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通史  珍藏版
中国通史  珍藏版

中国通史 珍藏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通史》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
  • 页数:42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はじまりはトンガ下一篇:文学の影
《中国通史 珍藏版》目录

史前史 1

中国人的远祖 1

旧石器时代的黄河文明 2

中国人的祖先元谋人 2

平额广眉的蓝田人 2

文明之火 2

开天辟地的幻想 2

构木为巢 3

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3

辽宁金牛山人类化石 3

贵州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 3

天皇、地皇和人皇 3

广东曲江马坝人 4

许家窑文化 4

晚期智人 4

河套文化 4

旧石器时代的尾声——下川文化 4

最早的中国农具 5

朦胧的中石器文化 5

远古猎牧文明的镜子 5

宝岛的早期文明之光 5

山顶洞人 6

新石器文化登场 6

陶器开始唱主角 6

种粟和养家畜的磁山人 7

华夏文化形成的象征 7

西安半坡遗址 7

鬼魂、祖先、生殖崇拜 7

多彩多姿的河姆渡文化 8

马家浜文化 9

大汶口文化 9

轩辕黄帝 9

马家窖文化 10

私有制发展 10

辽宁出土的女神陶像 11

河南龙山文化 11

山东龙山文化 11

山西龙山文化 12

陕西龙山文化 12

西藏卡若遗址 12

尧和舜的传说 13

新旧制度转折点上的齐家文化 13

齐家文化锻造技术普遍应用 14

齐家文化使用铜镜 14

夏 15

大禹治水 15

大会诸侯划定九州 15

大禹的神话传说 16

华夏族的融合 16

启子承父位 16

启的神话传说 16

巩固君位世袭制度的斗争 16

夏朝的动乱、中兴和灭亡 17

商 19

成汤灭夏建商 19

伊尹建功于商初 19

殷商的民族起源 19

殷商的先人 19

殷商的五盛五衰 20

殷商的迁都 20

殷墟 20

豕尊 21

殷商玉人 21

王位继承 21

官制 21

文丁作“司母戊”青铜鼎 21

立体人兽造型 22

纣王的淫乱和暴虐 22

祖甲的政治改革 22

武王伐纣殷商灭亡 23

殷商疆域 23

商代陶器与原始青瓷 23

贝币成为货币形式 24

甲骨文的发现 24

甲骨文与殷商历史研究 25

西周 26

周文王臣服于殷商 26

周武王为进攻商朝作准备 27

安抚殷民 27

周公旦摄政 27

东征平叛安定东方 27

周昭王征讨荆楚 27

周王室的进一步衰败 28

周穆王征战犬戎部族 28

周穆王制定《吕刑》 28

周厉王的暴政与监谤 28

周、召共和 29

宣王复兴周室 29

世界上最早的日蚀记录 29

平王与携王两王并立 29

“井田制”的理想与实际 29

西周的礼器 30

姓与氏的区别 30

春秋 31

周平王迁都东来 31

秦国的崛起 32

阳燧生火 32

诸侯国兴起 32

鲁国开始编《春秋》 33

春秋出现皮制甲胄 33

强弩之末的郑国 33

卫国的政变 33

鲁国太子允弑父 34

诸侯助齐国抵北戎 34

齐鲁长勺之战 34

管仲辅佐齐桓公 34

中国开始使用算筹 35

曲沃武公篡晋 35

齐桓公割地献物以德服人 36

齐桓公伐楚 36

秦晋韩原之战 36

齐桓公霸业终结 37

梁国自招灭亡 37

宋襄公图霸取辱 38

宋楚泓水之战 38

重耳入主晋国 38

晋文公的霸业 38

城濮之战 39

烛之武退秦师 39

郑国商人智退秦师 39

秦穆公称霸西方 40

晋楚争霸 40

赵盾与晋灵公 40

楚庄王一鸣惊人 41

楚庄王问鼎中原 41

历史上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41

晋楚比邲之战 41

巫臣的“掉包计” 42

周王室动乱再起 42

鲁国实行“丘甲”制 42

晋齐鞍之战 43

诸侯与楚国匮盟 43

晋景公之死 44

晋国的家族之争开始 44

吴国兴起 44

晋秦绝交 44

首次弭兵大会 45

晋楚鄢陵大战 45

晋国魏绛和戎 45

郑国和晋国讲和 46

楚共王请求恶谥 46

春秋兴盛赋诗 46

吴王僚被刺 公子光登上王位 46

吴楚之争 47

孙武治军与《孙子兵法》 47

中国音乐十二律体系完成 47

鲁国家臣执政 48

鲁国阳虎之乱 48

齐景公图霸 48

吴、楚柏举之战 48

吴越春秋 48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48

吴师破越 勾践卧薪尝胆 49

齐国陈氏驱逐高氏、国氏 49

吴国开凿运河 49

《论语》与儒家经典 49

鲁国季氏推行“田赋” 50

越王勾践初伐吴国 50

齐国陈恒夺权 50

名医扁鹊 50

老子与《老子》 51

战国 53

战国初期天下形势 53

越国的灭吴与称霸 53

木工的始祖鲁班 53

楚国势力复盛 53

鲁三桓攻鲁哀公 53

周王室的势力一分为二 54

晋国赵氏的内部争权 54

晋国魏氏攻取秦国西河 54

魏文侯以儒术称强 54

秦国祭祀炎帝、黄帝 55

李悝的政治改革 55

韩、赵、魏封侯三晋伐齐 55

西门豹治邺 56

赵国公仲连的政治改革 56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56

吴起论治国之道 57

中国首创生铁铸造技术 57

墨子创建墨家学派 57

齐国姜氏政权灭亡 58

儒墨之争 59

韩国灭亡郑国 59

著名思想家墨子去世 59

魏国公子争夺君位 60

魏开运河 60

两周分裂 60

商鞅入秦 60

周王室被一分为三 60

秦国酝酿变法 61

《颛顼历》问世 61

商鞅第一次变法 61

《禹贡》地理学产生 61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 62

战国铜塑 62

战国制衡器 62

战国金银器皿 62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 63

组合数学:河图与洛书 63

齐魏马陵之战 63

《孙膑兵法》与兵家思想 64

商鞅诱擒魏公子 64

长城与战国政治 64

商鞅遭车裂酷刑而死 65

赵国修筑长城 65

张仪相秦初见成效 65

《楚帛书》形成 65

陈轸代齐国说退楚军 66

屈原任楚左徒 66

张仪相魏 66

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联合抗秦 67

五国攻秦合纵初尝败绩 67

孟子见梁惠王义利之辩 67

义渠国大败秦军 68

燕王让王位于相国 68

战国酿酒 68

儒法之争 68

张仪诳楚 69

燕昭王求贤 燕国复兴 69

秦国攻克宜阳 70

孟子去世 70

“沙丘之乱”赵武灵王被杀 70

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楚 71

秦国诱捕楚怀王 71

屈原与《离骚》 71

屈原作《九歌》 71

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 72

秦、齐称帝未成 72

苏秦推行合纵联合五国攻秦 72

秦国合纵攻齐 73

燕国大破齐国 73

庄子去世 73

蔺相如完璧归赵 74

秦赵渑池之会 74

赵国将军廉颇负荆请罪 74

屈原沉江身亡 75

秦国围攻大梁 75

华阳之战 75

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 75

触龙说赵太后 76

司南开始使用 76

秦赵长平之战 76

赵败秦于阏与 76

秦国大将白起自杀 77

赵人“毛遂自荐” 77

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 77

秦围邯郸 78

秦国李冰兴修水利 78

大商人吕不韦的奇货 78

秦国灭亡东周 78

秦国建郑国渠 79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79

秦王政夺权主政 吕不韦彻底垮台 79

李斯谏逐客令 79

《黄帝内经》 80

秦灭六国 80

秦灭韩 81

秦灭楚 81

秦灭赵 81

荆轲刺秦王 82

秦 83

秦国统一中国 83

秦王嬴政始称皇帝 84

秦朝推行封建官僚制度 84

秦始皇统一法律 84

秦始皇统一简化文字 84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85

秦王朝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85

阿房宫和骊山皇陵 85

秦朝整修长城抵御匈奴入侵 85

空前绝后的秦皇陵兵马俑 86

秦始皇焚毁百家诗书 86

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坑杀儒生 86

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 86

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 87

陈胜、吴广大泽乡暴动 87

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87

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87

秦二世被逼自杀 88

赵高垮台 88

子婴降刘邦秦朝覆亡 88

西汉 89

刘邦灭亡秦朝 89

刘邦东还安定“三秦” 89

鸿门宴:楚汉之争的前奏曲 90

项羽称霸分封诸侯 90

韩信平定齐地 90

韩信背水而战大破赵军 90

张良“借箸筹策”反对分封六国后人 91

蒯彻劝韩信“三分天下” 91

刘邦列项羽十大罪状 91

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边 91

刘邦称帝出台新政策 92

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92

吕后诱杀韩信 92

刘邦的《大风歌》 93

吕后逞威主政 93

吕后临朝称制 93

吕后死 诸吕被诛 93

张释之执法 94

同姓王七国之乱被平定 94

“文景之治”终结 94

武帝始建年号 95

中山王刘胜朝拜汉武帝 95

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 95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95

汉武帝平定南方 96

汉朝大举进攻大宛国 96

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96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96

武帝托孤 97

武帝葬茂陵 97

汉朝与乌孙共击匈奴 97

霍氏谋反被族诛 98

犁壁的发明使用 98

炼钢技术的发明 98

王昭君出塞 99

汉成帝宠幸赵飞燕 99

大司马王莽主政 99

王莽称帝建立“新”朝 100

王莽托古改制 100

王莽的经济改革 100

王莽的政治改革 101

东汉 102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102

十年争战 刘秀统一全国 103

南匈奴归附东汉 103

乌桓、鲜卑大人相继归汉 103

刘秀定“谶纬”神学为官方统治思想 103

班固继父志补纂《汉书》 104

刘秀卒刘庄继位 104

王景、王吴奉命修治黄河和汴渠 104

东汉王朝主动出击平定北匈奴 104

汉章帝继位开始实行“宽厚”政治 104

章帝召诸儒会议《白虎通》书成 104

《九章算术》问世 105

汉和帝继位 东汉政治进入黑暗时期 105

蔡伦改进造纸术 105

张衡撰写《浑天仪图说》和《灵宪》 105

张衡制成浑天仪 106

张衡创地动仪 106

阎氏外戚的短命统治 宦官迎立顺帝 106

梁冀跋扈外戚专权达到顶峰 106

李膺被捕 第一次党锢事件发生 107

李膺两次挑战宦官 党锢事件的导火线 107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107

东汉政府发兵剿杀黄巾军 107

郑玄集今古文经学大成 108

袁绍诛宦官 外戚宦官专权结束 108

董卓入京乱政 108

董卓迁都长安 109

王允吕布谋杀董卓 109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 109

华佗成为外科鼻祖 109

华佗五禽戏 110

董卓部将李催控制献帝 110

汉献帝东归洛阳 110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111

官渡之战 曹操击败袁绍 111

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成 111

曹操兴学 112

刘备三顾茅庐 孔明隆中对策 112

赤壁之战 曹操南进受阻 112

三国 113

曹丕称帝 113

陈群创九品中正制 114

吴将陆逊火烧连营 蜀主刘备兵败猇亭 114

诸葛亮受托辅政 蜀刘备命殒白帝 114

张飞遇害 114

刘备继汉统在成都称帝 114

千古流传的出师表 115

蜀兵出祁山 第一次攻魏 115

蜀相诸葛亮定南中 115

建安七子 116

孙权联蜀称帝 116

魏复行五铢 116

蜀相诸葛亮身死五丈原 116

曹魏政治 117

幼主曹芳登基 皇帝大权旁落 117

魏兴军屯于两淮 117

司马懿称疾不朝 117

孙权兴建建初寺 118

魏发生高平陵事变 118

吴大帝孙权病卒 118

吴相诸葛恪被杀 118

司马师杀李丰 废黜魏帝曹芳 119

吴幼主孙亮被废 119

嵇康死于司马昭之手 119

魏帝曹髦不敌司马昭被杀 120

《九章算术注》成书 120

蜀汉灭亡 120

西晋 121

司马炎受禅称帝 121

吴还都建业 122

晋首次分封宗室为王 122

李密上《陈情表》 122

羊祜襄阳屯兵 122

晋公布新律令 123

王宏劝课农桑受奖 123

司马氏再封宗室 123

刘毅请废九品中正制 124

《三国志》成书 124

竺法护始译《正法华经》 124

贾后杀杨骏开始专权 124

太子司马通被杀 124

氐帅齐万年被俘 125

司马伦称帝 125

司马伦诛杀贾后谋帝位 125

三王起兵惠帝复位 126

长沙王政变齐王被杀 126

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再攻洛阳 126

陈敏据历阳反晋 126

张昌起义反晋 127

长沙王义受酷刑而死 127

李雄称帝 127

司马睿移镇建业 127

刘渊平阳称帝 128

刘聪陷洛阳 晋帝遭掳掠 128

苦县之役 128

石勒襄国建制 129

杜弢率流民起义 129

司马邺即位长安 129

石勒杀王浚 130

刘曜陷长安西晋告灭亡 130

东晋 131

司马睿建康称帝 131

刘曜称帝 132

王敦于武昌举兵反晋 132

刘曜进占秦陇 132

两赵爆发高侯之战 石虎大败 133

两赵关洛大战 刘曜战败被杀 133

苏峻、祖约之乱爆发 133

石勒称帝 134

张凉收服西域 134

慕容皝称王建燕国 134

张重华称凉王 135

褚裒北伐失败 桓温势不可挡 135

慕容儁自称皇帝 135

冉闵篡权灭赵建魏 135

晋室传国玺失而复得 136

桓温再次北伐收复洛阳 136

张天锡杀君自立 前凉政权变更频繁 136

慕容恪辅政 燕人心遂定 137

庚戍土断 137

良史孙盛直书《晋春秋》 137

秦举兵伐燕 137

桓温废晋帝 独揽朝政 138

代燕凤出使前秦 138

秦相继灭凉、代统一北方 139

谢玄创建北府劲旅 139

秦兵向南进攻占取襄阳 139

晋废度田收租行按口税米 140

慕容泓关中复燕国 140

西域等地六十二国向秦纳贡 140

秦晋发生淝水之战 141

慕容垂称燕王 141

姚苌称帝 141

乞伏国仁叛秦 142

拓跋硅即代王位 复兴代国 142

魏败匈奴刘卫辰部 142

秃发乌孤称王建凉 143

燕魏参合陂大战 143

姚兴即帝位 143

魏迁都平城 144

王恭叛晋 144

司马元显执掌要政 144

魏、秦发生柴壁大战 145

孙恩起兵 145

李暠建凉 145

冯跋建北蒸 146

匈奴赫连勃勃建夏 146

刘裕北灭南燕 146

卢循复起兵 146

晋灭谯纵进占成都 147

夏修筑统万城 147

刘裕北进伐后泰 147

刘裕杀旧帝立新君 148

十六国分布形势图 148

吐谷浑在北方兴起 148

南北朝 149

刘裕创宋 149

昙无谶赴姑臧译经 150

拓跋魏侵刘宋 150

魏通西域 150

拓跋魏统一北方 151

宋魏再次爆发战争 151

宋实行土断 152

宋颁行《元嘉历》 152

宋铸孝建四铢钱 152

宋文帝下诏北伐 152

祖冲之制订《大明历》 153

宋魏爆发清口之战 153

宋魏间再次爆发战争 153

魏冯太后临朝称制 154

萧道成废杀宋帝 154

萧道成建齐 154

范缜撰成《神灭论》 154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55

北魏实行均田制 155

元宏攻齐 156

魏始凿龙门石窟 156

魏诏定姓族 156

刘勰始作《文心雕龙》 157

萧衍代齐建梁 157

僧伽婆罗、曼陀罗译经 157

魏始立嗣不杀生母 157

胡太后临朝称制 158

魏河北起义爆发 158

菩提达摩东来 158

郦道元被袭杀 159

高洋建齐伐魏 159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 159

陈霸先建陈代梁 159

北周作《大律》 160

突厥崛起 160

陈顼废帝即位 160

北周突厥伐齐 161

甄鸾撰成《笑道论》 161

《龙门药方》刻石 161

齐宫内乱 161

北周武帝禁断佛道 162

宇文周统一北方 162

薛道衡编《典言》 162

隋 163

杨坚称帝建隋 163

隋文帝颁布均田令 164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64

杨坚废除辟署制 164

隋灭陈统一南北 164

杨坚改革兵制 165

隋灭后梁 165

隋筑新都大兴城 165

隋更铸五铢钱 165

隋平江南豪族叛乱 165

史万岁平定羌人叛乱 166

隋代禁毁纬书 166

隋代的赋役制度 166

杨坚出征高丽 166

太子杨勇被废 166

杨广弑父 167

营建东都 167

杨广谋废蜀王 167

高颎被杀 167

刘焯修成《皇极历》 168

大运河贯通南北 168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168

裴矩撰成《西域图记》 168

日本遣使来华 168

《切韵》 169

隋炀帝三征高丽 169

隋置西域四郡 169

《诸病源候论》成书 169

李密设宴杀翟让 170

杨广被突厥兵围于雁门 170

杜伏威智败陈棱 170

建国门起事 170

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隋亡 170

亭阁式石塔出现 171

窦建德大破薛世雄 171

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敞肩拱石桥——赵州桥建成 171

唐 172

李渊建唐 172

李密降唐 173

薛仁杲降唐 173

李世民大破刘武周 173

秦王世民洛阳显威 俘窦建德王世充降 173

少林寺僧助秦王 174

刘黑闼起兵反唐 174

唐颁行户籍法 174

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174

唐行开元通宝钱 175

玄武门之变 175

唐太宗裁并州县 175

岭南酋长归附唐朝 175

李世民建官修史制 176

李世民增设相位 176

房玄龄、杜如晦拜相 176

唐代科举制度 176

玄奘西行求法 177

李靖破突厥 177

太宗整顿府兵制 177

李世民更改律令 178

贞观之治 178

唐律 178

李世民颁布《氏族志》 178

文成公主入嫁吐蕃 179

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179

唐平定薛延陀 179

“六条”巡察四方 179

李世民去世 180

结骨入朝 180

王玄策大破中天竺 180

松外“蛮”内附 180

唐置单于、瀚海都护府 180

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 180

高阳公主谋反伏诛 181

陈硕真起义 181

《唐律疏仪》撰成 181

李靖卒 181

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181

武后杀长孙无忌 182

武后垂帘听政 182

薛仁贵败铁勒于天山 182

唐军平定高丽 置安东都护府 182

大非川唐军大败 182

铨选法颁行 183

唐改修国史 183

诏行“十二条” 183

唐行《南选法》 183

太子弘暴毙 183

初唐四杰 183

裴行俭智取西突厥 184

裴行俭尽平突厥残部 184

李善感谏封五岳 184

武后废中宗立睿宗 184

王方翼平定西突厥 184

白铁余起事 184

徐敬业起兵讨武曌 185

武则天易东都名及官名 185

武则天斩杀裴炎 185

垂拱格式颁行 185

武则天任用酷吏 185

武则天置铜匦受密奏 186

诸王起兵欲匡复 武则天大杀宗室 186

魏玄同赐死 186

武则天受宝加尊号 186

武则天改唐为周 186

酷吏周兴流放岭南 187

狄仁杰拜相 187

颁行《大云经》 187

武承嗣罢相 187

安金藏剖腹救主 187

武周讨伐东突厥默啜 188

天枢铸成 188

酷吏来俊臣伏诛 188

九鼎 188

摩尼教传入中国 188

狄仁杰谏勿造大佛像 188

狄仁杰卒 189

郭元振任凉州都督 189

武则天初设武举 189

突厥入扰 189

吐蕃求和 189

裴怀古抚定始安獠 189

魏元忠遭贬 189

张柬之入相 190

武则天卒 190

韦后干政 190

《三教珠英》撰成 190

武三思权倾天下 190

武三思杀五王 191

太子起兵诛三思 191

百骑、千骑、万骑 191

金城公主和蕃 191

安乐公主请立己为皇太女 192

韦后鸩夫临朝摄政 192

隆基起兵讨韦氏 相王旦即皇帝位 192

谯王重福败死 193

李隆基受禅即位 193

刘知己撰《史通》 193

太平公主谋逆赐死 193

唐大败吐蕃 193

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194

张孝嵩威震西域 194

置陇右节度大使 194

玄宗始置侍读官 194

玄宗亲试县令 194

编校群书 194

宋璟、苏颋罢相 195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195

水运浑天仪 195

玄宗封禅 195

张说上《大衍历》 195

安西都护杜暹入相 195

《大唐开元礼》撰成 196

复申僧徒之禁 196

信安王棉大破奚、契丹 196

玄宗亲注《老子》 196

张守硅大破契丹 196

玄宗赦安禄山 196

吐蕃复绝朝贡 197

裴耀卿请行新漕仓法 197

张九龄罢相 197

韩休拜相 197

李林甫拜相 197

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198

公主实封加至千户 198

唐蕃战事频繁 198

《唐六典》 198

册南诏皮逻阁为云南王 198

盖嘉运平突骑施 199

开元盛世 199

玄宗册杨太真为贵妃 199

安禄山兼御史大夫 200

唐初置玄学博士 200

孟浩然卒 200

王鉷为京畿采访使 200

王忠嗣遭贬 200

哥舒翰拔吐蕃石堡城 201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201

安禄山起兵反唐 201

南诏起兵 202

安禄山败于契丹 202

杨国忠拜相 202

颜真卿起兵讨叛 202

郭子仪、李光弼连战告捷 202

潼关失守 203

郭子仪平河东 203

玄宗幸蜀 203

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 203

安庆绪杀安禄山 204

唐军收复西京 204

唐军收复洛阳 204

玄宗返回长安 204

史思明降唐 205

王昌龄被害 205

史思明反 205

宁国公主下嫁回纥 205

史思明称帝 205

史思明陷洛阳 206

李光弼邙山之败 206

刘展起兵乱江淮 206

史朝义杀史思明 206

段子璋起兵反 207

王维卒 207

元载括江淮 207

郭子仪晋封汾阳王 207

收复东京 207

李白卒 208

藩镇割据形成 208

史朝义败死 安史之乱终 208

吐蕃侵入长安 208

郭子仪单骑说回纥 209

元载专权 209

杜甫卒 209

王拥平定岭南 210

田承嗣叛唐 210

吐蕃频繁入扰 210

李适登基 210

张光晟杀回纥使者 211

河北四镇结盟称王 211

泾原兵变朱泚称帝 211

李希烈叛唐 211

吐蕃劫盟 212

邠宁军乱 212

韦皋破吐蕃 212

安西、北庭失守 212

德宗诏诫禁军守法 213

宦官专军政 213

宣武军乱 213

南诏与唐结盟 213

昭义军乱 213

宣武节度之争 214

神策军内乱 214

逸准平乱 214

徐、泗、濠军乱 214

杜佑撰成《通典》 214

邠宁庆军叛乱 215

德宗病卒顺宗继立 215

立广陵王淳为皇太子 215

宪宗即皇帝位 215

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 215

镇海节度使李琦反 215

王承宗抗朝命起兵 216

义武军乱 216

李贺卒 216

振武军乱 216

沂州军乱 216

吴元济反 217

柳宗元卒 217

宪宗暴死 李恒即位 217

唐与吐蕃长庆会盟 217

成德军乱 218

牛僧孺拜相 218

穆宗死 敬宗立 218

南诏大掠成都 218

卢龙军乱 218

甘露之变 219

国子监《石经》成 219

文宗卒武宗继位 219

刘禹锡卒 219

昭义事平 219

白居易卒 220

武宗卒宣宗立 220

杜牧卒 220

李商隐卒 220

懿宗即位 220

南诏王世隆称帝立国 221

西州回鹘王国创立 221

桂州戍兵起义 221

僖宗即位 221

王玠雕印《金刚经》 221

昭宗即位 222

征讨李克用 222

李克用进兵长安 222

董昌称帝 222

李茂贞攻长安 222

宦官囚禁昭宗 223

昭宗复位 223

朱全忠进爵梁王 223

朱全忠弑昭宗 223

皮日休作《三羞诗》 223

哀帝禅位 全忠篡唐 224

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主 224

五代十国 225

朱全忠代唐称帝建(后)梁 225

钱镠建吴越国 226

王建称帝建前蜀 226

晋王李存勖大破梁军 226

刘岩称帝南汉立 226

杨隆演建吴 227

吴败吴越于无锡 227

毋乙、董乙起兵反(后)梁 227

李存勖称帝建(后)唐 227

(后)唐灭(后)梁 228

后蜀政权确立 228

蒋承勋出使日本 228

石敬瑭割地建(后)晋 228

徐知诰称帝建南唐 229

楚君病逝 马希广嗣位 229

三镇拒命叛(后)汉 229

刘崇晋阳称帝建北汉 229

郭威起兵反(后)汉 230

郭威黄袍加身 (后)周政权建立 230

(后)周施行计亩税牛皮制 230

南唐设科举 230

(后)周《九经》版成 231

“儿皇帝”刘钧即位 231

(后)周扩建开封外城 231

(后)周疏浚河渠以通漕运 231

(后)周将王逵败死 232

《花间集》成 232

(后)周取秦、成、阶、凤四州 232

柴荣三次亲征南唐 南唐去帝号称臣 232

柴荣敕立监采铜铸钱 233

柴荣率军亲攻契丹 233

柴荣下令均定田租 233

李谷修固河堤 234

南北山水画四大家 234

北宋 235

陈桥兵变 赵匡胤建宋 235

立更戍法 236

废宰相坐议政事制 236

宋代枢密院 236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236

初设转运使 236

赵匡胤亲征北汉 237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37

第一座跨江浮桥完工 237

宋发兵10万灭南唐 237

赵匡胤去世 赵光义继位 237

铜版印刷出现 238

宋平北汉 五代十国结束 238

造船业的日益进步 238

宋军大败辽军于满城 239

杨继业大败辽军于雁门关 239

宋代赋税 239

杨继业失援兵败 239

《太平寰宇记》书成 240

纺织技术的提高 240

宋缎成熟 240

丝织业重心南移 240

蜀锦宋锦交相辉映 241

王怀远编成《太平圣惠方》 241

设置路提点 241

设常平仓 241

初行糊名考校法 241

设置审刑院 242

铸淳化元宝钱 242

何承矩筑水田种稻 242

赵光义去世 太子恒即位 242

《太宗实录》编成 242

诏建定州开元寺塔 242

王禹偁病逝 243

宋代火药火器的发展与应用 243

置登闻鼓院、登闻检院 243

宋辽缔结澶渊之盟 243

建立泉州清净寺 244

赵恒汾阴祭后土 244

赵恒东封泰山祭天 244

升应天府为南京 245

宋代商税 245

宋设置礼仪院 245

应天府书院 245

黄河水肆虐 众州邑遭殃 245

宋改漕运 246

秦观作《淮海集》 246

宋迁安化蛮 246

玉清昭应宫成 246

宋枢密院修《时政记》 246

宋建保国寺大殿 246

姚铉编《文粹》 247

宋荣王元俨宫失火 247

寇准病逝雷州 247

煤的开采 247

赐诸州学田 247

宋瓦市勾栏流行 247

诏建晋祠圣母殿 248

范仲淹等筑海堰 248

王惟一铸针灸铜人、著针灸图经 248

张君平论治河 248

林逋妻梅子鹤 249

画院人物画 249

宋制举恢复 249

天台埽治河工程完成 249

北宋人物画 250

李公麟白描人物画 250

初设谏院 250

行解盐通商制度 251

置提点坑冶铸钱公事 251

北宋发达的矿冶业 251

《集韵》编成 251

海印国师服法 252

宋颁布锁厅举人取解之法 252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252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52

宋辽再议和 253

赵祯命造纸甲 253

范祥改行钞盐法 253

《武经总要》成书 253

宋推行庆历新政 254

商州饥民千余人起义 254

商州铸大钱 254

宋夏达成庆历和议 255

宋编修《唐书》 255

宋诏立州县学 255

《庆历编敕》成 255

欧阳修《朋党论》 256

欧阳修贬滁州 256

设立四门学 256

《庆历善救方》颁布 256

一代名将狄青病逝 256

胡瑗管勾太学 256

包拯权知开封府 257

泉州洛阳桥竣工 257

王安石上万言书 257

宋医官考试法 257

修灵渠以通舟楫 258

宋赐夏《大藏经》 258

镇市、草市、墟市 258

欧阳修弹劾包拯 258

宋凿永济河 258

包拯去世 258

复制武举 259

司马光撰《通志》 259

王安石与司马光论理财 259

宋改革江西盐法 259

濮议之争 260

宋诏三岁一贡举 260

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260

颁行农田水利法 260

制定保甲法 260

宋置律学 261

改革科举制度 261

募役法颁行全国 261

熙宁实施新科明法制度 261

蔡挺设勤武堂 261

方田均税法颁行 262

宋筑广州城 262

欧阳修辞世 262

保甲养马法 262

周敦颐去世 263

颁行《三经新义》 263

乌台诗案 263

宋神宗撰修《两朝国史》 264

赵顼改革官制 264

北宋花鸟画 264

议设十科取士法 264

秧马问世 265

《元丰九域志》编成 265

沈括命名“石油” 265

《元祐编敕》颁布 265

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 265

宋罢募役法 266

永乐城之战 266

司马光等撰成《资治通鉴》 266

司马光去世 266

赵煦改元“绍圣” 267

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 267

指南针广泛应用 267

科学家沈括去世 267

苏颂撰《新仪象法要》 268

蔡京专擅朝政 268

《营造法式》编成 268

赵佶改元“崇宁” 268

诗文书画家苏轼 269

苏轼书画独辟蹊径 269

苏轼开拓宋词“豪放派”词风 269

赵佶受册为“教主道君皇帝” 269

宋江梁山泊起义 270

《宣和博古图》成书 270

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270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 270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271

南宋 272

赵构即位宋室南迁 272

李纲为相 272

王彦太行山组织抗金“八字军” 273

钟相杨么起兵反宋 273

仙人关吴玠大胜金兵 273

岳飞收复建康 274

宋大败金于和尚原 274

黄天荡韩世忠大胜金军 274

南宋降臣刘豫建大齐国 274

范汝为率民建州起义 274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 275

岳飞郾城大败金兵 275

张浚议北伐齐 275

宋廷定都临安 275

宋金第一次和议 276

岳飞应诏班师 276

抗金名将岳飞惨遭杀害 276

赵构削夺众将兵权 277

柘皋之战宋大胜金 277

李椿年议行“经界法” 277

宋金达成绍兴和议 277

施全刺杀秦桧 278

女词人李清照去世 278

安平桥建成 278

韩世忠病逝 278

临安设造纸局 278

宋金达成隆兴和议 279

赵构禅位于赵昚 279

绍圣元宝 279

宋代的币制 279

靖康通宝 280

昚淳化元宝 280

大观通宝 280

宋铜钱鼎盛 280

“建炎通宝”对钱 281

乾道元宝 281

庆元通宝 281

宋代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 281

“临安府行用”钱牌 282

宋特殊币区形成 282

《通鉴纪事本末》问世 283

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 283

李焘编《续资治通鉴长编》 283

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 283

王称撰《东都事略》 284

宋代名窑名瓷 284

宋代名瓷造型艺术 284

磁州窑的民间色彩 284

景德镇青白瓷 285

龙泉窑粉青釉 285

哥窑瓷的“金丝铁线” 285

建窑黑瓷 285

南戏 286

徐梦莘撰成《三朝北盟会编》 286

韩侂胄专权 286

宋颁行《统天历》 286

朱熹《四书集注》首次刊印 286

宋定理官历县法 286

“六君子”上书被逐 287

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 287

南宋第一大词人辛弃疾 287

爱国诗人陆游辞世 287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288

王象之编成《舆地纪胜》 288

赵汝适撰成《诸蕃志》 288

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问世 288

《都城纪胜》 288

秦九韶著《数学九章》 288

杨辉撰成《详解九章算法》 289

宋在天竺建立中国传统式砖塔 289

贾似道擅政 289

临安府创慈幼庄 289

贾似道颁行“公田法” 289

著名抗元将领文天祥 290

周密著《武林旧事》 290

平江石刻天文图勒石 290

火药火器西传 290

辽 291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291

阿保机采取新措施 291

“天皇帝”与“地皇后” 292

皇族内乱 292

辽朝的“北南面官制” 292

燕云十六州 292

俘奴寨堡——投下州 292

具有民族特色的“辽瓷” 292

建都城 293

《决狱法》诞生 293

尊孔建庙 293

察割政变 293

乘驴车的宋太宗 293

高勋之乱 293

改革宫帐奴隶制 294

辽与西夏的关系 294

辽朝重臣韩德让 294

改革法令 294

东侵高丽 294

钦哀后政变 294

宋臣富弼赴辽议和 295

重元叛乱 295

辽朝对鞑靼的战争 295

耶律乙辛擅权 295

状元张孝杰专擅朝政 296

东京起义 296

耶律余都降金 296

《醉义歌》与《寄夫诗》 296

天祚帝被俘 辽朝灭亡 296

辽金议和 296

城市文明的曙光 297

耶律大石建西辽 297

西辽初年的战争 297

西辽初期的政事 297

屈出律篡夺西辽政权 297

辽朝奇特的钩鱼法 298

高明的医术 298

辽朝的农耕 298

辽朝的纺织业 298

辽朝的“双王制” 298

西夏 299

党项族的由来 299

李继迁割据地盘 299

李德明为西夏建国奠定基础 300

兴州升府立文武班 300

“医人院” 300

去赐姓、改元、下秃发令 300

统一官民服饰 300

定兵制立军名 301

精美的雕塑 301

设蕃汉二字院 301

野利仁荣 301

夏宋定川之战 301

夏宋三川口之战 301

军器制造业 302

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 302

更定礼乐 302

夏宋好水川之战爆发 302

元昊称帝建国 302

夏辽之战 302

“峻诛杀”政策 303

精美的陶瓷 303

西夏货币 303

夏宋议和 303

夏宋辽鼎立之势 303

改蕃礼为汉礼 303

变更军州 304

增设官职经 304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304

夏宋讲和 304

惠宗皇帝复位 304

永乐城之战 304

“经济封锁” 305

崇宗乾顺依附辽朝 305

崇宗乾顺立 305

实行分封制 305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巩固 305

设立学校 实行科举 305

《天盛年改定新法》 306

仁宗立赈济法 306

改革地方行政设置 306

在蒙古的征伐下屈辱议和 306

安全篡位 306

完整的建筑群体:西夏陵园 306

西夏的法律 307

骨勒茂才撰《蕃汉合时掌中珠》 307

遵顼篡位 307

西夏的三种土地所有制 307

繁重的赋役 307

西夏专设“文思院” 307

梁德懿辞官退职 308

《奉使日记》 308

蒙古灭西夏 308

金 309

女真族的由来 309

阿骨打建立金朝 310

女真建立的三大联盟 310

金太祖破辽 310

天祚帝降封海滨王 310

创造女真文字 311

勃极烈制度 311

金初的刑法 311

金灭北宋 311

金朝颁行汉官制度 311

金熙宗下诏还河南地给宋 311

金熙宗下诏恢复河南和陕西地 311

废除“南北选”制 312

近侍护卫杀熙宗 312

张浩营建都城燕京 312

迁都燕京 312

印钞铸钱 312

东京辽阳政变 312

金朝的火器制造 313

史称“小尧舜” 313

中国皮影艺术 313

“正税”和“杂税” 313

李智究起义 313

金帝尊孔读经 313

女真上层分子的汉化 314

宣宗向蒙古军求和 314

太原再度失陷 314

金哀宗自杀 金朝灭亡 314

元 315

铁木真被推为“成吉思汗” 315

蒙古族的起源 316

成吉思汗童年受辱 316

“伴当”阶层的出现 316

扎马鲁丁制成天文仪 317

成吉思汗发动对外战争 317

蒙古开明大臣耶律楚材 317

忽必烈建立元朝 317

忽必烈发兵征宋 318

元军东征日本失败 318

南宋长江防线完全解体 318

忽必烈诏令改中都为大都 318

马可·波罗到达上都 318

授封张留孙为“玄教宗师” 318

八思巴创蒙古文字 319

颁行郭守敬《授时历》 319

也黑迭儿主持建成中都 319

女纺织家黄道婆 319

元颁行《农桑辑要》 320

胡三省完成《资治通鉴音注》 320

忽必烈在全国设行省 320

钟明亮起兵反元 320

忽必烈推行“汉法” 320

开凿通惠河 321

忽必烈驾崩 铁穆耳继位 321

铁穆耳罢江南茶税 321

行省平章取代枢密院的管兵权 321

《大元大一统志》编成 321

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 322

元朝的官田与私田 322

元初农业生产的恢复 322

大都发生帝位之争 322

成宗崩 武宗立 322

岭北行省设立 323

元朝政府垄断手工业生产 323

元武宗下诏颁行至大银钞 323

元朝的地租与税役制度 323

仁宗整顿军府 324

王祯《农书》编成 324

元廷下诏诏科举取士 324

制定吏员出职制度 324

禁止南人典卖妻儿 325

高利贷盛行 325

仁宗崩 英宗即位 325

拜住推行新政 325

元廷严格军官世袭制度 325

《大元通制》成书 325

泰定帝驾崩 大都发生内乱 326

元代的官窑与民窑 326

图帖睦耳篡皇帝位 326

秃坚自立为王 反叛朝廷 326

张光大编《救荒治民类要》 326

《农桑衣食撮要》撰成 327

蒙文史书《脱卜赤颜》 327

阿尔尼哥来中国献艺 327

元代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327

中日民间交往有增无减 327

元廷设广教总管府 327

元朝的商业贸易 328

元朝国力衰退 328

脱脱主修宋、辽、金史 328

非洲著名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抵中国 328

教皇特使至上都 328

公哥朵儿只撰写《红史》 329

王冕诗画自成一格 329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329

汪大渊撰写《岛夷志略》 329

“天完”政权建立 330

朱元璋参加义军 330

张士诚称王建大周政权 330

刘福通迎韩林儿为帝 330

元惠帝昏庸腐败 330

元末四大画家 331

红巾起义遍及全国 331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331

朱元璋立志“五载成帝业” 331

陈友谅建大汉国 331

明玉珍建大夏国 331

朱元璋立税法 332

陈友谅围攻洪都 332

朱元璋称吴王 332

朱元璋发布讨元檄文 332

朱元璋设文武科取士 333

王实甫与《西厢记》 333

果木栽培技术的发展 333

明 334

朱元璋建明朝 334

休养生息开垦荒田 335

明廷核实田亩 335

中书省定劳役法 335

朱元璋改革政治体制 335

《大明律》颁行 336

令州县设粮长制 336

朱元璋下诏放还奴隶 336

明廷实行大明宝钞 336

设定都指挥使司制 337

明朝的科举制和八股文 337

明朝前期的赋役制度 337

大兴文字狱 337

朱元璋颁行《大诰》 337

朱元璋驾崩 338

明廷督修水利 338

沔县爆发农民起义 338

元将纳克楚降明 338

朱棣恢复市舶司 338

明代的工匠 338

郑和七下西洋 339

明成祖朱棣亲征蒙古 339

迁大宁都指挥司于保定 339

明代的手工业作坊 340

设贵州布政使司 340

明代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340

明成祖崩 仁宗即位 340

更定科举法 340

始立内书堂使宦官通文墨 341

朱棣迁都北京 341

巡抚制度的形成 341

迁开平卫于独石堡 341

再立永宁寺碑 341

于谦率兵击溃蒙古军 341

定赋税折银制 342

瓦刺攻掠哈密明廷不救 342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342

周忱致仕 343

邓茂七称“铲平王” 343

夺门之变发生 343

矿工首领叶宗留聚众起事 343

戴进开创浙派 344

更定团营制 344

《续资治通鉴纲目》编成 344

改开中盐法为全部纳银 345

余子俊修筑边墙竣工 345

黄河决口 刘大夏奉命治河 345

明武宗修建豹房 345

更定刑部条例 345

刘瑾掌权清官难以立足 346

王弼作《永丰谣》反映民间疾苦 346

武宗死 朱厚熄进行改革 346

废皇庄退民田 346

“国本之争” 346

明设“九边”修筑长城 346

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 347

庚戌之变 347

宫婢之变 347

葡萄牙军占领澳门 347

币藏匮竭 加派地方银两 348

以王忬为闽浙巡视 348

张经、俞大猷破倭寇于王江泾 348

拓建京师外城 348

李开先作《宝剑记》 348

戚继光募兵防倭 349

海瑞上疏 349

俞大猷、戚继光破倭于福清、兴化 349

戚继光出镇北边 349

财用拮据:太仓银仅足3个月支出 350

皇室日趋腐朽 350

《四友斋丛说》刊行 350

明神宗定官员久任之法 350

张居正进奉《帝鉴图说》 350

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350

蒙汉互通贸易呼和浩特建城 351

李时珍撰成《本草纲目》 351

张居正、冯保掌权 351

张居正父丧拒不归里守制 351

利玛窦来华 352

土地兼并日甚 饥民起义频繁 352

官员考绩评定 引发朝臣争议 352

明廷更定“宗藩事例” 352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去世 353

张居正改革 353

日军再度大举侵朝 中朝军队取得海战胜利 354

《牡丹亭》写成 354

阉党专权 354

林兆恩创三一教 354

吴建领导斋教起义 354

西方地图法传入中国 355

税使陈奉被迫撤回北京 355

东林党人主张薄赋轻税 355

葛贤在苏州领导市民暴动 355

妖书之狱断 355

临清民变 356

徐光启译成《几何原本》 356

《金瓶梅》问世 356

金沙江郑举起事 356

努尔哈赤誓师攻明 356

朱由校即皇帝位 357

红丸案发生 357

魏忠贤矫诏杀 王安专制朝政 357

魏忠贤遣宦刺探边事 357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 357

东林党与魏忠贤的斗争 358

徐鸿儒起事 358

袁崇焕在宁远大败努尔哈赤 359

魏忠贤兴汪文言狱一网打尽忠良 359

熊廷弼被冤杀 359

魏忠贤畏罪自缢 359

皇太极施计袁崇焕被杀 360

下诏清查魏忠贤余党 360

义军被困车箱峡 李自成伪降突围 360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360

宦官势力再次猖獗 360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361

义军召开荥阳军事会议 361

杨嗣昌推行“四正六隔”围剿计划 361

李自成被推为闯王 361

皇太极分兵攻明深入数千里 361

李自成建大顺政权 362

李自成突围入河南 362

荷兰军队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362

李自成杀罗汝才 362

张献忠建大西政权 363

朱由崧建弘光政权 363

崇祯帝上吊明朝灭亡 363

李自成退出北京 363

明十三陵竣工 364

清 365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365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 366

宁远受挫 努尔哈赤病死 366

皇太极登基称帝 大清国定都沈阳 366

征服黑龙江诸部 漠北蒙古臣服 366

大清国更易旧制 实行改革 367

第二次侵朝战争爆发 367

松山之战 明军防御瓦解 367

多尔衮摄政 367

吴三桂导引清军入关 368

洪承畴降清 368

清军步步进逼 李自成反攻失败 368

清政府重颁剃发令 江南各地奋起抗争 369

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 369

顺治帝察核全国钱粮开编《赋役全书》 369

清建都北京 369

《时宪历》颁行 370

夏完淳抗清失败 370

清廷追议多尔衮罪状 370

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370

孙可望制造“十八先生狱” 370

顺治帝设置内十三衙门 371

康熙即帝位 四大臣辅政 371

郑芝龙流徙宁古塔家产遭清廷籍没 371

台湾小史 371

旗下官员死罪缓免例实行 372

会试分卷 372

范文程病逝 康熙赠额“元辅高风” 372

玄烨亲政 372

鳌拜擅权欺幼帝 康熙设计擒权臣 372

设立内阁和翰林院 373

康熙帝公布执政纲领 373

《大清会典》开编 整二十年成书 373

吴三桂叛清 三藩乱起 373

杨起隆起兵京师 事泄未成 374

康熙帝征招博学鸿儒 374

康熙帝奖励垦荒 374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374

《五方元音》记录北方音 374

陈潢治河 375

“三藩”反清平息 375

废止海禁开海贸易 375

郑氏降附 台湾回归大陆 376

圣祖首次南巡 376

康熙帝招贤纳能 倚用汉人文士 376

乌兰布通之战 多伦盟会 376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376

戴梓制造火器 377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377

昭莫多之战 噶尔丹死 378

汪昂普及医学知识 378

圣祖第三次南巡 378

康熙帝诏谕拘禁索额图 378

康熙废太子胤扔 378

康熙帝大力倡导仁心仁政惩治官吏贪剥 379

康熙帝实行减免赋税政策 379

“参票法”开始实施 379

康熙帝以宽为本治天下 379

清朝实行人丁税制大改革 379

达赖六世在布达拉宫坐床 380

《康熙字典》成书 380

康熙帝颁布海外贸易禁条实行禁海 380

西方画法进入中国 381

玄烨死皇四子胤祯即位 381

台湾农民起事 382

赋税制度大改革 382

除山陕乐籍削浙江惰民籍 382

汪景琪、钱名世、查嗣庭被严惩 382

恢复青海蒙古秩序 383

诛年羹尧 383

平定西藏战乱 383

《恰克图条约》签订 383

《大义觉迷录》颁行 383

裁减冗吏 384

达赖喇嘛回藏 384

显通寺大捷 384

军机处成为正式的常设机构 384

雍正帝死弘历即位 385

乾隆帝服丧允禄等总理事务大臣执政 385

乾隆帝举行木兰秋弥大典 385

乾隆帝宽大处理鄂尔泰 385

恭谒祖陵首上盛京 385

宽赦宗室严惩叛逆 386

惩治张廷玉 386

乾隆帝首次南巡 386

乾隆帝再次西巡 386

清朝派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387

蔡显因著《闲渔闲闲录》被斩决 387

乾隆第二次南巡 387

齐周华案 387

清军侵缅战争结束 387

乾隆题诗《棉花图》 388

圆明园建成 388

乾隆帝传谕广搜民间书籍 388

土尔扈特蒙古重归中国 388

王锡候考《字典》被斩决 389

甘肃苏四十三起事 389

满洲八旗兵荒废骑射 389

廓尔喀入侵西藏 390

乾隆帝下嫁公主 390

清政府颁布金瓶制 390

《钦定西藏章程》颁布 390

《贰臣传》编定 390

扬州八怪风格独异 391

《四库全书》编成 392

高鹗续补《红楼梦》 392

弘历退位 393

颙琰即位 393

白莲教聚众起事 393

白莲教首领王聪儿投崖自杀 393

和珅于狱中自尽 393

嘉庆帝下诏招募团练 394

陕西白莲教重创官军 394

嘉庆帝著《邪教说》教禁开放 394

陈德行刺嘉庆帝 394

鹿耳门之战 394

刘墉书法数变 395

伊秉绶融汇篆隶 395

英军侵占澳门炮台未果 395

“严奏咨案件违限处分例”颁行 395

京师查禁鸦片 395

严禁贩食鸦片 396

天理教军攻打紫禁城 396

林清在宋家庄被捕,后磔死。 396

李文成率天理教徒起事 396

《嘉庆重修一统志》续编成书 396

云南高罗衣起事失败 396

清政府颁定鸦片禁令 397

颙琰驾崩旻宁即位 397

洋银鸦片为害日甚 397

清廷查禁鸦片走私 397

张格尔举兵于回疆 398

《劝世良言》刊行 398

广东制定查禁鸦片章程 398

整顿台湾营务 398

英国舰船闯入黄埔 398

林则徐在湖广严禁鸦片 399

许乃济上书奏请弛禁鸦片 399

鸦片贸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399

林则徐受命南下禁烟 399

中国禁烟运动进入高潮 400

魏源《海国图志》书成 400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400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400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401

十款天条 401

中美《望厦条约》订立 401

洪秀全、冯云山发展拜上帝会组织 401

葡萄牙霸占澳门 401

杨秀清、萧朝贵取得“天父”、“天兄”代言人地位 402

《上海租地章程》公布 402

洪秀全称王建制 402

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402

旻宁(道光帝)卒奕詝(咸丰帝)即位 402

洪秀全金田村起义抗清 403

太平军攻克南京正式建立农民政权 403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403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03

上海海关协定签订外国势力侵入中国海关 404

上海小刀会起义 404

英、美、法三国要求修改条约 404

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 404

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大变乱 404

英法联军入侵中国 405

马神甫事件:法国的侵华借口 405

英国挑起“亚罗号”事件 405

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405

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政事力主“新政” 406

英法联军劫掠焚烧圆明园 406

沙俄侵吞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406

《中美和好条约》在天津签订 406

《资政新篇》刊刻颁行 406

《中俄天津条约》签订 407

垂帘听政慈禧独揽大权40余年 407

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407

安庆内军械所设立洋务运动兴起 407

英国人相继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 408

咸丰病死慈禧发动辛酉政变 408

慈禧三次打击恭亲王奕诉 408

清廷重刑镇压天津教案 409

清廷创建新式海军初见成效 409

中国近代商办工业开始出现 409

中国工人阶级诞生 409

日军以“保民”旗号侵台吞并琉球 410

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410

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410

围绕朝鲜问题中日矛盾不断加剧 410

中法战争爆发 411

镇南关大捷 411

《中法新约》签订法国不胜而胜 411

维新思想兴起 411

台湾改设行省 412

英军入侵西藏清廷妥协退让 412

康有为上疏皇帝 413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413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413

台湾人民发起抗日反割占斗争 413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 414

中日海军进行黄海大战 414

俄、法、德三国干涉日退还辽东半岛 414

维新派加强舆论宣传 414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415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415

光绪帝命大臣询问 康有为变法事宜 415

谭嗣同撰成《仁学》 415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416

《中俄密约》订立 416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16

义和团运动勃兴于山东 416

百日维新 417

列强接受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417

戊戌变法失败 417

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 417

八国联军铁蹄遍踏华北大地 418

洋务派离心实行中外“东南互保” 418

俄军残酷杀戮中国平民 418

沙俄武力侵占东北三省 419

刘坤一、张之洞连上三折提出“新政”建议 419

《辛丑条约》签订 419

“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措施 41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20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鼓吹革命 420

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420

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思想大战 420

中国同盟会成立 421

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立宪团体相继成立 421

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屡败屡战 421

孙中山举起“三民主义”大旗 422

京张铁路开工 422

孙中山直接领导六次起义 422

清廷批准《宪法大纲》 422

清政府设立谘议局和资政院 422

光绪、慈禧死 溥仪即位 423

人民反抗斗争出现新的高涨 423

孙中山、黄兴发动黄花岗起义 423

保路运动兴起 423

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 424

溥仪退位 42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