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新编中医学
新编中医学

新编中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 出版年份:1980
  • ISBN:
  • 页数:892 页
图书介绍:
《新编中医学》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4

一、阴阳 4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4

第一篇 中医基本理论 4

(二)阴阳变化的基本规侓 5

(三)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6

二、五行 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7

(二)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8

小结 9

第二章 脏腑 11

一、心与小肠 11

(一)心的生理病理 11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 12

附:心包 12

二、肝与胆 13

(一)肝的生理病理 13

(二)胆的生理病理 14

三、脾与胃 14

(一)脾的生理病理 14

(二)胃的生理病理 15

四、肺与大肠 16

(一)肺的生理病理 16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17

五、肾与膀胱 17

(一)肾的生理病理 17

(二)女子胞 19

(一)三焦 19

六、三焦、女子胞 19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19

七、脏腑之间的关系 20

(一)腑与腑的关系 20

(二)脏与腑的关系 20

(三)脏与脏的关系 20

小结 24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 26

一、气 26

(一)气的含义 26

(二)气的生成与作用 26

(三)气的病理 27

(四)气血之间的关系 28

(三)血的病理 28

(二)血的生成、运行和作用 28

(一)血的含义 28

二、血 28

三、精 29

(一)先天之精 29

(二)后天之精 29

四、津液 29

(一)津液的含义 29

(二)滓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9

(三)津液的作用 30

(四)津液的病理 30

(五)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31

小结 31

二、经络循行、分布、走向规律 32

(一)十四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32

第四章 经络 32

一、经络的组成 32

(二)十二经脉分布、走向规律 34

三、经络的作用 35

(一)生理上 35

(二)病理上 35

四、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36

(一)诊断上 36

(二)治疗上 36

(三)药物上 36

小结 36

附:经络实质的研究概况 37

第五章 病因 45

一、六因(六淫) 45

(三)暑 46

(一)风 46

(二)寒 46

(四)湿 47

(五)燥 47

(六)火 47

二、疫疠 48

三、创伤、虫兽伤(从略) 48

四、七情 48

五、饮食失宜 49

(一)暴饮暴食 49

(二)饮食偏嗜 49

(三)饮食不洁 49

六、痰饮 49

(一)痰饮的形成 49

(二)瘀血证的特点 50

(一)瘀血的形成 50

(二)痰饮病证的特点 50

七、瘀血 50

八、劳倦 51

小结 51

第六章 诊法 52

一、问诊 52

(一)一般情况 52

(二)寒热 52

(三)汗 53

(四)饮食与口味 53

(五)二便 53

(六)头身、胸腹 54

(七)耳目 54

(八)睡眠 54

(一)全身情况 55

(九)妇女、小儿 55

二、望诊 55

(二)局部观察 57

(三)舌诊 58

附:舌诊近代研究简介 60

(四)望指纹 62

附:指纹现代研究资料简介 63

(五)排出物 63

三、闻诊 63

(一)闻声音 64

(二)嗅气味 64

四、切诊 64

(一)脉诊 64

附:脉象现代研究资料简介 70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 71

(二)触诊 71

小结 72

第七章 辨证论治概述 74

二、“症”、“证”、“病”的区别 74

三、辨证的种类 75

第八章 八纲辨证 76

一、表里 76

(一)表里的慨念 76

(二)表证 76

(三)里证 77

(四)半表半里证 77

(五)表里同病 77

(五)寒热真假 78

(四)寒热错杂 78

(三)热证 78

(二)寒证 78

(一)寒热的概念 78

二、寒热 78

(六)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79

三、虚实 79

(一)虚实的概念 79

(二)虚证 79

(三)实证 80

(四)虚实错杂 80

(五)虚实真假 80

(六)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81

四、阴阳 81

(一)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81

(二)阴证与阳证 81

(三)阴虚、阳虚和亡阴、亡阳 81

(三)相互转化 82

(二)相互错杂 82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82

(一)相互联系 82

小结 83

第九章 脏腑证治 84

一、心与小肠病证治 84

(一)心气虚、心阳虚 84

(二)心阴虚、心血虚 85

(三)心火上炎 85

(四)心血瘀阻 85

(五)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86

(六)心肾不交 86

(七)小肠气痛 86

(二)肝火上炎 87

(三)肝阳上亢 87

(一)肝气郁结 87

二、肝与胆病证治 87

(四)肝风内动 88

(五)肝阴(血)虚 88

(六)肝胆湿热 88

三、脾与胃病证治 89

(一)脾胃气虚 89

(二)脾阳虚 89

(三)寒湿困脾 89

(四)胃热(火)证 90

(五)胃阴虚 90

四、肺与大肠病证治 90

(一)痰浊阻肺 90

(二)痰热阻肺 90

(六)大肠液亏 91

(五)大肠湿热 91

(四)肺气虚 91

(三)肺阴虚 91

五、肾与膀胱病证治 92

(一)肾阴虚 92

(二)肾阳虚 92

(三)肾不纳气 92

(四)肾虚水泛 93

(五)膀胱湿热 93

小结 93

第十章 温热病证治 96

一、卫分证 96

(一)风温表证 96

(四)秋燥表证 97

(五)风寒表证 97

(三)湿温表证 97

(二)暑温表证 97

二、气分证 98

(一)气分热盛 98

(二)胃肠实热 99

(三)气分湿温 99

(四)气卫同病 99

(二)热入心包 100

(一)热入营分 100

三、营分证 100

四、血分证 101

(一)热在血分 101

(二)热毒内盛(卫、气、营、血同病) 101

小结 102

附: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103

一、六经辨证 103

二、三焦辨证 104

小结 105

一、整体观念 106

(一)调整阴阳 106

(二)间接补泻 106

第十一章 治疗原则 106

(三)夜里互治(脏腑互治) 107

(四)从五脏治五官、五体 107

二、治病必求其本 107

(一)治病求本 107

(二)标本缓急 107

(三)扶正祛邪 108

(四)正治与反冶 109

(二)因地制宜 110

二、贮藏 110

(三)因人制宜 110

(一)因时制宜 110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0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11

小结 111

第二篇 中药方剂学 113

总论 113

第一章 中药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113

第二章 中草药的性能 115

一、四气五味 115

二、升降浮沉 116

三、补泻 116

四、归经 117

五、毒性 117

第三章 中草药的炮制与贮藏 119

一、炮制 119

二、禁忌 122

第四章 中草药配伍与禁忌 122

一、配伍 122

二、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 123

第五章 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剂型 124

一、组成 124

二、变化 124

三、剂型 125

第六章 中草药的用法与用量 127

一、用法 127

二、用量 127

第七章 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 129

一、学习植物学基本知识的意义 129

生姜(附:姜皮、姜汁) 136

三、经验认药 149

四、中草药的采收 154

第八章 中草药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 157

一、生物碱 157

二、甙类 157

三、挥发油 159

四、鞣质 159

五、有机酸 159

六、树脂类 160

七、油脂 160

八、糖类 160

十、无机成分 161

九、蛋白质和氨基酸类 161

一、影响中草药疗效的因素 162

第九章 中草药疗效的基本知识 162

二、提高中草药疗效的途径 169

各论 175

第一章 解表法及方药 175

一、解表药 178

(一)辛温解表药 178

麻黄 178

桂枝 179

紫苏叶(附:苏便、苏子) 179

荆芥 180

防风 181

白芷 182

细辛 183

苍耳 184

葱白 185

备用药:辛夷 香莆 蘖本 罗勒 黄皮叶 山薄荷 187

(二)辛凉解表药 188

薄荷 188

葛根(附:葛花) 188

柴胡 189

升麻 190

菊花(附:野菊花) 191

桑叶(附:桑枝、桑椹、桑白皮) 192

牛蒡子 193

黄荆 194

鬼针草 195

备用药:淡豆豉 蔓荆子 鸭脚木 玉叶金花 黄牛茶 196

二、解表方 197

(一)辛温解表方 197

麻黄汤 197

桂枝汤 197

藿香正气散 198

备用方:葱鼓汤 小青龙汤 越婢汤 参苏饮川芎茶调散荆防败毒散 198

银翘散 199

(二)辛凉解表方 199

桑菊饮 200

备用方:升麻葛根汤 香蕾饮 200

第二章 清热法及方药 201

一、清热药 203

(一)清热泻火药 203

石膏 203

知母 204

栀子 204

龙胆草 205

莲心 206

虎杖 207

崩大碗 207

备用药:夏枯草 熊胆 芦根 岗梅 羊蹄草 地胆头 三芝麻 208

(二)清热燥湿药 209

黄芩 209

黄连 211

黄柏 212

苦参 213

秦皮 214

马齿苋 214

备用药:白藓皮 白头翁 南天竹 火炭母辣蓼二颗什十大功劳 215

(三)清热解毒药 216

金银花 216

连翘 217

板蓝根(附:大青叶、青黛) 218

败酱草 219

射干 219

蒲公英 221

穿心莲 221

鱼腥草 222

千里光 223

备用药:紫花地丁 三桠苦 水杨梅 广东土牛膝 凤尾草 野荞麦 金果榄 罗锅底 草龙 四季青 224

(四)清热凉血药 225

生地 225

玄参 226

丹皮 227

(一)清热泻火方 228

白虎汤 228

广豆根 228

犀角 228

备用药:紫草 狗肝菜 229

决明子 229

(五)清肝明目药 229

青葙子 231

谷精草 231

密蒙花 232

(六)清热解暑药 232

荷叶 232

苦瓜 233

备用药:西瓜皮 丝瓜络 金丝草 234

绿豆 234

(七)清虚热药 235

地骨皮 235

青蒿 235

白薇 236

银柴胡 237

备用药:胡黄连 葎草 237

龙胆泻肝汤 238

泻白散 238

二、清热方 238

木贼 239

导赤散 239

小柴胡汤 239

(二)清热燥湿方 240

白头翁汤 240

葛根黄芩黄连汤 240

(三)清热解毒方 241

普济消毒饮 241

苇茎汤 241

五味消毒饮 241

大黄壮丹皮汤 242

仙方活命饮 242

(五)清肝明目方 243

栀子胜奇散 243

清营汤 243

(四)清热凉血方 243

(六)清暑热方 244

清络饮 244

(七)清虚热方 244

青蒿鳖甲汤 244

备用方:左金丸 清暑益气汤 玉女煎 秦艽鳖甲散 竹叶石膏汤 245

第三章 泻下法及方药 246

一、泻下药 248

(一)攻下药 248

大黄 248

芒硝 249

番泻叶 250

芦荟 251

蜂蜜(附:蜂毒) 252

火麻仁 252

(二)润下药 252

松花粉 253

(三)逐水药 253

甘遂 253

备用药:郁李仁 蓖麻仁 254

巴豆 255

牵牛子 255

芫花 256

备用药:人戟 商陆 257

二、泻下方 257

(一)攻下方 257

大承气汤 257

温脾汤 258

胆道排石汤 258

(三)逐水方 259

十枣汤 259

(二)润下方 259

五仁丸 259

备用方:凉膈散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 清宁丸 卢氏丸 260

第四章 祛风湿法及方药 261

一、祛风湿药 262

羌活 262

独活 262

秦艽 263

桑寄生 264

稀莶草 265

威灵仙 265

木瓜 266

五加皮 267

白花蛇(附:乌梢蛇) 268

虎骨(附:狗骨) 268

备用药:千年健 宽筋藤 松口半枫荷 269

二、祛风湿方 270

(一)宣散风湿方 270

羌活胜湿汤 270

(二)疏风活络方 270

独活寄生汤 270

虎骨酒 271

备用方:蠲痹汤 稀桐丸 风湿药丸 272

第五章 祛寒法及方药 273

一、祛寒药 275

附子(附:乌头) 275

肉桂 276

高良姜 277

干姜 277

吴茱萸 278

胡椒 279

山鸡椒(附:豆豉姜) 279

备用药:荜拨 小茴香 丁香 花椒 阴香 豺皮樟 樟树子 280

二、祛寒方 282

理中丸 282

吴茱萸汤 282

阳和汤 283

四逆汤 283

参附汤 284

真武汤 284

备用方:当归四逆汤 回阳救急汤 285

第六章 祛湿法及方药 286

(一)芳香化湿药 288

藿香 288

一、祛湿药 288

佩兰 289

苍术 289

备用药:木棉花 鸡蛋花 草豆蔻 草果 290

(二)利胆渗湿药 291

茵陈蒿 291

鸡骨草 292

冰糖草 293

垂盆草 294

獐牙菜 294

备用药:田基黄 溪黄草 295

(三)利水通淋药 296

茯苓 296

猪苓 296

泽泻 297

车前子(附:车前草) 298

薏苡仁(附:薏苡根) 299

木通 299

石苇 300

淡竹叶(附:竹叶、竹叶卷心) 301

金钱草(附:广东金钱草) 302

备用药:滑石瞿麦篇蓄海金沙 土茯苓 萆藓 玉米须 鸭跖草 叶下珠 302

二、祛湿方 304

(一)芳香化湿方 304

平胃散 304

(二)利胆渗湿方 305

茵陈蒿汤 305

(三)利水通淋方 305

五皮饮 305

备用方:三仁汤 五苓散 防己黄芪汤 306

八正散 306

肾炎丸 306

第七章 祛痰法及方药 308

一、祛痰药 309

(一)温化寒痰药 309

半夏 309

天南星 310

白芥子 311

白前 312

旋复花(附:金沸草) 312

桔梗 313

备用药:皂角 白附子 314

(二)清化热痰药 314

前胡 314

瓜蒌(附:天花粉) 315

贝母 316

竹茹(附:竹沥) 317

天竺黄 317

满山红 318

苦杏仁(附:甜杏仁) 319

(三)止咳平喘药 319

备用药:胖大海 蔊菜 319

紫苑 320

款冬 320

百部 321

矮地茶 322

备用药:马兜铃 枇杷叶 葶苈子 胡颓子叶 白果 少年红 323

(四)涤痰软坚药 324

昆布 324

海蛤壳 324

备用药:海藻 瓦楞子 海浮石 325

礞石 325

二、祛痰方 326

(一)温化寒痰方 326

二陈汤 326

止嗽散 327

(二)清化热痰方 327

清燥救肺汤 327

复方阴阳莲片 327

杏苏散 328

定喘汤 328

(三)止咳平喘方 328

(四)涤痰软坚方 329

昆布丸 329

备用方:理中化痰丸 三子养亲汤 养阴清肺汤桑杏汤射干麻黄汤 复方毛冬青冲剂 礞石滚痰丸 329

第八章 消导法及方药 331

一、消导药 332

山楂 332

麦芽 333

谷芽 334

莱菔子 334

神曲 335

鸡内金 335

番木瓜 336

备用药:布渣叶 葫芦茶 独脚金 337

二、消导方 337

保和丸 337

枳实导滞丸 338

枳实消痞力 338

备用方:香砂枳术丸 木香槟榔丸 339

第九章 理气法及方药 340

陈皮(附:青皮、橘核、橘叶、橘络、橘红) 341

一、理气药 341

木香 342

砂仁 342

枳壳(附:枳实) 343

厚朴 344

香附 345

乌药 345

川栋子 346

黑老虎 347

鸡矢藤 347

七叶莲 348

备用药:佛手 白豆蔻薤白荔枝核 柿蒂 鸡骨香 救必应 349

二、理气方 350

逍遥散 350

苏子降气汤 351

丁香柿蒂汤 351

金牛丸 351

备用方:越鞠丸 金铃子散 瓜蒌薤白 白酒汤 暖肝煎四逆散旋复代 赭汤 桠香丸 352

第十章 理血法及方药 353

丹参 356

(一)活血药 356

川芎 358

桃仁 359

红花 359

赤芍 360

益母草(附:芜蔚子) 361

牛膝 362

延胡索 363

五灵脂 364

蒲黄 365

郁金 365

姜黄 366

一、理血药 366

毛冬青 367

备用药:乳香 没药 三棱 莪术 苏木 泽兰 穿山甲 王不留行 皂角刺水蛭 自然铜 ?虫 虻虫 急性子 透骨消 柿树叶 铁包金 盐霜柏 368

(二)止血药 371

白及 371

仙鹤草(附:仙鹤草芽) 372

三七 373

艾叶 374

侧柏叶 374

地榆 375

傀花 376

大蓟(附:小蓟) 377

白茅根 378

紫珠草 378

茜草 379

备用药:藕节 血余炭 棕榈炭 伏龙肝 荠莱 楷木 鹿茸草 鸡蛋壳粉 380

补阳还五汤 382

冠心二号方 382

生化汤 382

(一)活血方 382

二、理血方 382

失笑散 383

血府逐瘀汤 383

透脓散 384

备用方:温经汤 四妙勇安汤 桃仁承气汤 复元活血汤 宫外孕一号 384

(二)止血方 385

小蓟饮子 385

黄土汤 386

备用方:四生汤 止血生肌散 仙鹤槐榆汤 十灰散 386

第十一章 镇潜安神法及方药 387

一、镇潜安补药 388

(一)平肝息风药 388

天麻 388

钩藤 389

羚羊角 390

石决明 391

地龙 391

僵蚕 392

蝉蜕 393

备用药:蜈蚣 全蝎 自蒺藜 罗布麻 蓖麻根 394

(二)镇静安神药 394

酸枣仁 394

远志 395

酢浆草 396

龙骨 396

备用药:柏子仁 合欢皮 马尾松 朱砂 磁石 代赭石 牡蛎 珍珠 397

天麻钩藤饮 399

镇肝息风汤 399

二、镇潜安神方 399

(一)平肝息风方 399

备用方:石决钩藤饮 玉真散 400

(二)镇静安神方 400

补心丹 400

酸枣仁汤 400

备用方:朱砂安神丸 磁米丸 甘麦大枣汤 401

第十二章 宣窍法及方药 402

(一)凉开药 403

冰片 403

一、宣窍药 403

牛黄 404

(二)温开药 404

苏合香 404

麝香 405

石菖蒲 406

二、宣窍方 407

(一)凉开方 407

紫雪丹 407

备用方:安宫牛黄丸 至宅丹 牛黄清心丸 407

(二)温开方 408

备用方:通关散 王枢丹 408

第十三章补益法及方药 409

(一)补气药 412

人参(附:人参芦、人参叶) 412

一、补益药 412

党参 413

黄芪 414

白术 415

甘草 416

大枣 417

山药 418

黄精 418

灵芝 419

五爪龙 420

备用药:牛大力 千斤拔棉花根 420

(二)补血药 421

当归 421

熟地 422

白芍 422

何首乌 423

鸡血藤 424

岗稔 425

(三)补阴药 426

北沙参(附:南沙参) 426

备用药:阿胶 龙眼肉 地菍 426

麦冬 427

石斛 428

枸杞子 428

女贞子 429

早莲草 430

龟板 430

备用药:天冬 鳖甲 玉竹 百合 白木耳 石仙桃 黑芝麻 431

(四)补阳药 432

鹿茸 432

淫羊藿 433

杜仲 434

巴戟天 435

肉苁蓉 435

补骨脂 436

菟丝子 437

狗脊 438

备用药:续断 仙茅 沙苑蒺藜 锁阳 胡桃仁 骨碎补 韭菜子 海狗肾 蛤蚧 胡芦巴 冬虫夏草 紫河车 海马 438

(一)补气方 440

四君子汤 440

二、补益方 440

补中益气汤 441

生脉散 441

(二)补血方 442

四物汤 442

备用方:参苓白术散 黄芪建中汤 442

归脾汤 443

(三)补阴方 444

六味地黄丸 444

备用方:人参养荣汤 炙甘草汤 当归补血汤 二稔补血汤 444

左归饮 445

一贯煎 445

(四)补阳方 446

肾气丸 446

备用方:百合固金汤 左归 丸大补阴丸 446

右归饮 447

备用方:右归丸 二仙汤 五子衍宗丸 447

第十四章 收涩法及方药 448

一、收涩药 449

山茱萸 449

五味子 450

金樱子 451

诃子 452

莲子 453

乌梅 453

益智仁 454

肉豆蔻 454

番石榴叶 455

备用药:芡实 覆盆子 桑螵蛸 海螵蛸 赤石脂 禹余粮 浮小麦 糯稻根 456

玉屏风散 457

缩泉丸 457

二、收涩方 457

四神丸 458

备用方:固精丸 桃花汤 桑螵蛸敌 固冲汤 完带汤 458

第十五章 驱虫法及方药 460

一、驱虫药 461

槟榔(附:大腹皮) 461

苦楝皮 462

使君子 462

鸦胆子 463

大蒜 464

贯众 465

备用药:雷丸 南瓜子 石榴皮 鹤虱 榧子 常山 土荆芥 466

二、驱虫方 467

乌梅丸 467

胆道驱蛔汤 468

备用方:理中安蛔汤 肥儿丸 化虫丸 468

第十六章 治蛇咬伤法及方药 469

半边莲 470

一、治蛇咬伤药 470

一支黄化 471

七叶一枝花 472

徐长卿 473

二、治蛇咬伤方 474

蛇咬伤通用方 474

备用药:三角草 香茶菜 白叶藤 半边旗 474

火毒蛇咬伤方 475

风火毒蛇咬伤方 475

风毒蛇咬伤方 475

(三)广州蛇药散 476

(二)上海蛇药 476

(四)抗蛇毒制剂 476

(五)张氏验方 476

(一)群生蛇药 476

蛇伤成药及复方选录 476

(八)郴州蛇药 477

(七)湛江蛇药散 477

(九)祁门蛇药 477

(六)蛇伤解毒片 477

(十)广州部队蛇药方 478

第十七章 治肿瘤法及方药 479

一、治肿瘤药 482

喜树 482

长春花 483

野百合 484

山慈菇 485

三尖杉 486

蟾酥 487

白花蛇舌草 487

半枝莲 488

石上柏 489

八角莲 489

备用药:柘树 九节茶 壁虎 掌叶半夏 孩葜 黄独 龙葵 卤碱 藤梨根 葵树子 水红花子 药荫 490

二、治肿瘤方 492

消瘰丸 492

葵莲煎 493

双莲注射液 493

参赭培气汤 493

抗癌止痛散 494

备用方:蟾酥丸 延中丸 宫颈癌外用药粉 安庆消癌散 494

(三)愈红丹 495

(二)小金丹 495

(四)血竭散 495

(五)黄药子酒 495

(一)神农丸 495

治肿瘤验方选录 495

(十一)抵当丸 496

(十二)化瘀丸 496

(十)止痛膏 496

(十三)软坚丸 496

(十四)消癌丸 496

(十五)复方乌梅汤 496

(九)皮癌净 496

(八)痛敌注射液 496

(七)复方秋水仙碱注射液 496

(六)复方雄黄丸 496

第十八章 外治法及方药 497

硫黄 498

苏合香丸 498

一、外用药 498

雄黄 499

炉甘石 499

明矾 500

血竭 500

樟脑 501

蛇床子 502

羊蹄 502

斑蝥 503

大叶桉 504

备用药:轻粉 升丹 铅丹 密陀僧 硼砂 绿矾 人中白 儿茶 露蜂房 马钱子 木芙蓉 土槿皮 白花丹 鹅不食草 钩吻 山大颜 505

血竭擦剂 508

二、外用方 508

青黛散 508

双柏散 509

生肌五红膏 509

中白散 509

备用方:冰硼散 金黄散 太乙膏 九一丹 虎杖散 清凉膏 消炎散 510

第十九章 中麻法及方药 511

一、全身麻醉药 512

洋金花 512

山莨菪 514

九里香 515

备用药:白屈菜 515

二、局部麻醉药 515

两面针 516

备用药:天文草 517

三、肌肉松弛药 517

锡生藤 517

粉防已 518

粉背轮环藤 519

八角枫 520

第三篇 常见病证的防治 522

第一章 除害灭病 522

发热 527

第二章 常见证 527

头痛 530

咳嗽 532

胃脘痛 53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36

黄疸 537

泄泻 538

水肿 541

血证 543

昏迷 545

休克 547

第三章 传染病 549

感冒与流行性感冒 549

病毒性肝炎 551

麻疹 557

流行性腮腺炎 561

流行性乙型脑炎 563

百日咳 567

细菌性痢疾 569

第四章 内科疾病 573

支气管炎 573

支气管哮喘 578

慢性胃炎 581

溃疡病 583

高血压病 592

肾盂肾炎 596

肾小球肾炎 599

神经衰弱 603

脑出血 606

脑血栓形成 609

再生障碍性贫血 611

糖尿病 614

风湿性关节炎 617

第五章 小儿科疾病 620

概说 620

支气管肺炎 620

婴幼儿消化不良 624

小儿营养不良 627

遗尿 630

小儿夏季热 632

急性乳腺炎 635

第六章 外伤科疾病 635

烧伤 637

急腹症概说 642

溃疡病急性穿孔 646

急性阑尾炎 648

急性肠梗阻 651

急性胆道感染及胆石症 654

胆道蛔虫病 657

急性胰腺炎 660

内痔 662

肛瘘 665

泌尿系结石 667

慢性前列腺炎 671

骨折概说 673

桡骨远端骨折 679

股骨干骨折 681

股骨颈骨折 684

颈椎病 687

腰椎问盘突出症 691

湿疹 694

荨麻疹 696

第七章 五官科疾病 699

麦粒肿 699

急性结合膜炎 700

角膜炎 702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704

虹膜睫状体炎 706

化脓性中耳炎 708

美尼攸氏病 710

聋哑病 712

面神经炎 717

鼻衄 718

慢性副鼻窦炎 720

急性扁桃体炎 722

喉炎 724

骨鲠 726

复发性口腔溃疡 727

牙槽脓肿 730

第八章 妇产科疾病 732

概说 732

月经不调 734

痛经 736

功能性子宫出血 738

慢性盆腔炎 741

慢性子宫颈炎 742

子宫脱垂 745

不孕症 747

妊娠呕吐 748

先兆流产 750

子宫外孕 752

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753

缺乳 755

附:回乳 756

第九章 肿瘤 757

概说 757

食道癌 758

肝癌 761

鼻咽癌 762

乳腺癌 763

子宫颈癌 763

胃癌 765

第四篇 针灸疗法基本知识 766

第一章 针灸疗法 766

一、穴位应用 766

二、针刺法 802

三、电针法 806

四、皮肤针疗法 807

五、刺血疗法 808

六、头针疗法 809

七、耳针疗法 813

八、灸法 820

附:其他针法 822

一、面针疗法 822

二、鼻针疗法 824

三、手针疗法 826

四、足针疗法 827

五、腕踝针疗法 830

六、水针疗法 835

七、挑治疗法 835

八、埋线疗法 838

第二章 民间简易疗法 840

一、拔罐疗法 840

二、捏脊疗法 843

三、刮痧疗法 845

附:其他简易疗法 846

一、药物熏蒸疗法 846

二、保健操 847

中草药名称索引 858

中草药原生物学名索引 864

方名索引 885

病证方剂索引 8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