析 97

第四节 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99

一、中国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 99

二、中国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历程 100

三、中国草地系统建设实践的主要成就 102

四、加强中国草地系统保护与建设 106

参考文献 106

第五章 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109

第一节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109

一、中国湿地概况 109

二、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111

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113

四、对策与建议 115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16

一、供给服务 116

二、调节服务 117

三、支持服务 118

四、文化服务 119

第三节 主要的湿地生态问题 120

一、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20

二、主要自然湿地类型面临的生态问题 121

三、小结 126

第四节 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127

一、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127

二、洱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131

参考文献 133

第六章 荒漠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135

第一节 荒漠生态系统状况 135

一、荒漠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 135

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 139

第二节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41

一、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划分 141

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价值核算方法 144

第三节 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 149

一、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 149

二、生态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51

第四节 荒漠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152

一、荒漠生态保护法律和政策 152

二、荒漠生态保护措施与技术 153

三、荒漠生态治理技术与工程 156

四、荒漠自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 159

参考文献 160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162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况 162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162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163

三、存在问题 163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 165

一、引言 165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 166

三、展望 180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182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 182

二、我国对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参与 182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 186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 187

五、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189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 191

一、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 192

二、保护目的与意义 194

三、管理与存在的问题 196

第五节 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惠益分享 197

一、引言 197

二、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谈判 198

三、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 203

四、现有的研究工作 206

五、展望 211

第六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212

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 212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价 213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219

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20

参考文献 225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232

第一节 农田生态系统状况 232

一、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类型 233

二、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234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6

一、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237

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39

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展望 243

第三节 主要的农业生态问题 243

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243

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251

第四节 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 256

一、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 256

二、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256

三、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262

参考文献 262

第九章 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 266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266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 266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267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流 269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270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71

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 271

二、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272

三、太湖流域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74

第三节 主要的城市生态问题 283

一、城市生态的主要问题 283

二、城市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285

三、城市生态保护对策 287

第四节 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 289

一、城市生态生态承载力 291

二、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296

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301

四、展望 305

参考文献 306

第十章 生态示范创建实践 309

第一节 概述 309

一、生态示范创建的背景与主要类型 309

二、不同类型生态示范创建的异同 316

三、我国生态示范创建现状 317

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 317

第二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 319

一、生态农业县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319

二、生态农业县建设过程与效益 319

三、生态农业县建设的途径、模式与程序 321

四、生态农业县建设发展趋势 324

第三节 生态省(市、县)建设 328

一、生态市建设背景 328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329

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成效 331

第四节 其他生态建设创建活动 332

一、国家园林城市 332

二、国家森林城市 337

参考文献 340

第十一章 我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 341

第一节 重点生态工程概述 341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 341

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概况 343

三、生态工程的工程管理 345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 347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背景 347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348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349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展 351

五、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 352

第三节 退耕还林工程 353

一、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背景 353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 354

三、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政策 356

四、退耕还林工程进展 357

五、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360

第四节 三北防护林工程 362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362

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362

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363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365

第五节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366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背景 366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 367

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主要政策 369

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进展 369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370

第六节 长江防护林工程 371

一、长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371

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372

三、长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372

四、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373

五、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373

第七节 沿海防护林工程 374

一、沿海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374

二、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374

三、沿海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375

四、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375

五、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376

第八节 珠江防护林工程 376

一、珠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 376

二、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377

三、珠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377

四、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 377

五、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378

第九节 平原绿化工程 379

一、平原绿化工程启动背景 379

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规划 379

三、平原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380

四、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进展 380

五、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成效 380

第十节 太行山绿化工程 381

一、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背景 381

二、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规划 381

三、太行山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 382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进展 382

五、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成效 382

第十一节 退牧还草工程 383

一、引言 383

二、超载过牧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384

三、草畜平衡研究 385

四、围栏和禁牧封育生态研究 387

五、划区轮牧 389

六、退牧还草工程典型案例 391

七、退牧还草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393

八、退牧还草工程政策 395

第十二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396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397

二、综合治理措施 398

三、治理效益 401

参考文献 402

第十二章 典型地区生态建设 407

第一节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生态建设 407

一、引言 407

二、生态恢复相关基础研究 408

三、干旱河谷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研究 412

四、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策略 417

五、展望 418

第二节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420

一、青藏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420

二、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422

三、青藏高原的生态建设工程 423

四、问题与展望 424

第三节 三江源生态建设 424

一、三江源区的地理位置 424

二、三江源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425

三、三江源区主要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 425

第四节 太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431

一、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 431

二、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431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432

四、措施调控与污染物治理工程——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432

五、建议 438

第五节 传统农业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439

一、传统农业价值与科学内涵 440

二、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441

三、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途径 442

四、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关键 443

五、实践范本——农业文化遗产 443

第六节 东北森林生态建设 444

一、东北森林的特点 445

二、森林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446

三、林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 448

四、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449

五、东北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451

第七节 深圳生态城市建设 454

一、深圳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454

二、深圳城市生态承载力估算 458

三、基于生态承载力调控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460

四、小结 462

第八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463

一、专类保护区建设 464

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 468

三、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469

第九节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471

一、引言 471

二、基础性研究 472

三、保护研究与实践探索 480

四、发展展望 485

参考文献 485

第十三章 生态产业建设 491

第一节 生态农业 491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491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495

三、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497

第二节 生态工业 501

一、生态工业的来源及其定义 501

二、我国对生态工业的要求 502

三、沈北新区生态工业体系构建规划 503

第三节 生态旅游 516

一、生态旅游的源起与发展 516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517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 518

四、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 519

五、生态旅游典型案例 521

参考文献 524

第十四章 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建设 526

第一节 生态补偿机制 526

一、引言 526

二、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527

三、中国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研究 529

四、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 533

五、完善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建议 538

第二节 生态文化 540

一、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 540

二、生态文化的特征 541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框架及内容 543

四、生态文化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546

第三节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与应用 547

一、引言 547

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548

三、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框架设计 552

四、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在太湖流域的应用 554

第四节 区域合作 566

一、区域生态合作模式 567

二、区域生态合作案例 569

三、区域生态合作对策 571

参考文献 572

第十五章 全球变化与生态建设 575

第一节 全球变化原因与趋势 575

第二节 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 577

一、生态系统变化特征概述 577

二、高山林线变化机制 577

三、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机制 579

四、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 581

第三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影响 583

一、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水热因子的变化 583

二、水热分布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585

三、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 587

四、全球变化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589

第四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592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证据 592

二、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 595

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 597

第五节 全球变化、碳循环与生态工程 597

一、气候变化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影响 597

二、碳循环及碳储量情况 599

第六节 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与生态建设 603

一、生态建设在农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604

二、生态建设在林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607

三、生态建设在草原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608

四、保障措施 609

参考文献 6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