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土地利用与规划战略实证研究
中国土地利用与规划战略实证研究

中国土地利用与规划战略实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金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02463240
  • 页数:2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与规划战略实证研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中国土地资源利用战略问题研究;二是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战略问题研究;三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编制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中国土地利用与规划战略实证研究》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战略问题研究 3

1中国土地资源供需的问题、态势与调控策略 3

1.1土地资源供需存在的突出问题 3

1.1.1耕地数量锐减,人地矛盾尖锐 3

1.1.2建设用地粗放浪费,新增用地结构不合理 4

1.1.3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严重 4

1.1.4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5

1.1.5人口—耕地空间格局不平衡难以改变 5

1.2土地资源供需面临的严峻态势与压力 5

1.2.1土地资源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 5

1.2.2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6

1.2.3农地非农化冲突加剧 7

1.2.4扩大内需政策对规划带来巨大的挑战 7

1.3土地资源调控的基本策略 8

1.3.1注重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 8

1.3.2高举“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两面大旗 9

1.3.3以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 9

1.3.4将土地调控从需求管理向供给调节转变 10

1.3.5注重“三规”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充分协调 11

1.3.6发挥土地税收手段作用,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11

2中国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关系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13

2.1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关系的特点及问题 13

2.1.1人口与建设用地同步扩张,城乡用地增速快于人口增速 13

2.1.2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人口负载量呈反方向变化 14

2.1.3城乡建设用地人口负载水平北高南低 15

2.2人口-城乡建设用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16

2.2.1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16

2.2.2地域分异特征分析 17

2.3协调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的对策建议 18

2.3.1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速,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18

2.3.2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 18

2.3.3严格控制独立工矿用地,建设紧凑型城镇开发区 19

2.3.4加强区域政策研究,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引导人口迁移 19

3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研究 21

3.1退耦理论与研究思路 21

3.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退耦研究 21

3.1.2退耦理论概述 22

3.1.3研究思路和步骤 23

3.2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分析 24

3.2.1耕地保护政策回顾 24

3.2.2退耦程度的测算及主要结果 24

3.3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的主要结论和讨论 28

第二部分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战略问题研究 33

4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历史沿革阐析 33

4.1改革开放之前的土地利用规划 33

4.2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0~2000年) 35

4.3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36

4.4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 38

5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选择 43

5.1把握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功能和战略导向 43

5.2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 44

5.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 44

5.4明确不同等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位 45

5.5注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 46

5.5.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内涵 46

5.5.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标表述 47

5.5.3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设计 49

5.5.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应用的辨证思维 52

6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机制与制度分析 54

6.1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 54

6.1.1现有研究视角的评述 55

6.1.2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分析视角 56

6.1.3研究框架下的工作:规划制度分析的重要理论命题 57

6.2规划视角下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 60

6.2.1宏观调控与土地政策 60

6.2.2宏观调控与土地利用规划 61

6.2.3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途径与机制 62

6.2.4有效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宏观调控的思考 65

6.3管理视角下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缺陷及对策 66

6.3.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背景和内容 66

6.3.2管理视角下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缺陷分析 66

6.3.3我国土地用途管制改进的对策 69

6.4实施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

6.4.1问题的提出 71

6.4.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72

6.4.3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与指标的选取 73

6.5景观生态视角下土地整理模式的重构 77

6.5.1问题的提出 77

6.5.2模式的构建 78

7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与法律框架构建 80

7.1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动因 80

7.1.1提升规划“龙头”法律地位的迫切需要 80

7.1.2依法推进第三轮规划和遏止违法用地的迫切需要 81

7.1.3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推动中国规划法治化的迫切需要 81

7.2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 82

7.2.1体现市场经济下的立法理念 82

7.2.2注重土地利用伦理的立法准则 82

7.2.3强调土地用途管制的立法核心 83

7.2.4倡导“阳光规划”和“公民参与”的立法思想 83

7.3土地利用规划立法体系的框架 84

7.3.1《土地利用规划法》 84

7.3.2《土地利用规划法》配套的法规和规章 85

7.3.3各级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法令化 85

7.4立法的名称及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86

7.4.1关于规划立法的名称问题 86

7.4.2关于与相关法律的关系问题 86

第三部分 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编制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89

8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89

8.1研究区域概况 91

8.1.1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91

8.1.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96

8.2上轮规划的成效 106

8.2.1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控制 106

8.2.2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106

8.2.3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107

8.2.4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 108

8.2.5增强了按规划使用土地和管理土地的意识 108

8.2.6规划的宏观调控地位得到确立 108

8.3上轮规划存在的问题 108

8.3.1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8

8.3.2影响上轮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 113

8.4对本轮规划的借鉴 115

8.4.1调整规划编制思路 115

8.4.2明确本轮规划的重点内容 116

8.4.3改进规划编制方法 117

9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 118

9.1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 118

9.1.1淮海经济区内城市土地利用情况比较 118

9.1.2城市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24

9.1.3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 126

9.1.4防止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土地调控目标和措施 130

9.2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与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135

9.2.1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预测 135

9.2.2经济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影响 136

9.2.3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137

9.3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41

9.3.1城乡建设用地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141

9.3.2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方案建议 142

9.3.3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143

9.4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与方案分析 146

9.4.1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分析 146

9.4.2基本农田现状和分布 150

9.4.3土地开发复垦增加耕地潜力分析 151

9.5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的测算与保护对策 156

9.5.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的测算 156

9.5.2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162

10城乡土地统筹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68

10.1城市扩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归并的互动研究 168

10.1.1城镇建设用地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168

10.1.2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172

10.1.3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潜力分析 176

10.1.4城市扩张与农村居民点归并的互动分析 186

10.1.5城市扩张与农村居民点归并互动的配套措施研究 189

10.2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 191

10.2.1土地整体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91

10.2.2建设用地利用的基本形势判断 192

10.2.3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203

10.2.4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209

10.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214

10.3.1土地利用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 214

10.3.2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225

10.3.3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233

10.3.4基于土地合理利用的生态分区 239

11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247

11.1总则 248

11.1.1规划指导思想 248

11.1.2规划原则 248

11.1.3规划期限 248

11.1.4规划范围 249

11.1.5规划适用 249

11.2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249

11.2.1土地利用现状 249

11.2.2现行规划实施成效与问题 251

11.2.3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254

11.3土地利用方针、目标和主要指标 255

11.3.1土地利用战略方针 255

11.3.2土地利用目标 256

11.3.3规划的主要指标 256

11.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57

11.4.1农用地结构调整 258

11.4.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259

11.4.3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260

11.5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60

11.5.1城镇体系布局 260

11.5.2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260

11.5.3交通体系布局 262

11.5.4产业空间布局 262

11.5.5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262

11.6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 262

11.6.1城市发展用地区 263

11.6.2重点镇及产业发展用地区 263

11.6.3河湖生态走廊用地区 264

11.6.4优质高产农业用地区 265

11.7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266

11.7.1交通运输用地 267

11.7.2水利设施用地 267

11.7.3能源基础设施用地 267

11.7.4特殊及风景名胜用地 267

11.7.5近期重点产业发展区域 267

11.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 269

11.8.1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控制 269

11.8.2中心城区用地空间布局 269

11.8.3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 269

11.9区县规划指标分配与土地利用调控 270

11.9.1区县主要规划指标分解方案 270

11.9.2区县土地利用调控 274

11.10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74

11.10.1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274

11.10.2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276

11.10.3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 277

11.1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79

11.11.1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 279

11.11.2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279

11.11.3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279

11.11.4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280

11.12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280

11.12.1加强生态安全用地保护 280

11.12.2优化生产性用地生态功能空间 281

11.12.3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82

11.13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82

11.13.1创新行政保障机制 282

11.13.2健全经济保障机制 283

11.13.3强化技术保障机制 284

11.13.4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84

参考文献 2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