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1
一、经络学说的基本意义 3
第一章 经络学说概论 3
经络编 3
(三)内属脏腑部分 4
(二)络脉 4
二、经络系统的内容分类 4
(一)经脉 4
(一)十二经脉 5
三、经络的分布概况 5
(四)外连体表部分 5
(四)十五(六)络脉 6
(三)奇经八脉 6
(二)十二经别 6
(一)营气和血液 7
四、经气的运行 7
(五)十二经筋和皮部 7
(二)卫气 8
(一)经络有运行气血,濡养身体的作用 10
五、经络的作用 10
(三)宗气与原气 10
(二)经络有反映机体异常变化的作用 12
(三)经络对于病邪侵袭和针灸刺激等有传导作用 13
六、经络学说的临床价值 14
(一)是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路缐等现象的归纳 17
一、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17
第二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7
(三)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18
(二)是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18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19
(一)手太阴肺经 23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路线与联系脏腑 23
第三章 十二经脉 23
(三)足阳明胃经 24
(二)手阳明大肠经 24
(六)手太阳小肠经 27
(五)手少阴心经 27
(四)足太阴脾经 27
(七)足太阳膀胱经 29
(八)足少阴肾经 31
(十)手少阳三焦经 32
(九)手厥阴心包经 32
(十二)足厥阴肝经 34
(十一)足少阳胆经 34
(一)手太阴肺经病候 38
二、十二经脉的病候 38
(三)足阳明胃经病候 39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39
(四)足太阴脾经病候 40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候 41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候 41
(五)手少阴心经病候 41
(八)足少阴肾经病候 42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候 43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候 43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候 43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候 44
(一)六经辨证是十二经病候的发展 45
三、经络病候的发展 45
(二)卫、气、营、血辨证是经气理论的发展 46
(三)十二经病候同脏腑辨证及八纲辨证的关系 47
四、经络病候与经穴主治的关系 48
(一)标本 52
一、标本、根结、气街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52
第四章 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和气街 52
(二)根结 53
(三)气街 54
(一)本输穴的应用 55
二、根部和本部穴位的应用 55
三、标部和结部穴位的应用 56
(二)四肢肘膝以下其他穴位的应用 56
(二)标部和结部穴位的远道应用 57
(一)标部和结部穴位的局部应用 57
四、标本、根结穴位的配合应用和近代的发展 58
(一)督脉 59
一、奇经八脉的分布路线 59
第五章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59
(二)任脉 60
(五)阳跷脉 61
(四)带脉 61
(三)冲脉 61
(六)阴跷脉 62
(八)阴维脉 64
(七)阳维脉 64
(二)对十二经脉起着分类、组合和主导作用 65
(一)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65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 65
(一)督脉的病候 66
三、奇经八脉的病候 66
(三)对经络气血起着渗灌和溢蓄的调节作用 66
(五)阴跷脉、阳跷脉的病候 67
(四)带脉的病候 67
(二)任脉的病候 67
(三)冲脉的病候 67
(六)阴维脉、阳维脉的病候 68
五、十二经别的分布路线 69
四、奇经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69
(三)使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联系的部位趋于周密 75
(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的重要性 75
六、十二经别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75
(一)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75
(一)络脉的分布 77
一、十五(六)络脉的分布和作用 77
第六章 络脉、经筋和皮部 77
(二)络脉的作用 80
(一)络脉的病候 81
二、十五(六)络脉的病候和临床意义 81
(二)络脉的理论的临床意义 82
三、十二经筋的分布和作用 83
(一)十二经筋的分布 84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 89
(一)十二经筋的病候 90
四、十二经筋的病候和临床意义 90
(一)皮部的含养及作用 91
五、十二皮部 91
(二)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91
(二)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92
一、从体表的压痛点看经络、穴位 94
第七章 经络、穴位的研究概述 94
二、从皮肤电现象看经络、穴位 96
三、从针刺和气功等感应路线看经络现象 98
四、穴位特异性的研究 99
五、经络穴位的形态学观察 100
(一)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101
六、对经络的不同见解 101
(四)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 102
(三)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 102
(二)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说 102
(六)经络与类传导说 103
(五)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 103
(七)经络与生物电 104
二、穴位的发展和分类 105
一、穴位的意义 105
穴位篇 105
第一章 穴位概论 105
三、取穴的方法 108
四、穴位的性能与特定穴 112
上星 122
百会 122
第二章 头颅部常用穴位 122
印堂 123
头维 123
通天 123
阳白 124
太阳 124
丝竹空 125
赞竹 125
鱼腰 125
承泣 126
睛明 126
瞳子髎 127
外明 127
球後 127
上明 127
四白 128
禾髎 129
迎香 129
素髎 129
下关 130
鼻通 130
人中 131
地会 131
牵正 131
颊车 131
耳门 132
夹承浆 132
承浆 132
翳风 133
听会 133
听宫 133
天容 134
安眠 134
医聋 134
翳明 134
人迎 135
天牖 135
扁桃 136
上廉泉 136
扶突 136
风池 137
天柱 137
哑门 137
颈臂 138
中府 142
璇玑 142
第三章 胸腹部常用穴位 142
天突 142
巨阙 143
膻中 143
梁门 144
中脘 144
上脘 144
章门 145
期门 145
胃上穴 145
大横 147
天枢 147
脐中 147
水道 148
关元 148
气海 148
五枢 149
带脉 149
提托穴 149
归来 150
中极 150
维胞 150
气冲 151
子宫 151
肩井 154
定喘 154
第四章 背腰部常用穴位 154
大椎 154
大杼 155
陶道 155
肩中俞 155
肺俞 156
身柱 156
风门 156
厥阴俞 157
天宗 157
曲垣 157
心俞 158
膏肓俞 158
至阳 159
督俞 159
灵台 159
胆俞 160
肝俞 160
膈俞 160
脾俞 161
命门 162
三焦俞 162
胃俞 162
气海俞 163
志室 163
肾俞 163
腰眼 164
大肠俞 164
腰阳关 164
小肠俞 165
关元俞 165
十七椎下 165
秩边 166
白环俞 166
膀胱俞 166
八髎 167
长强 167
夹脊 169
肩内陵 173
肩髃 173
第五章 上肢部常用穴位 173
巨骨 174
肩髎 174
臂臑 175
肩贞 175
臑俞 175
鹰上 176
肱中 176
臑上 176
极泉 176
曲池 177
肘髎 177
合谷 178
阳溪 178
千三里 178
开井 179
支沟 180
三阳络 180
四渎 180
中渚 181
阳池 181
外关 181
腕骨 182
养老 182
尺泽 183
少泽 183
後溪 183
列缺 184
孔最 184
少商 185
鱼际 185
太渊 185
郄门 186
臂中 186
曲泽 186
内关 187
间使 187
少海 188
劳宫 188
大陵 188
神门 189
通里 189
上八邪 190
八邪 190
少府 190
十宣 191
四缝 191
落枕 191
坐骨 196
环跳 196
第六章 下肢部位常用穴位 196
居髎 196
殷门 197
承扶 197
髀关 198
外阴廉 198
风市 198
膝阳关 198
伏兔 199
迈步 199
足三里 200
膝眼 200
梁丘 200
上巨虚 201
阑尾穴 201
内庭 202
解溪 202
丰隆 202
脑清 202
胆囊穴 203
阳陵泉 203
丘墟 204
悬钟 204
光明 204
委阳 205
足临泣 205
飞扬 206
昆仑 206
委中 206
京骨 207
至阴 207
申脉 207
血海 208
阴陵泉 208
三阴交 209
商丘 209
地机 209
隐白 210
曲泉 210
公孙 210
蠡沟 211
中封 211
行间 212
筑宾 212
太冲 212
太溪 213
照海 213
复溜 213
然谷 214
涌泉 214
跟紧 215
上八风 215
八风 215
陵後 215
跟平 216
第七章 十四经备用穴表解 221
第八章 新穴、奇穴表解 235
刺灸法篇 265
第一章 刺灸法概论 265
一、刺灸的意义 265
二、刺灸的起源和发展 265
三、刺灸的作用 270
第二章 针刺疗法的应用 274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274
二、毫针的选择和识藏 275
三、针刺操作前和准备 276
四、针刺方法 279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284
第三章 皮肤针、民间医针等疗法的应用 287
一、皮肤针疗法 287
二、陶针疗法 290
三、鍉针疗法 294
四、皮内针疗法(附:皮下留针法) 295
五、芒针疗法 296
承山 296
六、民间医针疗法(附:巨针疗法) 297
七、刺血(刺络)疗法 301
八、温针疗法 302
九、火针疗法 303
第四章 电针、水针等疗法的应用 304
一、电针疗法 304
二、水针疗法 313
三、气针疗法 314
四、药物电离子穴位透入法 315
五、电兴奋疗法 316
六、红外线、紫外线穴位照射法 319
第五章 灸法和拔罐法的应用 321
一、灸法 321
二、拔罐法 327
第六章 挑针和穴位穿线、埋线、结扎等疗法的应用 332
一、挑治疗法 332
二、割治疗法 339
三、穴位穿线、埋线、结扎疗法 341
四、穴位强刺疗法(附:穴位强电刺激法) 344
五、刺淋巴结疗法(附:零号疗法) 347
第七章 耳针等疗法的应用 350
一、耳针疗法 350
二、面针和鼻针疗法 364
三、头针疗法 370
四、手针和足针疗法 373
第八章 古代针刺法简介和分析 378
一、针刺的准则 378
二、《内经》中刺法的分类 380
三、《难经》及後世各家的刺法 387
四、行气法和补写法 392
第九章 针灸作用的研概述 410
(一)治病与治人 411
一、针灸治疗的原则 411
(二)局部与整体 411
第一章 针灸治疗概论 411
治疗篇 411
(三)治标与本 412
(四)补虚与泻实 412
二、经络穴位诊断法 413
(一)体表按诊法 413
(二)经穴电测定法 415
(三)知熟感度测定法 416
三、施治的方法 416
(一)选穴原则 416
(二)配穴法 418
(三)临床应用 419
第二章 针刺麻醉和急救 422
一、针刺麻醉 422
二、溺水 424
三、中暑 425
四、惊厥 427
五、休克 428
六、昏迷 429
七、晕厥 429
第三章 传染病 431
一、感冒 431
二、百日咳 432
三、流行性腮腺炎 433
四、细菌性痢疾 434
五、传染性肝炎 436
六、小儿麻痹症後遗症 437
七、疟疾 441
八、丝虫病、象皮肿、乳糜尿 443
九、血吸虫病(附:针刺治疗锑剂毒性反应) 444
十、肺结核 446
十一、颈淋巴结结核 447
第四章 内、儿科疾病 450
一、支气管炎 450
二、支气管哮喘 452
三、慢性心力衰竭 453
四、高血压 456
五、胃痛 458
六、胃下垂 460
七、单纯性甲状腺肿 462
八、甲状腺机能亢进 463
九、糖尿病 465
十、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 466
十一、三叉神经痛 469
十二、面神经麻痹(附:面肌痉挛) 471
十三、坐骨神经痛 472
十四、多发性神经炎 474
十五、截瘫 476
十六、肋间神经痛 480
十七、膈肌痉挛 481
十八、脑血管意外(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482
十九、癫癎 486
二十、头痛 488
二十一、神经衰弱 490
二十二、癔病 492
二十三、精神分裂症 494
二十四、消化不良 495
二十五、遗尿 497
第五章 外科、皮肤科疾病 500
一、丹毒 500
二、疔疮 501
三、急性乳腺炎 503
四、破伤风 504
五、急性阑尾炎 505
六、急性肠梗阻 507
七、胃、十二指肠性溃疡急性穿孔 508
八、急性胆道疾患(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石症) 509
九、痔疮 511
十、直肠脱垂 513
十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14
十二、尿路感染 516
十三、肾绞痛 517
十四、前列腺炎 518
十五、遗精 519
十六、阳萎 520
十七、尿猪留、尿失禁 521
十八、腰背痛 522
十九、肩部软组织疾病(肩关节周围炎、岗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526
二十、肱骨外上髁炎 529
二十一、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 530
二十二、腱鞘囊肿 532
二十三、膝部软组织损伤 532
二十四、踝部软组织损伤 533
二十五、落枕 533
二十六、腕管综合症 534
二十七、足底痛 535
二十八、湿疹 536
二十九、荨麻疹 536
三十、神经性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藓) 537
三十一、冻伤 538
三十二、麻疯 538
第六章 妇产科疾病 540
一、月经不调 540
二、闭经 541
三、痛经 542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 543
五、子宫脱垂 544
六、白带 545
七、妊娠呕吐 546
八、胎位不正 547
九、催产 547
十、少乳(附:回乳) 548
十一、人工流产 549
二、色盲 550
一、近视 550
三、青光眼 550
第七章 五官科疾病 550
四、结膜炎 551
五、电光性眼炎 552
六、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 553
七、斜视 554
八、内耳性眩晕症 554
九、聋哑 555
十、耳鸣、耳聋 557
十一、急、慢性鼻炎 558
十二、慢性鼻窦炎 559
十三、急性扁桃体炎 559
十四、牙痛 560
附录 563
针灸谕穴圆谱 563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针灸学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赵吉平,李瑛主编;常小荣,倪光夏,崔瑾等副主编 2016
- 《针灸独特疗法聚英》吴耀持 2018
- 《针灸人生》刘敏勇主编 2018
- 《针灸特色疗法学》严兴科,赵中亭主编 2018
- 《江南程氏针灸经验集》陈章妹,张琪,张建明主编 2018
- 《春华秋实 50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韩济生,万有主编 2018
- 《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关玲主编;杜金龙,于洋,高志雄副主编 2017
- 《针灸推拿与护理 中医特色 第2版》刘明军编 2017
- 《国语 汉英对照》王宏,赵峥英译;尚学峰,夏德靠今译 2012
- 《唐会要 上》王溥撰 1991
-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明)张岱著;谷春侠,张立敏注析 2012
- 《唐会要 下》王溥撰 1991
-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姚惠安编 2013
-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 第79册》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 2011
-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 第104册》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 2011
-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 第56册》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 2011
-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 17编 第6册 (汉书)考校研究-以中华书局粘校本为中心》谢秉洪著;潘美月,杜洁祥主编 2013
-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马新平,姜燕点校 2014